○译文
作为将帅,能够精通“九变”之术,即通晓各种非常规作战方式,能按照变化中的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以获得各种地利,才可谓是懂得了如何用兵作战。将帅如果不精通各种非常规作战方式,不能机变灵活地运用,不懂得依情况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处理,纵然他们能了解地形,却也并不知道怎样利用地形才会更加有利。将帅统兵打仗,如果不知道各种非常规作战方式的机变灵活运用,虽然能简单粗浅地了解以上五种临机应变的权宜之计,即所谓“五利”,但仍不能完全发挥军队应有的战斗力。
行军篇 察微知著,处军相敌
岳飞
行军篇 察微知著,处军相敌
战场千变万化,“九变”不可能包括作战中所有临机应变的可行之法。因此,孙子对于正确处理战争中的利害得失,提出非常重要而带普遍性的指导原则:“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主张临利思害,临害思利,以此指导战争,趋利避害。就是说,“智者虑事,虽处利地,必思所以害;虽处害地,必思所以利;此亦通变之谓也。”
研究战争,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战争中的攻守、进退、分合、行止,一切得失胜败,都普遍地存在于整个战争过程之中。战场上一举一动,莫不与利害息息相关,利害关系显得特别尖锐和突出。作为一个将帅,要实施正确的指挥,在战斗行动中就必须善于权衡利弊,随时从利害两个方面考虑问题。只见利不见害,就会麻痹大意,轻举妄动;只见害不见利,就会丧失信心,消极气馁。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杂于利害,利中有害,害中有利。智者要害中见利,利中见害,透过现象看本质,要考虑利和害孰大。
然而,利与害不仅互相搀杂,而且往往互相转化,但转化是要有适当条件的。“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这里所谓的“亡地”、“死地”,不是绝对的。按孙子的解释,就是“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陷之死地”乃是大患,然而“陷之死地”却能因“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的客观形势,唤起众人奋力死战的决心,因而转败为胜,转死为生,转患为利。
同时,利害转化,还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实战中常有如此的情况:在敌人来势汹汹、自己十分困难的时候,利害的转折点,往往就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作战中的利和害,都是客观存在,不能采取不承认主义,只能采取老实的科学态度。战争是两股活的力量之间的冲突,我欲加害于敌,不能忘记敌亦欲取利于我。只想贪便宜,难免上当吃亏。
《孙子兵法》中所提及的“利”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敌我交战中利害的利,如:有利的战机,形势对我有利,我就与之交锋;对我不利,我就不交锋(《九地篇》:“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一种是军需运输耗资得失的利,如:打消耗战,“日费千金,举十万师”。
孙子一面告诫战场上的统帅们:敌人以“饵兵”引诱我们,不要去理睬它(“饵兵勿食”),一面又启迪战场上的指挥员:对于贪利的敌人,要用小利去引诱他(“利而诱之”)。
要使所施之“利”、所设之“饵”被敌人吞下,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孙子要求将帅对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优势与弱点、利与害等等都应全面了解。所谓全知,并非事无大小都要知道。用市场学的术语来说,就是了解优势、弱点、机会、威胁;从思维方法来说,就是全面性和综合性,而且还要求将帅根据目前的形势,着眼大局,而不是贪眼前的小便宜。
但常规也会有变化,比如说,本该经过的路径并非就一定要走,有时可以不走;可以打败的敌军并非就一定要打,有时可以不打;能够攻取的城池并非就一定要攻,有时可以不攻;本该争夺的要地并非就一定要争,有时可以不争;本该接受的君令并非全都要执行,有时可以不执行。这就是“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所以,聪明人考虑问题,总是兼顾到事物的利害两个方面。遇到害,就会想到其中的利,往最好处努力,这样,事情才可能继续见到利;又要研究其中所含的害,从最坏处着想,这样,隐患才可能消除。
战例
晋国于公元前659年夏天兴兵攻伐虢国。伐虢必须经过虞国,如果虞国不让晋国的军队过境,晋国就束手无策。大臣荀息对晋献公说:“虞国的国君虞公是个鼠目寸光的小人,见钱眼开,大王只要把我们的国宝送给虞公,他一定肯答应借我们一条路,让我们通过虞国。”
所谓的“国宝”是指晋国马厩中原产于屈地的千里马和国库中原产于垂棘的璧。晋献公最珍爱这两件奇物,他对荀息说:“这可是我最喜欢的宝物啊!再说,虞国有宫之奇这样的贤臣在,他们怎么会蠢到借路给我们呢?”
“我们把千里马和璧送给虞公,不过是把千里马从这个马厩牵到那个马厩中,把璧从这个仓库放到那个仓库中,这些马厩和仓库早晚都是您的啊!宫之奇这个人足智多谋,但他不敢犯上强谏,虞公绝不会听从他的劝告。”荀息道。
于是,晋献公接受了荀息的建议,派人把千里马和璧送给虞公,虞公果然不听从宫之奇的劝告,借路给晋国。晋军经虞国到达虢国,攻占了虢国的都城,虢国迁都到上阳(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拼力死战,晋军知难而退,回到晋国。
公元前655年,晋国聚集精兵良将,再次向虞国借路攻伐虢国。官之奇劝说虞公道:“虢虞两国相互依存,虢国灭亡了,虞国也就日薄西山了。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说的正是虢虞两国今天的形势。试想,车都不存在了,辅(车轮中连接车毂和轮圈的一条条直棍)还能有吗?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寒冷。请大王三思而行。”
虞公厉声道:“晋国和我是同宗(同为姬姓),决不会害我!”他没有听从宫之奇的劝告,借路给了晋国。
宫之奇见事情无法挽回,他急忙回到家中,对众人说:“晋国此次出兵,势在灭虢,回国途中,一定不会放过我们虞国,大家逃命去吧!”。
同年八月,晋军大兵经虞国进入虢国,迅速攻克虢国的上阳,灭亡了虢国。晋军凯旋的途中,趁虞公毫无防备之机,一举灭亡了虞国,虞公成了晋军的俘虏,千里马和美璧也都重新回到了晋献公手中。
⊙原文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孙子兵法·九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