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新概念武器科技知识
14790700000027

第27章 次声波武器

总述

次声波武器,是指能发射20赫兹以下的次声波的大功率武器装置。

声波是机械纵波,它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人们日常可以听到的声音是20~20000赫兹频率范围内的声波。低于20赫兹的就是次声波。

次声波之所以会被用作军事武器,在于次声波和人体器官固有频率相近,于是会产生共振。次声波与人体器官的共振,会导致器官变形、移位、甚至破裂,从而达到杀伤目的。

次声武器一般由次声发生器、动力装置和控制系统组成。目前,次声武器研制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定向聚焦(把次声波发射到所需要地方)、提高强度(达到一定距离内的杀伤效果)、仪器小型化(利于使用)和操作安全。如果不能解决好这些问题,则很难应用于实战,也无法产生预期的效果,甚至会造成己方人员的伤亡。据报道,20世纪70年代,原苏联在进行次声武器试验时,就曾造成驻军及试验人员的伤亡。

第一台次声波发生器是由法国科学家加夫雷奥在1972年发明的,它产生的次声波可以损害5千米以外的人。发明者还得出结论:频率为7Hz的次声波可对人体造成致命的打击。

分类

次声波武器大体可分为两类:神经型次声武器和器官型次声武器。

“神经型”次声武器的次声频率和人脑阿尔法节律(8~12赫兹)很接近,所以次声波作用于人体时便要刺激人的大脑,引起共振,对人的心理和意识产生一定影响:轻者感觉不适,注意力下降,情绪不安,导致头昏、恶心;严重时使人神经错乱,癫狂不止,休克昏厥,丧失思维能力。

“器官型”次声武器的次声频率和人体内脏器官的固有频率(4~18赫兹)相近,会引起人的五脏六腑产生强烈共振。轻者肌肉痉挛,全身颤抖,呼吸困难;重者血管破裂,内脏损伤,甚至迅速死亡。

优点

突袭性

次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每秒三百多米(时速1200千米),在水中传播更快,每秒可达1500米左右(时速6000千米)。次声波是常人听不到、看不见的,故除了传播迅速之外,次声波又具有良好的隐蔽性。

作用距离远

根据物理学原理,声波的频率越低,传播时介质对它的吸收就越小,波的传播距离也越远。比如,炮弹产生的可闻声波,由于衰减快,在几千米外就听不到了,但它产生的次声波,可传到80千米以外;而氢弹产生的次声波可绕地球传播好几圈,行程十几万千米。故高强度的次声武器具有洲际作战能力。

穿透力强

传播介质对低频率的声波吸收较小,故次声波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一般的可闻声波,一堵墙即可将其挡住,而实验表明,次声波能穿透几十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因此,无论敌人是在掩体内躲藏,还是乘坐在坦克中,或深海的潜艇里,都难以逃脱次声武器的袭击。

无污染

次声波在杀伤敌人的同时,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不破坏对方的武器装备,可作为战利品,取而用之。

发展

二战时期,德国人开始秘密研制次声武器,试图利用其产生的“大声效应”摧毁整个城市,消灭敌军士兵或者使其丧失战斗力。1940年,德军计划向英国人投掷有著名音乐家签名的留声机唱片,这些唱片将经过专门录制,加进次声,以引起听者出现慌乱、恐怖感及其它精神失常现象,从而造成骚乱。当然,这一计划并没有实现。但是,纳粹科学家成功进行了可作用于物体的次声武器的试验。奥地利科学家齐珀梅耶制造出一种能制造旋风的“旋风加农炮”,它利用特殊的喷嘴,通过炮弹爆破,制造出旋风,发射攻击波,可击落飞机。

1945年4月,美军发现了德国未能研制成功的次声武器方案,从而推动了美国人在这个领域内的研究。美国已经进行了多次秘密试验,并在理论上证明,以相控阵的形式可以制造出车载机动型或单兵手持型次声武器,从而在战场上灵活机动地使用。

20世纪60年代,美国航天局多次进行强次声对人体作用的试验,试图查证火箭发动机的低频轰鸣声是如何影响宇航员的。结果显示,0~100赫兹155分贝的低频声音,能使人的胸膜壁颤动、呼吸困难、头痛、咳嗽、视力衰弱,19赫兹的次声能引起眼球共振,造成视觉紊乱,甚至产生幻觉。70年代,美国警方可能研制出了使人“僵化”或失去战斗力的次声枪。80年代初,德莱维斯研制出一种由高能次声发生系统、频率选择与相位控制系统、聚焦声波的声透镜系统组成的次声武器样品。

1986年,美军在索马里战争期间,曾经使用过声波武器试验样品。90年代,美军专门研制高功率微型次声发生器,并进行了战场模拟试验。1995年底,美国曾对波黑塞军阵地秘密进行次声波攻击,据称,几秒钟就使塞军士兵昏倒、呕吐、陷入混乱。1998年,美国可能开始研制一种作用距离可达到200米的手持式次声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