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竞赛的“私生子”
所谓的地震武器,就是指采取某种手段、人为地在一定区域引发地震从而达到军事目的的一种作战手段。地震武器的最初设想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苏联。
为了改进自己的核武器,美苏两国都在频繁进行着核爆试验。苏联地理学家注意到,在地下核爆炸几天之后,有时会在几百千米外发生地震。
核爆炸可以引发地震,它一定能成为对付美国等竞争对手的又一“杀手锏”。
暗藏杀机的“大力神”
地震武器的一大特性,在于它的隐蔽性特别好。地震武器一般并不直接产生杀伤力,其破坏作用是通过其诱发的自然灾害而间接实现的,而且这种诱发性爆炸大多在距受攻击点几百千米甚至几千千米远的地下进行,因此很难被对方觉察到。
核爆的后果从来不是立刻出现的。地震有可能在爆炸之后两天、一周或几周之后发生。这一延迟出现的后果使地震武器具备了极强的隐蔽性。因此,任何一方都难以断定,本地发生的地震是否与数日前发生于几百千米之外的一次核爆炸有关。
地震武器的另一大特性在于它的威力巨大。因地震武器诱发的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伴之以地下核爆炸产生的定向声波和冲击波而形成的摧毁力,在破坏范围和破坏力方面都超过了现有的核武器。
一颗一万吨级核弹在某一特定区域的地下爆炸之后,可能制造出与千万吨级核弹毁坏力相当的地震、海啸等,其造成的地面破坏程度相当于里氏5.3级地震。
而一颗10万吨级的核爆炸则可诱发里氏6.1级地震,其破坏力实在令人不寒而栗。1988年使亚美尼亚遭到严重破坏的地震(造成4.5万人死亡),就是由于在此一周前3200千米外的一个试验场,进行了一次地下试验性核爆炸而加速到来的。
发展中的“少年杀手”
地震武器要真正用于实战,还存在许多技术性难题。难题之一是地震武器“六亲不认”。同其他武器一样,地震武器也是人类所创造出来的一柄“双刃剑”。
一方面,它的应用会给被攻击一方的国民经济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毁伤;另一方面,因为核武器的布设很难深入敌国领土纵深进行,而在本国领土上进行核爆炸将带来很大的副作用,也会不同程度地污染本国的生态环境,其结果将会对国民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长期的恶劣影响,由地震而引起的海啸、火山喷发等恶劣气候有可能会波及采用地震武器的一方。
另一个难题是地震武器使用起来“磨磨蹭蹭”,有可能贻误战机。地震武器所引发的地震并不一定会在核爆炸后马上到来。从核爆炸到诱发大规模地震需要有一段时间,从而使地震武器失去了打击的突然性。
因此,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地震武器属于一种战略武器,它在战时的使用必须与其他战术性武器相配合。因此,在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条件下,其作用的发挥将受到时限的制约。
喜怒无常的“两面人”
军事技术的发展,历来都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领头羊”。它对于人类改造自然往往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地震武器的研究也不例外。
恰当地利用地震武器,也可以起到预防灾害、造福人类的目的。有关地球物理学家认为,正如人们曾经设想的用发射核弹的办法拦截撞向地球的行(恒)星一样,我们也可以巧妙地利用地震武器,在准确地预测到地震将要到来的方向和强度之后,用地震武器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来阻止或减缓大陆板块的碰撞,以此来阻止地震的发生或减轻地震的强度,从而避免即将到来的灾难。
地震武器的前景
地震武器之所以备受关注,主要是由于其惊天动地的破坏性。
地震武器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它一般是在本国或己方控制的地区,选择适宜的位置,秘密置于地下深处爆炸,从而引起数百公里乃至数千公里之外的敌国或敌占区发生破坏性地震,对方很难事先发现。此外,地震武器还能“迷惑人心”。受害者还以为是天灾所致,而使用者却可以逃避谴责。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苏联的一系列核试验引发了伊朗、芬兰等国的强烈地震。这说明了地下核爆炸释放的能量可以通过对地质结构的作用和岩层的传递,在距爆炸中心很远的地方聚集起来,而且能量很大;如果再有一次核爆炸或地壳的自然运动,就极易使该地区发生地震及地震导致的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