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健康枕边书Ⅱ
14792500000062

第62章 青少年自杀心理倾向测试与调适

自杀,成为了青少年,特别是年青人(18-30岁)的主要死因。自杀是当一个人的烦恼和苦闷发展到极端,对“破局”的事态产生恐惧,对生活失去信心,对现实感到绝望而采取的唯一的、最后的“保护”的手段。

自杀一般始于心理挫折,发生在摆脱抑郁的心理冲突的过程中。按其心理类型,可分为心理满足型和心理解脱型两大类。前者如宗教中的绝食坐化,为坚持某一信念的示威性、赌气性自杀;后者如由于挫折、自卑、厌世、绝望等为排解心理抑郁而自杀。

测试:你有自杀心理倾向吗

可以用量化的方式评估你或者你身边的人有没有自杀倾向,以提早做好预防。

下列各题为一个人企图自杀时的可能性反应:

1.感到强烈的无望、绝望

2.自尊非常低

3.感到哀愁与忧郁,并且对喜爱的活动失去兴趣

4.酒类或药物的使用量较以往多

5.近期有经历失落事件或是与重要他人分离

6.饮食、饮酒与睡眠型态,出现戏剧化的转变

7.变得非常喜怒无常

8.突然变得沉静

9.言谈过程中,透露出自杀的想法

10.对于死亡有预期性想法

11.在课业或工作上的表现不如以往

12.从朋友群聚中退缩下来

13.从过去的经常性活动中退缩下来

14.不重视自身外表

15.精神集中感到困难

16.出现身体症状,如:头痛或倦怠感

17.强烈地出现罪恶感或羞耻感

18.出现暴力、敌对或反叛的行为(尤其是年轻人最常有此反应)

19.近期是否曾因精神科疾病住院治疗。

分析:当你所勾选项愈多时,你就愈有理由考虑被评估者正受到自杀的威胁,请予以妥善的专业处置。

青少年的自杀心理特征

青少年自杀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下列方面。

一、认识方面。

一项关于中学生对自杀行为认识的调查,结果表明,初中生与高中生对有关自杀的看法差别不大,都认为“自杀比什么都能使父母悲伤”(初中生为78%,高中生为80%);“生命不是自己的”(初中生为50%,高中生为60%);“自杀是因社会的矛盾和复杂性而产生的”(初中生为54%,高中生为47%);“对将来抱有希望的人不会想什么自杀”(初中生为53%,高中生为52%)。多数学生的想法是,自杀在谁身上都可能发生,即使发生也是无奈的事情。

青少年在采取自杀行为时,总是以为这是唯一的选择,除此以外就别无他法了。通常,他们的内心感到自己为解决问题已经竭尽全力了,深信只有走向死亡,才能摆脱痛苦。当然,他们会预计到,别人对自己的自杀可能不理解,会有种种看法,但是在些时此地,他们自己确信选择自杀的合理的。俗语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虽然周围的人觉得自杀的青少年十分愚蠢,责怪自杀的想法太糊涂了,但是,采取自杀的青少年本人往往自以为这是最好的选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严重的痛苦使他们产生了片面的、绝端的认识。

研究表明,青少年自杀行为是缺乏精神力量的结果。一些青少年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念日趋淡薄,而新的社会主义的激励人心的道德价值观念又非常缺乏。当然这并不是责怪他们,社会、学校、家庭对此都负有责任。可结果是由于他们缺乏精神力量,一旦身处痛苦境地时,就无法从痛苦中解救自己,也无法在失望中看到生命具有的积极意义,于是更强烈地为自己痛苦陷入绝望,这种循环加剧的绝望最终不可避免地导致自杀行为。

二、情绪、情感方面。

显而易见,自杀的青少年的情绪决不是积极的、愉快的。因为在积极的、愉快的情绪状态下,绝对不可能发生自杀行为。通常,青少年自杀者具有严重的消极情绪,如极端的失望、孤独和焦虑等。这不同于一般的消极情绪,过几天或一段时间后就会解脱,而是已经达到无法摆脱的绝望的地步,因而这是一种危险性情绪,正是由此才导致了自杀行为的。

我国近几年陆续出现了关于青少年学生自杀的报道和研究。从这些资料中可以乍出,一些中学生内心十分痛苦,感到缺乏理解,生活的压力太大,分数的压迫、考试的威逼、家长的训斥、老师的不满、社会上的诸多不快……。这样,自杀就成了一些青少年学生摆脱痛苦的消极方法。青少年自杀行为具有冲动性,即是在情感情绪突发的情形下,轻率地自杀。如在中学生自杀中,有的女学生为“抗议”父母不给她买一条彩裙而自杀。还有一位农村中学生因个子小,他母亲劝他不要骑自行车,他一意孤行地要骑车,对母亲的劝阻十分气愤,竟然服下大量农药而自杀。这类冲动性自杀行为,往往是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偶发的,自杀前也谈不上什么明显迹象。

从社会性情感来看,企图自杀的青少年已经丧失了生活的热情,同时,又割断了与亲人和朋友之间的感情。当然,另一方面他们又是满怀悲愤,甚至心中充满着某种仇恨感。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常说某些青少年学生的自杀是抱恨而死的,含冤而死的。

三、意志和动机斗争。

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实施,表示他们失去了生存的意志,已经没有勇气和力量来战胜压力和痛苦了。同时,采取走向死亡的决定是一种意志行为,他们立下了自杀的决心,显示出死亡意志已经形成。在失去生的意志、形成死的意志的过程中,青少年自杀者是进行了剧烈的动机斗争的。那时候,他们的痛苦是极其深重的,这种痛苦的强烈程度远远超过了他们求生的欲望。在生的欲望与死的欲望的斗争过程中,结果是死的欲望战胜了生的欲望,只有在这个时候,他们才真正形成了自杀的动机。

四、性格类型。

虽然性格类型并不决定青少年自杀行为,但是青少年自杀行为与性格类型又有一定的关联。因为,我们常把性格分成内倾型。性格倾向于内部即内倾型的人,一般表现为沉静、谨慎、多思、孤僻、反应绘缓慢、适应环境困难;性格倾向于外部即外倾型的人,一般表理为开朗、活泼、善于交际、情绪外露、不拘小节、易于适应环境。从上述两种性格类型的具体表现来看,应该说内倾型人格影响自杀的因素的较为明显的。

但是,青少年的性格不是固定不变的,特别是中学生的性格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一定的环境和事件中,他们的性格会发生变化。正是因为这个道理,外倾型性格的人也不是不可能自杀的。如前面提到的北京某重点中学的一名15岁初三女生的自杀行为,以具体情况来看,该生显然不是属于内倾型的性格,有可能接近于外倾型的性格,但是在突然事件面前,她无法摆脱内心痛苦,结果就选择了自杀。所以说,青少年的性格类型又不能完全决定是否会产生自杀行为。

五、青少年自杀的感染性。

有一种集体性的自杀,也叫扩大性自杀。如上面讲的4个学生一起去自杀,这就是典型的集体性自杀。在这一事件中有的学生本来就存有自杀的意图,而有的学生本来并无自杀念头,而是在别的人的自杀意图的感染、影响下,才产生了自杀行为。这表明,青少年自杀行为具有感染性、从众性。

如何防止青少年的自杀心理

1.预防措施。自杀与个性特征和环境状况有关。当个人能力感丧失或受到威胁时,就可能采取自杀行为。能力感包括:自我评价、人际关系、智能及躯体状况的认知。使能力感受到威胁的因素有:疾病、身心健康问题、学习成绩不良、考试失败、焦虑不安、亲友亡故、矛盾冲突、受批评或惩罚、双亲不和或离婚等。凡有上述问题的青少年,自杀的危险性增加,对他们要密切观察。一旦发现有自杀倾向,就要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对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要请精神科医生、临床心理学家或心理咨询专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努力消除或减轻危险因子。在家庭、学校和亲友的配合下,帮助他(她)们消除自杀心理,增强其能力感,恢复自信心和生存价值感,使其自杀倾向消除在萌芽状态中。

2.危机干预。当某个人的自杀意念发展到自杀预演,甚至产生自杀行为时,社会或他人要伸出援助之手,从社会、心理和医学上进行危机干预(亦称危机介入),以便帮助当事者从困境和苦恼中解脱出来,重新建立新的适应机制,维持健康的精神状态,或从绝望中醒悟过来,树立起强烈求生的愿望。可采用电话、信件、家访等进行咨询和服务。如发现有自杀倾向者,则可劝其到医院门诊或保健部门进行心理咨询,或向电台、书刊、报纸“求助”,也可直接向心理学家、社会医学家和少儿卫生保健专家咨询,以减轻心理上的压抑,打消自杀念头,避免发生自杀。

3.事后援助。对于自杀未遂者,家庭、学校及亲友要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物质上的支持。要引导他(她)们定期接受精神科医生或临床心理学家的咨询与指导,及时处理新发现的心理社会问题,并密切进行追踪观察,以防止再度发生自杀。

4.开展人生意义教育。精神卫生专家们指出:要从根本上减少青少年自杀的发生,开展人生意义与价值观的教育实属必要。对于人生观的教育,应从医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宗教学及法学等诸方面来进行,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地对待人生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