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寻找教育规律
14792600000014

第14章 提高3~5岁幼儿交往能力的途径研究

大兴区第四幼儿园 范文丽 孙娜

课题名称:提高3~5岁幼儿交往能力途径的研究

课题类别:大兴区规划办规划课题

课题组长:范文丽

研究时段:2001年12月—2004年2月

成果形式:研究报告

内容提要:

现代儿童所面对的社会生活空间日益扩大,社会环境日益复杂,社会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一个社会化、会交往的人才能学会生活,学会工作,学会爱别人,学会接受别人的爱。而现在的幼儿多为独生子女,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有着不合群、自私等影响社会化进程的表现。本研究力求通过研究,探索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的途径。实践证明,通过创设丰富的、可感知的环境,开展内容丰富的教学,组织丰富多彩的园内及社区活动,增强家园联系形成教育整体等途径能有效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关键词:提高 幼儿 交往能力 途径

课题组成员:孙娜 祁娜 赵旭莹 李玮 王春静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儿童所面对的社会生活空间日益扩大,社会环境日益复杂,社会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一个社会化、会交往的人才能学会生活,学会工作,学会爱别人,学会接受别人的爱。这就要求我们的下一代具有社会交往和活动的能力。

据查资料,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心理学者们越来越认识到儿童社会发展和社会化的重要性。很多专家通过研究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情商”与儿童成年以后的生活幸福程度之间有一种无可置疑的因果关系。用心理学的专业词儿来说,叫做儿童的情绪与社会性发展。具体是指儿童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在遗传条件的基础上形成的那些必需的心理特征,如对父母的依恋、交往技能、同伴关系、社会性情绪等。当代很多成功人士的经历都说明了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作用,例如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从少年时代起,就是一个智力和社会性和谐发展的人,他非常善于与朋友合作,心地善良,情绪稳定,对事业充满兴趣,是一个社会化非常好的人。

而分析我国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的现状,在很多家长和部分幼教工作者的观念中,智力方面的学习是重要的、实在的、容易操作的,而社会方面的学习是次要的,虚空的、难以操作的。这是一种认识的误区,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被忽视。

我园幼儿交往能力发展同样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孩子是独生子女,他们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有着不合群、自私等影响社会化进程的表现;教师对该领域的研究较少,没有好的方法来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且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家长对交往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们确定了《提高3~5岁幼儿交往能力途径的研究》这一课题。

研究假设:通过教育活动、活动区游戏、户外体育游戏、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等途径,可以有效提高3~5岁幼儿的交往能力。

研究的目的:探索提高3~5岁幼儿交往能力的途径。

二、研究方法及对象

课题研究的方法: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

研究的对象: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小一班(实验班)39名幼儿、小二班(对照班)39名幼儿,共78名幼儿。

三、研究过程

(一)制定“幼儿交往能力调查项”(见附),并对研究被试进行实验前测。

结论:两个班幼儿都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测查的,经×检验,小一班幼儿(实验班)与小二班幼儿(对照班)在交往能力发展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二)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1.创设环境,使幼儿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交往能力得到发展

例如,结合教育目标,创设丰富的、可感知的、互动性强的墙饰,如小班创设了“不推不挤”、“大家在一起”、“幼儿园里真快乐”等教育墙饰,使幼儿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交往能力得到发展。又如,在自然角里,饲养小金鱼、小螃蟹等动物,种植玉米、大豆等植物,幼儿每天轮流给它们换水、喂食、浇水,还要做生长记录,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培养幼儿的爱心和责任心。使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

2.通过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丰富幼儿的交往语言和经验

利用讲故事、说儿歌等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情境表演等形式,使幼儿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丰富幼儿交往语言和经验。

3.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

(1)开展户外区域活动,为幼儿的交往、合作创造更多的机会。操场上创设球区、玩沙区、小车区、综合游戏区等区域,做完操,全园幼儿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区域了。每个区域里都会有小、中、大三个年龄班的幼儿同时游戏,这样的游戏形式满足了幼儿的兴趣爱好,增加了幼儿与其他班级幼儿的交往机会,他们谦让,轮流等待,分享,帮助等良好社会性品质在合作游戏中逐渐形成。

(2)开展亲子性活动,使幼儿体验与家庭成员游戏的快乐,感受别人的爱,学会爱别人。如,重阳节请来爷爷、奶奶与幼儿一起过节。新年联欢会,家长和孩子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家长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报名,参加每天的活动区活动,与孩子一起游戏。

(3)与主题教学活动结合,增加外出参观的机会,如参观毛衣店、超市、书店、鱼店,参观小区内保安、清洁工及警察等人的工作,与社区居委会合作,积极参加适合幼儿的社区活动等,扩大幼儿的交往空间,为幼儿提供与各行业人交往的机会,锻炼他们正确使用交往语言,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胆量,提高他们语言表达能力。

在参观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幼儿要主动提问或小伙伴合作解决这些问题。提问的对象往往是卖水果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交警等工作人员,这些人对幼儿来说都是陌生的,但从他们提问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勇气、自信心、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4.家园同步,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如,向家长发放一些关于幼儿交往方面的文章,组织关于幼儿交往方面知识的家教讲座,开展半日开放、家长会等活动,增强家庭与幼儿园的联系,形成统一的教育环境,提高家长的认识和指导水平。

除以上这些途径外,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之中还有很多的教育契机存在,如,每次点名时,引导幼儿发现,谁没有来,为什么没来,是病了吗?与幼儿一起打电话问候。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四、研究结果和结论

中班末期,我们对两个班进行了后测。

结论:经×检验,实验班幼儿与对照班幼儿在交往水平上有显著差异。前测时两个班没有显著差异。对照前测和后测结果可以看出,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很自然的幼儿会积累一些交往技能,中二班(对照班)较小班时交往能力提高了。但如果采取更加科学、系统的方法,幼儿的交往能力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实践证明,通过创设丰富的、可感知的环境,开展内容丰富的教学,组织丰富多彩园内及社区活动,增强家园联系形成教育整体等途径能有效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经过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增强了,他们敢说、会说、喜欢说,并能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在涉及常规和道德规则的地方,他们也显得更加文明,知道轮流玩,互相谦让,分享,合作,爱护别人的东西,在别人无意间碰到自己的时候会宽容和原谅。爱父母长辈,关心同伴等等。

五、问题分析及建议

在最初制定研究方案时,我们着重于教育活动、活动区游戏、户外体育游戏、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几方面途径的研究,而忽略了教育环境部分。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分为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两个方面,环境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及时调整了研究方案,将教育环境作为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另一途径。

本课题中,我们对提高3~5岁幼儿交往能力的几个途径进行了研究,而在该领域中,还有其它一些影响幼儿交往能力的因素存在。如,父母的养育风格、教师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等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都有影响。这些都有待今后我们在工作中去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对我们而言,只是一个好的开端,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今后在工作中要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规律,总结出一套符合我园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课程,努力提高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向前。家园同步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学前教育。1999,(7):22

[2]徐乃勤。重视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学前教育。1999,(7):27

[3]陈琴,庞丽娟。幼儿自信心的培养。幼儿教育。1999,(1):6

[4]沈水英。让孩子学会交往。幼儿教育。1999,(2):17

[5]庞丽娟,秦旭芳。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幼儿教育。1999,(9):12

[6]张明红。在游戏中建构儿童的交往语言。幼儿教育。2000,(1):7

[7]张瑾。敢说、爱说、多说、会说。幼儿教育。2000,(9):38

[8]后乐。怎样让孩子合群。幼儿教育。2000,(10):34

[9]金晓梅。促进孩子同伴关系的发展。幼儿教育。2000,(10):35

[10]刘晓霞。如何使孩子善于交往。幼儿教育。2000,(10):36

[11]黄绣岚。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启蒙。2000,(6):30

附:幼儿交往能力调查项

1.自信心栏中的内容

(1)敢当众大胆说话、表演。

(2)能积极、愉快地参加各种活动。

(3)能战胜困难,不怕挫折。

(4)相信自己的能力。

(5)能主动同别人说话。

2.语言表达栏中的内容

(1)能使用简单的礼貌用语。

(2)能发出难发与易混淆的语音。

(3)能连贯发出一串语音。

(4)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请求和愿望。

(5)能根据问题作回答。

3.合作意识栏中的内容

(1)能与他人分享。

(2)能合作游戏。

(3)能合作收玩具。

(4)能合作表演一些小节目,如:唱歌、跳舞。

(5)能关心、帮助他人。

自信心、语言表达、合作能力中的每一点是一分,满分是十五分。

等级栏中A等为11~15分;B等为6~10分;C等为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