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寻找教育规律
14792600000017

第17章 培养“小教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大兴区榆垡中学 张景义 施景辉

课题名称: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的实验研究

课题类别:大兴区规划办规划课题

课题组长:张景义刘得明

研究时段:2001年11月—2005年10月

成果形式: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

培养“小教师”是让学生走上讲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小教师的产生有三种途径:一是学生在练习时竞争产生,二是由学习小组推荐产生,三是由教师指定。获得“小教师”称号的学生可以像老师一样在班里巡视,并为其它同学解答疑问。在实施中,我们还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不同的任务,进行“星级小教师”的评选活动。小教师的产生,使一部分优秀同学得到了锻炼,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尤其是星级小教师的评选,让不同的学生有了不同的发展,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教师 教学效果

课题组成员:余清 叶吴伟 王曙光 韩付超 施景辉 杨占涛 王海芳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生还是十几岁的孩子,大部分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如积极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听到别的同学回答错了的时候,还没等老师问谁会,就已经把手举过头顶。这部分同学的积极性很高,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能让过多的同学回答问题,因此又挫伤了这部分同学的积极性。而基础薄弱的同学虽有表现欲望,但唯恐答错而不敢举手,已经习惯听别人发言。这样,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扼制,学习兴趣受到影响,课堂的学习效果也因此不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校继承了“九五”期间的课题成果,结合实际情况,经过认真的研究论证、仔细的分析,提出了本子课题。

“小教师”是利用学生资源,发挥优秀学生的才能,给优秀学生创造帮助同学的机会,很好地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使求助的学生、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得到帮助。“小教师”本人也在组织能力、应变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

理论假设:让表现基础扎实、接受知识能力强的学生成为“小教师”,让学生像老师一样在班里巡视,像老师一样上台讲课,像老师一样指导学生学习。“小教师”的实施,可以在课堂上扩大指导学生的范围,提高教学效果,让课堂成为展示才华的舞台。

二、培养“小教师”的方法

通过研究得到四种培养“小教师”的方法。

1.在练习的过程中竞争产生“小教师”

课上通过教师讲解知识后,常安排一些巩固练习,在做练习这个环节中,哪一名学生做得对、做得快,就能成为一名“小教师”,获得和老师一样在班内巡视的资格,并检查其他同学的答题情况。经“小教师”检查做题正确的同学也可以成为一名“小教师”,这样“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很快班内就形成了同学互助、一帮一的热烈场面。一般情况下,当班内出现15~20名小教师时,可结束巩固练习或检测的教学活动。

2.让“小教师”走上讲台

由教师在课下安排学生讲一

些学生可讲的知识、探索性的或研究性的作业,讲前给予适当的辅导,然后让小教师在班内给学生讲解。学生看到自己的同学能够站在讲台上,像老师一样给大家讲解。学生感到亲切、新鲜,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小教师”在讲解时容易出现漏洞,要求其他同学听完后指出漏洞所在。为了鼓励学生认真听讲,对正确指出“小教师”漏洞的同学给予积分奖励,这样会使小教师在课前更充分地准备,其他同学听的时候更加认真。

3.分组产生“小教师”

由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别差异进行分组,根据“互助性原则”,每组4~6人,力求各组总体水平相当。根据学习前预习发现问题或教师给出的探究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中,能够正确解答其他同学不懂的问题的学生即为小组中的“小教师”,将代表本组同学在班里发言。这种方式不是每节课都使用的,一般遇有重点知识、学生易错、一题多解、与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时采用。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宜过短,一般在5分钟以上。

在小组学习的环境下,学生的问题通过交换意见能自己解决的“小教师”不讲,能小组内“小教师”解决的,老师不讲。如果在组内“小教师”不能解决的,应主动向老师反馈信息,由老师根据班级的整体情况灵活处理。

4.设立“星级小教师”

能够在课上成为一般小教师的即为一星级小教师,当堂可以帮助老师给其他同学检查。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每堂课都能成为一星级小教师的,可以升为二星级小教师,在课堂上为同学解疑,当不能解释清楚时,二星级小教师和被帮助的同学一起听老师答疑。二星级小教师在一段的时间内表现出色,可以升为三星级小教师,除课上给学生答疑外还可以在课下为同学解疑,这种方式能使课堂上的小教师延伸到课下。为鼓励星级小教师的产生,教师还为星级小教师颁发证书,通报家长。

在课题研究后期,培养“小教师”与其他三个子课题组合使用,对其他几种途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分层教学的探究中,小教师的使用,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充分得到发展,很自然地落实了分层教学;信息卡的作用在小教师的配合下,不仅使课堂气氛更活跃,也让更多的同学喜欢上数学。能够成为一名二星级“小教师”,可以侧重为出示黑色求助卡的同学解疑,以便及时帮助同学。正是有了“小教师”,信息卡的使用才会更充分。另外,“小教师”的学习笔记往往是班中最好的,这在使用笔记时也为其他同学做出了表率,充分预习与成为“小教师”形成正比例关系,达到相互促进效果。

三、研究结果

实验证明:“小教师”的培养是适应学生心理需要、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措施,也是鼓励学生互帮互助、共同学习的好方法。小教师的实施深受同学们的欢迎,成为小教师的同学在为其他同学讲题时会感到非常的自豪,讲解时特别认真;受帮助的同学听得非常专注。

通过“小教师”的实施,使一批成绩较好的同学迅速成长,他们不仅能够迅速掌握知识,还能给其他同学进行讲解。更可喜的是,一些以前在班里表现平平的学生,通过认真预习,在课堂上成为了“小教师”,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同学们为能在课上当一回“小教师”而在课下主动预习,认真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品质,形成良性循环,取得明显效果。

1.实验班的学习成绩整体提高

施景辉老师,2003年11月加入课题组,侧重对“小教师”的培养。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实验,2004年中考中,他所带两班数学成绩平均91分,超过区平均分9.19分,同时及格率为91%,超过区15个百分点,这在我校的历史上是少有的。

王海芳老师,自加入课题组之后,实验班的教学成绩由学期初的年级第五名一跃成为年级的第一名。

2.落实分层,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课堂上随机出现“小教师”这种方式对学生有明显的激励作用,尤其是课上做练习时,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励学生去思考,尽快完成题目,以便能“出出风头,露露脸儿”。这样,非常自然的把学生分出层次,教师根据层次分别给予适当的指导,为哪些同学适合完成哪层作业提供充足的依据,也为教师备下一节课提供依据。培养小教师,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有效的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尤其对班里基础位于中上游的学生效果更为明显。

通过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同学们的关系更和谐了。小教师在同学当中的威信越来越高,同学们越来越信任“小教师”。“小教师”也从课堂延伸到课下,从数学课拓展到其他学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小教师”的学习成绩得到提高

个案(1):二(5)班李阳是个性格内向的孩子,课上,他总觉得知识很容易,所以听讲不认真,平时成绩在70分左右,班里排十几名。实施小教师后,李阳课上听讲认真多了,做练习时,他一改以前只讲速度,不求质量的做法,而是细心地检查,争当“小教师”。一个学期后,他比以前爱说了,课上也能积极举手了,给同学们讲题也有条理。学期末的考试中,他的数学成绩为98分,一跃成为班中的数学状元。

个案(2):一名二星级“小教师”在他的感受中写到:在没当“小教师”之前,我上课经常走神。不认真听讲,反正老师讲的我差不多都会,课上的作业和老师布置的预习笔记我就当老师没留过。可是当了“小教师”以后,我把这些不良习惯改掉了,而且能在课前做好预习笔记,上课认真听讲。我为什么进步这么快?那是因为当了“小教师”使我的责任心增强了。明天要讲的知识,我总是提前要学一遍,我愿意当“小教师”!

4.教师与学生共成长

把学习的全过程交给学生,从预习到学习,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从归纳到总结规律,都是学生与教师同步进行,共同完成。课上时而有老师的提问声,时而有学生的议论声,时而老师走下讲台参与学生的讨论,时而学生走上讲台落落大方地当起了“小教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锻炼了胆量,锻炼了思维,活跃了气氛,教师带动学生,学生促进教师,优带差,差促优的互相促进,充分体现了“教学相长”。我校刘得明、杨占涛、王海芳等老师,通过参加课题研究,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已成为我校的教学骨干。

培养“小教师”创设合作学习氛围,解决了由学生的“个体差异”带来的问题,构建合作竞争机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本子课题历经三年多实验与研究,现已初步形成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好方法,目前在我校具有一定的辐射作用,没有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在上课时尝试培养“小教师”,让“小教师”帮助其他同学学习,均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1)培养出的“小教师”也是一种学习资源,怎样充分发挥“小教师”的作用,赋予“小教师”更多的“任务”,是否影响“小教师”其他学科的学习。

(2)经常成为“小教师”的同学有自满情绪,怎样既充分发挥“小教师”的作用,又防止自满情绪的发生。

(3)作为一个实验班的所有学科教师是否都应培养“小教师”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样应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为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