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寻找教育规律
14792600000004

第4章 初中思想政治课堂内活动教学模式初探

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 王书明

课题名称:以学科教研基地为依托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实验研究

立项类别:大兴区规划办重点课题

课题组长:王书明

研究时段:2001年12月—2005年6月

成果形式: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

本文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政治课各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不同,依据课堂内学生活动方式的不同特点,将初中思想政治课堂内活动教学模式分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教学模式、搜集分析信息类的活动课教学模式、模拟或表演类活动课教学模式、发展情感类活动课教学模式和成果展示类活动课教学模式五种,并阐述了每种模式的设计思路和操作程序及案例分析。论述了思想政治课堂内活动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支撑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以及课堂内活动教学模式确定的目标和原则。几种类型的活动教学模式,可结合教学内容穿插进行,也可以一节课为单位设计专题活动课。几种教学模式既可单独运用也可综合运用,这就使这项研究成为一种开放性、操作性、发展性很强的实验研究。

关键词:思想政治 课堂内活动教学 教学模式

课题组成员:郭树林 李文启 贾金钟 魏广才 禹振河 张伟 阴希春 王久才

2002年修订的《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将七年级至九年级教学要求中的“运用”层次,全部改为“活动”。强调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并在教学时间上予以保障,规定在政治课总课时中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数的20%。在此基础上,各年级的教材中都有具体的活动设计。并提出了多种活动方式:有让学生动手查找报刊、图书等方面资料的,有让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的,有让学生进行调查、访谈活动的,有让学生对典型事例进行归纳和分析的,有让学生发表意见和感想的,有让学生对某些问题进行综合探讨或提出合理化建议的等等。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生动的“活动”课教学形式,把“活动”课作为重要教学形式。

一、开展初中思想政治课堂内活动教学研究的意义

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包括课堂内活动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两部分,加强课堂内活动教学将丰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进一步深化政治课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思想政治课堂内活动教学,是指在课堂内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法制观念、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形成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是思想政治活动教学的主要形式。社会实践活动只有通过课堂内活动教学才能得到深化和升华。

开展初中思想政治课堂内活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体现了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有利于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实现政治课课堂教学的优化。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探索和完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体系。

二、初中思想政治课堂内活动教学模式的理论支撑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必然以一种教学理论为指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强调学习过程中“主体的自我建构”。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也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提倡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就成为思想政治课堂内活动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支撑。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实践的方式提出、验证和发展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理论,提供活动教学的操作方法,逐步形成初中思想政治课堂内活动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的特色应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自我建构的目的”。

三、初中思想政治课堂内活动教学模式的分类设计

初中思想政治课担负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的任务;要培养学生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我国基本国情的教育,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和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初中思想政治课堂内活动教学模式可设计为以下几类:

1.解决实际问题类的活动课教学模式

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教学,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而组织的活动教学。它对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研究意识和创新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问题化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把认识活动引向深入,并使之富有创造性。

问题来源于政治课教学内容中某一具体问题的放大或扩展或来源于学生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本着突出情景—提出问题—提出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基本模式去设计活动。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研究,找出答案,再回到主题上来。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助于激发和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在这一模式中教师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我体验的种种条件和机会。

在这一模式的教学中提出问题非常关键。如一位初三教师运用这一模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环境问题”教学时,在提供给学生大量我国环境问题材料后,教师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在现实生活中你发现的环境问题的危害有哪些?(2)你能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哪些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或措施?(3)你作为一名中学生,能为环保做点什么具体工作?这样的问题对学生的思维没有界定,给学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创造思维就在讨论、研究中得到开发和提高。一节课下来同学们结合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了很多可行的解决方案。

2.搜集分析信息类的活动课教学模式

通过课前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搜集信息,可通过观察、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手段进行。在课上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信息,并引导学生分析信息中反映出的问题。开展此类活动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这种类型的活动课的基本模式是:确定主题—布置搜集信息的任务—整理并展示信息—研讨、分析信息—得出结论或引发思考。这种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外实践活动和课堂内活动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模拟或表演类活动课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教学内容,并把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可设计这类活动课。采用表演独幕剧、小品、相声;角色阅读;模拟(法庭、小品、漫画、辩论等)等形式。这种活动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和表现欲,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训练学生的创造智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这种类型的活动课的基本模式是:改编教学内容—确定角色—表演及观看表演—思考领悟。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加以指导,具体工作由学生独立完成,这一类活动课应本着贴近教材,贴近学生实际、少而精的原则进行。

例如,初二法律常识的学习过程中,举办模拟法庭活动。从案例的选择,到了解诉讼程序,再到辩护词的撰写,最后的法庭审理全过程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学生做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创造的过程,一个提高的过程。并且这种做法能够使学生生动、牢固地学到法律知识,提高学生对法律的认识。

4.发展情感类活动课教学模式

通过活动情境的利用或设置,激发学生活动热情,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发展完善的人格。这类活动教学更加关注了学生内心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的培养、个性的完善。发展情感类活动课在政治课教学中有着广泛的意义。

发展情感类活动课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根据特定的情感目标创设情境—体验、交流、讨论、感受—总结内化情感。教师既是一个活动的指导者,又是活动的参与者,教师不是将预先确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在与学生的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共同体验、共同感受。学生也在相互尊重、信任、合作的气氛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发展积极、健康的情感。

例如,在初一政治“意志——力量的源泉”一课的学习中大家一起看电影《背着爸爸去上学》的片断。体会主人翁石娃在逆境中刻苦求学,自强自立,克服重重困难,“背着爸爸去上学”这种坚强的意志。同学们又讲了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双腿瘫痪、双目失明的挫折面前,选择了文学创作的道路,重返战斗行列的故事;张海迪的坎坷而成功的人生道路等。通过讲名人的故事,联系自己身边的实际的交流,大家得到的是心灵的净化和感动,从而产生要培养自己的坚强意志的情感。

5.成果展示类活动课教学模式

在开展一系列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展示、介绍自己的成果。使学生在成就的感受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信。这类活动课的基本模式是:成果展示—介绍成果—共同感悟—感受成功。例如,初二年级在学习一段时间后,教师组织了“画说法律”活动,活动后教师确定部分优秀作品,用一节课时间,组织了成果展示类活动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初中思想政治课堂内活动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实施

课堂内活动教学,可结合教学内容穿插进行,也可以一节课为单位设计专题活动课。几种教学模式即可单独运用,也可综合运用。这就使这项研究成为一种开放性、操作性、发展性很强的实验研究。以五种课堂内活动课教学模式为基础在实验校教师的配合下开展实验研究。通过访谈、听课、问卷调查等形式获得反馈信息,并将反馈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在实践中反复实验,同实验教师一道使这些模式更加科学、完善,使之具有推广价值。

总之,初中思想政治课堂内活动教学的着眼点应放在考虑如何使学生得到自主发展上,而不是停留在活动的表层,不能为活动而活动。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课堂活动的形式,并在活动中不断创新。真正使思想政治课堂内活动教学模式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最佳途径和手段。

参考文献

[1]高峡。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6

[2]李臣之。我国活动教学的背景与实质之认识。教育导刊,1998,(1)

[3]田慧生。关于活动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教育研究,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