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民国女人:岁月深处的沉香
14797000000007

第7章 天雷勾地火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受到无远弗届的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女性追求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蔚然而成时代风气,一批大家闺秀冲决桎梏,在伤风败俗的唾骂声中做出了坚定不移的抉择。宋庆龄二十岁违抗父命赴东京与孙中山结合,蒋碧薇十九岁瞒着家人与徐志摩私奔,陆小曼毅然离开赳赳武夫王赓嫁给文弱诗人徐志摩,赵四小姐不计名分追随使君有妇的张学良去东北行营,陈香梅嫁给比她大三十五岁的美国老头、飞虎将军陈纳德。她们飞蛾扑火,别人以为她们遭受的是焚心的痛苦,殊不知,她们已涅槃重生。

1、赵四小姐

赵四小姐(1912—2000),乳名香生,学名绮霞,又名一荻(是她少女时代英文名字Edith的译音),祖籍浙东兰溪,生于香港。其父赵庆华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担任过交通部次长、参议院议员,是个典型的旧派人物。赵四小姐在天津度过她的少女时代,入读教会中学,不仅头脑敏慧,而且天生丽质。当年,冯武越在天津办《北洋画报》,别出心裁,每期封面选登一帧名媛玉照,赵四小姐年方十五,便成了这份画报上令人惊艳的封面女郎。1928年2月,经冯武越介绍,张学良与初试天鹅舞步的赵四小姐一见钟情,双双坠入爱河。赵庆华得知待字闺中的女儿败坏家风,竟与使君有妇的张学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不禁怒火攻心,暴跳如雷。于是,赵老先生用最笨的法子将女儿软禁在家中,满以为这样的“休克疗法”能够稳稳地奏效。然而,赵四小姐得到兄姊的暗中相助,寻机逃脱,毅然决然地追随张学良,前往东北奉天(沈阳)。各路记者得此香艳题材,不亦乐乎,立刻登出“赵四小姐神秘失踪”的悬疑新闻,引人猜测其去向,一时间满城风雨,沸沸扬扬,她的越轨情事竟成为街谈巷议的中心话题,茶余饭后不知嚼烂了多少根舌头。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旧礼教的网罗依然十分严密,私奔即为淫奔,不仅玷辱门户,而且为社会所不容。赵庆华受人指戳,老面子早挂不住了,震怒之下,他登报声明,与赵一荻断绝父女关系。经此人伦变故,赵庆华决意远离官场,永绝是非。赵四小姐可没有宋庆龄那么幸运,宋嘉树临终前原谅了二女儿,赵庆华则至死也不肯原谅小女儿的孟浪行为。赵家这一头闹得父女成了陌路,张家那一头——沈阳大帅府内也有人严阵以待,摆出威风锣鼓准备御敌于府门之外。张学良的发妻于凤至有惩于蒋介石的元配夫人毛福梅被无辜休弃的教训,怀疑赵四小姐来者不善,打的是鸠占鹊巢的主意,于是她严防死守,只容许赵四小姐屈居秘书位置,连如夫人(姨太太)的名分也没打算赏给她。赵一荻就是赵一荻,她奉行爱情至上主义,只要能陪伴张学良左右,屈尊做个小秘书,她已心满意足。你可不能小看于凤至,她比少帅大一岁,绝对不是那种打掉牙和血吞的受气包,也不是那种见到丈夫另有所爱就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泼辣货,她有谋有识,有胆有魄,少帅对赵四小姐情深义重,连青光瞎都能瞧透几分,她心细如发,目光如炬,还能视而不见,见而不明?她认定,与其退守一隅,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领权一项项丧失,遭受被取代的命运,还不如立起大度宽容的形象来,化被动为主动,转劣势为优势,进而争取各方面的美誉和好感。

1929年冬,赵四小姐为张学良生下爱子张闾琳,这是天赐良机,于凤至带着奶粉,冒着风雪,去看望赵一荻,一番温慰的话语早把初为人母的赵四小姐感动得热泪潸潸。于凤至眼看着赵四小姐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况,便主动分忧,抚养婴儿,如此母仪帅府,自然收获贤声美誉。但她仍嫌工夫做得不够细致到家,又极力主张在大帅府东侧建起一幢风格相同的小洋楼,让赵四小姐入住其间。“妹妹住在外面岂不是生分了?”这话说得多贴心多暖心啊!于凤至与赵一荻姊妹相称,二女共事一夫,张学良饱享齐人之福,赵四小姐虽无名分,却有实惠。

1931年,日本关东军恶意挑衅,激成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有一支强大的东北军,却由于保存实力的私虑作祟,居然不战而退,放弃了东北的大好山河,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恶谥。这一回,真被胡适说中了:“张学良的体力与精神,知识与训练,都不是能够担当这种重大而又危急的局面的。”

国人的价值衡定标准古今并无大异,每个不争气的坏男人身边必定有一个或几个与之相匹配的坏女人,夏桀王身边有妹喜,商纣王身边有妲己,周幽王身边有褒姒,唐玄宗身边有杨家三姐妹,秦桧身边有王氏。“红颜祸水”,“妖孽鬼魅”,是最为常用的诟词。赵四小姐何其不幸,遭到国人千口一喙的诅咒。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罔顾事实真相,作《哀沈阳》七绝二首,其一为:

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正当行。

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这首诗中写了三个女人:“赵四”指赵一荻;“朱五”指朱湄筠(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的第五个女儿),她是张学良的秘书长朱光沐的妻子;“蝴蝶”指电影明星胡蝶。此诗讽刺张学良在国难当头之际,竟置民族危亡于脑后,陷身于温柔乡中,无法自拔。马君武的诗一经刊出,全国哄传,骂声四起。胡蝶愤而辟谣,声称她与张学良缘悭一面,更别说瑶池共舞,若非乱世,她必定挺身而出,打一场捍卫名誉的官司。赵四小姐则一笑置之,不愠不恼,还因敌取资,写了一张便笺向张学良表明心迹:“我不计较,更不悔恨,只因为我有了两个‘他’。”赵四小姐所说的两个“他”,一是张学良,二是爱子张闾琳。千夫所指,万众唾骂,少帅正当焦头烂额之际,心灰意冷之时,读到赵四小姐的这句情话,衷肠不禁为之一热。

1936年12月12日,心智发育不良的张学良发动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用兵谏这一极端的方式迫使义兄蒋介石结束内战,一致对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陪同蒋介石回南京,一下飞机就沦为阶下囚。

赵四小姐陪伴张学良七十二年,丧失自由的日子就长达五十余度春秋。张学良不曾瘐死,不曾愤绝,居然创造奇迹,坐穿牢底,活足百岁高龄,这幕人间壮剧的导演正是赵四小姐。她的爱心是张学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靠它挺过艰难、苦闷、无望的日子,他研究《明史》,做出大量笔记,后来付之一炬,着实可惜。

张学铭将军(张学良的弟弟)的夫人曾十分动情地说:张家欠赵一荻夫人的情分太多了,张家上下所有的人都感激她。因为张家的亲人不管有多好的心愿,有多大的本事,有多高的地位,都不能将它们转化为直接的关怀,送达张将军面前,给他一根小指头的帮助,只有赵一荻夫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形影不离,成为他的精神支柱。

张学良本人也不止一次地说过,他今生积欠赵四小姐的情分太多。这话绝对发自天良,出于肺腑。若没有赵四小姐六十年(1940—2000)如一日的精心照料和基督精神持久的牵引,早年吸食过鸦片、注射过吗啡的张学良绝对不可能成为百岁老人。其实,赵四小姐的身体状况比张学良要差得多。她患过红斑狼疮,曾因跌倒而骨折,还由于长期抽烟,肺部发生癌变而动了一次大手术,半边肺叶被切除之后,落下痼疾,一直呼吸不畅,影响了她晚年的健康。但就是这样一位病弱的女子,竟有那么大的膂力,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为张学良擎起头顶那片晴空!

赵四小姐虔信基督精神,她在回忆录《见证集》中用深情的笔触写道:“为什么才肯舍己?只有为了爱,才肯舍己。世人为了爱自己的国家和为他们所爱的人,才肯舍去他们的性命!”诚哉此言,她的确用了整整一生去诠释这个广义的“爱”字,还有另一个同样广义的“善”字,诠释得那么精邃分明,留下了教科书一样的标准版本。读过之后,不少人掩面羞惭,许多人肃然起敬。

2、陈香梅

民国时期的大家闺秀已经凋零殆尽,依然健在的已经屈指可数,仍旧活跃的就更是寥若晨星,陈香梅(1925—)是中华民国第一位战地女记者、后来在美国政坛玩票玩得红红火火,为华裔女性争得不少荣光,前些年还经常往来于大陆和美国之间,为中美友好做了不少力所能及的事情。

陈香梅祖籍福建,出生于广东,她祖父陈庆云年轻得志,才不过三十出头,就做了中华民国招商局的局长。陈庆云脑瓜子聪明,心肠火热,对创办实业兴趣浓得化不开。当时,香港电车公司方兴未艾,他认为在广州也有发展前景,于是做下大笔投资。哪知两地民情不同,广州市民观念滞后,公司亏得一塌糊涂。年关逼近,债主登门,陈庆云受不了破产之后的精神打击,从五楼纵身跳下,自杀身亡,年仅三十八岁。

陈香梅的外祖父廖凤舒是广东惠阳的客家人,与廖仲恺是亲兄弟,一同参加革命。民国时期,他先后在北京政府及南京政府任职,是一位精明强干的外交官,出任过中华民国驻古巴公使和驻日本大使。早年,廖凤舒与陈庆云结为莫逆之交,居然上演了指腹为婚的传统剧目。其后天从人愿,陈家弄璋(得子),廖家弄瓦(得女),遂结为秦晋之好。

陈香梅的父亲陈应荣是英国牛津大学的法学博士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她母亲廖香词从小接受欧洲文化的熏陶,在法国和意大利学习过音乐和绘画,她曾结识英国上流社会一位贵族青年,芳心暗许,对于父亲订下的盲婚抱有极大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其时,廖凤舒膺任古巴公使,深信“女大不中留”的古训,就将陈应荣和廖香词分别从美国和英国召到古巴首都哈瓦那,为他们完婚。婚后归国,陈应荣在教育界发展,出任北京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由于他十三岁就留洋,国学功底有限,总觉得力不从心,后来转行到外交界服务,才算是如鸟投林,如鱼得水。

陈应荣与廖香词的婚姻在世人眼中算得上十分般配,哪知他们的性格天差地别,始终未能达到灵犀相通。廖香词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即使在微笑的时候,也现出悲哀的神色。她宛如一颗粉红的钻石,从各个角度散发出美丽迷人的光芒,她是一位真正的淑女,知大节,识大体,心地善良。她一鼓作气生下六个女儿,作为外祖父,廖凤舒给她们分别取名为:香菊、香梅、香莲、香兰、香竹、香桃。真是十里飘香,四季分明,难怪飞虎将军陈纳德后来幽默地称她们六姐妹为“一座标准的植物园”。

陈香梅拥有特殊的家庭背景,从小聆听的是多国语言,目睹的是八方人物,而且随着外交官的父亲领略过异域风情,避免了千年大酱缸的浸泡污染,这是她格外幸运的地方。起点高,底气足,翅膀硬,这样的雏鹰自然要比别的鸟儿更敢于试探蓝天。

陈香梅年少失母,正赶上抗战初期,陈应荣是中华民国驻旧金山领事,他借口外交部不批准长假,居然没有回国奔丧。陈香梅不相信中国政府会如此不近情理,连妻子病逝都不准许官员请假回家。在极其危险的处境下,六姊妹大的不足二十岁,小的才不过五岁,竟沦落到无人监护的悲惨境地。陈香梅眼看着母亲变卖珠宝首饰维持生计,又眼看着她身患子宫癌在医院里痛苦地走向死亡,六姐妹最渴望得到父亲关爱时却连他模糊的背影也见不到,她很难原谅他的薄情。

尽管只有十五岁,但陈香梅已深知这样一个道理:祈求上帝垂怜无异于自寻烦恼。父亲越离越远,战火越烧越近,她必须尽快独立。在父亲首肯之下,她和四个妹妹进入了香港铜锣湾的圣保禄女中,这是一所教会寄宿学校。

1941年12月8日清晨,日军机群轰炸香港九龙的启德机场,全岛陷入极度恐慌。陈香梅和四个妹妹、几十个同学躲藏在寒冷潮湿、令人窒息的地下室里,许多天忍饥挨饿,担惊受怕,她们已都哭干了泪水。不到一个月,日本军队占领香港,她们胆战心惊地走出地下室,走到更危险更刺目的“日光”下。什么叫生死未卜?什么叫命悬一线?陈香梅全都领教了。

1942年3、4月间,谢天谢地,她们六姊妹如逢大赦,总算拿到了离港证,可以远离血气氤氲的孤岛。逃亡透出悲哀的意味,比逃亡更悲哀的则是在日军的刀枪下不许逃亡,六姊妹能够被遣送回内地,已是不幸之中的万幸。

陈香梅考入岭南大学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政法大学的英俊男生毕尔,一度坠入爱河,抗日烽火却将两人隔绝开来,天各一方。毕尔奔赴滇缅公路去服役,陈香梅则随着岭南大学一路向西迁徙。后来,陈香梅大学毕业,留在昆明,被中国通讯社破例招收为战地记者,专门采访援华美军第十四航空大队(即飞虎队)的作战事迹。此后,她与父亲的好友、飞虎将军陈纳德结为忘年之交,并且偷偷地爱上了这位刚直勇猛而不乏侠骨柔情的美国老头。

在四十七岁之前,飞虎将军陈纳德到处流转,竟然一事无成,只不过是区区一名美国空军上尉。1937年,陈纳德受宋美龄之邀到中国训练空军飞行员,由于美国是中立国,他的护照上填写的竟是“考察农业”。当时,中国的陆军装备虽差,战斗力勉强还凑合,空军则近乎一片空白,幸亏宋美龄赴美游说,陈纳德招募了一批年轻勇敢的飞行员,组建“美国空军志愿队”,中国空军猛可间输入这些洋血,才有了一点活力和生机。陈纳德为人性格坚忍不拔,极富魄力,军事指挥才能出众,在他的领导下,“飞虎队”驾驶着美制P-40战斗机,屡战屡捷,在整个抗战期间,共击落日机近两千架,击毁日舰数百艘,歼灭日军数万人,在空战史上,创造了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神话。陈香梅的自传《春秋岁月》中有这样一段话:“终其一生,他从未拥有过充分的‘资本’——不论是飞机、战士、汽油、弹药,还是金钱。尽一己之所能,达成至上的收获,已经变为他的第二天性。”飞虎将军陈纳德绝对是一位罕见的传奇人物,是世人心目中义薄云天的大侠士大英雄。陈香梅由敬生慕,由慕生悦,由悦生爱,她所循行的绝对是美人爱英雄的标准路径。

抗战胜利后,陈纳德将军得到蒋介石和宋美龄的首肯,在上海成立民航空运公司。他的事业如日中天,这还不够,他还将获得更大的奖赏。美丽的女记者陈香梅不是没人追求,毕尔走了,中央信托公司总经理聂光坻立刻替补到位,许多次的长夜之舞却并没有抹去他们最后那几寸距离。凡夫吃不消时,便轮到英雄登场。恰巧陈香梅患胃溃疡住院,陈纳德将军每天让司机送去花篮。一天黄昏,他去医院探望可怜的“小东西”(他总是这样叫她,久而久之,就变成了昵称),见到满室鲜花,他欢笑着问道:“是谁送了这么多漂亮的鲜花给你?”她也以欢笑的口气回答道:“是你的司机,我还没死,你就想用鲜花葬送我!”

他是她心中的红太阳,她是他梦中的黑眸子,横亘在他们之间的三十五度春秋算得了什么?然而,要让外祖父母欣然接纳飞虎将军——一位五十多岁、脸皮比树皮还要粗糙的外国人——做外孙女婿,陈香梅绞尽脑汁才想出一条妙计,让陈纳德到外公外婆家中陪二老玩桥牌。又是送花,又是输牌,又是谈笑风生,又是陪外公喝两杯,铁打的罗汉有此善解人意、巧结欢心的细腻柔情,真是难能可贵。外婆对陈纳德印象极好,但舍不得宝宝(陈香梅的乳名)远嫁,担心再也见不到她。陈香梅就劝导外婆:飞虎将军热爱中国,他的事业根基在东方,不会有长久的分离。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人并不赞成异族通婚,何况是中国妙龄女郎嫁给美国老兵。即使陈应荣长期沉浸于西方文明之中,听说老朋友陈纳德近水楼台先得月,要尊他为泰山岳父,也感到吃不消。陈香梅从小虔信天主教,自然希望自己的婚姻大事能够得到父亲的祝福。父女之间一谈就崩,最终还是飞虎将军亲自出面,疏通了贝茜(陈香梅的继母)的关卡,事情才柳暗花明。

1947年12月21日,在美国将军陈纳德的私寓,二十三岁的中国新娘身披法国服装设计师绿屋夫人为她缝制的雪白嫁衣,五十八岁的新郎身穿美国空军中将的军服,在一千朵白菊花的花架下,互许终生相守的誓愿。翌日,中、美各大报章登载了一张飞虎将军陈纳德亲吻东方美人陈香梅的照片,这绝对是当年圣诞节期间最具轰动效应的大新闻。婚前,蒋介石和宋美龄祝福了这对新人,大喜之期又派外交部次长叶公超专诚从南京到上海致贺,可算是给足了面子。十年后,正是这位学贯中西的乔治(叶公超的英文名)叔叔为飞虎将军题写了墓碑。

陈纳德与陈香梅的婚姻堪称美满,她本人也一再说过:“我们的结合有说不尽的深情。”中华民族知恩必报,将自己的才女和美女嫁给行侠仗义的美国英雄,使他晚年幸福,真是两全其美。结缡十年后,陈香梅在写给夫君的家书中仍一往情深地倾诉道:“……我们的生命恰似两条溪水,互相汇合,流成一条江河。我们根深蒂固地愿偕白首,只为我们的爱不仅是表面上的美好,而是灵魂的真实,这是上苍可为明证的。”这样的爱情的确算得上千古绝唱。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飞虎将军陈纳德英勇仗义,蜚誉全球,战后他有不少机会回到美国发展,友人劝他竞选州长或议员,有大公司请他做董事,还有一些正在筹组的航空公司聘他去掌舵。这大把大把的机会对他来说都很有吸引力,他却避开诱惑,重返中国。从1948年到1958年,陈纳德与陈香梅结婚十年,过的是相当困苦的日子。1949年,陈纳德迁居台北,事业受挫的阴影挥之不散,这位渐显疲态和老态的“飞人”已有点英雄迟暮的味道了。陈香梅则如鱼得水,做了“午饭团”(台北名流聚餐会)的核心成员,“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她不仅从那些著名教授、著名报人、著名艺术家、著名政要身上受益良多,而且充分锤炼和展示了自己的社交天才。

陈纳德,这位响当当硬铮铮的铁罗汉,这匹奋勇强壮的老战马,美国空军三星中将,为中国人民两肋插刀的义士,在美国人心目中,他是二战期间亚洲战场上的头号美国英雄,可他未能击败最后一个敌人——肺癌。上手术台前,他给陈香梅留下了一封遗嘱,用饱蘸深情的笔调写道:“我以任何一个人所可能付出的爱,爱你和女儿,我同时相信爱将永存于死后……要记住并教导我们的孩子生命中确切的真谛——要品行端正,要诚实忠贞,并以慈爱及于他人。生活不可过分奢侈,不要嫉妒别人,享受人间生活的舒适以及不以匮乏为忧。要谦和并全心致力于你所选择的职业……”每读此信,陈香梅的热泪必定潸潸而下,他们的爱情是一部《未完成交响曲》。

台湾作家杨子在《红粉知己》一文中提出一个新观点:“人生以立言、立功、立德为荣,其实,立情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能爱与被爱,生命就如花朵之开放,灿烂繁华,固不免终于一朝凋谢,却也是不枉不朽了。”陈香梅对此观点赞赏有加,因为她走的正是“三不朽”加“立情”的路子,而且走得又快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