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兰州历史文化:文物名胜
14799700000037

第37章 西北现存最大的土司衙门

永登连城有一个古建筑群落,几乎每一位去连城游览的人都要参观鲁土司衙门。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建筑群落,今天依然巍峨庄严,透着一幅威震四方的气象,是西北地区保存最好的土司衙门建筑群。

走近鲁土司衙门,人们就会发现,虽然它已经被民居所包围,但站在照壁前面,仍能感觉出一股气势逼人而来。明清之时,做为管理甘青交界处连城地区的最高首府,鲁土司衙门在许多人眼中自然有着自己的威严。

“土司”是南宋、元、明、清等封建王朝在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管理体制,其核心是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官职并世袭管理。

这是几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政府采取的以“土官治土民”的制度,也就是将一些官爵分赠给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首领,让他们统治当地的少数民族。土司按等级分为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武职,同时还有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文职,这些都是世袭官职。历代中央政府都制定了立土司的承袭、等级、考核、贡赋、征发制度。国民党时期,部分地区的土司制度依然存在。到了解放后,土司制度才被彻底废除。

甘肃的土司主要是在明朝初年设立的。洪武初徐达、李文忠、邓愈等在征讨河州、洮州、岷州的番族土官时,大批元朝官员归降,明朝按照元朝的设置,继续实行土司制度,有指挥同知、宣慰司、土千户、土百户称呼,都是世袭。如狄道州的脱铁木儿,蒙古人。明初,授陕西平章宣慰使司都元帅,随大将军徐达招抚十八族于铁城、岷山等处,赐姓赵,更名安,授临洮卫土官指挥同知。这就是人们说的赵土司。河州的何贞南,元授陕西平章宣慰使司都元帅,明初投诚,赐姓何,授河州卫土官指挥。其中最为有势力的是卓尼的杨土司,他在明初率叠番、达拉等族投诚,后来授土官指挥佥事。正德间,进京觐见,赐姓名杨洪。清改甘肃为省,各土司仍依其旧,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土司有捍卫之劳,无悖叛之事。

鲁土司其祖先原名巩卜失杰,是蒙古族,始祖本名脱欢,曾被封为武定王,兼平章政事。后来在元朝末年的大动乱中,流落到河西一带。明洪武四年(1371年),率诸子部落投诚,明太祖授巩卜失加为百夫长,被封为甘肃庄浪卫连城土司。统领所属部众居庄浪(今永登西),后来以功升百户。永乐八年(1410年),蒙古骑兵大举内犯,京师告急,朝廷征调巩卜世杰等各地部队增援,结果在哈拉哈发生大战,巩卜世杰战死。明成祖借用周公旦平息变乱而授封鲁地的典故,给巩卜世杰之子失伽赐姓鲁氏,署理庄浪卫指挥同知,失伽的儿子鲁鉴及其后人鲁麟、鲁经都是明代的名将。鲁土司曾经管理近两万五千人,多次追随政府军队到河西走廊等地参加战斗。崇祯末,鲁经曾孙鲁印昌任西宁副总兵。这个时候李自成部将贺锦攻取河西,鲁印昌将家中的钱拿出来分给士卒,提兵至西大通,遇贺锦,挥兵奋战,部卒殆尽,遂殁於阵。顺治十六年(1659年),鲁印昌子鲁宏归附清政府,袭指挥使。据记载,清朝鲁土司们多次为朝廷出力,吴三桂叛乱时,他们捐出军粮四百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苏四十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围攻兰州,他们率兵三百人赴援省城,结果在乱古堆坪同起义军发生战斗,兵卒全部阵亡,土司鲁璠负重伤,裹创力战,竟突围归营。朝廷知道后加一等职衔、花翎。后来鲁璠领兵再次防守兰州城。道光六年(1827年),张格尔犯边,扬威将军长龄进讨,鲁土司们奉命购办驼只、运军粮。咸丰七年(1857年),省城兰州修建钱局,捐献木料万株等,因有功,加二品顶戴、花翎。同治初,以功加副将衔。

随着清政府的衰落,鲁土司也逐渐走向衰败。从外因看,随着整个封建王朝的没落,作为封建王朝的地方头目,自然也难免;从内部原因来看,到了清朝时候,鲁土司的后人们逐渐走向了奢华,昔日祖先们的骁勇剽悍的威武之风也逐渐地消失了,著名学者张国常说,鲁土司是“豪奢盛极而衰”。

据史料记载,鲁土司的管辖范围为“东至庄浪之野狐岭为界,路长140里;南至皋兰县张家河湾、河州至思家台、青海至碾伯县川口,路长150余里;西至碾伯县冰沟坪山为界,路长为30里;北至平番县(今永登)黄泥岗喜鹊岭为界,路长140里”。这些道路都是从连城算起的。

从明灭元时,脱欢随顺帝北逃未成,遂投降明朝,后封为连城土司算起到1932年结束。鲁土司共传19世,长达558年。

现存的鲁土司衙门成为558年间鲁土司的兴衰败亡载体。史料记载,鲁土司衙门始建于明初洪武十一年(1378年)。现在人们看到的鲁土司衙门是1818年由十五世鲁土司修建的。民间传说,该土司衙门修建时参考了北京皇宫的样式。1981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国务院公布鲁土司衙门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成立鲁土司衙门文物管理所进行管理。

整个鲁土司衙门占地13500平方米,是西北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土司建筑。这座衙门,依山傍水,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建筑布局严谨,宏伟壮观,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楼台高峻,庭院清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鲁土司衙门一进数院,共有建筑226间。同绝大部分传统建筑一样,鲁土司衙门也采用了中轴对称的格局,严格按照工部营造法式建造,由衙门、家庙、内室、花园、墓园构成了一组完整的建筑群。

沿着中轴线往里面走,依次能看见大照壁、六扇门、大堂、燕喜堂、祖先堂等建筑。大照壁,长20米,高6.8米,用砖制成,耸立大门前,异常雄伟。在照壁后面就是牌坊,牌坊上面悬挂着一个匾,上写“世笃忠诚”,最早这个匾是明政府所赐,写的是“世笃忠贞”,牌坊宽14.5米,三槛四柱,每楹有庑殿顶,彩绘斗拱,左右配以小牌坊,甚为精巧,牌坊内原有钟鼓,后被拆毁。走过牌坊之后是大门,这个大门宽12.3米,三楹,门六扇,每扇门上绘早期的门神的神荼和郁垒,中挂纵匾蓝底金字“世袭指挥使府”,门前有石狮一对,已损坏。进入提督军门后,就是大堂,面积356平方米,悬山顶,有红底金字“报国家声”匾额,大梁上书“大清嘉庆二十三年岁次戊寅巳未用辛卯日乙未时重建”字样。面宽三间,进深四间。大堂内原有木制台墀,上摆案桌、刑签等物,为鲁土司迎诏接旨,举行重大的庆典活动和开堂问案的地方。大堂院东西各有五间厢房,进深三间。东面进入住宅区,西门可以进入中军院。经大堂,进如意门,即为燕喜堂,是鲁土司接待客人的地方,西房为议事厅,东房为中军。燕喜堂后是祖先堂,堂内供奉历代土司画像。

从总体上来看,鲁土司衙门的所有建筑大体分为五个四合院,为防火灾,各院之间并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里高外低,不仅利于排水,而且还能让人感觉出等级的森严。如今作为一个历史见证,鲁土司衙门已经成为人们参观游览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