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兰州历史文化:文物名胜
14799700000004

第4章 黄河古象背后藏秘密

甘肃省博物馆内有具身高4米,体长8米,门齿长3.02米的黄河古象化石复制品。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古象化石复制品。虽然它是复制的,但和兰州市民的关系却非常密切。可以说,很多兰州市民是伴随着“黄河古象”长大的。上小学时,许多人在课本中就读过有关黄河古象的故事,等到上中学时,甘肃省博物馆内便有了黄河古象的复制品,在耳闻目睹中黄河古象成为人们心中的一个情结。

黄河古象化石是1973年春在甘肃合水县板桥乡穆旗村马莲河西岸木瓜沟咀山下发现的。这是一具完整的古象化石,因其发现于黄河流域,故取名“黄河古象”。它的发现纯属偶然。当时,正在修建水电站,工地上人来人往,气氛非常紧张。水电站的沙子供应场就设在合水县板桥乡穆旗村马莲河西岸木瓜沟咀山下。一天两名挖沙子的农民挖出了两枚粗壮的“龙骨”,他们迅速将情况上报,恰好长庆油田的技术人员正在这里进行地质勘探,他们听到消息后,马上赶来,经过初步鉴定认为是大象门齿化石。很快,一支专业的发掘队就组建了起来,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以及省、地、县的专家都参与了此次发掘,经过35天的艰苦工作,人们终于从距离塬面100多米的地下将大象化石挖了出来。

这是一具保存非常完整的大象化石,不仅头骨、趾骨保存完整,而且连人们很难注意到的舌骨都完好无缺。随即,化石被装箱运往北京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从1973年6月开始,专家们用了将近一年多的时间才将黄河古象化石修复,在甘肃省博物馆内展出一段时间后,又在全国各地展出,成千上万名游人参观了黄河古象化石,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还拍摄了《黄河古象》的纪录片。

现在保存在甘肃省博物馆内的黄河古象化石是一个复制品,原件存放在北京自然博物馆。这头古象身高4米,体长8米,门齿长3.02米,全身骨骼保存完整,是迄今世界上个体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古象化石。

这只大象大约生活在250万年以前的更新世早期,专家推断这是一头剑齿象。那时,合水乃至整个黄土高原的气候和现在完全不同。当时黄土高原,林木遍布,到处是流水,低矮的草原上奔跑着许多动物,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可以和今天云南的某些地方相比。

其实,人们并不知道,在这前后兰州也出土过一些古象化石,只不过没有黄河古象那样完整,那样具有轰动性。这些古象化石给我们保留了许多古代的信息,专家们经过分析这些化石,可以推断出以前兰州地区的气候和生态植被情况。据记载,兰州境内发现了多处古象化石,它们分别是:20世纪60年代永登中堡邢家湾发现古象及其他哺乳动物化石;1975年在安宁大沙沟发现了古象骨骼和牙齿化石;1984年在榆中来紫堡桑园子发现古象门齿化石;1991年在崔家崖大金沟发现一颗古象牙齿化石;1996年九州台罗锅沟发现古象前后肢化石。在这些古象化石发现点中,永登中堡邢家湾最为出名,考古人员在一条南北长约1公里的地带上发掘出20多吨“龙骨”,其中主要是犀牛、象等哺乳动物化石。按照现在大象的食量来看,一头大象每年要吃掉五六十吨枝叶嫩草,才能维持生存。从化石的保存比例来看,一般在100万到1万头大象中才有一头大象骨骼变成化石保存下来。可见在300万年到1万年前的这段时间内,兰州境内有难以数计的大象在活动。

专家推断,大象在兰州出现的时候,青藏高原海拔在3000米以下,还不能完全阻挡西风带的暖湿气流,因而兰州气候比较暖湿,直到后来青藏高原海拔抬升到了4000米以上,才完全阻隔了西风带暖湿气流对兰州的影响,同时黄河下切程度也比较轻,远远没有达到今天黄河河床的位置,黄河要比今天人们看到的更加波涛汹涌。暖湿空气和充足的黄河水使得兰州到处都是茂密的植被,养活了成群的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