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狼者为王
14802700000095

第95章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处世,要讲究看人说话。古语云:“夏虫不可以语冰”。为人处世要灵活一点,针对不同的人,要懂得调整自己的应对之策,不能一条道走到黑。同样道理,跟讲道理的人才可以讲理,碰到不讲理的人讲理是对牛弹琴。

《世说新语》有这么一则故事。

许允担任吏部侍郎时,大多任用他的同乡,魏明帝曹睿听说后,就派虎贲武士去拘捕他。他妻子跟随出来告诫他说:“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让他向皇帝申明道理,而不要寄希望于哀情求饶。带到后,明帝核查审问他,许充回答说:“孔子说‘举尔所知’,我的同乡,就是我所了解的人。陛下可以考察他们是称职还是不称职,如果不称职,我愿意接受应有的罪名。”考察以后,结果各个职位都安排了当用的人,于是才释放了他。许允身上衣服破烂了,明帝下令赏赐新衣服。

许允提拔同乡,是根据魏国的荐举制度。不管此举妥不妥当,它都合乎皇帝认可的“理”。许允的妻子深知跟皇帝打交道,难于求情,却可以理争,于是叮嘱许允以“举尔所知’和用人称职之“理”,来抵消提拔同乡、结党营私之嫌。这可以说是善于根据说话对象的身份来选择说话的绝好例子。

南齐的徐文远也是这样一个人。

徐文远是名门之后,他幼年跟随父亲被抓到了长安,那时候生活十分困难,难以自给。他勤奋好学,通读经书,后来官居隋朝的国子博士,越王杨侗还请他担任祭酒一职。隋朝末年,洛阳一带发生了饥荒,徐文远只好外出打柴维持生计,凑巧碰上李密,于是被李密请进了自己的军队。李密曾是徐文远的学生,他请徐文远坐在朝南的上座,自己则率领手下兵士向他参拜行礼,请求他为自己效力。徐文远对李密说:“如果将军你决心效仿伊尹、霍光,在危险之际辅佐皇室,那我虽然年迈,仍然希望能为你尽心尽力。但如果你要学王莽、董卓,在皇室遭遇危难的时刻,趁机篡位夺权,那我这个年迈体衰之人就不能帮你什么了。”李密答谢说:“我敬听您的教诲。”

后来李密战败,徐文远归属了王世充。王世充也曾是徐文远的学生,他见到徐文远十分高兴,赐给他锦衣玉食。徐文远每次见到王世充,总要十分谦恭地对他行礼。有人问他:“听说您对李密十分倨傲,但却对王世充恭敬万分,这是为什么呢?”徐文远回答说:“李密是个谦谦君子,所以像郦生对待刘邦那样用狂傲的方式对待他,他也能够接受;王世充却是个阴险小人,即使是老朋友也可能会被他杀死,所以我必须小心谨慎地与他相处。我查看时机而采取相应的对策,难道不应该如此吗?”等到王世充也归顺唐朝后,徐文远又被任命为国子博士,很受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

徐文远之所以能在五代隋唐之际的乱世保全自己,屡被重用,就是因为他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应对之法,懂得灵活处世。

孔子门下弟子众多,他教育这些弟子从来不用一刀切的办法。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对吗?”孔子说:“对。”过了两天,冉有又问孔子:“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对吗?”孔子说:“考虑两遍就行了,不用三思。”别人听了孔子对弟子的两种解释,就问:“您怎么对弟子的教育不一样呢?’孔子说:“子路为人鲁莽,所以我让他做事三思。冉有平时做事本来就优柔寡断,所以我鼓励他果断一点。”

孔子的话给我们启示:道理不是绝对的,针对不同的情况可以灵活一点。做人做事,无不如此。

对人才的能质,不仅要考察反映人才业务素质的智力和技能等因素,而且要考察非智力因素,比如某些个性心理品质、气质类型和性格特点。之所以要这样,是因为任何一个人能力的实际发挥都不仅仅取决于人才所具有的具体知识和技能,还与人才的许多非智力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同样,每一个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也不仅仅是智力方面的,还包括非智力方面的。

第一,分配工作时要考虑人的兴趣。大家常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和“监工”。因为当兴趣引向活动时可变为动机;当人产生了某种兴趣后,他的注意力将高度集中,工作热情将大大高涨;人一旦产生了广泛的兴趣,他就会眼界开阔、想象丰富、创造性增强;总之,兴趣将使人明确追求、坚定毅力、鼓足勇气、走向成功。因此,企业在使用人时,除要求专业对口外,也要适当考虑一个人的兴趣。因为任何人的兴趣都是可以变化的,只是程度和速度不一样罢了。比如鲁迅、郭沫若由学医改为当作家,钱学森原是学机电工程的,后搞空气动力,再后来研究控制论,李四光学的是机械专业,后来却搞起了地质。

第二,分配工作要注意气质类型。心理学将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不同气质的人对工作的适应性不同。比如精力旺盛、动作敏捷、性情急躁的胆汁质人,在开拓性工作和技术性工作岗位上较为合适;性格活泼、善于交际、动作灵敏的多血质人,在行政科室或多变、多样化的工作岗位上更为适宜;深沉稳重、克制性强、动作迟缓的粘液质人,适合安置在对条理性和持久性要求较高的工作岗位;性情孤僻、心细敏感、优柔寡断的抑郁质人,适合安排在连续性不强或细致、谨慎性的工作岗位上。现实生活中的人大多是四种气质的混合体,这里讲的只是有所侧重而已。

狼尊重每一个对手,在每次攻击前狼都会去了解对手,而不会轻视对手。

狼就像一个智慧的军事家,每次在攻击对手之前,它们绝不会掉以轻心,即使对手只是几只瘦弱的羊。狼一般很少攻击比自己强壮的动物,因为在和这样的对手战斗时,它们即使能够取胜,也会付出巨大的代价。狼群绝对不希望这样的场景出现,它们总是以最小的损失换取最大的利益为行动准则的。但狼群也时常袭击马群、麝牛群等这些在形体上比自己强大的动物。虽然对手比自己强壮,但狼群却很少会受伤,这正是源于它们的小心谨慎、知己知彼的作战风格。

狼群的小心谨慎,是其他动物永远都学不会的,它们为了保证自身的安全和狩猎的成功,每次捕食都要经过漫长的等待。在袭击那些比自己强大的动物时,狼群一般都要跟踪观察目标好几天。在这漫长的等待中,它们要忍受饥饿的折磨。但狼群却从不莽撞出击,它们一定要等到完全掌握了对手的实力,在对手最意想不到的时刻:等到这些食草动物们吃了足够多的食物时,它们才开始袭击,因为这时候这些动物根本跑不快,抵抗能力也就下降了许多。群狼一般采取驱赶的策略,一旦狼群出现,这些动物立刻四散奔逃,这时狼群就会追赶已经盯上的目标,这些目标都是它们在观察时确定的。目标都是对手当中的老弱伤病或者有某种比较明显的缺陷的,这样狼群就可以避免捕杀那些强大的对手带来危险。而且狼群一般都采取几只狼围追一个对手的策略,这就更确保了成功和自身的安全。

狼群最害怕的就是人类,尤其是草原上的牧民,所以只有它们能从自然界得到足够的食物,它们一般不会在白天去袭击牧民的羊群。因为,牧民手上有它们最害怕的枪,经过许多血的教训之后,狼群已经知道了枪的厉害。狼群对牧民的羊群发动袭击,一般都选在晚上,因为到了晚上,牧民手上的枪就基本上失去了作用。

狼群在袭击羊群时,还要顾忌到牧民羊圈里牧羊犬的数量。牧羊犬相当凶猛,如果狼与之进行一对一的较量,虽然能够获胜,自己也会受伤,所以它们一般都会避免与牧羊犬进行正面交锋。在行动之前,狼群一般通过嚎叫来试探牧羊犬的数量,如果回应的狗吠声音庞大,就证明了牧羊犬数量众多。这时,狼群一般都会放弃袭击计划或者想方设法将牧羊犬引出去,然后才开始攻击羊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