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隋唐五代文学名作欣赏
14803200000013

第13章 景切情挚 思深意远 赵嘏《江楼感旧》赏析

屠岸

作者介绍

屠岸,1923年生。江苏省常州市人。文学翻译家、作家、编辑。1946年开始写作并翻译外国诗歌。1948年翻译出版了惠特曼诗选《鼓声》。1949年翻译出版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1973年以后,历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文学编辑室副主任、主任,总编辑。

推荐词

诗人看诗作,不同于常人,他们常常是从写作的角度去看,去分析,去体会。屠岸先生这篇欣赏文章从六个W入手,可谓剑走偏锋。正因为如此,我们便多了一个视角,多了一层理解,也多了一个诗意的空间。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这是晚唐诗人赵暇的一首有名的七绝,格律严谨而写来浑然天成,朴素淡远,令人读过难忘。

第一、二句要连在一起读。中间的停顿是短暂的。两句回答了六个W中的五个W。请原谅我借用外国字母。所谓六个W,就是指英文中的Who(什么人)、When(什么时候)、Where(什么地方)、What(干什么)、How(怎样干的)、Why(为什么要干)。这是叙事文(诗)的六个要素。这首诗不是叙事诗而是抒情诗,但它是由登楼之举所生发,并紧扣住今昔对照而写的,所以实际上并离不开人和事。在诗的开头,两句就回答了五个W:什么人?诗人自己;什么时候?月夜;什么地方?江边,楼头;干什么?登楼,观景;怎样干的?独自一人去的。只剩下一个W即为什么要干,留待下面回答。用两句十四个字回答了五个W的问题,可谓简洁、凝练。

这两句仅仅回答了五个W的问题吗?不仅仅是。

这里有人,有物。人:诗人。物:楼,月,水,天。人是有感情的,何况感情丰富的诗人。在诗人的妙笔下,人和物交融、情和景结合的现象发生了。楼,自古以来往往是牵动人情思的地方。王粲写《登楼赋》,寄寓他不满现实、思乡怀旧的情思。杜甫写《登楼》,表述他忧国忧民的忠愤心怀。柳宗元写《登柳州城楼寄漳汀连封四州刺史》,寄托他忧时愤世、无比激动的心情。李商隐写《安定城楼》,抒发他政治上的抱负和胸襟。诸家各有千秋。赵嘏的这首诗也是写登楼,却不同于以上诸家,而有他自己独有的情怀。他独自一人登上江楼,情思渺然。“渺然”,应该是浩茫无际的意思。为什么其思“渺然”呢?诗人没有立即正面作答,而是先把登楼后见到的景色呈现在读者面前:“月光如水水如天。”王勃《滕王阁序》中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虽然赵嘏写的是月夜之景,王勃写的是白日所见,但都为日月照射下的天光水色,其理路本自相通。天色清朗,透明如水。水平如镜,反映天光。而在夜晚,天上有月,水中亦有月。“月涌大江流”(杜甫句),强调是动态,“水如天”,则偏重于静观,但都是从明月与江水的结合处着笔的。有的版本作“水连天”,似较平。它只说明了水天相接的形状,而缺少情致。“月光如水水如天”,则充分描写了诗人从楼上见到的景色和气氛:金波泻地,江心抱月,天光、月影、水色三者浑然一体,真不知是江行天上,还是天卧江中!这正是月夜江景的特点。又,一句七字之内,竟连用两个“如”字,两个“本”字,颇不多见。写诗一般要避免同一个字或词的重复出现。然而,正如《文心雕龙·练字》所说的:“诗骚适会,而近世忌同;若两字俱要,则宁在相犯。”有的重复出现,是出于作者的匠心,却往往能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这里的两个“如”字,配合两个“水”字,在描写景物的相互联系与烘托气氛的弥合无间上,起了不容忽视的媒介与纽带作用。这种用法,可以说是平中见奇。倘若说,既然月光如水,水又如天,岂不是月光也如天吗?文学非数学,此“如”非彼“如”。一经穿凿,便成滑稽了。

诗人的情思,渺然无际。水天一色,月光的金波充塞天地间,江边月夜的景色,浩瀚无际。主观的无际和客观的无际合而为一,无限之情与无限之景合而为一。

诗的三、四两句,承一、二句而来。三句波澜顿起,四句转入平缓,而余音不绝。“同来望月人何处?”是设问。“风景依稀似去年。”似回答。由当前的月,想起去年的月;由今日诗人望月,接上去年诗人与“望月人”同来望月;今日之月与去年之月,因两次“望”而联系起来;今日之风景与去年之风景,也因两次“望”而联系起来。但尽管两者相似,而人事已非。今日是一人独望,去年是二人同望。第一句的“独上”与第三句的“同来”相呼应,相对照;去年的幸会衬托出今日的凄清。诗人缅怀故旧,情思渺然。这样,把读者带到了一个景切情挚、思深意远的境界。那么,三、四两句就不仅仅是对那剩下的一个W即Why(为什么要干)作答的问题了。

望月思人,从来有之:“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因水怀人,从来有之:“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俯仰天地而及人,从来有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赵嘏登江楼而望月,因月而水,因水而天,并将三者熔于一炉,都与思念故旧联系起来,又显示出另一种特色,而不拘于上述诸家的手法。

第三句妙在语气上是问,诗意上是答。上承首句,对“独上”和“思之渺然”作了回答。单看首句“思渺然”,似有空茫落寞,没有着落之感,及至与第三句相呼应,方知诗人情思之渺然,乃因同游旧友行踪之渺然。哦,如果这友人今天仍能同诗人一起来赏月,那该有多好啊!读到这里,不禁使人想起苏轼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赵诗与苏词韵味又各不同。苏词清而丽,赵诗淡而远。

第三句形式是问句,揭示前二句所蕴涵的意旨。此句是全诗的核心,是点《江楼感旧》之题,点明主题之句。第四句似答非答,答非所问,然而却是回答得更深更远,是深化主题之句。

“风景依稀似去年”,这里的“风景”是实——眼前之景。但又实中有虚:这眼前之景同回忆中的去年之景相似。这里的“去年”,去年之景,是虚——忆中之景,但又以虚拟实,这忆中之景与眼前之景相似。眼前之景中有我无友,去年之景中有我有友。这里,景之虚实之间,人之有无之间,用“依稀”二字联系起来,仿佛产生了电影中“淡入”、“淡出”或叠影手法所产生的效果:眼前之景,是真?是幻?去年之景,在眼前?在忆中?“依稀”二字,把读者也带到诗人的主观感受中去了。“残宵犹得梦依稀”(李商隐),是明说写梦。“风景依稀似去年”则是说实景,却又仿佛写了梦境一般的幻觉,而这幻觉紧扣着“感旧”。这一句诗,就用了这种虚实相生、有无相间的特殊手法,深化了主题。

至于这位老朋友是谁,去年因何二人同来望月,后来因何分手,诗人再登江楼,是专为怀友而来,还是偶然又到,触景生情,赋此“感旧”……这些问题,诗中未曾回答,也不必回答。这一切,都让读者从诗中所写感旧怀友的浩茫无际之情思中去想象吧。一首七绝,四句二十八个字就这样结束了。然而它在读者心中引起的感受和联想,却似余音绕梁,绵邈不绝。言有尽而意无穷,说的不就是这首诗或这一类诗文吗?

读赵嘏的这首《江楼感旧》,总使我联想起另一首唐诗,即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我觉得这两首诗有惊人的相似处,却又各有其独创性。两诗都是七绝,都是由今日回溯到去年,都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而所睹之物,一是月亮,一是桃花。所临之地,一在楼上,一在门中。所思之人,都不在眼前,都在回忆之中:一在月光之下,一在桃花之旁。连章法都有相似之处:都在第三句设问(“人面不知何处去”可作为陈述句,亦可作为疑问句),也都在第三句波澜突起,点明主题;又都以第四句之答非所问,似答非答来深化主题。甚至有些词都是相同的,如“何处”二字均出现在第三句,而崔诗之首,赵诗之尾都用了“去年”二字。有些词是相应的,如“望月人”与“人面”,“风景”与“东风”,“依稀似”与“依旧笑”等。但两诗又是何等的不同!一是写友谊,一是写爱情。这是主要之点,是主题的不同!月光水色,何等清邈;人面桃花,何等艳丽!“渺然”,“依稀”,幽静淡远,“相映红”,“笑东风”,炙热浓烈。而前者的淡彩,是为了写今日怀友之情的深挚;后者的重彩,反衬出今日不见所恋少女因而失望之极的衷情。遣词造句,以至章法,都是为不同的主题服务的。然而从这里又可看出,两诗主题之不同中又有相同处:都是写情思;一则以淡远见长,一则以浓烈取胜,但都达到了高超的美的境界。苏轼诗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庶几近之。

再饶舌几句:崔护的《题都城南庄》确是一首杰作,却又与他的恋爱故事(唐代孟□的《本事诗》中有记载)不可分割。终成眷属的团圆结局,是人们的愿望,无可厚非。但因此,这首诗所体现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也许会打一点折扣。这可能是谬说,愿就正于方家。

(发表于《名作欣赏》1981年第2期:景切情挚思深意远——说赵嘏《江楼感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