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性格决定人生全集
14805300000034

第34章 了解自己的镜子

认识自己似乎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事。谁又能连自己都不认识呢?但是事实上却是,很多人并不真正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为要能完全了解自己的确不很容易。个人某些身体方面上的品质,如身高、体重、血压、血糖量……是有工具或仪器可以衡量,而且可以用数量来表示,因此我们有机会知道自己在这些方面的情况。但对其他方面的品质的衡量,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心理学家虽然制定了很多测验和量表,但是都必须由曾受专业训练的人去实施和解释,一般人还不知道怎样去利用那些工具。同时也还有一些复杂的品质,是目前尚没有方法或工具直接量度的。人们只能利用简单的方式来获得一些对自己的认识。通常最普遍的方式,就是利用实际的工作的成绩,利用自己和别人相比较的结果,将自己和某个理想的标准相比较,或是根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等来推断。

(一)和别人相比较以了解自己

和别人相比较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两个人并肩赛跑,速度的高低立见分晓;两个球队比赛一场,也可以在当时分出胜负。也许正因为这个方法十分简便,人们时常应用它,儿童从小就被训练和别人相比较。目前学校里面比较的空气十分浓厚,在教室里每一科打分数、排名次;在教室外面的各种活动也常都用比赛、竞争的方式进行。因此儿童们不时被提示着:他是比别人高(或低)些,他是在别人前面或后面,使他们对比较和比较的结果异常重视,异常敏感。学生不仅对自己的分数感兴趣,同时也急切地希望知道别人的分数;他对自己的成绩是否满意,一部分要看他是否赶上了或超过了别人。经过若干年这样的训练之后,与别人比较的习惯被建立了,每当我们需要反躬自问:“我在某方面的情况是怎样”时,就很自然地会用“我比某人高或低些”这个公式,去判定自己的位置与形象。

我们除了要不时和四周的人相比较之外,还常要和某些理想的标准相比较。我们从父母、教师、书本以及大众传媒等处获得了很多知识和价值观念,知道了很多名人或成功者(包括所有各方面有成就的人物)的事迹,而被鼓励着去拿他们做榜样。换句话说,以他们为比较的对象,以自己能否向他们看齐作为成功或失败的量尺。

与别人相比较虽然是很简便、很常用的方法,但并不一定是十分理想的方法。我们只要仔细想一下,就可以察觉它的缺点。首先要指出的就是,人们很难在真正的公平情况之下,互作比较。通常我们也许会认为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由同一位教师教导,用同一样的题目来考验,同样的标准计分,应该可以算是公平的了。但是我们若再仔细看一下,任何一个班级里的学生之间,无论在身体健康、智力、家庭环境、过去的经验等各方面,个体的差异都很大。互相比较的结果究竟表示什么呢?

(二)从别人的态度来了解自己

另一个建立自我印象的依据,就是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一个人是需要和别人交往,与别人共处的。别人对他的态度,常可用做镜子,用以观测自身的情况。比如,某人若是为父母所钟爱,为师长所重视,为朋友所尊重、喜爱;大家都乐于和他交往,愿意和他一道工作或游戏;那常表示他一定具备某些优秀的品质。若是他常被朋友推举担任某项工作,或是常成为大家所求教的对象,就表示他是具备某些才能,或是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其他的人。反之,若是一个人不为他周围的人所重视、所喜爱,大家都对他厌恶或嫌憎,不让他参与工作或活动,这虽不一定表示此人有什么缺点,但在一般情况下,他是应当感到不安,而不能不自我省察了。我们因看不见自己的面貌,就得照镜子。同样地,我们不易评量自己的人格品质和行为,就得利用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和反应,来获得一些印象。一般说来,对方和自己的关系越密切时,他的态度也越有影响作用。

镜子也不一定都是很完好的,有时会因为反光作用欠佳,使人看不清镜中影像;有时会因表面欠平,而歪曲了人物的形象。游乐场所陈设的哈哈镜,有意地把人反映成为尖头细腿等种种滑稽形象,就是极端的例子。同样的道理,由别人的态度所反映出来的自我印象,有时也难免歪曲或有夸张的作用。对方的偏爱成见、缺乏了解,都将使其赞美或批评和当事者本身的情况不尽相符。若是依据它来建立自我印象,自然是不适宜的。

当然,这项缺点是可以补救的。不完好的镜子终究是少数,若能多用几个镜子,总可以看清自己的。同样地,有成见的人也有限,如果我们能和较多的人交往,看看多数人对自己的态度,应该有助于自我了解。

(三)借工作的成果来了解自己

除了根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以及与别人相比较的结果之外,我们还可以借自己实际工作的成果来评量自己。由于这种了解常有比较客观的事实为依据,所以因此而建立的自我印象通常比较正确。这里所指的工作是广义的,并不限于课业或生产性的行为。所有各方面的活动:文学的、艺术的、科学的、技术性的、社会性的、体能的……都包括在内。因为各人所具潜能的性质,互不相同,如果只看少数项目的成绩,往往不能看到其才能和禀赋的全貌。现代教育主张让青年们有机会参与多种活动,也就是希望多有机会发现他们的才能。学校里有计划地举行兴趣测验,目的是要发现每个青年可能因训练而获得的最大发展的方向。因此那些资料,也常能有助于青年们对自身的了解,各级学校辅导工作的目标,也正在此。有人拙于文字,而长于工艺;有人不善于辞令,而精于计算。必须辅导他们循着自身潜能所在的方向发展,才可取得最大的成就,也才能建立其对自身的信心。

近代心理学者很重视人们对于自身的印象,称之为“自我观念”或“我观”,因为“我观”是决定各个人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每一个人,无论是智或愚、贤或不肖,他所表现的行为,都是当时和其“我观”相符的行为。说得再浅显一点:没有人会做自己认为和自己的身份、年龄、性别、能力以及他本身任何一方面不相宜的事。穿衣服时他会选择和本身年龄相宜的服装,说话时他常要选择和其身份相称的词句,进食时他会选择和其社会地位、经济能力相称的场所……换句话说:每个人都会依照其“我观”,来决定哪些事不可以做,哪些事可以做,或是该怎样做。别人也能从他所表现的行为里对他有所了解、有所认识。

这正可以让我们明了正确自我了解的重要性。如果某一个人对于自己各方面的印象都和实际情况颇为接近,换句话说,他有颇为正确的“我观”,那么他根据其“我观”所表现的行为,自然会很恰当。不过事实上并不常能如此。你可以做一次简单的试验:走进一家服装店,在其所陈列的衣服中,挑出你认为大小适合于自己身材的一套服装,穿上试试。可能你会发现其大小长短不一定完全合适。这表示你对于自己身材的印象不完全正确。好在买衣服不必仅凭视觉印象去决定,而是可以穿上试试。因此对身材估计纵然有欠正确,也不会有太多影响。对其他方面的估量若有错误,就不会这样易于发觉。你只要看街上人们穿着衣服,大小不适合的情形尚少,颜色形式和人的年龄、职业或身份不尽相称的则颇有人在,这就是由于那些品质不如身材那么直观的缘故。

一个人之所以不易于建立正确的“我观”,往往是因为若干品质不能直接衡量,而间接得来的资料又不十分可靠的缘故。这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当事者是否能接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