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理性履职观
14806100000047

第47章 《普文治书画作品集》序

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能把走入艺术堂奥、为国家民族艺术事业作过贡献的人全部写入历史,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有责任尽可能地把这些人介绍给历史。

名不见经传,早年毕业国立杭州艺专的普文治先生,几十年默默无闻地在云南玉溪江川一个小镇耕耘书画艺术。时至今日,才知其身心扎在大自然的田园沃土之中,艺术成就步入文人画的堂奥。惜哉!他以弘扬民族艺术为毕生追求,用文人的墨汁浇灌了乡间田野的果蔬,用文人的彩绘技法着染了名山大川的松梅。他获得了诗、书、画、印合一的文人画的古典神韵,又追求着现代国画艺术的审美意味,为文人画放射出新的光华作出了不懈努力。

1921年12月19日,农历辛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出生于云南玉溪抚仙湖、星云湖畔一个农村耕读家庭的普文治先生,自幼受到高原水乡的养育和熏陶,富有艺术天赋,酷爱丹青,专志艺涯。1938年毕业于云南昆华师范学校,因品学兼优,留校任美术教员。1939年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画系学习,受教于潘天寿、吕凤子、张振铎、傅抱石等大师。1944年在国家教育部高教司任专员和美术教育委员会编辑,1945年加入中华美术协会成为会员,1947年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1964年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潘天寿函聘普文治到该院任教,因“四清运动”,不得前往。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结束,普先生重获“政治生命”,焕发艺术青春。1984年任江川县政协常委。书画作品多次选送法国、日本、加拿大、印度等国参展,并参加海外文化交流。正当他以旺盛的精力向自己的艺术峰巅攀登之际,无情的车祸中断了他的艺术生涯,不幸于1988年2月20日逝世,哀哉!

普文治先生既走进又走出中国文人画的传统,苦研磨砺书画艺术,将富有传统面目和自新面目的诗、书、画、印巧妙地统一在绘画形式格局中,构成了他丰富的艺术领地。他的绘画非常注重意境、气韵、格调等中国民族绘画的价值标准。作品给人既神韵流动、生机盎然,又恬静典雅、豪放奇崛的感觉,溢流着内在的精神美。他的花鸟清新俊健,朝气蓬勃;他的山水古朴苍润,传神寓意。他潜心创作道德、修养、境界、情感、艺术气质与技术和谐统一的永久价值作品。构图严谨,“知白守黑”,虚实有度,藏露相宜,刚柔相济,颇具辩证思维灵性。用墨枯湿浓淡都不乏其深厚传统功力,泼墨元气淋漓,淡墨恬逸厚重,焦墨秋实春华。用色正原,繁简得当,古艳淡雅,清超绝俗。

理性履职观本土文化发展观普文治先生不但在国画创作上颇有建树,他还善诗文,攻书法,精篆刻。诗文言志抒情,缘情而发,随意而作,格律规范;书法遍临各体,真草隶篆,无不通晓;治印凝重枯涩而又挥洒自如,粗犷质朴而又明快简雅。潘天寿曾题“普文治印谱”书名。普文治先生多年从事美术教育事业,注重书画理论研究,编写了《国画浅识》、《书法浅识》两书。当我们认真研读他的作品后可以发现,他的艺涯生旅是沿着中国文人画的路子全面修养的过程,是学习古人、继承传统、创造自我的过程。

普文治先生的作品充盈着高尚的人文精神,他虽历经坎坷,但达观坦荡,以“长乐”自号。他忠诚教育事业,人格端庄,艺品高尚,深受民众的爱戴。不管从哪个角度讲,千年更替,世纪之交,整理出版普文治先生的书画作品都具历史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