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理性履职观
14806100000005

第5章 玉溪市农村小康建设战略研究

小康建设是一项涉及多领域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根据玉溪实际,为加快小康建设进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现对小康建设进程作一些战略性思考。

一、玉溪小康建设的态势

根据中央、省委有关小康建设的精神,我市于1993年开始抓小康建设工作,1998年确定了市、县区、乡(镇)、行政村和农户的小康标准,制定了小康建设规划,建立了小康考核验收和奖励制度。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根据市里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自身的实际,切实认真地抓了小康建设工作,小康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红塔区、江川、澄江、通海等4县区和大营街镇等36个乡(镇)已基本达到小康标准。全市1999年度小康实现程度达到87.3%,其他五县也在加快小康建设进程,整个小康建设工作呈现出一个较好的态势。主要表现在:一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教育不断深入。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树立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念、科教兴玉的观念、市场经济的观念、改革开放的观念、效益竞争观念。深化了对市情、县情、乡情的认识,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思路,抓住机遇,真抓实干,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较好的思想基础。二是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进一步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民负担得到切实减轻,认真贯彻按保护价收购余粮的政策,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三是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引导广大群众及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农业内部结构、种植结构及所有制结构。以市场为基础,配置农村资源,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村经济结构向优化方向不断发展。四是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农田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产业建设得到较大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基本条件大为改观。五是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发展,城乡二元经济不断融合。乡镇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不断深化,产业结构得到调整,生产要素得到重组,工业化进程有所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规划、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38.3%,城乡经济共同发展。六是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继续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225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987元,贫困乡村70%的人口达到稳定脱贫标准。农村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农村居民受教育的程度和享受社会文明成果的程度不断提高,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改善。七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管理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村级体制改革取得了新的成绩,小康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

理性履职观区域发展战略观

二、小康建设的要求

总的来看,我市的小康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正在健康地向前发展,但把小康建设放在国际国内大背景下来考察,我们就会感到,我市的小康建设进程不太快,发展不平衡,质量还比较低。农民人均纯收入、贫困人口比重、基尼系数、文化教育娱乐服务支出比重、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万人刑事案件年立案件数等6项指标距小康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山区县的差距就更大些。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即将加入WT0,以及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形势来看,我市的小康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把云南建成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的发展构想,必将给我市加快小康建设,努力在全省基本率先实现现代化带来机遇。但我们也面临着农民收入增加难度增大、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困难增多、农产品价格长期低迷、农村经济发展趋缓、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改善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步履维艰等实际问题。但总的看,我市加快小康建设进程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走上新台阶,为全面实现小康,向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迈进而努力。今后一段时间,我市小康建设工作总的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努力培育乡村素质,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具体任务是:华宁、易门、峨山3县2001年实现小康,新平、元江2县2002年实现小康,全市2002年全面实现小康。已经基本实现小康的县区、乡镇要加快发展,进一步巩固提高,今年全面达到小康指标,向富裕的目标迈进。尚未实现小康的县区、乡镇,要加强督促检查,有针对性地抓好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突破难点,确保小康目标的如期实现。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古代文人描绘的小康,是一种次于“天下大同”的社会形态。现代小康概念是对可以维持中等生活水平的家庭经济状况的表征,它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表现为生活消费宽裕,丰衣足食并略有节余。小康的外延从纵向看,它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相互联系的层次:宏观层次包括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分配制度的合理;微观上包括居民生活条件、生活质量和生活效果的综合提高。从横向看,小康包括生活质量的各个方面: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不管从小康的内涵和外延来分析,从宏观和微观来考察,小康都是以人为中心的一个发展阶段和历史过程。中国的文明本质上是建立在农村和农业基础上的文明。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文明,就没有全国的文明。我们在整个小康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农民的发展、农民的奋斗、农民的利益、农民的自我管理融为一体,这样才能全面推进我市的小康建设工作。

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12月6日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谈话时,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构想:“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最低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这是首次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提出的现代意义上的小康,这个目标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人为本的思想。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的根本和目的。以人为本,建设小康,是“三个代表”思想在农村工作中的具体要求,是我们党代表最广大农民利益的集中表现和具体实践。以人为本,首先,要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丰富生活资料,改善居住条件,丰富文化生活,提高健康水平,完善社会服务设施,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其次,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增强小康建设的主体意识,充分认识自身发展的利益,为自身的利益而奋斗。树立发展观念、市场观念、自立观念。增强县域发展、乡村发展、社区发展、家庭发展、个人发展的紧迫感、自觉性和自信心,齐心协力,为创造自身的美好生活而艰苦奋斗,不断进取。第三,创造条件,不断提高农村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要在致力于消除农村物质贫困的同时,逐步消除精神贫困、科技贫困、文化贫困等现象,不断提高农村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

四、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历史中来分析,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必须对应市场,立足实际,围绕调优、调高、调大、调特的目标,努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一要调整农村三次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二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全面优化农作物品种,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畜牧产业,积极发展渔业,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要进一步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积极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三要调整种植业结构。坚持产量、质量、效益、结构的统一,改良品种,提高质量。要调整粮经比例关系,在发展优质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花卉、苗木等园艺农业,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发展芦荟、白蘑菇等特色产业。四要调整城乡结构,发展农村小集镇,充分发挥小集镇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牵引、辐射和推动作用,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五要调整投资结构。要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农村改革,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投资的多元化。政府的投资重点放在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和重点产业的培植上。六要调整消费结构。要引导先富起来的人民群众把资金投向重点产业的发展上;投向乡村公益服务设施建设上;投向家庭、乡村文明素质的提高上,要刺激和扩大素质需求,有效限制农民的畸形消费,促进农村消费结构的优化。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坚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坚持应用经济手段;坚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生产经营自主权;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要加强政策引导、信息服务、科技创新、典型推动等工作。既要增强风险意识,又要提高抗风险的能力;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大胆创新。

五、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实施科技兴农,加快农业科技进步,首先,要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常规技术。要抓好先进实用的常规技术推广的基础性和普及性工作,使先进的实用技术落实到农村劳动力身上,落实到农民家中,落实到田间山上,落实到畜厩牧场和禽栏。其次,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培植特色产业,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积极引进和运用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农产品贮藏、保鲜、包装技术,以节水灌溉为重点的降耗增效技术,以生物措施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技术。第三,要有重点地创办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场(园),使之成为农村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优良种苗繁育基地、实用技术培训基地,使其充分发挥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科技示范作用。第四,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高效率转化实用技术成果的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教育、培训体系,农业科技和人才及技术创新体系。健全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增加科技推广经费,改善工作条件,提高人员素质,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农产品的商品化、规模化、效益最大化。经营的基本形式是农工商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我市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创造了一些基本经验,但总体上看,除烟叶产业外,其他产业化经营水平还不高,层次很低,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不断提高农产品生产的产业化和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一要树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观念、创新观念、产业观念、经营观念、效益观念,大力推进种植业、养殖业、园艺业和林业等农业产业化经营。二要正确处理传统产业与创新产业的关系。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固本强基,为新产业的培育提供物质技术积累。要大力培植新兴产业,新产业的培育要创新思想观念,建立经营创新机制,致力于科技创新。三要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鼓励打破所有制、地区、部门的界限,培植和引进一批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系,使贸工农各方面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四要抓好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建设,走一县一特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路子,改造发展老产业,扩展壮大新产业,培植新的后续产业。五要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组织经营形式。努力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型、专业协会服务型、中介组织联动型、专业大户引导型、基层干部牵引型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经营形式。国合商业企业要通过深化改革,利用自己的技术、人才、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在农产品加工、运销等方面的优势。六要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是农民接收市场信息、了解市场行情和出售大宗产品最便捷的渠道,也是鲜活农产品实行产业化经营的有效形式,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形成具有本地优势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具有直接的带动作用。各县区、各乡镇要根据农产品的流向和区位特点,认真规划,增加投入,搞好产地批发市场的建设。同时,要加快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七、积极发展小城镇和乡镇企业

发展小城镇和乡镇企业,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对于解决小康建设过程中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加快农村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发展小城镇方面:一要尊重规律,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要正确处理小城镇发展的外延扩大和内涵提高的关系。既要因地制宜,扩大城镇建设规模,增加城镇人口数量;更要注重城镇结构的优化,城镇功能的发挥和城镇素质的提高。二要积极培育小城镇的经济基础。要根据小城镇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着力培育各类农业产业经营的龙头企业。要兴办各种服务行业,努力发展各类综合性和专业性的批发市场。要利用风景名胜及人文景观,发展观光旅游业。要吸引乡镇企业参与竞争,立身于镇区,鼓励农村兴办企业向镇区集中。要吸引技术人才和相关产业向小城镇转移。总之,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发展产业复合型、农产品交易型、资源依托型、工业主导型、旅游观光型等不同模式的县乡小城镇。三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搞好小城镇建设。要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个人及外商以多种形式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经营,多渠道投资小城镇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用事业,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建设小城镇的路子。四要深化小城镇建设用地和户籍制度管理的改革。小城镇建设用地,除法律规定可以划拨的以外,一律实行有偿使用。小城镇现有建设用地的有偿使用收益,留给镇级财政,统一用于小城镇的开发和建设。从今年起,凡在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及县以下小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并在子女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不得实行歧视性政策。乡镇企业正处在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重要阶段,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要深化集体企业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要加快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名特优新产品。要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运销业;结合小城镇建设,积极发展商业、饮食、服务和旅游等第三产业。

八、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是稳定提高农村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是小康建设的基本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的机遇,切实抓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植树、种草、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建设,以公路、电网、供水、通讯为重点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要认真抓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建设,抓好以沼气为重点的能源生态村建设。发展节水灌溉,建设生态农业。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管机制,确保工程质量。要深化改革水利工程的投资、建设和管理体制。认真组织实施我市水利改革方案,鼓励集体、个人以多种形式建设和经营小型水利设施,调动各方面特别是农民群众投资兴修水利的积极性。要加大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的力度,搞好退耕还林,加快荒山、面山、乡村社区的绿化,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

九、实施乡村素质培育工程

乡村素质培育是提高农村小康建设质量的核心,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研究和实践。一要培育乡村经济。要面向市场,立足实际,发展带动面大、辐射面广的乡村特色经济和区域产业经济,不断提高乡村经济素质,增强乡村整体经济实力。要大力发展山区农村经济,切实抓好扶贫脱困工作。二要培育乡村生产要素。要切实加强乡村现有劳动力、土地、科技、设施、环境等生产要素的管理,合理组合,整体激活,提高效益。要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农村物质技术积累,增加和优化各种生产要素,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三要培育乡村文化。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计划生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切实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要针对新阶段的新情况,开展党的基本路线和农村政策教育、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移风易俗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科学文化教育。要带动、引导和指导乡村干部和群众塑造现代新农村的良好形象,增强农民的文明乡村意识。特别要注意把乡村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起来,提倡科学,破除封建迷信;提倡文明,克服愚昧落后;提倡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塑造现代农民的良好形象。四要培育乡村管理机制。要切实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制意识。要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指导下,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激励和约束作用。要增强村民自我管理的主体意识,切实搞好村民自治,自觉维护乡村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要建立乡村管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一方面为乡村领导干部认真履行管理职能创造良好的条件,支持他们大胆管理、科学管理;另一方面,要对他们加强管理,加强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履职能力。五要培育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增加农村社会福利,开展社会救助和自然灾害救济。

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在农村小康建设的过程中,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农村小康建设的各项具体任务,都要靠农村基层组织来组织实施。富有战斗力和创新性的基层组织,是实施小康建设工程的重要保证。我们要巩固多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成果,进一步探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路子,进一步搞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为重点,下大力气培训好农村基层干部,提高他们带领群众发展经济、依法办事、善于做群众工作的本领。深入扎实地开展创建“五个好”村党支部、“六个好”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建设先进县活动。继续抓好后进村和贫困村的整顿,着力选好党支部书记、乡镇党委书记。加强村级组织配套建设,依法推进村民自治,既要坚持发挥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又要支持村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既要发挥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和政治组织的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科技组织、社会群众组织和社会福利组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