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接受邀请参加论坛并作发言。我的演讲主题是发展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的特性、原则和战略。
我认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由现代产业体系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现代产业体系的硬件系统包括:发展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现代基础产业体系,狠抓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体系;发展现代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发展现代信息产业体系;发展现代服务产业;发展现代文化产业。现代产业体系的软件系统包括: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发展理论、产业融合理论、产业布局理论、产业安全理论、产业生态理论。
现代产业体系具有以下特性:
一是人本性。人本性即以人为本。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人本性,就是要在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中,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在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中,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要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既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能力创造良好条件,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就是要在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进程中,将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环境持续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促进人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态环境得到更大的改善和满足;就是要在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进程中,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锲而不舍地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能力,使人成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根本动力,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人本观。创新是人的本能,既尊重人人可以创新、人人能够创新、人人能够成才,以激活人们的创新意识和成才理念,又要树立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理念,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促进创新、促进发展、促进成才;就是要在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中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企业利益、行业利益与产业利益、区域利益,产业或区域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和根本利益的关系,谋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和现实的统一。罗崇敏演讲集发展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的特性、原则和战略
二是现代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本身就具备了内涵的现代性特征,它既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实现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还是新世纪发展新型工业现代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必然抉择。必须指出,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适应人类社会进入了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今,世界新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又处在一个新的更为伟大的历史性突破关头,高技术产业全球分工与国际合作向纵深发展。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方兴未艾的浪潮,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正孕育着重大突破,继信息产业之后,生物产业将成为世界经济中又一个新的规模巨大的主导产业,将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健康、食品、资源与环境等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手段,引发医药、农业、能源等领域的产业革命。纳米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将带来材料和微细加工新的变革,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新形势下,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必须面对未来,进一步理清战略思路,明确战略重点和政策导向,加速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是国际性。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市场国际化和生产要素的国际化已成为制约中国现代化产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一体化的逐步深入和加入WTO后中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与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国产业、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已是不可逆转之势。经济全球化一般指贸易、投资金融活动的全球化,表现为世界统一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跨越国界、区域、产业的各种投资的增加,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和中国资金流动的加快,信息资源和获得日趋方便等现象。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面临着生产的全球化、市场的全球化、资本的全球化、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全球化、信息和传播的全球化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机遇与挑战,面临着国内市场国际化、劳动力要素国际化、资源要素国际化、资本要素国际化、产业技术国际化等众多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发展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又带来不利和风险,威胁本国的经济安全并在国际交往中被迫面临不公正的竞争机会和接受不平等的利益分配等等。为此,一方面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与合作;另一方面,要保持清醒头脑,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加强防范意识与行为,增加抵御和化解能力,切实维护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发展。
四是未来性。未来,既是理想,又是目标。马克思曾指出,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恩格斯进一步认为,社会主义不仅要努力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脑力获得充分的自由和运用。中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未来性,就是要体现引领未来,就是要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是要面向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把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全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突出位置,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产业、行业、地区和企事业单位,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中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未来性和对引领未来的体现,就是要以我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为目标,到2020年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五是可持续发展性。可持续发展性是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特性的核心特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当代以及未来的选择,未来性与可持续性构成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特性和核心特性。可持续发展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必然选择,是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实现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发展与深化,是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互相协调、全面进步的根本保证。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性,须把实施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作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战略地位,重视环境保护,努力节约资源,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必须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为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同时,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体系,要按国际可持续发展新动态推动中国现代产业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体系,要按国际可持续发展新动态推动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借鉴国际可持续发展的新趋,以树立新的可持续发展观,建立新的可持续性生产和消费方式,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要为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提供物质保证,要按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并为促进循环经济的推进提供现代装备,要为不断增强中国生态力、增强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做好一切工作。并加大对发展生态力的投入。
六是系统性。任何产业都生存、活动于一定的客观环境之中,与外界系统及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素进行广泛的交换与较量。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全球化、国际化的趋势加强,既出现了综合性、现代化很高的,结构与组织十分复杂的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系统。中国现代产业体系就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系统的分支系统。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必须体现系统的特性,体现它不仅是以规则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形式结合着的对象的集合,如其硬件系统;还必须有一定的指导观念,是结合着的、全体所依赖以形成的诸概念、诸原理的复合体,如其软件系统或理论体系。体现它不仅是人造系统,还必须适应生态系统、自然系统,体现它不仅是目标系统,为实现现代化及创新型国家、提升综合国力而建立必要的手段和自适应能力,还是因果系统,一定的输入决定一定的输出,要求不断增加、增强对发展现代企业系统的投入,以获得实现产业系统现代化、国际化、未来化的目的,等等。总之,中国现代化产业系统生存于、活动于一定的客观环境之中,系统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关系,系统性要求突破区域性、行业性、学科性、时空性的界限,要求现代产业的区域、行业、学科、企业、事业单位与部门都要引进系统原理,建立系统观念,运用系统科学及系统工程的方式方法,从系统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研究及解决问题。
七是效益性。经济效益是一个综合概念。现代产业体系的效益性,一方面,要把提高产业、行业的运行效益和经济效益特别是质量和安全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体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好中求快、求多、求省、求安全;另一方面,要讲求现代产业体系的综合效益,追求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资源效益、产业效益、企业效益及用户、职工效益的统筹兼顾、系统平衡、全面协调。当前,要把现代产业系统的效益性重点放在体现、实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上,体现发展是硬道理,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促进“好”与“快”的辩证统一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进程中体现效益性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要致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以上现代产业体系特性是一个由无数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人本性是根本,现代性是关键,未来性与可持续发展性是核心,国际性是关系,系统性是条件与基础,效率性与效益性是目的,7大特性构成现代产业体系现代系统,相互依存,既相辅相成,又相反相成,共同促进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的生存与发展。
发展现代产业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科学发展原则。科学发展观是党从新世纪新阶段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来的重大战略思想,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发展中国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必须全面把握科学观的第一要义,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产业体系,首先要发展,要紧紧把握科学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在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产业体系中,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要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促进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推动科学发展。
二是国家安全原则。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必须重视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安全”的基本含义是使人、社会乃至国家处于被保护的状态,免受来自内外部的各种危险的威胁。国家安全是一种“状态”,国家能够凭借自身的力量和权力,维护和捍卫自己的完整性、独立性和稳定性,使其免受任何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威胁。国家安全是一种“价值”,是整个国家的安全,既要捍卫国家利益,又要确保整个社会及其各部分的有效运转。国家安全是一种“力量”,是综合国力的体现,是国家生存力、发展力和综合力的体现,是地理环境、人口数量和质量、资源、经济力量、国民凝聚力、社会发展能力、经济发展能力、文化发展能力、国际发展能力、外交活动能力的整合优化。
三是提升综合国力原则。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必须有利于新的国家安全概念的形成,有利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将综合国力融合于、整合于以下几方面的安全:政治安全,要维护国体、政体和政局的稳定,统筹兼顾,与时俱进;军事安全;经济安全,包括经济领域本身的安全,要把经济利益、经济安全作为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目标;科技安全,科技安全是一种动态的、比较的状态,体现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下,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在科技领域或通过科学技术的控制与反控制,渗透与反渗透的较量,经济安全与科技安全既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首先要充分体现与保证的,也是综合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文化安全,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突出,并将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生态安全,生态环境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关心的焦点之一,其影响具有跨地域、跨国界的影响,必须将确保健康的环境质量和充足的自然资源纳入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和提升综合国力的范畴而严肃对待,生态环境退化,如果同人口种族等因素相结合,就有可能造成暴力冲突,既可能影响一国内部的政治与社会稳定,影响经济发展,也可能导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战争,从而影响到国家安全、地区稳定和国际安全;社会安全,主要包括政治体制、社会组织、社会治安、社会管理、社会服务方面的稳定,协调与保障制度,以及组成的人群自身的健康状况及其就业与社会福利保障水平,社会安全还包括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水安全及医疗卫生保障与安全等内容,社会安全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及作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引起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的重视,特别是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水安全是21世纪任何国家都不能忽视的问题,否则,将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国民安全,国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目的和核心,国家安全是国民安全的根本保障,以人为本,提升综合国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目的与核心,也在于国民安全。
四是五面向原则。不仅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还要面向宇宙(面向太空)、面向海洋。五面向原则的面向世界,要求清醒地认识到: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较长时间的和平国际环境可以保持,但世界仍处于大变动、大调整之中,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充满变数,总体有利的形势在进一步发展,机遇在大大增加,而不利因素,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也在增多,挑战更加严峻;三种趋势明显,即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与科技进步相结合、相促进,既给世界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国际竞争加剧,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不利地位。世界总体和平稳定,但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传统安全威胁仍然存在,非传统安全威胁有上升趋势。正如胡锦涛同志提出的:“这是一个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时期,是一个既有难得机遇又有严峻挑战的时期。”为此,要坚定不移地、毫不动摇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面向现代化,就是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面向宇宙(太空),就要大力发展航空航天;面向海洋,就要发展海洋产业;面向未来,就要实施国家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面向未来就要引领未来,着眼长远,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中,坚持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面向未来就要引领未来,着眼长远,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中,对信息、生命、空间、海洋、纳米及新材料等战略领域超前部署。
下面谈谈发展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问题。
当然,要完整地谈中国现代产业发展的战略,就应该包括: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环境、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阶段和战略对策六要素,其中战略思想是灵魂,战略环境是基础,战略目标是目的,战略重点、战略阶段、战略对策是措施,彼此各有其特征而又相互依存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战略体系。但在这儿我着重谈一谈战略思想、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中国现代产业发展战略思想应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中国现代产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产业体系各个方面。战略目标是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奋斗目标下,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在这一战略思想和战略目标指导下,中国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并高度重视六项战略举措。
一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布局。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振兴装备制造业、优化发展能源工业、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提升纺织工业水平和积极推进信息化;发展服务业,包括拓展生产性服务业,丰富消费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以及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科学技术创新。我们要高度重视中、东、西的区域性产业布局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的融合和互补。
二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首先应深度开发信息资源,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奠定基础。开发信息资源要加快国家基础信息库建设,促进基础信息共享。优化信息资源结构,加强生产流通、科技、人口、资源、生存环境等领域的信息采集;加强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及时处理、传播共享和有效利用。完善信息基础设施要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建设和完善宽带通信网,加快发展宽带用户接入网,稳步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建设集有线、地面、卫星传播于一体的数字电视网络;构建下一代互联网等。其次,要加快制造业信息化,以信息化改造制造业,推进生产设备数字化、生活过程智能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促进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库存和市场营销变革;提高机械装备信息化水平,实现精确、高效生产;推广集散控制、现场总线控制、敏捷制造等技术,强化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测、预警和控制。再次,要强化信息安全保障。
三是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国际化水平。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国际化水平是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下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下,充分考虑市场国际化与产业发展及产业技术国际化等战略问题。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生产的全球化、市场的全球化、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全球化、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国际竞争力是在开放环境下一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所表现出来的竞争实力,通常表现为政府的竞争力和企业的竞争力。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市场国际化,导致中国国内市场国际化和国际市场国内化。一方面,要实施“市场换技术战略”,通过吸引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发展。2005年全国共登记技术引进合同9902份,合同总额1905亿美元,技术费达到1183亿美元,且技术引进方式多样化,从传统的以成套设备和关键设备为主的技术引进方式向技术许可或转让、技术咨询和服务发展,在合同总金额中外资企业技术引进金额达到827亿美元,占434%,表明外资企业是我国技术引进的主体之一。另一方面,市场力量推动了外商投资企业的研发活动开始向我国扩散,外商投资的独立研发机构总数已经超过700家;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研究,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全球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活动的首选地,有高达618%的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其2005—2009年海外研发地点首选,美国以412%位列第二,印度以294%位列第三。要充分考虑市场国际化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把握贸易结构高度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使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商品结构的高度化进一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既要狠抓出口产业结构调整,狠抓机电产品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的大幅度增加,又要狠抓进口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狠抓进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及战略物资、关键产品与技术的进口并提升其比重。同时,要充分发挥外商直接投资带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积极作用。
四是促进现代产业技术创新。新世纪新阶段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以世界眼光,迎接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促进现代产业技术创新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自主创新要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重点跨越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要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引领未来,要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突出位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要把培养和凝聚各类人才特别是优秀拔尖人才作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现代产业技术创新的首要任务,努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用的良好局面。要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并使其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要使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有效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要使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取得突破,促进能源结构优化;要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撑;要使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研制取得突破,具备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要使国防科技基本满足现代武器装备自主研制的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保障。
五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必须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环境、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发展,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推进绿色消费,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成大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典型企业,建设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工业(农业)园区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生态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形态,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和共赢发展的经济活动理想模式,它倡导“低能耗、高利用、再循环”,恪守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废弃物再循环(Reycle)的3R原则,循环经济兼顾了企业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更加合理地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进一步节约了资源和能源,促进了经济、社会、生态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现代产业发展,要重视循环经济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一方面,循环经济对产业发展的各个产业、产业内部的企业以及生产环节紧密联系的研发、设计、物流、销售等环节产生革命性的影响,要求对产品的研发、设计、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提出新的要求,必须在这些环节贯彻“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要求改变生产方式,用更高层次的生产方式代替原有的线性生产方式,以达到生产领域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另一方面,从社会角度看,循环经济的建设需要专门从事废旧物回收利用的两类产业,一种是为企业实施“3R”原则提供专用设备、技术服务的产业,一种是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的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在一定意义上,环保产业也属于循环经济产业。因为,狭义的环保产业是指在环境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清理以及废物处理等方面提供设备和服务的行业,广义的环保产业既包括能够在测量、防治、限制及克服环境破坏方面生产与提供有关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又包括能够使污染排放和原材料消耗最小量化的清洁生产技术和产品。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中,要重视循环经济对于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排降污,保护环境,产成品的品质必须有利于“3R”原则的实现。
六是发展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时代要求我国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进程中大力发展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全球市场统一化,是跨国公司推动全球统一市场的逐步形成过程。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的主要推动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跨国公司通过其全球经营战略,加快全球经济市场化和市场一体化,推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跨国公司通过跨国投资,实现生产国际化、一体化,加快了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通过跨国并购,形成全球化产业组织,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跨国公司通过实施全球贸易战略,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市场化和一体化发展。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全球统一市场的形成,国际市场竞争的剧烈化与国际市场垄断的进一步强化,许多行业正逐步显现出一种全球化寡头垄断市场形态。目前全球十大半导体公司、十大化学公司均垄断了各自行业90%以上的国际市场,十大轮胎企业一直占据着世界轮胎市场80%以上的份额。汽车领域仅通用、福特及大众、丰田、戴勒姆·克莱斯勒几家厂商控制着全球90%以上的生产与销售,航空制造业仅有波音及欧洲空中客车工业公司,移动通信领域仅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松下、西门子和飞利浦手机占据了绝大部分国际份额,计算机软件仅微软一家就拥有全球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市场90%、运用软件市场80%的份额等等。针对我国企业规模小,规模经济效率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低,结构组织不合理,管理水平低,国内名牌竞争实力软弱,与世界知名跨国公司相比,还没有真正拥有具备全球竞争优势的大企业集团或跨国公司,必须认真学习跨国公司调整战略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对策,突出核心业务、强化核心竞争力;进行业务外包,使经营资源“外部化”,充分利用企业外部资源,变革企业组织结构和体系,灵活应对市场竞争;实施全球战略并购,获取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实施本土化战略,获得当地优势资源,提高在当地市场的竞争力,推行技术研究与开发全球战略,形成全球技术垄断,提高竞争力。我国实施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战略,必须将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融入全球,发展跨国集团公司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采取以下战略措施:推行大企业和大集团战略,培育有国际竞争实力的跨国公司,从规模经济上提升竞争力;积极切入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条,通过模仿和学习效应,提高国际竞争力;与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通过学习跨国公司的长处增强国际竞争力;实施名牌战略和名牌营销战略,提高民族品牌价值;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国际竞争优势。
谢谢大家!
2005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