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北部,介于旧金山市和圣何塞市之间,有一个长30英里、宽10英里的狭长地带,这里集中了全美96%的半导体公司,并出产电子工业的基本材料——硅片,自1971年之后,出现了一个形象而生动的名字——硅谷。苹果公司就诞生在这里。硅谷的特殊环境和特殊条件,使它自然地成为孕育包括苹果公司在内的一大批企业的摇篮。
一、苹果初长成
对于苹果公司来说,硅谷不但是孕育公司诞生的摇篮,而且还成就了公司的两个发起人——史蒂夫·乔布斯和斯蒂芬·沃兹奈克。他们创办苹果公司时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1975年,乔布斯和沃兹一同参加了硅谷的计算机俱乐部。那时,市场上的微型机要几千美元一台,他们买不起,于是决定自己装一台。他们先在一个博览会上以二十美元一台的价格买到了最新推出的6502微处理器,然后又从各自的公司搞来一些电子元件,接着按照沃兹的设计,他们在乔布斯的汽车房里干了起来。不久,一台自制的微电脑出现在计算机俱乐部里,而且立刻受到了朋友们的欢迎。这就是后来被称为“苹果Ⅰ”的微型机。
在他们的计算机销售过程中,乔布斯和沃兹得到了一个重要的市场信息,即社会大部分人需要的不是单板机和散装件,他们要的是完整耐用的计算机。为此,商店甚至把他们的计算机放进一个粗糙的木头盒里进行展示,所有这些引起了乔布斯深深的思索。
1975年以前,美国还没有比较实用的个人计算机,当时只有一种业余爱好者用的微型计算机散件“牵牛星8800”,但因其没有什么适用软件,又难以掌握,所以只有少数买主。整个微型计算机市场还是一个空白。那时,IBM等大的计算机公司只热衷于为政府机关和各大公司生产和研制大、中型计算机,对微型计算机市场有些不屑一顾,而从乔布斯和沃兹的计算机销售情况看,微型计算机市场的潜力十分可观。1976年,苹果公司在硅谷正式宣告成立。
二、风险投资助成长
苹果公司开业初期首先碰到的就是资金问题。他们遇到的第一位投资者就是马克·库拉。马克·库拉对微电脑业务十分精通,当时年仅38岁,却已是一个百万富翁了。他实地考察了“苹果”样机,并提出了一大堆问题,最后当问及“苹果”电脑的商业计划时,乔布斯和沃兹面面相觑,对此一窍不通。马克·库拉告诉他们:一个详细的商业计划是吸引风险资本所必须的。此后,马克·库拉给两个年轻人上了半个月的管理课,同时,三个人日夜工作,制订了一份非常全面的“苹果”电脑研制生产计划。他们三个带着这份计划到熟悉的风险资本家那里游说,筹集到100多万美元。
资金问题解决之后,他们对企业的组建进行了调整,聘请了32岁的迈克尔·斯克特出任经理。从此,苹果公司的生产和业务活动开始步入正轨并迅速以几何倍数的速度扩张。截止到1983年的统计,风险资本家们最初向苹果公司投资的每一美元,此时已能赚回243美元。
三、苹果走向成熟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苹果公司推出了苹果Ⅲ型,这是公司成立以来在经营决策方面的一次重大事件。由于苹果Ⅲ的上马过于匆忙,许多关键性能的设计非常粗糙,与用户的需要相去甚远,苹果公司的声誉急剧下降,给公司造成了巨大损失。这次的失误反应出苹果公司在市场营销、产品设计、生产管理和竞争策略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高科技企业没能及时向管理型企业过渡,也是一个巨大而沉痛的教训。
事发以后,苹果公司马上开始对公司的基础结构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他们首先解雇了40名不懂营销策略的职员,并陆续充实了一批有能力的管理人员,更新了技术人员,彻底修改和优化了苹果Ⅲ的设计。经过这一系列的改革,苹果公司终于摆脱了困境,同时也完成了高技术企业的一次关键性转变。
对于苹果公司来说,上市后的几年并不是美好的年景,因为除了苹果Ⅲ上市所引起的麻烦之外,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也正是在这时宣布进入微型计算机市场。这给苹果公司的外部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IBM公司是世界电子工业中名列榜首的产业巨子,早在苹果公司还未出世前,它就以世界最大、最先进的电子计算机机器外围设备制造厂商而闻名天下。IBM公司进入微型计算机市场,预示着“红苹果”和“蓝巨人”之争在所难免。
面对强大的“蓝巨人”的挑战,苹果公司冷静地分析了市场需求和自身的优势,他们认识到,只要抓住操作简易、价格低廉这两个特色,不断优化和更新自己的产品,苹果公司是有把握稳住自己的产品市场的。竞争的结果不出所料,自IBM公司进入微型计算机市场后,苹果公司的销售额并没有减少,它在微电脑市场中的份额始终保持在26%左右,倒是其他一些微型计算机公司被迫离开了竞争市场。
在经历了重大挫折和严酷竞争之后,苹果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更加壮大也更加成熟了。事实上,不经过这种挫折和竞争的洗礼,就不会成为优秀的企业,也不会创造出苹果公司当时那样出色的业绩。可以说,适应市场,创造出价格低廉而又简便易学的新型电脑是苹果公司取胜的秘诀。但是,苹果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并未将这一优良传统保持下去,在PC电脑的竞争中未能取得优势,市场地位丧失殆尽。不过近几年,苹果公司又重整旗鼓,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