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壹场绝代风华
14810100000074

第74章 长满了落寞

在唐王朝的都城长安城中,最名贵的是玉蕊花。传说,在唐昌观的玉蕊花下总是有游仙出现。这个传说遍及整个长安城,人人都想见一见仙人的真面目。只是这本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情,若真能够得见仙容,便是极为有幸的事情了。

唐昌观玉蕊花

王建

一树茏葱玉刻成,

飘廊点地色轻轻。

女冠夜觅香来处,

唯见阶前碎月明。

然而观花的自在之处并不是为了要寻得仙人。择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约上三五好友,或者美人伉俪,一同到唐昌观来看看正盛开的玉蕊花。远远地,只瞧得见一树繁花,可偏偏又多出来几分玲珑剔透,恰似是用和田美玉精雕细琢而成。及至走到近处,或是因为借助了风力,那片片玉蕊花瓣懒懒地铺陈在长廊中,行路的人哪里忍心用脚去踩踏?若是再遇上一两个真正爱花之人,怕也要学着他人做出些姿态来,用锦囊轻轻掬起一捧,找块干净的地界葬了下去。

这满树的鲜花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时候开放的。或许有人曾经问过住观的女道士这个问题,但她也不知道具体的时辰。大约是睡到夜半的时候,只因着淡淡的香味透窗飘来熏醒了睡梦中人,她披衣来到阶前,却只被夜色笼住了视野。无奈之下,也只看得阶前明月光,竟有一片片碎月散落在人间。这果真是奇异的景象了。待到低头细瞧,才发现原来是风吹了玉蕊花的花瓣,那一片片还沾染着生的气息的花瓣更是因为月光的浸染而愈显得白洁,恰似山中无影踪的清风一般,再没有尘垢可以穿透它的内心了。

隐隐中,懂得赏花之人也总是要有了这一番心性,才能遇见花下仙子吧。

关于唐昌观玉蕊花下的游仙传说,听起来也十分美艳。

据说这里的玉蕊花不仅吸引了整个长安城的人前来观看,更把天上的神仙引诱到了凡间。那是唐文宗大和年间的一个春天,唐昌观的玉蕊花开得正艳,京城的人们或骑马、或乘车、或徒步都来这里欣赏美景。这一日,来了一个穿着绿色绣花衣服的女子。看年岁,也不过十七八的光景,只这一番容貌却足以惊艳到所有前来赏花的人们。女子身后随有三两位女道姑及三个仆人。看此阵势,众人也都知晓了此女子绝对不是平民百姓家的儿女。

只见女子下了车马后,一边用折扇遮住了容颜,一边径直来到玉蕊花下欣赏起眼前美景。据当时在场的人回忆,凡是女子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一片奇异清香。这香味完全不同于树上的花香,随着微风甚至还传到了数十步远的地方。

人们纷纷猜测女子的来历。有人说这必定是大户人家的少女,更有人大胆地说她也许是皇宫里的公主。然而所有的猜测也只能仅仅限于猜测,没有人敢于上前去问个究竟。最后,只见女子轻折下几朵花瓣后便上马便要离去。她端坐在马上对身后的女道姑说,前日约定的玉峰相会莫要忘记了。人们还在猜测着究竟还有什么样的机缘能够再见到此女子一面,只见忽然腾起一阵烟霞,女子和她的仆从早已经到了百里之外。又忽然吹过一阵凉风,那女子已经升在了半空中。

人们这才意识到,原来自己是得见了天人下凡之事。及至回过味来,想要再一睹仙子芳容时,那女子早就于天空中消失不见了。而这位仙女留在唐昌观中的余香整整回荡了一个月的时日,人们对其美貌的谈论更持久到每年玉蕊花开的时节。

诗人严休复也听过这样一段传说,他也专门跑到唐昌观去观看盛开的玉蕊花,这番目的中自然也包含着想要得见仙人的愿景。然而来来回回几多次,终不得如愿。他一边感叹着自己的机缘未到,一边写下了这首《唐昌观玉蕊花折有仙人游,怅然成二绝》,期望能够以诗文再引得仙人下凡。这里便是二绝中的其一:

终日斋心祷玉宸,魂销目断未逢真。

不如满树琼瑶蕊,笑对藏花洞里人。

羽车潜下玉龟山,尘世何由睹蕣颜。

唯有多情枝上雪,好风吹缀绿云鬟。

不仅诗人如此,怕是每一个听说过如此故事的人,到此地来看花时也总是想要再见一见仙人之面的。有人每天都怀着无比虔诚之心向着仙人居住的方向祈祷,可即便已经望眼欲穿,也并没有再看到了神仙的身影,更没有闻到传说中奇异的香味。有时候想一想,甚至觉得自己还不如那满树的玉蕊花,它们尚且有吸引仙人下凡的资本,可世间的人儿却拿什么来作为赌注呢?

传说中的仙女们总是会坐着能够飞升的车马悄悄地下了玉龟山,即使是要赏花,也总是要化成凡人模样的。尘世间的平凡人即便真正见到如花般美丽的仙女,也不一定能够认得出来。更何况这样的机缘果真是难求的。眼前只有那些洁白如雪的玉蕊花瓣,在被一阵阵的风吹落时,恍惚间就好像是偶然飘落的仙女的雪白发髻一般,是人间还是仙境也因此而分不清楚了。

人人都盼着仙女会再次降临,即便有许多人明知道这只是一个传说,仙人或许永不会再在唐昌观出现。但没有人愿意去毁掉自己心中的美好念想。,每一年的春天,他们仍旧三五成群相约上山,不只是为了赏花,更为了那个还未曾实现的仙人梦。

元稹曾经为严休复和诗一首,他开玩笑说严休复根本不知道仙女降临人间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为这样的事情大惊小怪就有些太不值当了:

和严给事闻唐昌观玉蕊花下有游仙

元稹

弄玉潜过玉树时,不教青鸟出花枝。

的应未有诸人觉,只是严郎不得知。

仙女悄悄地来到玉蕊花树的旁边时,并没有叫她们的使者青鸟来到花枝前提前做下昭告。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时候,自然也没有人知道仙女会降临。人们苦苦地追求着天仙的容貌,却惟独不懂得欣赏眼前的美景和身边的美人,这不正是真正奇怪的事情吗?

所谓美景终须良宵配,美人也需知心郎。不懂得欣赏美景的人,单单为了美人来,也正是丢掉了这难得的一份美好?

因而白居易以最含蓄的方式却最直白地说出了世人寻仙背后的缘由:

酬严给事

白居易

嬴女偷乘凤去时,洞中潜歇弄琼枝。

不缘啼鸟春饶舌,青琐仙郎可得知。

仙女偷偷地乘着凤凰来到人间,大抵也都是因为贪恋人间的美好。当年采回到神仙洞中的花枝现如今也早就玩腻了吧,再想起人间一游的故事,或者又要动些心思了。如果不是春天里的小鸟喜欢多嘴,天宫中的仙郎又怎么会知道仙女下凡了呢?

不是仙女不恋郎,偏偏是因为凡间有更有值得向往的东西。可惜世人不晓得身边的千般好,只求着仙界却终无所得。

不明就里的,不只是普通大众,那些在朝为官的文人秀才同样也执此迷而不悟,想来着实可笑。

在长安,才子汇聚的官署集贤院和翰林院里也都种有玉蕊花,本意是要表明这些文人的志向高洁。虽说因为种植地的不同而使得彼此对玉蕊花的寄托也有着些微差异,然而花语总是无言,错读的只是人们自己各自的心境。世间万物哪一样不是我们强加的理解,最后又反过来感动了自己?

唐宪宗元和二年,诗人白居易因怀念起在长安集贤院任校理的友人王起以及集贤院中的玉蕊花,于是才写下了这首诗:

惜玉蕊花有怀集贤王校书起

白居易

芳意将阑风又吹,白云离叶雪辞枝。

集贤雠校无闲日,落尽瑶花君不知。

春天眼看着就要消逝了,恰如你我的年岁一样。,一天天地被岁月磨砺着,直到终老时才忽然发现一生竟过得如此匆忙。东风轻轻地吹着,玉蕊花也已经纷纷凋落,就好像白云离开叶子一般,积雪似的的花瓣辞别了树枝而落得一地华白。花是美的,只可惜不得长久;人是念的,也只可惜不得相守。所幸花落还会有花开,人散却不见得会再有相聚之日了。

集贤院中的官员们整日忙于政务,身边的玉蕊花都已经凋零了他们没有心思去赏玩一次。遥寄思念的友人,你又是否知道此时此刻有个人因为春日将尽而想起了你我之间的点滴呢?

只无奈的是,流水落花春无意,寂寂寥寥故人心。花落了,春散了,就请还能强撑多少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