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你不可不知的60个心理定律
14813000000042

第42章 瓦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才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字上发挥出来。”此后,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调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难以令人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多数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着了,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变成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才生”,在同类同学中遥遥领先,直至最后摘取诺贝尔化学奖,为人们所称颂。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使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这一现象人们称之为“瓦拉赫效应”。

为什么会发生上述这种瓦拉赫效应呢?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瓦拉赫发生如此神奇的变化呢?分析其原因不外乎如下几方面的影响因素:

一是不同的人存在着不同的潜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的智力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它们是: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这九种多元智力在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它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地发掘出来。上述的瓦拉赫就有着与众不同的多元智力,用传统的智力理论来判断,他就是一个智商低弱的人,而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来分析,他并不是一个低能者,只不过是他的九种智力组合的方式与众不同罢了。化学教师看到了这一差异,为他创造了有利于他在化学方面发展的潜能环境,从而使他的九种智力组合而成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地发展。

二是闪光点能及时发现并不断发光。一个人存在着不同的潜能,而且这种潜能还会不时地表现出来。这时就看它有没有人及时地捕捉到,并不断地加以开掘。否则,这种闪光点就会如同天上的流星一闪而过。因此,及时发现闪光点是十分重要的。发现后能否创造条件让其发展最大潜能也是十分关键的。在这两点上,瓦拉赫都得到了满足,因此,他如鱼得水,其特殊潜能得到了极速的发展。如果没有化学老师发现他的闪光点,如果没有他父亲的大力支持,那么,瓦拉赫这颗化学巨星就可能成为一颗流星,不复存在。

三是没有恨铁不成钢的家庭坏环境。瓦拉赫之所以成功还与他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关。虽然学校对他的文学、绘画等艺术方面的评定极差,但始终没有影响他父母对他的期望,他们总是那样一如既往地爱他,信任他,相信他能取得成功,并帮助他分析学习失败的原因,鼓起勇气,努力学习。这种宽容的家庭环境是他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

由此,不难使我们联想到教育界一个很流行的概念——差生。要说差生,起初的瓦拉赫可谓“名副其实”。但化学老师却独辟蹊径,终使“铁树开花”,着实令人感佩。倘若反观一下现实,情况却令人忧虑。在我们的一些教师眼中,差生们或“愚不可及”,或“桀骜不训”,无疑是“朽木不可雕也”。于是对他们“风刀霜剑严相逼”,不但没有使他们得到应有的关怀,而且还损伤了他们脆弱的自尊心。

久而久之,使他们失去了上进的勇气,心中蒙上了自卑的阴影,有的视学校为囹圄,视学习为畏途,继而“破罐子破摔”,本来可以成材的幼苗,就因为缺水、缺肥、缺阳光而中途夭折,令人痛心!可见,差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育者对差生鄙视和遗弃。俄罗斯谚云:“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实际上,在人的成长中,这种瓦拉赫效应常有发生。所以,老师和家长要充分加以引用,使之产生积极的影响,要真正爱难看的孩子!

首先,要承认瓦拉赫效应是存在的。要清醒地意识到孩子的学习潜能是不一样的,有的比较全面,有的只在某一方面特别出色。如果能把这一出色的方面给予发掘,那么,就可能促进孩子其它方面也发生变化,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一发掘过程中,主要的工作应放在帮助孩子如何去找到发挥自己潜能优势的策略,而不是越俎代庖。对孩子的个性发展也应如此,有些孩子表面上看某些个性还真成问题,如果硬要他在这些方面发挥作用,就好像要瓦拉赫学习文学、绘画艺术那样,只能是个不可造就之才,如果换个角度,把这种孩子的潜能优势发挥出来,就可能产生巨大的瓦拉赫效应。

其次,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找到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突破口。发现孩子的潜能优势,并不等于已经重视孩子的发展了。重要的是要把这种潜能优势发掘出来,并转化为现实的学习力和发展力。在这一点上,我们要特别重视孩子的闪光点的培植与扩展工作,不放过微小的闪光点,并使之成为燎原之火。因此,我们要特别关注孩子平时的表现,平时对孩子要多观察、多分析,并想方设法找到孩子发挥潜能优势的最佳点,然后进行培育引导。特别是对那些平时自认为一无是处或被人说成是“问题儿童”的,更要冷静地分析原因,观察他们的兴趣爱好,从中帮助他们找到自己发展的优势方向,必要时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满足他们特有的暂时的学习需要,从而激发出他们学习动力,带动其它方面的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全面发展。

第三,要有正确的人才观。人才是分层次的,人才是多样的,人才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在培养孩子时,就要体现这一人才观。相信我们的孩子都是人才,只是发展中的某一方面的人才。有了这种人才观,就不会有“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就会有是铁也是材的观点,主要在于铁用于何处,才能使材变成“才”。

松下幸之助曾说:“人生成功的诀窍在于经营自己的个性长处,经营长处能使自己的人生增值,否则,必将使自己的人生贬值。”

成功学专家A·罗宾也说过:“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着我们去唤醒他……上天不会亏待任何一个人,他给我们每个人以无穷的机会去充分发挥所长……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藏着可以‘立即’支取的能力,借这个能力我们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只要下决心改变,那么,长久以来的美梦便可以实现。”

这都是对“瓦拉赫效应”的最好诠释。

“实际应用”

如何将“瓦拉赫效应”应用于教学管理?

“瓦拉赫效应”对做好教学与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要有“朽木可雕”的反传统意识。教师要坚信。任何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只要其优势得到发挥。“差生”也有可能成为某一方面的“高材生”。切不可把一些暂落后的学生帖上“笨蛋”“没希望”的标签而打入另册,“瓦拉赫”也许就蕴藏在“朽木不可雕”之列。

第二、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他们智能的最佳点。

第三,在班集体的建设中,班干部的确要“量材选用”,让不同“类型”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争取达到“人人发展”、“人人成长”。

第四,学校教师要充满对学生的爱心与信心。瓦拉赫成才过程,可以说离不开他父母和化学老师对他充满的爱意和信心,即使他在其他领域学习失败时,也不嫌弃他,而是一如既往地帮助和关心他,从而使他一举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