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教基本常识
14815300000020

第20章 其他典籍

除了上面所诉道藏与一些主要典籍之外,各门各派尚有一些本门派宗师所著经典,对道教经典的注释以及讲述医药方术、神仙信仰、易经八卦等其他方面知识的典籍。

其中重要的有《老子想尔注》、《抱朴子内篇》、《列仙传》、《周易参同契》等。

●《真诰》

《真诰》为上清派重要典籍。南朝齐梁间道士陶弘景编撰。因其大部分内容是东晋杨羲、许谧等人的“通灵”记录,称是仙真告授,故名《真诰》。

该书7篇,据陶弘景注,每篇本一大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衢本《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等均著录10卷。《正统道藏》太玄部收此书,又为20卷。

《真诰》奉上清法为“上道”,认为高出旧天师道的“太清家”;尊《大洞真经》为“仙道之至经”;《真诰》虽为上清派要典,但对道教其他派别也有所涉及。

《真诰》文体杂陈,其中有大量诗歌,皆盛其词藻,文辞华丽,风格多异于魏晋玄言诗和山水诗。书中还论及道士的书法、建靖室法。且其养生法殊多诀要,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道枢》

《道枢》是一部广集道教修炼方术精要之类书。南宋曾慥编撰。道枢一词,出于《庄子齐物论》:“彼是莫得其偶,称之道枢。”曾慥取之以名书,含有道术精要之义。

明《正统道藏》太玄部收此书42卷,112篇,各篇或分上、下,或分上、中、下,近乎足本。

《道枢》分篇辑录诸家之说,或采撷诸家炼养要语,附以评论,联缀成篇。其篇名多取自原作书名,此书专论炼养,内容包括内丹、外丹、胎息、房中、摄养等,而以内丹为主。

唐宋时代,道教炼养著作大量涌现,尤其是晚唐以后内丹术渐次兴盛,这就需要一部大型工具书反映已有的成果,集其精华,提其纲要。《道枢》一书,即应运产生。

●《化书》

《化书》为五代道士谭峭撰。有多种版本。《正统道藏》太玄部6卷,《万历续道藏》复收入。《重刊道藏辑要》不分卷。《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道藏举要》第五类、《道书全集》等均作6卷。

《化书》作者设想世界由虚化成、又复归于虚,“化化不间,由环之无穷。”还认为,由虚化而成形,于是有了人类,由此而有生壮老死。

《化书》以黄老道家思想为主,兼论养生成仙之术。其顺则生物成人、逆则返虚复本之论,同于内丹道。体现出道教典型的哲学、修炼观点,故而历来为道教徒、内丹家和道教学者所重视。

●《悟真篇》

《悟真篇》是内丹术的主要著作之一。张伯端撰,全部由诗词歌曲等体裁写成。其中七言律诗16首,绝句64首,五言一首;《西江月》词12首,以及歌曲32首。

《悟真篇》与《参同契》齐名,被道教推为内丹术之正宗。北宋后,道教之主内丹者,莫不祖述《悟真篇》。张伯端四传弟子白玉蟾于南宋嘉定年间创金丹派南宗,也奉之为祖经。

该书广泛流布后,注家蜂起。据元工部尚书张士弘称:“前后注释可见30余家。”直至明清,此风不衰,蔚然成为一家之学。传世注本甚多。

收入《正统道藏》或《道藏辑要》的有宋翁葆光的《悟真篇注释》、《悟真篇直指详说三乘秘要》;宋夏元鼎的《悟真篇讲义》以及翁葆光注、元戴起宗疏的《悟真篇注疏》和元陈致虚的《悟真篇三注》、清朱元育的《悟真篇阐幽》等。

●《坐忘论》

《坐忘论》,唐道士司马承祯撰。《通志》所录《坐忘论》为3卷,另有吴筠所撰1卷;《正统道藏》太玄部也为1卷。此外,《全唐文》924卷全文收入。

《坐忘论》集中讲坐忘收心、主静去欲的道教修炼理论和方法,为司马承祯神仙道教理论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分7部分,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在这7个修道阶次之后,司马承祯又附以“枢翼”,提纲挚领地综述其坐忘思想的主旨。

认为心归至道须先受三戒,即:简缘、无欲和静心。提示修道的具体方法,指出得道之人心有“五时”,身有“七候”,否则都算不上得道。

司马承祯以老庄思想为依据,汲取佛教止观方法,力倡坐忘说,对道教修炼术由外丹转向内丹,起了重要的理论推进作用,实开宋元内炼家风气之先。其主静说对周敦颐、程颢、朱熹等宋代理学家也颇有影响。

●《玄纲论》

《玄纲论》,一卷。唐开元至大历间道士吴筠撰。《正统道藏》收入太玄部。《道藏》本分为上中下篇,共33章。上篇《明道德》9章;中篇《辩法教》15章;下篇《析凝滞》9章。

吴筠有上唐玄宗的《进玄纲论表》,说明作此论的由来:“重玄深而难赜其奥,三洞秘而罕窥其门,使向风之流浩荡而无据,遂总括枢要,称之《玄纲》”。

《玄纲论》上篇反映作者的宇宙生成论,修养论和社会政治观。中篇则从微观角度具体讲解修道的种种方法。下篇用问答体回答了世人的疑问,进一步申述前两篇的思想。

吴筠为唐代道教茅山宗重要学者之一,其思想与司马承祯较接近,《玄纲论》与司马承祯《坐忘论》一样,体现了唐代茅山宗的理论水平。

●《中和集》

《中和集》为元初道士李道纯所撰内丹理论的结集。门人蔡志颐编。李道纯曾取《礼记》“喜怒哀乐之未发称之中,发而皆中节称之和”之义,题其所居说“中和庵”,故门人名其书说《中和集》。前有元大德十年杜道坚序,表明此书成于是年。《正统道藏》收入洞真部方法类。

《玄门宗旨》,绘制《太极图》、《中和图》、《委顺图》、《照妄图》等图,配合解说全书之主旨。中心点是《太极图》所标之三教合一说。

列《金丹妙诀》、《三五指南图局说》、《试金石》等题,总述金丹生成之理。

列《问答语录》、《金丹或问》、《全真活法》等题。《问答语录》为与门人谈丹道之记录,详记与弟子程安道、赵定庵之问答。《全真活法》讲保全本真之要。

以两论、两说及歌12首以阐述丹道。其《性命论》讲修炼金丹必须性命双修,《卦象论》称“丹书用卦用爻者,盖欲学者法象安炉,依爻进火,易为取则也”。

“两说”有《死生说》和《动静说》。前者称“一切念虑都属阴趣,一切幻缘都属魔境”,后者称天动地静为天道之常,修道之要在于“效天法地”。歌有《原道歌》、《炼虚歌》、《破惑歌》等12首。

《中和集》所述的内丹思想核心可以概括为“中和”、“虚静”。认为“玄关”就是“中”,守中才能致和,致和才能导致身静心虚。持此行之,渐至身心混合,动静相需,乃至心归虚极,身入无为,动静俱忘,精凝气化。

故守中是此丹法的第一要着,虚静则是它的灵魂。称行此功法,不需筑基、炼精、炼气、炼神的渐修,只需从炼神还虚入手,即穷性尽命,一了百了。《中和集》则是研究这种丹法的主要资料。

●《茅山志》

《茅山志》原为12篇15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记传类为33卷。题上清嗣宗师刘大彬造。此书成于元泰定元年。

《正统道藏》所收,是据元刊本,前有赵世延、吴全节、刘大彬三序,略述撰志之缘起及此书之概要。

此志在体例上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如一事可归于数类,则著互见,此略则彼详,并注“见某篇”或“事见某篇”。由于内容丰富,编排得当,故在道教名山诸志中占有突出地位,甚为道教徒和学者们所重视。

●《列仙传》

《列仙传》,旧题汉光禄大夫刘向撰。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不类西汉文字,必非向撰”。

神仙之传说,其源甚古,早期记载,多为片言只语,散见于百家之中。迨及秦汉,方士辈出,宣扬神仙之说,秦皇汉武,笃信寻求,神仙传说,遂屡见于史传之中。道教兴起后,记述神仙事迹之专著应运而生。

《列仙传》启其端,《神仙传》继之,而《列仙传》宣传神仙之存在与可学,正与道教追求长生成仙的理想相吻合,于是神仙传记历代迭出,踵事增华。

《正统道藏》洞真部记传类所收《列仙传》,记述上古三代秦汉神仙71人。与葛洪《神仙传》序所言相符。

●《神仙传》

《神仙传》10卷。东晋道士葛洪撰。葛洪自称在《抱朴子内篇》撰成之后,因弟子滕升问古仙之有无,乃作此书。

此书始见著录于《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其后,《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等并见著录,皆称10卷,与今本相同。

全书共录仙人84人,除容成公、彭祖二人外,皆为《列仙传》所未收。《称笈七箓》收载此书,仅录21人,且所收蔡经、黄卢子,为《四库全书》本所无。

《神仙传》曾在社会上产生过相当影响。其所记神仙人物曾被史家所征引,如裴松之注《三国志》,于《蜀书先主传》中注引李意期。此外,一些诗人则作为典故引用,小说家据之演成故事。

●《老子义疏》

唐道士成玄英撰。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成玄英注《道德经》2卷,又《开题序诀义疏》7卷。《大藏经·护教部·甄正论》卷下也说成玄英撰老经疏。

成氏《老子》注疏早已散佚,散见于晚唐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撰疏》和署名顾欢《道德真经注疏》中。另外,宋李霖《道德真经取善集》也采成玄英《老子义疏》10余条,收存《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近代敦煌所出旧籍中有《老子义疏》一种,仅存60章“治大国若烹小鲜”至81章卷终,马叙伦、蒙文通等考得为成玄英作。蒙氏且据此与《道德真经玄德撰疏》等所录的成玄英《老子义疏》相校勘,合辑成《老子成玄英疏》6卷。

成玄英为唐代重玄派的代表人物,他注解《老子》,上承魏晋玄学之余绪,汲取佛教中观哲学,结合道教传统的养生思想,援《庄》释《老》,重在阐明其重玄之道。他认为“玄”是深远之义,也是不滞之名,深远的玄,理归于无滞,既不滞有,也不滞无,故称为玄。

从而非但不执有无,也不执著于“非有非无”,这就是遣之又遣,故称玄之又玄。这就是说,玄虽然否定了有无,但还不能执著这个玄,还必须继续否定,才能彰明重玄之理。如果说玄是非有非无,那么重玄就是非“非有非无”,经过这样双遣双非的双重否定,才得“重玄之道”。

成玄英以重玄之道为宗旨解老,在当时道教老学中独树一帜,最具思辨性和理论价值,对唐以后道教老学产生了极大影响。

他所着重讨论的哲学范畴如心性、理等,对宋代理学家不无启发作用。成玄英的《老子义疏》不仅在道教老学中,甚至在整个道教思想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道教义枢》

《道教义枢》,唐青溪道士孟安排编集。《正统道藏》收入太平部。是唐代道教教义的重要类书,它集此前的道教教义之大成,其中也不乏道教哲学范畴,它对道教教义的阐述正是通过解释范畴和名词术语进行的。

《道教义枢》在涉及道教哲学之处,较多地引用道教重玄派思想,显示了与重玄派的密切关系。其所讲述的道教教义明显受到佛教义理与术语的影响,对佛教的方法论也有所吸收,反映了当时道教积极汲取佛教理论精华以充实提高自身教义的特点。

●《道德会元》

《道德会元》,元道士李道纯撰。《正统道藏》收入洞神部玉诀类。书前有《道德会元序例》,又有至元二十七年作者自序。又于各章后作颂,以尽明心见性之机。作者撰此书的目的是:“不堕于偏枯,会至道以归元。”

李道纯解老明显地受到理学思想影响,故重在讲心性、性命之学。他强调,认知“至道”在于破除心迷,于“心”上下功夫,即所称“至道不难知,人心自执迷”。关于性命,他认为,无为则能见无名之妙,从而全其性;有为则能见有名之徼,从而全其命。

元代道教老学的总体特征是援儒入道,调和儒道思想,《道德会元》也体现了这一特征。李道纯的思想核心是中和,他著有《中和集》,故解老也从这一思想出发。他还借用禅宗的方法来参道。援佛入道,充分表现了他的三教合一思想。

《道德会元》是元代道教老学的一本重要著作,对研究元代道教思想颇具参考价值。至今学者多加引用。朱谦之《老子校释》以《道德会元序例》为考订书目,所用河上本除宋刊本外,更参考了《道德会元》听用章句白本。可知该书在版本学上也有其价值。

●《道法会元》

《道法会元》,为道法书文汇编之一。未著编撰人姓氏。《正统道藏》收入正一部。书中所收道士文论甚多,以元末明初清微派道士赵宜真之文论最多且最晚;在其他多篇清微法中,已将赵宜真作为清微派一代祖师列入启请神灵中,表明编撰此书时,赵宜真已经作古。故此书成书之年代,当在赵宜真逝世之年至《正统道藏》始刊年之间。

全书268卷,收载宋元至明初新符箓派之道法甚伙。大体言之,1卷至55卷,为清微派道法;56卷至154卷,为神霄派道法;以下各卷,为正一、天心、东华、净明及其他小派之道法。所收各种符法、密诀、隐书、灵文,多达百种以上。是研究宋元明诸派道法的重要资料。

《道法会元》还收录有多篇新符箓派重要传人的传记和传法体是。丹阳派传人王玄真传以及清微派传法体是,林灵素所传神霄体是,陈楠、白玉蟾所传神霄体是,田思真、宁全真所传东华派体是,廖守真所传天心支派体是等,凡此又为研究宋元明符箓派道教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易图通变》

《易图通变》5卷,元初道士雷思齐撰。《正统道藏》收入太玄部。图书之学其源甚久。先秦史书《尚书顾命》篇有称:“天球、河图在东序”,这是目前所知最早涉及河图的行文。

《易图通变》以河图为纲,开篇首列河图,继而解说论证。其最大特色就是把河图的55数分为本数与虚数。所称本数,就是布于图之四方、四维之数,共为40;所称虚数,是指居于河图中央的天五与地十。

《易图通变》认为筮法本身包含着数,数之推演就能导出河图来,这就把占筮之学与《易》的宇宙发生模式统一起来,初步具有世界统一论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对道教方术和教理的建设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周易集说》

《周易集说》,为宋末元初道士俞琰撰。收入《通志堂经解》和《四库全书》中。四库本共40卷,通志堂本则分为13卷。

其中包括《周易上下经说》、《象辞说》、《彖传说》、《爻传说》、《文言传说》、《是辞传说》、《说卦说》、《序卦说》、《杂卦说》。该书草创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完成于至大四年,几费俞氏毕生之精力。时人孟淳、李克宽、白挺、张英、颜尧焕等皆甚推重。

此书以朱熹《周易本义》为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朱子学说在宋后之影响“几如日中天”,成为思想界之主导。

其后学争相宗禀,各类撰疏之作,其去取别裁,唯以朱子之说为断。俞琰崇尚朱说,不仅表现在论《易》之性质方面,而且贯穿于具体的解释之中。无论是发挥《易》之义理,还是阐述《易》之象数,都继承了朱子《易》说之大旨。

学贵有心得。俞琰在弘扬朱学的基础上,也形成了自己的《易》学特点。由于他长期以来,潜心于《易》外别传,对其象数指趣有独到的见解。他虽然不同意以炉火方外之法附会《易》之本旨,但却也以象数为根,称《易》始作于伏羲氏,初仅有卦画而未有辞。

辞本于象,象本于画,有画方有象,有象方有辞。若舍画而玩辞,舍象而穷理,辞虽明,理虽通,非《易》之学。故俞氏释《易》,着眼于卦象、爻象,次之明理。此与宋代前道教学者的《易》象数学颇多相合之处。

俞琰由卦象伸发义理,非以一卦说一理。他每“并卦取义”,即以两卦互并,倒转反对,释象说理。俞琰一生探研《易》学,颇有成就,仅是易学、丹道著作,就有多部。

如《周易参同契发挥》、《周易参同契释疑》、《易经考证》、《易传考证》、《读易须知》、《六十四卦图》、《古占法》、《卦爻象占分类》、《易图合璧连珠》、《易图撰要》、《读易举要》、《易外别传》、《玄牝之门赋》等,《周易集说》则是其代表作。

由于他毕生从事《易》学研究,故在接触道教典籍中应用《易》象、《易》理的作品时,便能得心应手,融会贯通。

●《灵宝毕法》

《灵宝毕法》,内丹著作。全名《秘传正阳真人灵宝毕法》,又名《钟离授吕公灵宝毕法》。相传为吕洞宾之师、五代道士钟离权撰。该书原10卷,始见录于《通志艺文略》道家类修养目。

《正统道藏》太清部所收10篇,即原卷数,合为上中下卷,题“正阳真人钟离权称房著,纯阳真人吕嵓洞宾传”。

此书是钟吕金丹派的基本教典,阐述了钟吕金丹派的教理、哲学观点,奠定了宋元以后内丹学的理论基础。为唐宋时期内丹学的最高水平,故研习内丹者皆视为必读之要典。

●《修真十书》

《修真十书》,为内丹著作丛书。《正统道藏》收入洞真部方法类。该丛书所收内丹著作甚众,除钟离权、吕洞宾外,绝大部分为南宗五祖及其弟子们的著作,其中尤以白玉蟾为最多。

修真称“修炼内丹以成真成圣”,《修真十书》即全书所含之篇数:《杂著指玄篇》、《金丹大成集》、《钟吕传道集》、《杂著捷径》、《悟真篇》、《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盘山语录》、《黄庭内景五藏六府图》、《黄庭内景玉经注》、《黄庭外景玉经注》。

篇数实为12篇,如将白玉蟾所作之《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视为1篇,恰为10篇;或将最后3部《黄庭》著作视为1篇,也为10篇。

《修真十书》所收道教著作甚多,除《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等外多为内丹著作。在众多的内丹著作中,除两三种外,又皆为钟吕一是的内丹著作,主要是道教南宗著作,故是研究该派内丹理论和丹法的基本资料。

●《灵宝玉鉴》

《灵宝玉鉴》,为宋元间灵宝派斋醮仪法之集成。《正统道藏》收入洞玄部方法类。书无序跋,不著撰人。文中提到萨真人、路真官、紫极田真君等,皆两宋间道士,其作者疑为吴全节。唯《正统道藏》所记载卷数为43卷,25门,与虞集所记有出入,或为《正统道藏》编撰者对原书结构作了改易。

此书有的一卷为一门,有的几卷为一门。计有道法释疑门,修斋节次门,灵旛宝盖门,申牒头连门,召役发遣门等。是一部集灵宝斋醮仪范、符箓咒法为一编之书。除《道法释疑门》通论各种斋醮仪法的理论外,其余各卷按门分叙各项斋醮仪法。

其中斋醮仪法虽源于灵宝,却非直接抄自灵宝派之斋仪书,而是从宋元诸符箓派所传灵宝醮仪法中采摭而来,因而带着明显的宋元斋法以道为体,以法为用,内炼与外法相结合的时代特征。此书不仅所即载斋法繁多,尤重对斋法作理论上之阐述。除第一卷通论斋法理论外,其余各门之首皆冠以专论。

其对斋法理论之重视,在现存斋法书中是比较突出的。一为鬼神信仰和地狱天堂论;二是道为体,法为用,内炼为基说。认为灵宝斋之所以能拔幽拯苦、济生度死,自然要靠法术,但更要靠行法者深厚的内炼功夫。

此书对宋元灵宝斋法作了系统整理,特别是对灵宝斋法的理论作了全面阐述,是研究宋元灵宝斋法及其理论的重要资料。

●《老子想尔注》

《老子想尔注》,全名《老君道德经想尔训》。据唐玄宗《道德真经疏外传》、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所载,作者为东汉张道陵。

宋代谢守灏《老君实录》、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杂说》、董思靖《道德经集解》都承袭此说。也有人认为可能是张道陵开其端,张道陵孙子张鲁最终完成并托称其祖所作。

《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未著录。清末敦煌莫高窟所发现的六朝写本《老子道经想尔注》残卷,使其重现于世。但原件已为英国人斯坦因掠走,现藏于伦敦博物馆。

今人饶宗颐将敦煌残卷连写的经文与注释分别录出,按《老君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的次第,分别章次,并作考证,著《老子想尔注校证》,收入选堂丛书之二。

据考证:残卷末题“老子道经上”,下注“想尔”两字分行;起“则民不争”,迄卷终,共580行。大体上是老子《道经》的注释本。

《想尔注》的思想多与《太平经》相同,并汲取河上公解《道德经》的某些内容。要求人们信行“真道”,奉持“道诫”。道是至高无上的,神秘的,具有人格意志。

道能够“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如果人们按道的训诫去做,就可以“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它将儒家的伦理价值观和道教的修仙相结合,对后世道教有深远的影响。

为了诠释的需要,它在解《老子》时,数处改易原文。如将第十六章“公乃王,王乃天”句中的王字改为生字,并解释为:“能行道公政,故常生也;能致长生,则副天也;天能久生,法道故也;人法道意,便能长久也。”道人所以得仙寿者,不行尸行,不同于流俗,故能成其尸,得为仙士。这样一改,就使《老子》更接近注者的神仙长生思想。

隋唐以前,《想尔注》在道教中颇受重视。《传授经戒仪注诀》列举道士当诵习10卷经,第五、第六即是《想尔注》。唐张万福《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列有“想尔二十戒”,存录《想尔注》上下卷。《太上老君经律》也有“道德真经想尔戒”。但唐以后《想尔注》在道教中不显著。

●《抱朴子内篇》

《抱朴子内篇》是魏晋神仙道教的代表作,也是集魏晋道教理论、方术之大成的重要典籍,晋葛洪著。葛号“抱朴子”,因以名书。

《抱朴子内篇》全书20卷,每卷一篇,皆有题目。葛洪自称“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祛祸之事,属道家。”主要内容包括神仙理论、神仙方术、道教法术和古代科技四个方面。

《仙药》篇记载了许多药名和单方,以及多种草木药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主要产地,及入药部分和主治范围,为我国医药学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太上感应篇》

《太上感应篇》,简称《感应篇》。《宋史艺文志》著录“李昌龄《感应篇》1卷”。《郡斋读书附志》存夹江隐者李昌龄所编《太上感应篇》8卷。《正统道藏》太清部《太上感应篇》30卷。

《太上感应篇》仅约1200余字,叙说人若想长生多福,必须行善积德,并列举了20多条善行,100多条恶行,作为趋善避恶的准绳。

《感应篇》问世以后,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欢迎,不少皇帝都大力推动它的流布。在封建帝王的推动下,明清时期民间富有之家都纷纷捐资刊刻,免费散发,从而使此书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影响十分广泛,以至边远地区,乃至日本,皆有此书的流布。

●《周易参同契》

《周易参同契》,简称《参同契》,或称上中下篇。东汉魏伯阳撰。全书约6000余字,基本上为四字、五字一句的韵文及少数长短不一的散文体和离骚体。该书之命名,乃指会归《周易》、黄老、炉火三者为一途。

尽管《参同契》将方士炼丹、黄老养性和《周易》卦爻三者相掺合,说明炼丹、养性的情理,但各篇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清人董德宁认为,《参同契》“三篇之作,总叙大易、内养、炉火之三道,是以上篇言易道为多,而次之以内养,其炉火则间及之;中篇则内养为多,而易道次之,炉火则又次之;下篇乃炉火为多,而内养为次,易道更为次也。此三篇之中,其三道之详简有不同也如此。”

关于《参同契》对《周易》的运用,魏伯阳将炼丹的鼎器,方位,药物,火候,时辰,变化等,都用《周易》卦爻词义来表述。

《参同契》用《易》卦,除象征鼎器药物的四卦以外,其余60卦和纳甲六卦以及12辟卦,是用在表明炼丹用功、进退及其时间之掌握上。

《参同契》既谈外丹炉火,又讲内养修炼。它认为,只有服食金丹、内养精气和配以服食,才能达到“变形而仙”、长生久视的目的;同时指斥当时流行的存思、食气、房中术以及祭祀鬼神祈福寿等皆为邪门歪道。因此,为道教丹鼎派的重要著作,被尊为“万古丹经之祖”,在我国道教史与古代科技史上均有重要地位。

但由于《参同契》运用《周易》的卦爻和隐喻手法解说炼丹、内养术,使得本来就比较复杂的修炼功夫,变得更加神秘难解。

唐宋以来,注解《参同契》者甚众,见仁见智,互有发挥。《正统道藏》收录11种,主要注本有后蜀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3卷,宋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1卷;陈显微《周易参同契解》3卷及元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9卷等。

●《养性延命录》

《养性延命录》,《正统道藏》收入洞神部方法类。题华阳陶隐居集。前有序,言此书编集之由来,称此书是据前人所撰《养生要集》删节而成。

陶弘景“删弃繁芜,类聚篇题,分为上下两卷,每卷三篇,号为《养性延命录》。”上卷:《教诫篇》、《食诫篇》、《杂诫忌禳害祈善篇》。

《教诫篇》引《神农经》、《庄子》、《列子》、《混元妙真经》及其他道书,总论养生的必要性。《食诫篇》讲饮食卫生,特别提倡多用素食、淡食、熟食,饭后散步等。

《杂诫忌禳害祈善篇》讲日常起居的注意事项及禁忌。包括行住坐卧及沐浴等方面。提出不宜久视、久卧、久立、久行、久坐。夜卧不覆头,勿以湿头卧,宜屈膝侧卧。

主张冬季温足冻脑,春秋脑足俱冻。大汗勿脱衣,湿衣、汗衣不可久著。醉饱、远行归还,大疲倦,不可行房事等。

下卷:《服气疗病篇》、《导引按摩篇》、《御女损益篇》。讲用行气、导引、房中等方术以养神、炼形。《服气疗病篇》讲行气术,记录其法10余条,包括调身、调意、调息等内容。

《导引按摩篇》讲导引按摩术,记录其法近20条。包括摩面、熨眼,搔目四眦、揩摩身体、扣齿、漱津等。《御女损益篇》讲房中术,记录其法10余条。

这是一本采摭前人养生言论,加以系统归纳提炼而成的养生著作,引录之书,多达30余种,是汉魏时期养生学之精华。其中许多内容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值得今人借鉴。

●《古文龙虎经》

《古文龙虎经》,简称《龙虎经》、《龙虎上经》,或称《金碧龙虎经》。古代许多丹家认此书为先于《周易参同契》的最古之丹经。

此书现存三种注本,一为成书于南宋淳熙十二年之王道《古文龙虎经注疏》;二为佚名氏《古文龙虎经注》,皆载《正统道藏》太玄部:三为明彭好古《金碧古文龙虎上经》,载《道言内外秘诀全书》。

此外,《正统道藏》又有佚名氏《读龙虎经》之短文,为《古文龙虎经》的某些名词术语作铨释。

●《道书十二种》

《道书十二种》,为清乾嘉时龙门派道士刘一明所撰之道教丛书。原名《指南针》,收书12种,后收书增加,但仍沿袭此名。现共收书17种。

刘一明所作之书,大都汇集在此丛书内。所收17种书,可概分为两类。

一为注释。计有《易理阐真》、《参同直指》、《黄庭经解》、《百字碑注》、《敲爻歌直解》各一卷,《悟真直指》四卷,《金丹四百字解》一卷,《无根树解》一卷,共9种。

一为撰者。计有《修真辨难》、《修真后辨》、《修真九要》、《神室八法》、《通关文》、《象言破疑》、《会心集》、《西游原旨》、《悟道录》。

9种注释书中,后7种为丹经注释。前两种之一的《阴符经》,也被刘一明视为最古之丹经,以丹道注释之,这与唐宋以后之内丹家无异。别具特色的是对《易》的注释《易理阐真》,刘一明认为,《易》之“归根处,总以穷理尽性至命为学”。

8种撰著书,是刘一明内丹理论和方法的直接表述。《修真辨难》之后,又作《修真后辨》。前者以师徒问答形式,回答了“何为道”“阴阳何以分内外”等一是列问题,又再作后者,将内丹要领集中为26条,详加阐释。

刘一明认为修丹的根本在修心,把人心称作神室,特作《神室八法》,劝人把刚、柔、诚、信、和、静、虚、灵等八种德性作为建筑神室的材料,以为修丹的基础。从中又表现出浓厚的糅合儒家理学的色彩。

《会心集》分《内集》、《外集》,《内集》又分上下卷,一以诗、词、歌、曲若干首,“因物书怀,就事寓意”以解说丹道。《外集》也分上下卷,同样以诗、词、歌、曲加杂文若干篇以论说丹道、杂文中再列《三教辨》,以论三教一家。

《道书十二种》几乎全为刘一明的内丹著作。其中《悟道录》虽类杂著与劝世文,但主旨却是以己之“悟”劝人入道和修丹;《西游原旨》也是杂著,但仍以三教合一与修丹思想为核心。其余各篇,或以己之丹道思想阐释丹经,或是直接阐述内丹理论和方法,是内丹著作的主体。

刘一明是清乾嘉时龙门派的重要人物,对陕、甘、青影响很大,研究他的《道书十二种》,可以了解龙门派丹法的发展演变。且此丛书在论述内丹理论的同时,全面反映了刘一明的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它又为研究龙门派的哲学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料。

●《三洞群仙录》

《三洞群仙录》20卷。南宋江阴静应庵道士陈葆光撰集。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据《三洞群仙录·序》称,该书网罗九流百氏之书,下逮稗官俚语之说,凡记载神仙事者,皆汇集入编。

全书搜集神仙故事1054则,始自盘古,迄于北宋。所集神仙之故事,皆自注其来源,引书多达200余种。

该书所录,虽“不尽仙人事”,但作者对于上古至北宋间之神仙事迹,进行了广泛的汇集,实为这一历史时期神仙事迹之集大成者。道教神仙人物传记著作,自汉刘向《列仙传》问世之后。历代多有所出。

但在长期流传中,多有散失,如陈马枢之《道学传》,唐杜光庭之《王氏神仙传》,宋贾善翔之《高道传》等重要著作都已先后亡佚,唯《三洞群仙录》中尚存上述诸书的大量内容。其中,引自《高道传》者达82人次。故此书仍不失为研究道教人物的重要资料。

●《重阳全真集》

《重阳全真集》,全真道祖师王重阳撰,由门人编辑。全书原本9卷,《正统道藏》为13卷,载于太平部。

全书为王嚞所作诗、词、歌之汇集,涉及其生平思想及活动的诸多方面,为研究王嚞的重要资料之一。

●《〈正易心法〉注》

《〈正易心法〉注》,五代宋初道士陈抟撰。收入《范氏奇书》、《学津讨原》、《艺海珠尘》等丛书中。所注之《正易心法》为麻衣道者所作。

后遇异人得秘传,常服麻缕百结之衣,人遂以“麻衣道者”称之。五代之季,在华山遇陈抟,遂以《正易心法》授抟。

关于《正易心法》一书的来历,古代学者有不同看法。南宋理学家朱熹尝斥为伪书,与朱熹同时人张栻则肯定该书出自麻衣道者。据宋代释志盘《佛祖统纪》43卷记载,该书当是麻衣道者口述,由陈抟记录、整理并加注释而成。

《正易心法》书名之由来,与易纬有关。正易一词,乃取《易纬乾坤凿度太古文目》“正易大行万汇生”,意即流行变化之“本易”,而心法即是以本心悟《易》道之法。

《正易心法》之构成包括三个层次,一为卦画,二为心法,三为消息。卦画总图之后分为42章,每章有4句诗体经文,为麻衣道者之口授;每章之下继以一二段训解,称之为消息,此是陈抟之手笔。

从内容看,《正易心法》及其注文有两大特点。第一,试图跳出前人卦爻辞范围,直接以心领悟卦爻象数本义。第二,以血气的观念说卦爻象位。除上述两点外,《正易心法》及其注文也融合了佛教思想。

陈抟是宋初著名道教学者,在《老》学和《易》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其《老子》学说,通过弟子张无梦传于陈景元,推动了宋代之后道教教理的研讨。

《易》学方面造诣尤深,他打破了儒家传统的《易》学体是,创立了《易》图书之学,《〈正易心法〉注》为其《易》学体是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所创立的《易》学体是,不仅在道教内,也在儒家学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道德玄经原旨》

《道德玄经原旨》4卷,元杜道坚撰。《正统道藏》收入洞神部玉诀类。书前牟巘甲午年序,有南谷杜君,扁舟过余,论议超然,出所为《老子原旨》示余等语;书前还有大德九年黎立武、张与材的序。由此推知,该书约撰成于元至元三十一年至大德九年之间。

《道德玄经原旨》是对《老子》的阐释与发挥。

特点之一是援古史以证《老子》。作者认为:老圣昔事西伯为藏史,仕成王为柱下史,幽王时为太史,屡掌史帙,演著玄经,龟鉴万世。上下几千百代,历历可推,言圣人者三十有二而不名,殆一无名古史也;

特点之二是援儒入老,儒道合一。篇首王易简序称:杜君出身儒家,从老氏学,能不私所主而折衷二者之间。杜道坚还以理学家的“无极而太极”解释“道生一”。这都显示了他解老的理学化倾向。

从内圣外王出发,他结合先天、后天、无极、太极等理学名词讲老子的内圣之道,又结合古代政治史讲儒家外王之道。

他解释老子的“常无”为“先天”,“常有”为“后天”,在《玄经原旨发挥》中赞美盖公、曹参以“清静宁一”的内圣之道,开出汉室隆平的外王之治,是“善用老子之道者。”

《道德玄经原旨》是元代道教老学著作中影响较大的一种,被历代治《老》者所重视。如朱谦之《老子校释》以它为所据版本书目之一,以《玄经原旨发挥》为考订书目;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也以它作为参考书目。

●《净明忠孝全书》

《净明忠孝全书》是净明道的基本典籍。有关净明教义、方术及主要传人生平与活动事迹具载于此。全书6卷,《正统道藏》收入太平部。

卷一至卷五题“净明传教法师黄元吉编集,嗣法弟子徐慧校正”。卷六题“净明法子玉隆陈天和编集,庐陵徐慧校正”。据该书前序载,元至治三年,黄元吉编成《净明忠孝全书》和《玉真语录》,为全书的前5卷。

黄元吉去世,弟子陈天和编《中黄先生问答》为卷六。全书经净明道第三代嗣法宗师徐异校正,于元泰定四年成书。

卷一收净明道祖师及传人传记七篇。前4篇为《净明道师旌阳许真君传》、《净明经师洪崖先生传》、《净明法师洞真先生传》、《净明监度师郭先生传》,是许逊和“净明三师”张氲、胡慧超、郭璞的传记,皆采撷前史和传闻撰成,可资了解净明道神仙体是。

后3篇即《西山隐士玉真刘先生传》、《中黄先生碑铭》、《丹扃道人事实》,为净明道宗师刘玉、黄元吉、徐异的传记,述生平事迹较详,是研究净明道创教及传承的主要资料。

卷二收阐释净明道法文论5篇。有题许逊撰《玉真灵宝坛记》,胡化俗述《净明大道说》、《净明道法说》,郭璞述《净明法说》、郭璞撰《玉真立坛疏》,皆是刘玉创教期间,托称众真降授的文字。

卷三至卷五收录刘玉语录计75条,每卷25条。以问答形式写成,为刘玉向弟子传教之言论汇集。卷六《中黄先生问答》。收录黄元吉阐释净明忠孝教义之言论凡13条。

●《老君音诵诫经》

《老君音诵诫经》,北魏道士寇谦之撰。此书似为其所撰《称中音诵新科之诫》20卷的节抄本。它伪托老君所授,故全文35段,每段均冠以“老君说”称称。

其基本内容是针对北朝天师道组织涣散,戒律松弛,原有陈规已不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故提出进行整顿,改革的措施,以期与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相一致。

第一,明确提出,道教的任务是“佐国扶命”,辅佐国家,扶助真命天子。

第二,以是否忠君孝亲为区分善恶的标准,反对犯上作乱。

第三,鼓励道官祭酒进善举贤。投道门之民欲为弟子者,当观望情性与约戒相应者3年,能修慎法教,精进善行,乃可授箓为弟子,以保证道徒的质量。

此外,还增订戒律和斋仪。即以儒家的伦常充实戒律内容,效法佛教增订斋仪。如建立厨会制,规定上章奏法、烧香求愿法、谢过去病法、犯科求赦法,以及为亡人设会烧香礼仪等。

寇谦之为改革北天师道,特假借老君之名,撰作《称中音诵新科之诫》20卷,现此书已佚,幸赖存此节录本《老君音诵诫经》1卷,使人尚能从中窥见寇谦之改革天师道的思想和措施之梗概。

●《老子河上公章句》

《老子河上公章句》旧题西汉河上公作。《正统道藏》本为4卷,收入洞神部玉诀类。河上公不知何许人。《史记》提到河上丈人。

皇甫谧《高士传》称:“河上丈人,不知何国人,自隐姓名,居河之湄,著老子章句,号河上丈人,也称河上公。”

关于《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时代及其作者,众说纷纭,大致有西汉、东汉、魏晋诸说。赞同东汉说的认为,它产生于《老子想尔注》之前,其中有后世道流增饰之处。河上注中糅有儒家思想,如注“圣人常善救人”时,称“圣人所以常教人忠孝,欲以救人性命”,为此,有人认为作者是方士化的儒生。

在众多的《道德经》旧本中,河上公本和王弼本流传最广。河上公注本文字简明,清晰精确,有相当浓厚的养生思想,反映了东汉社会尚黄老神仙的思潮。

注中反复讲“自爱其身,以宝精气”、“治身者当爱精气而不放逸”,特别强调了宝精爱气在养生中的重要地位。河上注本还以“去六情”、“损情去欲”作为养生的一个重要条件。

河上注将治身与治国相结合,主张身国同一。以人君作为养生之道的施教对象,把养生之道和人君的南面术联系起来。

它说“治身者爱气则身全,治国者爱民则国安”“治国当爱民财,不为奢泰,治身当爱精气,不放逸”,把治身的原则推而广之,扩充到治国当中,则国无不治;反过来说,把治国的道理运用于治身,则身无不治。

身与国是相通的,清静无为、知足俭啬是两者共同的原则。这是对老子原有思想的发挥,后世道教徒解老时也继承了这一观点。

河上注中多有神仙思想,如注“谷神不死”称:谷,养也。人能养神则不死。反映了东汉黄老思想的特征。关于道,河上注认为是混沌未分的元气,它无形无音无匹双,存在于天地之前,混沌而生成万物。

总之,河上注是东汉方术之士的解老之作,它吸取当时哲学、医学和养生学的成果,着重从养生角度解老,同时阐发治国之道,主张通过自身修炼而长生不老,是道家思想向道教理论过渡的一个重要标志。其思想多为后世道教继承发扬,唐时《传授经戒仪注诀》规定它为道教传授的主要经书之一。

●《文昌帝君阴骘文》

《文昌帝君阴骘文》,简称《阴骘文》。成书年代也难下定论。一般认为作者是道士,书成于《太上感应篇》之后,至迟不会晚于元代。

《阴骘文》有各种手抄本、刊刻本,清代道士将其收入《道藏辑要》星集,为一卷。另外《昭代丛书别集》有《阴骘文颂》、《三益集》有《阴骘文像》4卷。

文昌帝君又名梓潼帝君。文昌本为星名,古代占星术士认为它们是吉祥富贵之星,分别命名为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和司禄,用之以占人事。

“阴骘”一词出于《尚书·洪范》:“唯天阴骘下民”,意称冥冥之天在暗中保佑人们。在《阴骘文》中,阴骘具有天人感应的含义,要人多积阴功阴德,为善不扬名,独处不作恶,这样就会得到文昌帝君的暗中庇佑,赐予福禄寿。

《阴骘文》也是三教思想相融合的书,而以儒家的三纲五常为核心。开篇即为文昌帝君现身说法,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济人之难,救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赐汝以福。”

接着列举了几位古代士人行善得福报的事例,说明“百福骈臻,千祥称集”都是从阴骘中得来。进一步又阐述“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的因果报应论,告诉人们为善为恶虽然一时没有相应的回报,甚至出现行善命运不济、作恶官运亨通的情况。但终究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近一点报在自身,远一点报在儿孙身上,只是时间早迟而已。

《阴骘文》的影响是仅次于《感应篇》的道教劝善书,它和《感应篇》一样,对当时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明清话本小说多以它为主题思想进行说教;几乎家喻户晓,衍化为民情风俗的一部分。

●《太上洞渊神咒经》

《太上洞渊神咒经》20卷,简称《神咒经》。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称《神咒经》为太上道君所传,由西晋末道士王撰编辑成书。据该经内容判断,其初出于两晋之际,王撰为较早的撰人之一。

《太上洞渊神咒经》是乱世思治在道教著述上的反映。它以“遵道、奉经、学仙”和“拯护万民”为中心内容,描写出一片太平盛世的情景。

《神咒经》塑造的李弘及其太平世界的构想,成为鼓舞农民起义的号角,自东晋太宁元年开始,曾出现了多次李弘起义。

直至隋大业十年为止的200多年中,以李弘之名起事者,彼伏此起,遍及山东、安徽、河南、陕西、甘肃、湖北、四川各地,其中又以东晋至南北朝早期为多。由此可见《神咒经》当时在民间所产生的影响。

《太上洞渊神咒经》充满道君、仙人,鬼神符咒语言,属道教符箓派典籍,后世称信奉此经者为洞渊派,并以王撰为此派之创始人,《道藏》中凡标有“洞渊”字样为篇目的经籍,即为洞渊派道书。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简称《仙鉴》。题浮称山圣寿万年宫道士赵道一修撰。载《正统道藏》洞真部记传类。书前有赵道一自序及《进表》,皆未署年月,唯庐陵刘辰翁为此书作序,署年甲午,邓光荐为此书作序,署年阏逢敦牂。

书前赵道一自序说明编书的由来及宗旨。他说:“儒家有《资治通鉴》,释门有《释氏通鉴》,唯吾道教斯文独阙。详审校定,严行笔削。名之说《历世真仙体道通鉴》。”

全书由《正编》、《续编》、《后集》三部分组成。

《正编》53卷,他在《仙鉴编例》中称该卷收录“始自上古三皇,下逮宋末。其间得道真仙事迹,乃搜之群书,考之经史,订之仙传而成。”首为轩辕皇帝传,继记众多古仙,再记汉至宋末诸道士,共计745人。

《续编》5卷,收录包括王嚞和北七真在内的宋末元初诸道士传记,共34人。

《后集》6卷,专收历代女仙、女道士之传记,共120人。全书共收神仙、道士传记899人。

此书为现存神仙、道士传记中收罗最富,记述较为平实的一部。收载时限之长,人物之多,为《列仙传》、《洞仙传》、《续仙传》、《三洞群仙录》诸书所不及。特别是它所收载的除神仙之外的道士传记之多,更非他书可比,这就为道教研究提供了较多的有用资料。

●《道德真经藏室撰微篇》

《道德真经藏室撰微篇》为北宋道士陈景元撰。据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杂说》、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撰微》及书前杨仲庚序,此书成于北宋神宗熙宁五年。该年神宗召见陈景元于便殿,景元因进所作《藏室撰微》,遂诏令“宣附《道藏》”,即附于当时的《天宫宝藏》。

据《宋史艺文志》、《通志艺文略》及陈景元《藏室撰微开题》等记载,此书原为两卷,《正统道藏》则为10卷,即《道经》5卷,《德经》5卷,载于洞神部玉诀类。

在解老时,还阐述了治身治国之道的思想。认为治身治国当以厚重为根本,治身的人心安静则万神和悦,故无嗜欲奔躁之患;治国的人无为则百姓乐康,故无权臣挠乱之忧。无论治身治国都应顺从自然之道,息爱欲之心,以归虚静之本。

《道德真经藏室撰微篇》在宋代便产生了一定影响。李庭《道德真经藏室撰微疏抄序》称其所解“中间贯穿百氏,剖析玄微。引证详明,本末毕备,尤为近世所贵。”宋人薛致玄说,自陈景元后,“道家之学翕然一变”。

宋彭耜撰集的《道德真经集注》集引《藏室撰微》较多,董思靖《道德真经集解》也有所引。其为诸家所重视,是道教解老著作中较为重要的一部。

●《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

《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与《太上说南斗六司延寿度人妙经》、《太上说东斗主算护命妙经》、《太上说西斗记名护身妙经》、《太上说中斗大魁保命妙经》合称《五斗经》。

此书托名太上老君所说,张道陵所受。考《唐书》《宋史》经籍、艺文志及宋代诸家目录,皆未有此书之著录。

《道门科范大全集》卷中《真武灵应大醮仪·说戒》称:“宋兴之初,成都有燀灰李,置一阁奉事真君香火,真君降于其家,传以《五斗经》,行于世。”真君降授,出于道教传说,但宋初已传此经,当是事实。

元、明朝人傅洞真为此书作注,表明元、明朝人已疑此经为汉唐道士所作。视此书思想内容及行文风格,或许出于南北朝至隋唐间。《正统道藏》收入洞神部本文类。

经文不长,首叙老君于永寿元年正月七日在太清境上太极宫中,看到世人多受轮回之苦,乃生哀悯之心,下降蜀都,授予天师张道陵《北斗本命经诀》;次叙老君教张道陵修斋祝愿诵《北斗经》,呼北斗七星君名号之法。中心思想是劝人礼拜北斗,勤诵《北斗经》。

此书现存三种注本。一为元统二年徐道龄所作《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注》5卷;二为崆峒山玄元真人所作《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注解》3卷,前、后有李白和苏轼二序,盖为依托。

注文有较成熟的内丹思想,且引有《太上感应篇》“善恶无门,唯人自召”句,成书当不早于北宋;三为傅洞真所作《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注文提到郭子仪和杜光庭,卷中径称赵宋为“宋朝”,而不称“本朝”,似为元明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