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政治斗
14815400000003

第3章 邓小平“猫论”的提出

邓小平“猫论”是针对什么样的社会现实提出的?邓小平说的是“白猫黑猫”还是“黄猫黑猫”?邓小平的猫论源自何处?

“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以下简称“猫论”),作为邓小平同志的一句名言,不仅在国内已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而且在国外也遐迩闻名,广为流传。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公布这句名言的准确出处,以至讹传甚多,误解迭起,造成诸多混乱,至今未及澄清。

其实,邓小平同志所说的“猫论”,是有来源和背景的,弄清楚这一点,是我们取得正确认识的前提。

“猫论”源于四川农村的一句俗语。天府之国,田多粮多,鼠多猫亦多。农人养猫,为的是灭鼠护粮,讲求实用价值。所以,黄猫也罢,黑猫也罢,只要能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是当时人们对于猫的共同认识。“猫论”就是在这种共识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并逐渐流传起来的。显然,作为群众俗语的“猫论”,其实并不足成论,它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村小生产对待事物所采取的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而这种价值取向,仅仅局限于猫本身,即重功能轻毛色。但是,由于这俗语隐寓了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表象与实质的关系,因此它就有了被进一步引申的可能。

把“猫论”用来阐释一种思想观点的是刘伯承同志。刘帅生于四川农村,既精通军事理论,又谙熟中国国情。他戎马一生,所向披靡,其道理即在他善于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拘泥于教条,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地安排战略战术,一切视情况而定,以打胜仗为最终目的。因之。这位农民出身的军事家,每逢大战在即,经常脱口而出: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以此痛斥不讲实际、不顾后果的军事教条主义;以此教育部下,说服同志以此运筹帷幄,指挥打仗。由于这句话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大战场上很有针对性,颇具说服力,深受一二九师和二野指战员的喜爱。久之,“猫论”便经刘帅之口从农户进入了军事领域,赋予了新的涵义,成为一种军事观点的形象比喻。

邓小平同志与刘帅,既是同乡,又是多年搭档,加之他一贯坚持实事求是,无论是指挥打仗,还是领导建设,都特别强调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对于刘帅常说的这句家乡话,他自然倍感亲切,十分理解,非常赞同。不过,作为一名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小平同志历来深知自己言论的重大社会影响,所以,对于“猫论”的引用,他一直十分慎重。有关材料表明,60年代以前,在正式的公开场合,小平同志始终没有提过“猫论”。到了60年代前期,他是在一些范围很小的会议上,为了形象地表达自己在一个具体问题上的看法,偶尔几次引用过“猫论”。其中较有影响的一次是1962年7月2曰在中央书记处讨论农业问题时的讲话,一次是同年7月7日在接见团中央三届七中全会全体同志时的讲话。这两次讲话时间相近,针对的是同一问题。这说明小平同志引用“猫论”是有背景的,经过深思熟虑的。

1962年,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在农业问题上,由于在农村人民公社的实际工作中,许多地区,在一个时期内,曾经混淆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的界线,曾经对集体所有制的内部关系进行不适当的、过多过急的变动,这样,就违反了按劳分配和等价交换的原则,犯了刮“共产风”和其他平均主义的错误。所以,调整农业生产关系,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成了调整时期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当时,为了应付自然灾害,各地农村自发地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生产形式。有的地方实行人民公社所有制,有的地方以生产大队为核算单位,有的地方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还有不少地方实行包产到户,责任田和主要农活集体操作,一般农活责任到人的“五统一”方式。怎样看待这些生产形式,党内不同的意见,群众则要求中央有明确答复。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党的总书记和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同志就不能不提出自己的看法。小平同志认为,调整农村生产关系,目的是发展农村生产力,所以不能在生产形式上简单划一。当时业已出现的各种生产形式,从根本上讲,都属于社会主义范畴,具有集体所有制性质,因此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为了形象地表达这一正确观点,小平同志恰到好处地引用了刘帅说过的“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四川话。

显然,这里所说的“猫论”和“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指的就是对包产到户的肯定。在当时的情况下,它充分体现了小平同志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勇气和求实精神,反映了他对于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内部生产关系的深刻印象。正因为如此,“猫论”既给予人们很大的启发,又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两次讲话以后,“猫论”便不胫而走,在一定范围内流传起来。

“猫论”产生的背景说明了下列事实:第一,邓小平同志并不是“猫论”的发明者,而是引用者。第二,小平同志对于“猫论”的引用是十分谨慎、深思熟虑的。第三,“猫论”是针对具体问题,而不是孤立存在的。第四“猫论”作为一种比喻,可以说明哲学命题和方法论原则,但其本身并不是一种哲学观点和理论原则,不是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上述事实,是正确认识“猫论”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