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沟通的语言艺术
14815900000013

第13章 巧妙提问,化解僵局

交际的基本形式是提问和回答,而提问在交际活动中则占主导地位。它往往是交际的起点,无论是记者采访、医生问诊、教师讲课、市场交易,还是夫妇交谈、日常闲聊……要想获得成功,首先必须善于提问。

提问的交际职能有三:第一,提问是解除疑点,获取信息的“金钥匙”,掌握了这把“金钥匙”,就可以开启对方的心灵之门。第二,提问能够启发对方思维,激发对方的兴奋点,控制交谈进程的方向。第三,智巧的提问还可以打破交谈的僵局,使交谈活动得以顺畅地进行。

(1)巧妙提问的原则

问话也是一门艺术。愚蠢的提问,只会使对方感到失望和为难。不合适的提问必然使双方话不投机,自己也会陷人尴尬的窘境。只有精妙的提问才能使你获取所需的信息和知识,促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交流。提问者除了应有谦虚礼貌的态度外,还须遵循以下原则:

①提问要看对象

提问应因人而异,即从对方的年龄、身份、职业、性格以及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出发,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与技巧。如对几岁的小孩用文言词语发问,无异于“对牛弹琴”。反之,对高龄老人,就不宜问:“你几岁了?”而应问:“您高龄?”、“您高寿?”其次,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提问寒暄方式。在我国,朋友、同事、邻居见了面习惯的提问是:“吃过饭了吗?”“忙着上哪儿去呀?”对方听了会感到亲切友好。但是同样的问题,对英、美等外国人来说,他们就会引起误解或生产不快。问他吃过没有,他会误以为你要请他吃饭,问他上哪儿去,他则认为你在干预他的私事。因为西方人具有强烈的个人保密意识,若是你想用问人家私事(包括年龄、收入、动向等)的方式来敲击交谈之门,就难免要碰钉子。

②问题要明确具体

提问必须抓住要害,问得明确、具体,方能启发对方的思路,获得满意的答案。周总理在逝世前曾在病榻上接见了缅甸前总理克立。克立向总理提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文化革命开始时,人们都戴毛的像章,而您只戴‘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即便是1971年革命最热烈的时候你也如此。而现在人们都不戴像章了,为什么您还戴?您又为什么把‘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换成了毛的像章?”问题提得如此明确具体而又尖锐,说明提问者具有一定的敏锐观察力,虽话语亲切绵软,却绵里藏针,简直使人无法回避。如果换一种问法:“请问贵党、贵国人民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态度和评价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问就显得大而泛,且这种敏感的话题直接提出来,必定要引起答问者的警惕。因此,要想把问题提得明确而具体,就要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设问,化抽象为具体,方能奏效。

③问题要具诱发力

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曾说过,要使对方乐于答话,莫如挑练他的擅长来说。提问者应善于迎合对方的心理,所提问应能激发对方的回答欲望。尤其在与陌生人打交道时更应遵循这条原则。比如某税务部门需要了解某单位的财务经营情况,调查的对象是仓库保管员张大爷,见面寒暄几句后问:“听口音,大爷是山东人,好像是鲁中地区的吧?”张大爷一听说他的老家顿时就来了精神:“你敢情也是我的老乡?我是山东阳谷县人。”税务人员又问:“阳谷县?那不是武松打虎的地方吗?景阳冈还在不在啊?”……交谈就这样顺畅地进行下去了。身居异乡的人最爱同别人谈自己日夜思念的故乡了,提问者正是根据对方这一心理选准了问题的“兴奋点”,从而使对方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将单位的“内部新闻”,甚至将各种秘密毫无保留地倒了出来。在提问时,应根据人们不同的心理状态、文化素养、爱好特长去细心体察、判断,才能选准开启对方心灵之锁的钥匙。

(2)提问的语言技巧

问什么,怎么问,会不会问,都是大有学问的。当你张口发问时,首先不要忘记对方的特征,其次就根据你提问的目的及所问事物的性质,去选用巧妙的提问方式。一般应注意:

①瞄准契机

提问不但要因人而异,而且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善于掌握对方的心理倾向,瞄准发问的契机。美国推销员帕特为了推销一套空调设备与某公司已周旋了好几个月,但对方仍迟不作决定。当时正值春夏之交,在董事会上,帕特面对着对他的推销毫无兴趣的董事们心急如焚,全身冒汗。谁知他“热”中生智,瞄准这一契机,向在场的董事们发出了一个祈使问句:“今天天气很热,请允许我脱去外衣,好吗?”说罢,他边脱衣服边掏出手帕不停地擦着额头的汗珠。这一言行神奇般地产生了“感应效应”——董事们一个个顿觉闷热难忍,纷纷脱去了外衣,并一个接一个地掏出了手帕……自然而然地都认真考虑起购置空调机的问题来。帕特在此抓住时令与环境的特点巧妙设问,趁对方心理上无防之时,击其要害,一“问”中的,终于化被动为主动,做成了交易。

②抠准字眼

在问句中,用词贴切,抠准字眼方能取得最佳的交际效果。某售货员与前来的顾客打招呼,开始这样提问:“同志,您要什么?”不礼貌的顾客则回答:“我要的东西多哪,你给吗?”售货员如鲠在喉。后改问:“同志,您想买什么?”青年顾客则笑答:“不买还不能看看吗?”售货员啼笑皆非。后又改问:“同志,您想看点什么?”终于获得了顾客的理解与融洽。比较以上三个问句,由于选用了不同的动词谓语也就产生了不同的交际效果:第一句中的,“要”表义含混且兼有乞讨味;第二句中的“买”将售货员与顾客置于买卖关系之中,并会有迫人购物之嫌;第三句的“看”则表达了对顾客的尊重并暗示了顾客有自由选择商品的权利,即使不买,也不觉得尴尬。

③选择句式

问句按句式的结构划分,可分为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正反问、反诘问、猜度问等不同类型。在提问时,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需要,恰当地加以选择。有家咖啡店卖的可可里面可以加鸡蛋。售货员原来这样问顾客:“要加鸡蛋吗?”后在一位人际关系专家的建议下改是非问为选择问:“要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从此,销售额大增。又如,你到一家餐馆去就餐,点菜时你如果问:“这鱼新鲜吗?”通常情况下,店主出于营利的需要,即使鱼不新鲜,他也会作肯定的回答,所以你等于是白问了。而如果换一种问式,将是非问改成特指问:“今天有什么好菜吗?”老板为了给本店树招牌、扬声誉,他必然会将该店独具特色的拿手好菜介绍给你。显然,特指问句帮你达到了目的。

④巧换语序

提问时,根据情况来巧妙地改变、调整词语的顺序,可以收到满意的效果。过去有两名烟瘾很重的教士,其中一名问他的上司:“我在祈祷时可以抽烟吗?”这个请求遭到了上司的呵责。另一名教士也向上司提出了同样的请求,只是变换了一个词语的顺序:“我在抽烟的时候,可以祈祷吗?”上司莞尔一笑,竟然应允了他的请求。第二个教士的机智表现在他将原问句的状语与谓语的中心词调换了位置,用以表现自己时时处处都在为上帝祈祷的忠诚,因而取得了成功。

⑤讲究类型

提问就其方式方法和要达到的目的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A。正面直问。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你想了解的问题。它是以求知和解疑为目的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难向老师提出质疑,就属这种类型。

B。迂回侧问。有个宾馆的服务员拾到一块名牌手表,拒不缴公,她认为这样做并不“犯法”。这时有个管理人员问她:“请你帮我弄清一个概念,什么是‘不劳而获’呢?”服务员回答:“这谁不懂啊?当然是指不经过劳动而占有劳动果实了。”管理人员,接着问:“那么,拾到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是不是‘不劳而获’呢?”女服务员无言以对。管理人员接着教育他的下属,拾物不缴公虽然构不成‘犯法’,但却违反了社会公德,而作为一个服务人员,是不应违反社会公德的。管理人员通过旁敲侧击而迂回人正题,继而正面说理,恰到好处地教育了犯错误的服务员。

C。两面提问。在提问时,既问主要的,也问次要的;既问好的,也问坏的。这种提问一般用于记者采访或调查研究。它是了解人的全貌和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所必须的一种提问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思想方法的主观片面性。

D。假言设问。即站在对方立场,提出一些假设,启发对方思考,帮助回忆,诱出答案。

E。步步追问。即随着对方谈话的思路,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紧追下去,步步深入,引向对自己有利的轨迹,以击中问题的要害。当然,应该注意不要将其变成“逼问”,以免引起对方反感。如孟子在批评齐宣王不会治国时有以下一段回答:问:假若您有一个朋友,把妻子儿女托付给别人照顾,自己到楚国去了。等他回来时,他的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对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

答:和他绝交。

问:假若掌管刑罚的长官不能管理他的部下,那该怎么办?

答:撤掉他!

问:假若一个国家里,政治搞得很不好,那又该怎么办?

齐宣王此时只好王顾左右而言他了。孟子在此采取了假言设问和步步追问相结合的提问方式,先设两句,诱导宣王作出肯定的回答,最后提出要害问题——怎样处置不会治理国家的君主,使宣王无言以对。如果首先提出第三个问题,必然会引起齐宣王的愤怒。假言设问和步步追问常运用于论辩与谈判等口才形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