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沟通的语言艺术
14815900000027

第27章 如何应付尴尬的技巧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已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频繁。然而,芸芸众生千姿百态,一些人额上长角,脚板生刺,在交际过程中,难免会造成尴尬的局面。碰到这种情况,能应付自如者究竟是少数,凡夫俗子们往往容易走向两个极端,或束手无策,或针尖对麦芒。前者令人难堪,后者常常增加敌意。

应付尴尬的局面,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手段。如果方式方法运用得当,则能够化尴尬为祥和,化干戈为玉帛。

(1)以柔克刚,曲径通幽

“锣不打不响,理不辩不明”,这是一句流行甚广的俗语,但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有时,无谓的辩解和争吵,不仅不能解决矛盾,而且可能导致两败俱伤的恶果,这样,倒不如以软制硬,以柔克刚,从而达到友好相处的目的。一位日本政治家在演讲时,遭到当地某个妇女组织代表的指责:“你作为一个政治家,应该考虑到国家的形象,可是听说你竟和两个女人发生了关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顿时,所有在场的群众都屏声敛气,等着听这位政治家的桃色新闻。

政治家并没有感到窘迫难堪,十分轻松地道:“才不止两个女人,现在我还和五个女人发生关系。”

这种直言不讳,使代表和群众如坠雾里云中,迷惑不解。

然而,政治家继续说:“这五位女士,在年轻时曾照顾我,现在她们都已老态龙钟,我当然要在经济上照顾她们,精神上安慰她们。”结果,这位代表无言以对,所有的听众掌声如雷。

这位政治家并没有替自己强行辩护,反而淡化争论,将计就计,掌握主动权,使对方失去还击的力量。如果这位政治家与代表针锋相对,寸步不让,恐怕难以收到这种效果。

(2)随机应变,睿智幽默

记得一位幽默大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懂得幽默,能说幽默话的男人是最佳男人,长得丑一些是无所谓的。”幽默是一个人内在气质的表现,一个人内在气质的美,胜过外表的美。无论何人,只要充分运用自己的睿智,随机应变,用幽默的言辞缓和窘境,这就是一种成功。它能化冲突为喜悦,变危机为幸运,即使在充满火药味的场合,也可以成为最佳的缓和剂,帮助你摆脱困境。一位日本歌舞伎演员,正在名古屋的一个舞台上表演,观众席上突然有人喊:“萝卜腿!萝卜腿!”原来这位演员的腿型有缺陷,引起了一些观众的注意。然而这位演员受到突然袭击却不慌不忙,以她一贯的舞台腔调唱道:“萝卜腿是哪一位?”那位观众下意识地应道:“是我,是我!”(意思是他喊的)。演员立即接下去唱:“原来你是个萝卜腿!”于是引起了全场观众的大笑,甚至替演员的睿智幽默鼓掌。一场冲突,顷刻之间就化成了和风细雨,变成了明媚的春光。

(3)设身处地,角色认同

设身处地,角色认同,实际上是交际上经常动用的攻心战术,即把对方与自己的距离拉近,使对方进入角色。有人说,世界上最难走的路,是心与心之间的路,其间布满坑坑洼洼,甚至诸多的陷阱。然而,只要用真诚来铺设,这条路将会与柏油路一样,平坦光滑,畅通无阻。中国留学生陈青在美国洛杉矶攻读硕士,因经济困难,校方照顾她,给她一个教中文会话的兼职助教工作,但是必须用英语上课,而陈青的英语较差。第一次登上讲台,她将英语“Open the book,Please!”(请打开书)说成了“Open the door,Please!”(请打开门)。学生们哄堂大笑,有的滚到地上,有的吹口哨,教室里一团糟。

然而陈青并没有因此乱了方寸,她大声地接着用英语说:“我的英语水平并不高,但是可以说,比你们正在学的中文水平好一点。学语言人人会错。如果你们念中文错了,别人也这样笑你们,难道就不学了吗?错了就改吗,不要怕。让我们大家一起学习,你们教我英文,我教你们中文,好吗?”学生们顿时安静下来,开始静静地听陈青讲课。“如果你们念中文错了,别人也这样笑话你们,难道就不学了吗?”这是陈青一席话的中心所在。陈青不卑不亢,设身处地,与学生取得“角色认同”,从而摆脱困境。

像这类攻心战术还很多,如将心比心术,激起对方自负术等。运用攻心战术,往往能赢得温情款款、暖意融融。现实生活中,运用这种战术取得成功者不胜枚举。

(4)心境闲适,沉默是金

有些人在遇到麻烦的时候,常常喋喋不休,唠叨不休,殊不知这样正好暴露了自己的弱点。处在尴尬情况下,与其聒噪不停,甚至说错话,倒不如保持沉默。国外某名牌大学,曾发生过师生反目的情形,即许多教授遭到成群学生的围攻。当时,也有一群学生冲进某教授的研究室,对他提出各种责问。但是,无论学生说什么,这位教授始终不开口,双方僵持了几个小时后,学生终于无可奈何地走了。该校惟独这一位教授因保持沉默,而逃过了这一难关。这位教授保持沉默,实际上也是一种反抗,同时又给对方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从而给人造成心理上的压迫感。由此看来,“沉默是金”,确有一定道理。

形成尴尬局面的情况是比较复杂的,要想恰到好处地应付,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况且,它与一个人的性格、经验、知识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这并非说无迹可循,如能了解一些基本的东西,对我们广泛交际,待人处事,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上四个方面,只不过是诊治“尴尬症”的小处方,究竟如何运用,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便我们对症下药。

读者诸君,如果您遇上这些情况,你不妨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