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沟通的语言艺术
14815900000070

第70章 假借类比说理的语言技巧

邓艾智辩护自尊

三国时在消灭蜀汉政权中立了大功的邓艾,知识渊博,反应敏捷,但是却有口吃的毛病,说话时一着急,就“艾……艾”起来。

有一天,晋文王司马昭跟他开玩笑说:“你说‘艾、艾’,到底是几个艾呀?”

邓艾这回却不口吃,很干脆地答道:“楚国狂人接舆所唱的‘风兮、凤兮……’,本来只是一个‘风’呀。”

“风兮、凤兮”,出自《论语·微子》。楚国的狂人接舆,佯狂避世,孔子去楚国时,他一面唱着歌,一面走到孔了的车前,唱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这个质辩对答的要点,在于固有名词“艾”字有双重意义。它是邓艾的名字,但是单独讲,则是指“丛生的杂草”。如果结结巴巴地连着说:“艾、艾”,就强调了邓艾的卑贱性。质问者晋文王正是根据这一点,对邓艾嘲笑说:“到底有几个艾呀?”邓艾的敏捷机智,则表现在他立即与之相对,引用古典,将“几艾”与“一凤”对置,给予了有力的还击。邓艾说:“作为灵鸟的凤,即使连呼‘凤兮’,也只是一只。”这个对答,暗含的意思说白了就是“即使连呼‘艾,艾’,艾也是一个。同时,名字虽是卑贱的杂草,实质却是尊贵的凤凰。”

邓艾正是通过这个对答,维护了自尊,驳倒了因蔑视口吃而发问的晋文王。

诸葛恢妙用类比

晋朝时的诸葛恢和丞相王导,在一起争论并称姓氏时的先后次序。王导说:

“通常说话的时候,为什么不称‘葛、王’,却称‘王、葛,呢?”

诸葛恢立即出语惊人地回答,他说:

“譬如人们通常都称‘驴、马’,而不称‘马、驴’,难道驴就胜过马吗?”

诸葛恢的回答,使王导一下子感到非常难堪,哑口无言。

这里王导提出问题本来的目的,是想依照姓氏并称时的先后次序,暗示地说明:优秀的姓氏,一定先称呼。也就是说,我们姓王的一族,比你们姓诸葛的优秀。所以人们才先称王而后称葛。诸葛恢回答之妙,在于他一下子倒转了王导设置的这个方向,他用驴、马来替换王、葛,说明人们所以先称什么,后称什么,只是一种用语的习惯,并不含有谁优谁劣的意思。诸葛恢的言外之意,其实也含有一种类比的意思,从而使对方落人自己的圈套,打破了他对胜利的期待。

孙亮明察鼠屎案

孙亮是吴国孙权的小儿子,自幼勤奋好学,聪明过人,深得孙权喜爱。孙权废太子孙和后,就立孙亮为太子。孙权死后,孙亮即位当了国王,其时才10余岁。

一天,他吃了生梅子后,想吃点蜂蜜解解酸味,就派随从宦官到皇宫贮库去取。

孙亮接过宦官取来的蜂蜜正准备吃,忽然发现蜜中有鼠屎,就放下来,派人把管贮库的官吏找来。

“蜜中怎么会有鼠屎呢?”孙亮问。

“皇上,蜂蜜在贮库中封闭得很严,老鼠是决不能进去的。小臣舀蜂蜜时没发现鼠屎。这鼠屎的来历,小臣的确不明白,请皇上明察。”管贮库的小吏分辩说。

“他以前向你要过蜂蜜吗?”孙亮略一思索,明亮的眼珠一转,指着取蜜的宦官问小吏。

管库小吏忙回答:“启禀皇上,他以前向我要过,但小臣不敢私下给他。”

“皇上,他是胡说,小臣从来没向他要过蜂蜜。”取蜂蜜的宦官急忙分辩。

孙亮听了,微微一笑,发出命令:“来人呀,给我剥开鼠屎看看。”

手下人剥开鼠屎给孙亮看,孙亮瞄了一眼,哈哈大笑,对左右的人说:“如果鼠屎在蜂蜜中浸泡的时间长,内内外外都应该是湿的。现在鼠屎外面是湿的,内面却很干燥,显然是取蜜的奴才因为库吏原先不给他蜜,趁着这次给我取蜜的机会,暗中放进去的,企图用这法子诬陷库吏,图谋报复。”

取蜜的宦官听了这话,吓得面如土色,连连叩头请罪,不得不招出是自己干的。

孙亮左右的人目睹这场审案经过,都惊叹小皇帝的聪明机智。

孙亮年龄虽小,却能运用细致的观察和比较严密的逻辑分析来查明事实真相,而不是依仗手中的权力来解决问题,这是值得称赞和学习的。正确的判断来自周密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对所搜集的信息的严密逻辑分析。为此,必须努力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