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日本行,中国更行
14816400000035

第35章 梦回唐朝

中日两国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有人说中日两国“同文同种”,意思是拥有共同的文化和血缘。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提到古希腊,就会涌起一种家园之感。”日本人对中国的家园之感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日本前首相竹下登说,“中国是日本文化的源头和日本人的精神故乡”,“今天,我们日本人所以一听到丝绸之路、敦煌、长安这些词激动不已,就是因为这种文化至今仍强有力地活在日本人的心中”。日本人亲眼亲耳亲身体会中国古代伟大文明的时候,更是肃然起敬,坐姿端正。

唐朝文化对日本影响最为深远。从某种意义上说,唐代是中国人的唐代,也是日本人的唐代。日本文化大师平山郁夫说,“唐代就是日本”。唐代时,日本人认为日本一切都是错的,唐代一切都是对的,动辄以唐代也这样来自诩所作所为,形容人的美貌才华也与唐人相比。

唐代钱币“开元通宝”四字出自初唐大书法家欧阳询的手笔,日本仿效铸造了日本最早的钱币“和同开”。两者的字体、形制、大小、年代和重量几乎完全相同,这是中日两国交往的早期见证。

宋朝人从日本那里看到了唐代遗风,开始把日本当作独立的国家看待。明治初期,日本人还称中国为“唐土”,中国人为“唐人”,礼俗为“唐风”,中国货为“唐物”,“唐”仍然是高雅、高贵、高级的代名词。提起“唐”,日本人无不满怀敬意,自然而然地整理一下衣襟。而今有的日本人还相信,杨贵妃没死在马嵬坡,而是流亡到了日本。

直到现在,日本人对中国的向往和敬仰也没有结束。孩子先学中国史,后学世界史,考大学必考《中庸》、《论语》、唐诗,没有人不知道孔子、李白、杜甫、白居易。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神往、热爱、熟悉,不亚于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地缘、血缘、文化缘使日本人对中国的寻根热经久不息。至今还有汉学家睡觉时头朝西方,表达对中国的神往。

日本历史短,好往前看,但并没有否定破坏传统;中国历史长,重祖先,好往后看,但古老辉煌的往昔往往成为中国人的“席梦思”,是说梦话的绝好去处,时常用祖先的辉煌来蔑视周边国家,仰仗祖先为自己脸上贴金。鲁迅尖刻地讥讽:“我们自己有什么?除了墨子为飞机鼻祖,中国是四千年的古国这些没出息的梦话而外,所有的是什么呢?”他并用阿Q的话说,“老子先前比你阔的多啦。”

国学大师辜鸿铭赴日讲学时认为,“实际上日本人都不是真正的日本人,应该说,今日的日本人是唐代的中国人,那时中国的精神今天在日本继承着,而在中国都已大部分失传了”,“真正得到中国文明的精华,只有今日的日本”,“日本必须把复兴真正的中国文明引为自己的天职”。他进而认为,日本不西化可防止中国西化,并会把中国文明带给中国人,这种理论却被军国主义侵华利用。

1950年,日本颁布《文化遗产保护法》,把文化遗产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民俗文化遗产、名胜古迹、文化景观和传统建筑群六大类,并逐渐使遗产保护法律体系完善,最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受,向全世界推广。

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20世纪亚洲最有影响力的20位人物,文化界的代表为日本电影导演黑泽明、时装大师三宅一生、卡拉OK发明人井上大佑。还有多名日本人获得世界音乐界的最高奖格莱美奖、世界建筑界的最高奖普里茨克奖,却没有一个本土中国人获奖。《时代》周刊认为,日本的未来将不取决于汽车、照相机,而是世界第一流的“酷文化”。

当年梅兰芳拒绝给日本人唱戏,李苦禅、齐白石不给日本人画画,表达了凛然的文化良知和民族节操。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悠久的灵魂和最后一道防线。有人说,20世纪20年代看不清中国文化,20世纪60年代看不起中国文化,20世纪90年代看不到中国文化。拆除了城墙,反而闭关锁国;丢弃了传统,并没有一身轻松,比日本更加现代化。当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江河日下、日渐式微、濒临失传和绝迹之时,难道只能以“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来聊以自慰,或者梦回唐朝?

中国传统文化正处于空前破坏和空前保护并存的时代。北京奥运会精彩绝伦的开幕式上,以文房四宝为主要元素的中国画卷,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点亮了全世界观众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