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跟央视名嘴学口才
14816900000051

第51章 平静中的透彻心底

她有一颗炽热的扶持弱者的心灵。她气质优雅,而又锋芒毕露,因其飘逸而明慧的气质,敏锐得让人惊诧,坚定得让人心疼。在她的采访中,既有火柴燃烧时的激情,也有不失安静的温婉。出现在采访现场的她,总是微微偏着头,一脸的认真和柔情,话语是轻柔的,但是充满了力量,从她的整个形体和眼神中,你能够看到她对当事人的关怀胜过对事件的关心。她关注新闻背后的“人”,所以她的新闻中有柔情。她冲锋在第一线,用心聆听每一个声音。她被人称为“新闻女侠”。

俗话说“有理不在声高”,很多时候,平静的话语更能透出一种直射的力量,一种能够穿透任何阻碍的力量。

说话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但却不是靠声高来实现的,而是靠语气的得体来取胜。虽然说“理直”就“气壮”,但有理也要有礼,有理再加上得体的语气,才会收到良好效果。所以,把握好说话语气的分寸,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非常必要的。

很多人热衷于演讲中的慷慨激昂、高亢豪迈,这固然能够引起听众的注意,激发听众的思考,但未必是最好的演讲方式。我们说痛到极致不是失声痛哭,而是欲哭无泪,很多时候,“无声”比“有声”更震撼人心。所以,娓娓道来、絮絮讲述,让事件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心,未尝不是一件快事。

中央电视台著名记者、主持人柴静因在2003年深入一线报道非典而广为人知、深受喜爱。节目中的她是冷静客观的,她有一颗炽热的扶持弱者的心灵。她气质优雅,而又锋芒毕露。柴静介绍自己时这么说:“我是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柴静因其飘逸而明慧的气质,敏锐得让人惊诧,坚定得让人心疼。

在她的采访中,既有火柴燃烧时的激情,也有不失安静的温婉。感性中蕴含理性,理性中不失感性。

2009年8月29日,首都女记协演讲大赛中,柴静以《认识的人,了解的事》主题演讲荣获特等奖。她的演讲没有高亢激昂,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大声疾呼,没有慷慨悲壮,甚至连表明态度和决心的话都找不到一句。但是,她的话语和声音就像身边静静流淌的小河,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实实在在地滋养着两岸的青草和庄稼。她的娓娓道来,让每一位听众都能感受到那朴实、平静中闪耀着的智慧和力量的光芒。下面是她演讲的全文:

10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50多岁的女人,她是30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要离开(拉萨回)北京。下了飞机下着很大的雨,我把她送到北京的一个旅店里头,过了一个星期我去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的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床头的一个箱子,她说,如果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存这个。这是她30年当中走遍青藏各地,跟各种人——官员、汉人、喇嘛、三陪女交谈的记录,她没有任何职业身份,也知道这些东西不能发表,她只是说100年之后如果有人看到的话,会知道今天的西藏发生了什么。这个人姓熊,拉萨一中的女教师。

5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一块五毛钱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然后这个人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他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但是今天如果我们放弃了一块五毛钱的发票,明天我们就有可能被迫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利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利就只是一张纸。他后来赢了一场官司,我以为他会跟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了火车之后在餐车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自把这份饭菜端到他面前说,您是现在要发票呢,还是吃完之后我再给您送过来?我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他说,我靠我为我的权利所做的斗争。这个人名叫郝劲松,34岁的律师。

去年我认识一个人,我们在一起吃饭,这个60多岁的男人说起丰台区的一所民工小学被强制拆迁的事,他说所有的孩子靠在墙上哭。说到这儿的时候,他也动感情了,然后他从裤兜里面掏出一块皱皱巴巴的蓝布手绢擦擦眼睛。这个人18岁的时候当大队出纳,后来当教授、当官员,他说他所有做这些事的目的只是他想给农民做一点事儿,他在我的采访中说到,征地问题给农民的不是价格只是补偿,这个分配机制极不合理,这个问题的根源不仅出在《土地管理法》,还出在1982年的宪法修正案。在审这个节目的时候,我的领导说了一句话,他说这个人就算说的再尖锐我们也能播,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他特别真诚。这个人叫陈锡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7年前,我问过一个老人,我说你的一生也经历过很多的挫折,你靠什么来保持你年轻时候的情怀?他跟我讲有一年他去河北视察,没有走当地安排的路线,然后在路边发现了一个老农民,旁边放着一副棺材,他就下车去看,那个老农民说因为太穷了没钱治病就把自己的棺材板拿出来卖,这个老人就给了他500块钱让他回家。他说我讲这个故事给你听是要告诉你,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执著。这个人叫温家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去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珍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看过柴静采访的人可能都会有一种感觉:她很瘦弱,但是她的力量无处不在。她的节目总是给人一种力量,让人热血沸腾,尽管她说得很平静。但她的这种平静就像爆发前一刻的凝聚,所有的力量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巨大的合力。尽管它没有爆发,但是你已经感觉到了山雨欲来时满楼的风。

一些时候,人们总是试图通过故事告诉听众更多,但是往往过多的讲述反而削弱了故事本身的力量。我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再有魅力和逻辑的语言,都不如摆在面前的事实更有说服力。所以,如果不能锦上添花,那就不要画蛇添足,把事实摆出来就可以了。

当然,讲述事实,为了尽可能真地还原事实,就要求讲述者的语言必须精炼、简洁,而不是啰嗦、拖泥带水。如果一个故事很多人用100个字能够叙述清楚,而你只用50个字,甚至更少的字说清楚,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柴静的演讲还给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与其摆事实、讲道理,长篇大论,还不如选取不同角度、不同领域的典型的人和事,就像剖开每一个人和事的横断面一样,不用一层层去剥,也能将它的结构看得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