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儒家智慧活学活用
14818500000103

第103章 第一百〇 天·地·人——好人缘比好能力更能成就事业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个城池,内城城墙方圆三里,外城城墙方圆七里,包围着攻打却不能拿下。既然能够包围着攻打,交战双方必有得天时的;如果得了天时仍没有打胜,证明这一方的天时不如另一方的地利。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不是不锋利,盔甲不是不完备,但是却放弃了城池,逃走了,证明地利之便,不如人和重要。因此说,欲让民众安居乐业,不在于划定边界,限制来往;欲使国家稳固,不在于山川河流的险要;欲威震天下不在于武器设备先进无比。得道的人自然会得到众人的拥戴,失道的人自然会受到众人的摒弃。失道到了极点,就连亲人也会背叛他。得道到了极点,整个天下都会归顺他。带领整个天下的归顺之人去攻打那众叛亲离者,贤人君子不打则已,如果攻打,肯定获胜。

得天时比不上得地利,得地利比不上得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事实如此。

中国儒家学说奠基人孔子历来主张“和”。它将先哲“和”的思想,用于政治、经济方面,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于倾。”。其中“和无寡”意思是说一个国家在政治上做到“和”,则在经济上“贫”不致缺乏。孔子的弟子冉有亦有句名言:“礼之用,和为贵。”认为维护等级、贵贱的“礼”的社会作用主要在于“和”。继孔子之后,孟子也倡导“和”。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天地人三才中,孟子重人,重“人和”。孟子认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以民心的背向作为战争胜负和政治成败的关键,就是“人和”思想在军事、政治学上的应用。孟子重“和”,还在于它在天人关系上提出系统的“天人合一”观点,这是中华民族深邃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和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

儒家的“三才之道”至少可以追溯孟子所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后来的荀子也说要“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还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易传》则明确讲天、地、人三者的统一,提出“三才之道”。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吸收了这一思想,其中说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齐民要术》要求遵循天时、地宜的自然规律,而不赞同仅凭主观而违反自然规律的“任情返道”,这就是要实现天时、地利、人力的三者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