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儒家智慧活学活用
14818500000024

第24章 行为准则——以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名利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

富与贵都是人们所想得到的,不用正当的途径而达到目的,是不能承受的;贫与贱都是人们所嫌弃的,不用正当的途径得到富贵,是不能脱离贫贱的。君子抛弃了仁,到何处去成名呢?君子在任何时候都不违背仁,匆忙之时与仁同在,流离颠沛之时也必定与仁同在。

过去许多孔子的研究论中,普遍认为孔子只推行仁、义,而反对利、欲。然而,“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

取得富贵的手段正当与否,是君子和小人的分界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小人则不择手段,为所欲为。凭本事通过个人劳动所得就是来路正当,所以孔子说替人执鞭的事他也干。以拍马钻营甚至坑蒙拐骗而取得富贵则是“不以其道得之”。所以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是儒家仁的修养,一个人要在心地上下工夫。刚才我们提到《孟子·尽心》篇,就是讲研究孔子“仁”的学问,我们应该读读《孟子·尽心》上下两篇,对于仁的涵义会有更深切的领会的。

孔子说,富与贵,每个人都喜欢,都希望有富贵功名,有前途,做事得意,有好的职位,但如果不是正规得来则不要。相反的,贫与贱,是人人讨厌的,即使一个有仁道修养的人,对贫贱仍旧不喜欢的。可是要以正规的方法上进,慢慢脱离贫贱,而不应该走歪路。接着他讲:“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他说一个人去了“仁”字,就没有中心思想。即使其他方面有成就,如文学高的,不过是一个才子风流而已,知识渊博的不过是一个才人而已。所以君子没有“仁”这个境界,就没有中心思想,既没有中心思想,靠什么成名呢?

所以做学问的人,“无终食之间违仁”,就是说没有在一顿饭那样短的时间违背了仁的境界。“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造就是创造、作为,次就是这个情况。这句话是说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靠仁;倒霉的时候不颓丧,不感觉到环境的压迫,也靠这“仁”的修养而安然处之。换句话说,得意的时候,要依仗仁而成功,失败了,也要依靠“仁”而安稳。兼收并蓄见仁心,才能达到仁的修养。

人生之路该怎样去走,是摆在每一个人面前的必答课题。有的人是任由脚步走,走到哪里算哪里,什么也不知道,枉为人一场。人常说“知道”,就是要知道自己所走的道路。脚下的路,是实际的道路;人生的路,则是命运之道。如何去走?前途如何?目的地在何处?等等,都是人们愿意知道的,所以人们以知道,并且顺利地行道,最终到达目的地为人生的根本意义。

孔子也像所有的圣人一样,他的一生努力,便是在寻求人生之大道,传播人生之大道。所以,他会有深切的体会和感受:白天听闻到了人生的大道,晚上死去也不会有任何遗憾的。可见,他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认识、知道这个大道。这个大道是人生的大道,是宇宙自然的大道,是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合乎了这个规律,便是一个真正的人,无论是生是死已经无所谓了。

如何知道这个大道呢?那就得你切切实实地沉浸在人生的旅途上,一步一步地迈进,踏踏实实地行走,来不得半点的虚伪与造作。所以,那些讲究吃穿衣食的人,追求名利地位的人,都无法沉浸在人生的旅途上,踏踏实实地行走,根本无法领略到人生的真谛,怎么能够知道呢?只要你热心于探索人生之大道,就不应该有任何的虚妄执着。

因为真正的君子,只是以仁义作为准则,所以对于天下任何事物都不会执着,不会嗜癖;没有行或者不行,没有一定要怎么或者不怎么。对于任何事物的嗜癖与执着,都不符合仁义道德的准则。仁义道德,是天地万物和人类自然而然的德性和本质,不用执着,不用强求,所以叫做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