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儒家智慧活学活用
14818500000063

第63章 志气——在诱惑与金钱面前不要失志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

三军可以丧失统帅,但是一个人的志向却不可以改变。志,就是指人的志向、志气。“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

孔子很重视立志,他曾把自己的成就归之于“十有五而志于学”,强调为学要“志于道”,并常常询问自己弟子的志向。

人贵有志,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也。

这是说一个人中心思想的养成。这个问题,是儒家主张做人要做到无我,这无我是对个人道德修养而言。处理事情则要有我,要有正确的意志思想,用现代话说,便是主义的中心思想。“三军可夺帅也”,古代作战,如果把对方主帅抓住了,三军失去了领导人,就整个崩溃了。对人而言,“匹夫不可夺志也”,任何一个人真有气节,立定了志向,怎么样也不会动摇。

从心理范畴看,智是认知范畴,勇是意志范畴。从知行关系上来看,智是关于知的,勇是关于行的。这里所谓“行”,包括言、行两个方面,今统谓之“行为”。所谓“勇”,就是勇于行,“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认为,虽然知先于行(智先于勇),但是行重于知(勇重于智)。知的目的,正是为了行的。“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知识再多,不能实用也就等于没有知识。“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所以,勇者的境界高于智者的境界。

在孔子看来,即便是在小人中,也不仅有智者,而且有勇者。

这里的“匹夫”当然属于小人范畴;“志”即意志正是勇者的心理特征。匹夫而能持志,即是小人之勇。孔子认为,君子之勇需要以仁义礼智为规范,否则便是小人之勇、匹夫之勇。勇于仁,这是最根本的标准,即勇者作为“好之者”,君子之勇者好仁,而小人之勇者却不好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能做到杀身以成仁,便是君子之勇。反之,“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好勇而不仁,那就是小人之勇。

平凡的人也是不容易做的,重要的是不能失志。听到好话一定要加以分析,看看好的背后是个什么;听坏话,也要分析,看看坏处后面还有个什么。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身,虽逆必听而且要改过;甜言悦于耳而害于身,虽甜必拒而且要清醒。真正的君子,对于君上一定要忠诚;对于朋友一定会信任;他所信任的人,一定是与自己志同道合的,这样才能相互激励,所以不要交那些乌七八糟的不如自己的朋友,否则就会把自己带坏,叫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了过错,千万不要害怕改正。改正了对自己有好处,不改正就会积恶满盈,自食其果。一个修行的人,怕就怕自己立志。只要立下志向,坚持不懈,那是九牛二虎也拉不退的。就好比说三军的统帅可以被人撤换或者劫持,但一个凡夫俗子所立下的志向却是不可改变的。所以,修道的关键在于立志,这是一个人成就目的的前提。没有目标的人,就不可能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