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儒家智慧活学活用
14818500000099

第99章 君轻民重——老百姓是真正的天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民无信不立,政府的行为必须取信于民。统治者不能为了自己小集团的眼前利益而伤害老百姓的利益,伤害国家的长期利益。治理国家的三件主要事情是粮食充足,军备无缺,人民信任(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如果万一三者无法同时兼顾,第一要牺牲的是军备,去兵,然后是去食。对政府来说,人民的信任是最为重要的,比没有粮食吃饿死还重要,因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这个问题上,孟子有精辟的阐述,就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一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不得民心者,自己掂量掂量吧,要刀子还是绳子侍候。

所以,孟子极力向统治者提供以仁政得民心的方法,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仁政方案,如停止战争,正经界、行井田、省刑罚、薄税敛、制民之产以使其不受饥寒。他认为,“乐民之所乐,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仁政”、“王道”的理论反复告诫统治阶级,将儒家的仁、义、礼、信、亲亲、尊尊等道德原则融进政治,这样便可以“达之天下也”。

官轻民重是一种民本思想。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里所说的“社”,是土神,“稷”,是谷神,代表土地和粮食。土地和粮食是古代农业社会中最重要的东西,因此被作为国家政权的象征。这里所谓“民贵君轻”,就是说人民的地位与作用比君主更为重要。他还进一步解释说:“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的仁政思想揭示了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肯定了民心向背是不可抗拒的力量,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也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

儒家学者们创造了君主政治制度和社会伦理道德。在这上面概括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进一步又把三纲论证为天理和做人的最高标准。在中国传统的等级文化中,有一个特点或者是亮点,那就是对不平等文化进行了修正,这正是儒家文化能够延续二千多年,创造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所在。人类的精神需求是人的共性,即人性。

儒家文化宣扬等级天理性、歌颂忠臣义仆,就是使人们从认知上接受不合理、不公正的现实社会,以此达到社会和谐目的。

同时,儒家创始人孔子、孟子等对等级观念进行了有意义的修正,这是他们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仁者爱人。孟子进一步发展为仁政,并以“君轻民重”为理论根据。仁政或德政就是君主体恤人民、关爱百姓,与暴政对立。它不仅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善良之举对待百姓,同时也给受压迫的人民寄予了希望。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君主政治时代,人们一直都在渴望贤明的帝王,追求王道乐土,它证明了儒家文化的成功之处。但是,孟子的思想根本没有民主意识,近现代一些学者认为孟子有民主思想,那是对民主的误解,民主是建立在平等观念之上的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