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说说太康之治那些事儿
14819800000037

第37章 诗词歌赋

太康诗人主要有张载、张协、张亢、陆机、陆云、潘岳、潘尼、左思等,史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说。其中陆机、左思成就最高,潘岳次之。

陆机,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他是东吴名臣陆逊的孙子,父亲陆抗是东吴的大司马,他20岁时,晋武帝灭吴,他退居旧里,闭门勤学,并做《辩亡论》2篇,论述吴国何以衰亡及他祖父的功业。直到太康末年,才与其弟陆云一起去洛阳,造访时任太常的张华,张华与其一见如故,说伐吴之役获得了两位俊才。后被太傅杨骏辟为祭酒,他却说:“我祖父名播四海,宁不知邪!”“八王之乱”时期,陆机任成都王司马颖的后将军、河北大都督,后因兵败,被司马颖所杀。

陆机的诗歌讲究词藻和对偶,模仿多于创新,《长歌行》、《猛虎行》和12首《拟古诗》都流于此弊较好的作品有《赴洛道中作》、《门有车马客行》等。有人评价他的诗作“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省益都县)人。他出身于小吏家庭,其貌不扬,口讷,不好交游。待妹妹左芬被司马炎选为皇妃后,移居京师。他自以为所见不博,求作秘书郎。他与秘书监贾谧交好,曾被请讲授《汉书》。贾谧被杀后,他退隐不仕,专心于典籍。后病死冀州。晋武帝选其妹为妃,是因其妹好学善文,名亚于左思,武帝闻而纳之。

左思的诗作今仅存14首,其中8首《咏史》较为有名。像《咏史》之二中的“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等意象,是以比的手法去暗喻怀才不遇的人和无才得志的人,控诉了当时的门阀制度,对南朝的范云、初唐的王勃、中唐的白居易都有所影响。王夫之在《古诗选评》中评价左思说:“三国之降为西晋,文体大坏,古度古心,不绝于来兹者,谁太冲者焉归?”这一评价大体上说还是公允的。

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今河南省荥阳县)人。祖父潘瑾为安平太守,父亲潘芘为琅邪内史。潘岳少年时代以敏慧见长,乡邑号之为“奇童”。泰始中年,晋武帝躬耕于藉田,潘岳做赋对此大加赞美。晋武帝亲事农桑,当然有值得肯定之处。但潘岳做此赋竭尽过誉以至吹捧之辞,足见其属趋炎附势、阿谀奉承之辈。对此史有所载:“岳性轻躁,趋世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

贾谧是贾充的外孙,因其母未婚先孕,为遮羞,贾充遂将贾谧作为贾门之嗣。贾谧在其母贾后弄权时,势力熏天,骄横无忌,穷奢极欲。潘岳与陆机、陆云等附会贾谧,是贾谧的24友中的名列前茅者。

但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潘岳才名冠世,也被人疾恨。当山涛、主济、裴楷等都被晋武帝亲近而做大官时,他才是个县令,因此心中也常郁郁不得志。不过在职守上,潘岳还是勤于政的。他任怀令时,曾上奏议案,颇在理,为朝廷采纳。他因勤于政而升任廷尉,可是最终也只做到给事黄门侍郎。晋惠帝时,他被人诬陷谋反罪被杀,夷三族。

潘岳在诗歌创作上以《悼亡诗》见传。像他悼念亡妻的诗作就写得相当感人。其中写道:“望庐思其人,人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馀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诗句由远及近,由外及内写来,犹如情思愈重;加之所捕捉的意象都是极普通却又极具典型性,使人读来自然不失深切,对亡妻沉重的思念之情跃然纸上。后人评价“潘诗烂若舒锦,无处不佳”仅就其辞藻华丽而言,自然有所溢美,但其诗作有些的确可称上乘。

在太康诗人的创作中,还有诸如傅玄的《豫章行苦相篇》;张华的《情诗》;张协的《杂诗》;郭璞的《游仙诗》;刘琨的《重赠卢谌》、《扶风歌》等受人称道,为传世之作。

太康文学,除了诗歌外还有一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这就是赋,而且赋的成就比诗歌大。

前面曾提及潘岳为晋武帝躬耕农日而做赋,其实那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赋,只是颂辞之类的东西,谈不上是什么文学创作,所以文学史上鲜有提及。

赋的创作,以左思的《三都赋》(《蜀都》、《吴都》、《魏都》)成就最高。左思创作《三都赋》,构思10年,门庭、花园以至厕所里都摆有笔纸,遇得一句,立刻写下。赋写成之后,张载、刘逵为其作注、序,张华则称赞其“使读之者尽有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当初陆机至洛阳后也曾想写些赋,听说左思在作,他拍着手掌取笑说等左思赋成,用它来盖酒瓮。可是左思写出,他一看叹服,认为己所不及,遂停笔不写。

《三都赋》不仅承袭了汉赋文辞华丽,铺排壮观的特征,而且独具自身写实的特点,去掉了汉赋极饰夸张的做法,可以从中得知三国时代的经济、社会状况,故而独成一家。

除了左思的《三都赋》外,陆机还做有《文赋》。该作实质足以赋的形式阐述作文为章的方法,颇多精当见解,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重要著述。

潘岳有《闲居》、《秋兴》二赋,写出了清悠闲适的格调。又有《射雉》、《笙》二赋,状物抒情,细致精巧,文辞俊美,属风流洒脱之作。

书法艺术在西晋亦有重要发展。晋武帝极为重视书法艺术,专门立书博士,设弟子员,教习书法,以钟繇、胡昭两人为标准。范文澜先生评述说:“东汉末后刘德升首创行书体,钟、胡得刘德升传授,都擅长行书。钟繇真书(楷书)尤独攘盛名。行书真书在各书体中是最合实用的书体,书博士规定以钟、胡为法,符合书体进步的趋势。”

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东)人。少时靠族父供给费用,得以专学。不久任廷尉正、黄门侍郎。汉献帝时李催、郭汜作乱,他因进言保护了曹操,晋官御史中丞,迁侍中尚书仆射,封东武亭侯。自此,他成为魏国的朝廷重臣,曾在曹氏统治集团中先后任相国、廷尉、太傅,他亦为魏国的建立及强大立下汗马功劳。魏文帝曾称他为后世再难有继的一代伟人。魏明帝太和四年(230年)他去世,曹叡身着素服,亲临凭吊。

他的书法吸取了曹喜的篆隶、刘德升的行书、蔡邕的八分等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后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兼善各体,尤其精于隶书和真书(楷书)。唐人张怀瑾在《书断》中称他:“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

胡昭,字孔明,颍川(在今河南省)人。自小重养志,不仕官,先后辞袁绍、曹操所任命的官职,自居山中,躬耕乐道,以博览经籍为娱。他以贤者高名闻达远近,贼寇亦约誓不犯其居住之地,相邻百姓因此得安。他和钟繇、邯郸淳、卫觊、韦诞等书法家齐名,“尺牍之迹,动见模楷焉”。《高士传》还载他与布衣时的司马懿有交情,时有人谋害司马懿,他以诚心感人,阻止了谋害行为,却始终缄口不言,司马懿本人都不知此事。魏邵陵厉公曹芳嘉平二年(公元250年),他以89岁高寿终。

在晋武帝时代,则出现了索靖、卫瓘及稍后的卫瓘之子卫恒等书法家。

索靖,字幼安,敦煌(今甘肃省敦煌)人。他在少年时代即出类拔萃,与乡里的其他四人一起进入太学,驰名海内,号称“敦煌五龙”。傅玄、张华等名臣和索靖见了一面,都跟他结交甚厚。他曾官拜驸马都尉,出为西域戊己校尉长史。太子仆张勃上表晋武帝说索靖才艺绝人,宜在台阁,不宜远出边塞。晋武帝果然采纳,擢任他为尚书郎。许多年后,他才出任酒泉太守。

索靖和尚书令卫瑾在当时都以擅长草书而知名,晋武帝很喜、爱他们。

就两人的特点而言,卫瓘书法的笔功胜于索靖,索靖则在楷法上远胜于卫瓘。

卫瑾的儿子卫恒,字巨山,曾任尚书郎、秘书丞、黄门郎等职。他擅长草书和隶书,并撰有《四体书势》,历述书法发展的过程,为书法理论的名篇。

晋武帝倡导书法艺术之功,最主要的兴许是在承前启后上面:它上承钟繇、胡昭,下启“书圣”王羲之及王献之,从而使东晋成为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最灿烂的时期之一。

史学也是晋武帝司马炎较为重视的一个学科。咸宁五年(公元279年)汲郡人盗挖战国时魏襄王墓,得竹简古书数十车。其中有魏国史书《纪年》13篇,记夏朝以来至魏襄王事。另还有《穆天子传》5篇,记周穆王游行四海事,其他各种书数十篇。竹书文字奇特,简札又错乱无次序。晋武帝下令非其莫属的卫恒整理竹书,改写为今文。卫恒去世后,束晰完成整理工作,并作考证。《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于是得传于世。

司马彪则根据《竹书纪年》驳斥谯周的《古史考》。谯周认为司马迁《史记》采百家杂说,所记周秦以上事多与正经不合,特做《古史考》25篇纠《史记》的谬误。

司马彪还撰写了《续汉书》80篇,以详实见称。其中八志余述东汉制度,梁刘昭分八志为30卷,并为做注,附宋范晔《后汉书》。《后汉书》因此有“志”,和《史记》、《汉书》相配。

司马彪,字绍统,是高阳王司马睦的长子。少年时代好学,可是贪色薄行,受父斥责,失去王位继承叔。司马彪由此不与人事交往,专心学习,博览群书,后成著述。初拜骑都尉,泰始中年,任秘书郎,转丞。曾注《庄子》,做《九州春秋》。他写《续汉书》,是感于“汉氏中兴,讫于建安,忠臣义士亦以昭著,而时无良史,记述繁杂,谯周虽已删除,然犹未尽,安顺以下,亡缺者多。”泰始初年,晋武帝祠南郊,他还曾上疏定议。晋惠帝司马衷末年,司马彪去世,享年60岁。

陈寿于泰始十年(公元274年)开始编著《三国志》。《三国志》是我国重要的一部史籍,记载了许多三国时期和以前的人物、事件。北魏的崔浩评价说:“陈寿《三国志》,有古良史之风。其著述文义典正,皆扬于王庭之言,微而显,婉而成章,班、史以来,无及寿者。”

陈寿本是蜀国人,蜀亡后仕晋。处在司马氏的统治下,他的《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难免要触及司马氏夺权的史事,这弄不好就会招来杀身灭族之祸。他虽然有所颓忌,但还是“微而显”地写出了司马氏取曹氏而代之的过程,写出了司马氏成员的一些缺陷。如他记载夏侯玄等改革法度时,是借夏侯玄与司马懿讨论的机会将夏侯玄的观念详录下来的,使后人从曲折中看到了曹爽集团改革法度和司马懿不赞成的史事。

《三国志》的缺点是过于简略。宋裴松之作了注和补,征引汉魏以至六朝著述一百几十种;注、补首尾完整,并考订异同,补足了陈寿的简略,使《三国志》在正史中获得一流地位。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省南充市)人。少好学,他的老师是当时有名的史学学者谯周。成人后任蜀国的观阁令史。因不屈于黄皓专权,屡遭贬谪。晋灭蜀后,受司空张华喜爱,出任阳平令等。撰写《蜀相诸葛亮集》,上奏晋武帝,旋迁任本郡中正。待撰《三国志》,时人夏侯湛正著《魏书》,冻寿见,作罢。张华见书亦善之,再举任中书郎。后迁任长广太守,陈寿辞母老不就。杜预再向晋武帝举荐,由是被授御史治书。于晋惠帝司马衷元康七年(公元297年)病卒,享年65岁。

作为一部杂史、杂记、杂考之书,张华的《博物志》也值得赞举。该著述的特点是记载了不少故事性很强的非地理博物性传说,大大超出了《山海经》、《神异经》等所载的内容范围。书中所记的杂考、杂说、杂物、杂事以前多散见于已佚失的各类古籍里,经该书采撷得以流传,可补正史之不足。

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省固安南)人。年少贫孤,牧羊为生,但学业优异,见闻广博;勇于赴义,救人之急,曾作鷦鹩赋》寄托志怀,名士阮籍见后叹之为王佐之才,自此声誉渐起。司马昭将其任为长史,兼中书郎,朝议表奏,多被施用。晋武帝登位,拜张华为黄门侍郎,封关内侯。晋武帝甚异其才,几年后又拜张华为中书令,加散骑常侍。后来几乎拜张华为相,因人进谗未得。晋惠帝即位后,张华又有作为,但时宫廷已乱,张华最终被诛,夷三族。这是后语,容当别述。

在西晋时代,其他文化门类如佛学、哲学、绘画、物理、天文、医学、地图学和地理学等,都有重要发展。唐代诗人杜牧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寺的大量兴建,其实始于西晋,当时全国有42处,仅洛阳就有白马寺、东华寺、菩萨寺等名刹10处。这时还有著名的佛学家康僧会。哲学有名家杨泉及其著述《物理论》。绘画则有苟勖、王协、张墨等人,上承曹不兴,下启顾恺之。物理学有张华对共鸣现象的发现和苟勖对音律的研究。天文学方面,虞耸著有《穹天论》。医学有王叔和与他的《脉经》。皇甫谧与他的《针炙甲乙经》。在地图学与地理学领域,裴秀于晋武帝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创制《禹贡地域图》18篇,结束了以往制地图的原始状态。又做《地形方丈图》;《禹贡地域图》属历代地理沿革图,《地形方丈图》则是西晋地图。

总之,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期间,行较为疏松的礼法,以他的亲身倡导或予以重视,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对承传和开启其前与其后的文化事业,作出了一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