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病由心生(珍藏版)
14822200000002

第2章 身体各部分与情绪的密切关系

溃疡患者常常具有潜在的"溃疡易感素质"

以前,人们一直认为溃疡病是一种躯体疾病,与人的心理活动无关。近年来,随着心理因素在病因方面的作用逐渐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人们对溃疡病的发病原因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科研人员发现,在某种程度上,溃疡病的发生与人的心理状态有很大关系。

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证明,情绪因素在溃疡病的发生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据有关报道,在美国一家医院里接受调查的500名胃肠患者中,由于情绪不好而患病的占到74%。这是一个很惊人的比例!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焦虑、忧郁、恐惧、愤恨等消极情绪状态中,就会导致其生理功能发生改变。而且,这些不良情绪对胃肠功能的危害尤为明显,稍不留意就会使胃及十二指肠形成溃疡。

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在临床上统称为消化性溃疡。研究表明,它的形成与不良精神情绪的刺激密不可分。此外,有专家从临床心理测定(包括人格测定)得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人的个性也有密切的关系。在性格上趋于被动、拘谨、依赖性强、不善交际、缺乏主见、犹豫不决、情绪不稳的人,更容易为此病所困扰。因此,消化性溃疡也可被认为是一种情绪紧张性疾病。有人通过试验发现,溃疡病患者与正常人相比,他们对于紧张的刺激感受较为悲观。由于受性格因素的影响,溃疡病人的应付能力也要比正常人差一些,而且应付方式也较为不成熟,他们在面临突发事件时容易冲动,对自己能否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缺乏信心,并且心理调剂能力也较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专家在对消化性溃疡发病的社会心理因素的分析中发现,此类患者常常具有潜在的"溃疡易感素质"。这种"溃疡易感素质"使他们在遇到某些事情时,自我应付能力被不稳定的情绪所削弱,从而使他们产生一种严重的自我失败感,心情因此愈加紧张。如此循环往复,久而久之,便会对心身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最后引发溃疡病。

有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两只羊分别关在两个笼子里,给予相同的生存条件,所不同的仅仅是让其中一个笼子靠近狼窝。实验表明,在相同的生存条件下,那只靠近狼的羊因恐惧、焦虑而最终导致溃疡病。之后,将患病的羊远移至没有狼的环境下,并给予相应的治疗,溃疡病逐渐愈合。如果将这只羊再次放在狼窝旁,溃疡病会再次复发。

上述实验表明,精神因素的刺激对溃疡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有专家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受强烈而持久的紧张刺激时,就会产生一系列情绪变化,如愤怒、恐惧、焦虑等。这些情绪变化能直接影响大脑皮层高级中枢对皮层下中枢的控制,并通过神经调节机制的改变扰乱胃的生理功能,使胃粘膜充血水肿,胃蠕动增强,胃酸分泌明显增多,甚至会腐蚀胃粘膜。

有的学者还用老鼠做了类似的对比实验,来证明紧张情绪对胃肠溃疡的重要作用。实验由若干组年龄、体重、健康状况相同的3只鼠组成,每只鼠尾巴上都按一个电极,其中的两只鼠会不断接受同等强度的电击,而另一只鼠则不接受电击。然后让其中接受电击的一只鼠在每次电击前10秒钟,就可先听到"吱"的一声信号报警。而另一只鼠则不固定在什么时候听到信号报警,或在电击前,或电击时,或电击后。

实验结果表明,那只没有接受电击的鼠无胃肠溃疡,另外接受电击的两只鼠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胃肠溃疡。而且,不能预先知道发生电击的鼠的胃肠溃疡要比可预先知道发生电击的鼠的胃肠溃疡要严重得多。这个实验足以说明,情绪越紧张,发生胃肠溃疡的几率也就越大。

因此,当一个具有潜在的"溃疡易感素质"的人遇到类似引起精神紧张或心理应激的生活事件时,就会比普通人更加容易产生情绪变化,也更容易患溃疡病。

溃疡病其实并不可怕,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以下几方面,就可以尽量避免溃疡病的发生。首先,养成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不暴饮暴食;其次,避免吃一些生冷或过于粗糙的食物,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紧张和劳累;第三,少抽烟,少喝酒。同时,还要依据个人的个性特征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节,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如有必要,也可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不良心理会诱发哮喘

诱发哮喘的因素比较复杂,包括变态反应、感染、生物、化学、内分泌改变等,其中,心理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虽然单独的心理因素不会引起哮喘发病,但它对部分患者哮喘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防等方面都会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35%-40%的哮喘患者经暗示可诱发支气管收缩,也可经暗示而缓解,非哮喘患者则没有这样的反应。而且,平时有不健康的心理表现和心理障碍者,哮喘发作时死亡率较高。有些哮喘患者入院后没有经过治疗,症状却明显减轻,这可能与紧张情绪的缓解、安全感的增强有关。

早在1886年,就有学者曾报告过关于哮喘与情绪有关的案例。一位对玫瑰花过敏的女性哮喘患者,在看到人工做的玫瑰花时也会产生典型的鼻塞及哮喘样反应。此后,心理因素与哮喘的关系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当一个人的内心充满了焦虑、愤怒和恐惧等不良情绪的时候,特别容易诱发哮喘。比如,让几个哮喘病患者处在同一环境中,当其中一个人由于对某种变应原过敏而诱发哮喘后,其他的人会顿时情绪紧张,随即也会感到憋闷或呼吸困难,哮喘随之发作。可是他们一旦离开这个环境,即使此种变应原保持不变,哮喘病也不会再次发作。这便是由于内心过度紧张而导致哮喘发病的最好证明。

不良心理与哮喘的关系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美国研究人员日前表示,心理紧张状态曾显示对哮喘的发作起作用,现在造成这一相互作用的脑部区域已经得到确定。据报道,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的理查德·戴维森博士和他的同事们最近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的方法,确定了人们的情绪和哮喘发作联系在一起的脑部区域。在这一实验中,6名轻度哮喘患者被安排在充满豚草(能产大量花粉,是引起干草热的主要原因之一)或是尘螨提取物的环境中。研究人员给这些轻度哮喘患者出示3种不同的词语:一种是和哮喘有关的词语,如"喘息";另一种为和哮喘无关的消极词语,如"孤独";最后一种为中性词语,如"窗帘"。结果显示,这些哮喘患者在听到和哮喘有关的词语时,其脑部的两个区域,即前扣带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和脑岛(insula)的活性明显较听到其他两种词语得到增强。而且,这种增强的活性与来自豚草和尘螨提取物的生理信号有显著联系。研究人员对此做出总结:"在那些患有哮喘病和其他一些与压力有关的疾病的人中,这些大脑区域可能对疾病特殊情绪和生理性信号具有极度反应,从而可能导致哮喘病情的加重。"

患有哮喘病的人,应当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要尽量做到少受不良心理的暗示和影响。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些避免产生不良心理的方法,以供参考。

色彩:红色容易使人激动、兴奋;黄色给人温暖的感觉,可以稳定情绪;绿色给人舒适、宁静之感,能镇定神经,缓解视疲劳;蓝色有镇静作用,能缓慢降低血压;紫色给人新而美的感觉,可使孕妇感到镇静、安定;白色给人明快、洁净的感受;黑色给人暗淡、严肃、沉闷的感受。

容易产生不良情绪的人,不妨将居室的色调布置得清新淡雅一些,这样你会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轻松。换掉衣橱里那些颜色压抑的衣服,让明快的颜色带给你一个飞扬的心情。

饮食:健忘、烦躁、焦虑不安的人,可多食大豆、牛奶、鲜橙等;脾气暴躁者,应多食虾、蟹、海带、大豆、牛奶等;胆小怕羞、畏惧交际、喜欢独居、易受惊的人,可经常服用蜂蜜加果汁。这些食物对缓解人内心的紧张情绪有一定作用。

养花或宠物:千姿百态、绚丽芬芳的鲜花不仅可以装点生活,而且还能调畅情绪、防治疾病。某些花的花香中含有一种既能净化空气,又能杀菌的芳香油,其气味通过嗅觉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可使人产生香气沁人心脾之感。时间长了,可使人血脉调和,气顺意畅,达到生理和心理的相对稳定。

水仙花和紫罗兰的香味,让人感到温馨缠绵,可增添女性潜在的美感气质;金银花的扑鼻清香,可防治流行性感冒;天竺花的香气有镇静作用,是治疗神经衰弱和健脑的良方。

运动:生命不息,运动不止。运动可以使人忘记忧愁、沮丧,并促进大脑分泌激素,使人产生愉快感。经常运动,可使人保持充沛的精力,增强应对生活中各种困难的能力。运动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人体对氧气的利用率,从而达到情绪的转移,直至化解由情绪不佳而引起的身体不适,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理发:意大利精神病研究小组最近提出一种新奇的情绪调节方法--理发。"假如你心境不佳,那就去理一次发。"其中一位小组成员如是说。如果心情欠佳,就去呵护一下自己的头发吧,做一个头发护理,或者干脆换个发型,相信全新的面貌一定会带给你一个阳光灿烂的心情!

和应激性事件有关的原发性高血压

应激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是机体整个适应、保护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切生命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它与心境、激情共同构成情绪的三种状态。

应激对健康有双重作用:适当的应激能够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反之,则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躯体、心理障碍。应激性事件主要是指在生活中,需要作适应性改变的任何变故,如改变居住地点,入学或毕业,改换工作或失业,以及家庭重要成员的出生、离别和亡故。

应激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疾病可被应激所诱发,或是被应激所恶化。一些人由于心理素质较差,遇到应激性事件往往无法采取正确的措施来应对,并且还会产生郁闷沮丧、烦躁不安等消极情绪,进而引起身体上的一些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支气管哮喘等。

人在应激状态下会伴有明显的生理变化,这是因为在意外刺激作用下,个体必须调动体内全部能量以应付紧急事件和重大变故。这个生理反应的具体过程为:紧张刺激作用于大脑,使得下丘脑兴奋,肾上腺髓质释放大量肾上腺素和去甲状腺素,从而大大增加通向体内某些器官和肌肉处的血流量,提高机体应付紧张刺激的能力。加拿大心理学家塞里将整个应激反应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动员、阻抗和衰竭,用来说明应激对疾病的影响作用。首先,有机体通过自身生理机能的变化和调整,做好防御性准备;其次,借助呼吸心率变化和血糖增加等调动内在潜能,应对环境变化;第三,当刺激不能及时消除时,持续的阻抗使得内在机能受损,防御能力下降,从而导致疾病。

高血压被人们称为"无声杀手",是最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这种病的发生与应激性事件有很密切的关系。近年来,高血压患者的数目日趋增多。据统计,我国1990-2000年的10年间,高血压患病率增加了25%。另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血压人群正以每年新增300万人的速度发展。我国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已由1959年的5.11%上升到1991年的11.88%。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如下:

1.正常成人血压:收缩压为140mmHg或以下,舒张压在90mmHg或以下。

2.成年人高血压:收缩压为160mmHg或以上和(或)舒张压在95mmHg或以上。

3.临界性高血压:收缩压高于140mmHg而低于160mmHg,舒张压高于90mmHg而低于95mmHg。

一般情况下,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大类,我们通常讲的高血压病指的是原发性高血压,占整个高血压中的90%。引起原发性高血压的确切原因还不清楚。一般认为,原发性高血压并非由单一因素引起,而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疾病,如遗传因素、膳食电解质、社会心理应激等。除这些因素之外,心理社会因素在高血压病的始动机制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此外,肾因素、神经内分泌因素等均可引发高血压。

虽然引起高血压的确切原因还是一个未知数,但我们不难发现,地区差异或生活习惯的不同都对高血压的发病有影响。相关资料表明,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生活,责任过重,工作压力过大,或应激性不良生活事件过重过多的人群,易患高血压。同样的黑人,凡世代居住非洲的,患高血压者甚少,而生活在美国北方大城市的,因其犯罪率高,暴力事件多,人口密度大,迁居率、离婚率高,患高血压者也多。在日本,由于工作压力太大,高血压病已经成为居民的主要死因之一。现代城市居民因升学就业竞争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人际关系复杂,患高血压者明显高于农村。

有人曾用动物做过实验:让不同群体的大白鼠生活在缺少食物的一个笼子里,结果大白鼠均因争食厮打殴斗而患高血压病。又如关在笼子里的狒狒王,眼看自己的"下属"自由进食而不理它的威风和尊严,经常气得暴跳如雷,最后也患上了顽固性高血压病。可见,长期的紧张刺激会使动物血压升高。

另外,有关情绪与高血压的研究表明:情绪对血压的影响特别明显。长期的忧虑、恐惧、愤怒会导致血压的持续升高。有人通过催眠暗示的办法研究情绪对血压的影响,发现:经催眠暗示,被催眠者表现愉快时,血压可下降20mmHg(2.67Kpa),脉搏每分钟减少8次;相反,在暗示愤怒时,血压可升高10mmHg(1.33kpa),脉搏由65次/分增加到120次/分。

显然,应激性事件及不良情绪对诱发高血压"功不可没"。对于因应激性事件等因素引起的原发性高血压,我们可以试着围绕以下几个目标来进行治疗。

1.帮助患者从客观上消除致病的心理社会因素。

2.提高患者对应激的认识水平,增强应对能力。

3.帮助患者减轻生理反应,缓解病情。

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药物治疗:在像高血压这样的心身疾病中,情绪因素是导致病情变化的重要原因,而病情变化又会影响到疾病本身。因此当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情绪已维持很长时间,认知能力变得很差时,使用药物治疗可缓解这种不良情绪,生理反应也会随之改善。

环境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可对患者的居住环境作出适当调整或住院。目的是让患者暂时摆脱引起或加重其疾病的生活或工作环境,减少或消除应激源。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目的在于影响患者的人格、应对方式和情绪,以减轻因过度紧张而引起的异常生理反应。心理治疗方法有很多,如精神分析法、认知法、行为疗法等。其中行为治疗方法对原发性高血压或某些类型的心率失常、偏头痛和紧张性头痛等效果较好。

"敌视情绪"就像吸烟和高血压一样对心脏有害

有关"敌对情绪",美国的威廉斯博士给出了这样的解释:"敌视情绪"包括对他人的厌恶感和不信任,持这种处世哲学的人容易生气,长期郁积会破坏身体的免疫系统,从而导致心脏受损。在那些带有消极情绪的人身上,可以发现较高含量的炎症蛋白,这种连续的、涉及整个心脏系统的炎症状况对引发冠心病有重要作用。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对自己看不惯的人或事习惯性地持一种敌视情绪,轻则心生抱怨,严重时会产生报复心理,对社会和他人造成危害。殊不知,这种敌意是一种有害情绪,它不仅会伤害到别人的善意和情感,还会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生活处境、生活状况相同的人,往往也会有不同的人生,有的精彩,有的颓靡,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心态有很重要的关系。乐观主义者通常健康无恙,即使有时患病,也容易不药自愈,这通常让生性悲观的人很是羡慕。相反,那些长期带有"敌视情绪"的人却不愿积极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他们的身体也因为长期受不良情绪影响而经常感到不适,但又始终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来排解内心的忧愁苦闷。久而久之,快乐的人永远都能够笑对人生,而悲观的人则只能埋怨上天的不公平,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凄苦的生活。

除了生活上的不如意,带有"敌视情绪"的人往往还比较容易遭受病痛的折磨。最近,美国科学家研究表明,消极的心理情绪,如忧郁、焦虑和愤恨等,均会对男性的心脏造成损害,特别是引起冠心病。这项研究耗费了长达三年的时间,研究对象是500名中年男子。结果表明,消极情绪与心脏病的形成有很大关系。"敌视情绪"可引发忧郁心情、焦虑、悲观情绪、胡思乱想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这些因素每上升一分,患心脏病的危险就可增长6个百分点。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敌视情绪"长期郁积,不但会破坏男性身体的免疫系统,更能对心脏系统产生压力,严重时还会导致心脏受损。

早在1958年,美国心血管病专家威廉斯博士就开始对250名医科大学生进行追踪研究,25年之后,他发现其中"敌视情绪"强或较强的人,死亡率高达14%,而性格随和宽容的人死亡率仅为2.5%。而且在这批人中,患有心脏病的人竟然是其他人的5倍之多。他认为,"敌视情绪"就像吸烟和高血压一样对心脏有害。

既然"敌视情绪"对我们的健康有如此大的损害,那么我们如何使自己心宽气和,如何摒弃阴暗灰色的心理,成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拥有一个积极快乐的人生呢?假如你正为此困惑不堪,不妨参考以下几点建议。

1.与人交往时不要报以成见,寻找机会获得对方的信任,坚持心诚待人的处事原则。如果你处处关心他人,用诚恳友爱的态度来对待大家,你就会消除怒气,和大家相处融洽。明人陈继儒说,居家不一定非要没有坏邻居的地方,聚会也不一定非得避开不好的朋友。关键是你要有一颗平和的心,学会尊重别人的选择,学会宽容他人。

2.当与人为敌的念头在你的头脑中闪现时,要学会用理智来克制自己的情感。这时你千万不能发脾气,要尝试"自持",用理性来帮助你克制心头的怒火,使敌意、怒气渐渐化解。很多时候,及时控制自己的情绪会让你的修养和定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3.对人不要斤斤计较,甚至打击报复,要做一个心胸豁达的人。心胸豁达代表的是一种自信,它不是盲目的自我表露,而是一种修养,一种理念,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说到底是对待人生的一种积极态度。总之,要以德服人,而不是稍不如意就四处泼洒你的怨气。

4.不可鲁莽行事,应当学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只有这样,你才能理解别人的观点和行为举止。假如你在大多数场合都能做到这样,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愤怒已经失去了它的爆炸性,整个人变得平和很多。

5.学会幽默。幽默能缓解矛盾,使你和周围人的关系更加融洽。人和人交往,难免会发生一些摩擦,一些不愉快,而一个得体的幽默往往能够使双方立时摆脱尴尬的境地。幽默,会使你心头的怒火化为过眼云烟。

在这样一个合作的时代,我们不可能孤军奋战,每个人都要借助他人的智慧来完成自己人生的超越。千万不要忽视敌意、易怒对自己身心的危害,从现在开始就重视它。如果一个人不积极地消除敌对情绪,那么他就会丧失掉身边所有的朋友,会让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更何况,如此孤独的人生必定会让一个人的心灵备受折磨,心灵的创伤如果不及时治愈,由此而带来的身体病痛也就无法避免了。如果你不想虚度此生,那就尽快克服自己的不良情绪吧,做一个快乐的人,做一个健康的人,用健康的生命书写美丽人生。

控制情绪,劳逸适度可预防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儿童、青年或中老年均可发病,它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等特点。一般情况下,该病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其发病率从50岁开始有随年龄增高的趁势。世界卫生组织曾对57个国家做过统计,有40个国家将脑血管病列为前三位死亡原因。据报道,我国每年有200多万人发生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16/10万,在全部死因中居第二位。脑血管病患者经过抢救,即使不再有生命危险,也会有50%~80%的人留下不同程度的致残性后遗症,如半身不遂、讲话不清、智力减退、关节僵硬等,甚至出现痴呆。另外,脑血管病的复发率也很高。据统计,在那些经抢救治疗而存活下来的患者中,在5年内约有20%~47%的复发率,而且在1年内复发的最多。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大多抵抗力低下,易于发生各种并发症,如肺炎、尿路感染、褥疮等,随时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

脑血管病发病较急,而且病情凶险,一旦发病,重则立刻死亡,轻者虽经抢救能够脱险,但常遗留口眼歪斜、言语不清及肢体瘫痪等一系列后遗症,让患者生不如死,痛苦不堪。因此,脑血管病的预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那么,如何才能有效预防脑血管病呢?这需要我们从心理到生理、生活等各方面认真做起,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方法,供大家参考。

首先,注意控制情绪,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和疲劳。因为来自外界的不良刺激及精神过度紧张和疲劳,可导致血压突然升高,进而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而发病。

其次,注意节制饮食。做到定时定量,不要吃得太饱,不要摄入太多食盐,以防血管硬化。少吃肥肉、辣椒、生葱、大蒜等肥甘厚味和辛辣刺激的东西,多吃一些新鲜水果和蔬菜。

第三,生活有节律,劳逸应适度。中医认为,过劳则伤气,过逸则形肥而脏弱,均易发生脑血管病。所以从事脑力劳动及进入中老年之后,要特别注意劳逸结合,在空余时间可适当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

第四,注意节制性生活。中医认为,房事过度可致肾水亏虚,肝木失养,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从而发生脑血管病。

第五,保持大便通畅。大便秘结、排便时用力过猛,可使血压突然升高而诱发脑血管病。因此,血压偏高或有脑血管病先兆的中老年人,应当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秘结。

以上建议都有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脑血管疾病。饮食、生活方面的要求,只要我们适当注意,就完全可以做到,唯一比较困难的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情绪是一种很抽象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心情,关系着我们的生活质量。情绪主要有四种类型: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在这四种基本情绪的影响下,我们的人生才不会淡如白开水。人活在世上,活得就是一种心境,它需要我们调制、创造和保持快乐的情绪。一个心理成熟的人,不是没有消极情绪的人,而是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不是说要压抑自己的消极情绪,而是把情绪以合适的方式宣泄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从而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心理学研究表明,"压抑"并不能改变消极情绪,反而会使它们在内心深处沉积下来。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不但会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而且还会造成更深的内心冲突,导致心理疾病。

情绪有好坏之分。所谓坏情绪,是指因受到外界刺激而冲动发火,做出种种不理智的行为,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对付坏情绪,常用的方法是及时给予自己暗示和警告。当你感到怒气正在上升时,在心里对自己说:克制,再克制!或者默默地从一数到十,让自己的心绪平静下来,那时再去处理问题,就不会因一时鲁莽而造成更加恶劣的后果了。

慢性的坏情绪往往是由生活中许多不如意的事情造成的。造成坏情绪的原因不一定能一下子全部消除,但长期陷在坏情绪之中不能自拔,却会使情况变得更糟。当感到自己情绪消沉或者沮丧时,可以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改变它,比如出去散散步,听听轻缓的音乐,或是逛逛书店;也可以向知心朋友倾诉一下。当然,你也可以写写博客,把自己的坏情绪对着电脑屏幕一吐为快。过后,你会发现其实一切都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糟糕,一切痛苦都会在时间的冲刷下变得云淡风轻。

除了合适的宣泄以外,如果你能为改变自己的处境去努力,或者将逆境作为人生的动力去奋斗,就会更好地帮你从消极情绪中走出来。一方面,做事需要集中注意力,这会让你没时间去自怨自艾;另一方面,你的处境会因为你的努力而得到不断改善,从而心情也会一天天好起来。心情好了,各种疾病自然就"知难而退"了。

另外一个需要强调的预防脑血管病的关键是要注意劳逸适度。《千金药方·道林养性》说:"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疲极强所不能堪耳。"劳累过度会使血压增高,从而诱发脑血管病。现代社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职场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下岗、失业、晋升、家庭、感情、健康等等问题,给人们的身心带来巨大压力。在网络公司里,流行着这样一句"名言":"女的当男的使,男的当牲口使。"可见工作压力有多大!很多白领长年累月过着这样的生活,加班加点犹如家常便饭,加班到半夜也不足为奇,滋生坏情绪也就在所难免了。

霍先生是一家网络公司的技术总监助理,在公司素有"拼命三郎"的"美称"。这家网络公司忙到什么程度?大家连上厕所都是百米冲刺的速度。他作为技术总监助理,更是常常对着电脑足不出户,显示屏一盯就是一整天,丝毫不敢放松。长年累月,没有双休日,没有节假日,甚至还有数不胜数的突发事件将他从梦乡拖回现实,生物钟完全被打乱,睡眠严重不足。由于缺乏锻炼,劳动强度太大,他的身体已经完全没有刚大学毕业时那样健硕,情绪也变得非常烦躁,常常因为一些小事和同事大发雷霆。由于工作出色,他在进公司三年后被提拔为部门主管。但不幸的是,在收到任命书的同时,他也收到了医院的入院证明书和老婆的离婚协议书。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假如你把老本儿都赔光了,你还拿什么去创造财富,去实现梦想?懂得劳逸结合,才是养生之道。

小心"气"出糖尿病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化、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原因,糖尿病患者的数目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加。WHO 1997年报告,全世界约有1.35亿糖尿病患者,预测到2025年将上升到3亿。

引起糖尿病的原因有很多,但你一定想不到,生气也会引起糖尿病。你是不是觉得这一说法不可思议?不要惊讶,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现实生活中,由于不良情绪和精神因素而导致糖尿病的患者还真不是少数。

在糖尿病患者中,部分人由于病情轻,症状不明显,故平时不会出现糖代谢异常,所以通常没有自觉症状;另外一些患者空腹血糖显示正常,但饭后有高血糖及糖尿,糖代谢紊乱不严重,也没有表现出临床症状。然而当人体处于紧张、焦虑或受惊吓的状态时,交感神经的兴奋就会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的β受体,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专家提示,长期受不良情绪影响,会使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倾向最终被固定,进而导致糖尿病。当然,并不是所有人只要情绪不好就会引发糖尿病,也不是所有的糖尿病都是因为情绪问题而发生的,不良情绪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主要限于中老年人。老年人的内分泌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渐渐减退,胰岛β细胞的数量也逐渐减少,功能下降。因此,中老年人更应当积极控制不良情绪,以防诱发糖尿病或其他疾病。另外,不是一般的不良情绪就能导致糖尿病,只有当这种情绪反复刺激,并且长时间作用于机体时,才有可能诱发糖尿病。

当然,情绪问题不是诱发糖尿病的唯一原因。目前,糖尿病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但专家认为,糖尿病不是唯一病因所致的单一疾病,而是复合病因的综合征,它除了与个人情绪密切相关外,还与遗传、自身免疫及环境因素有关。从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经血液循环到达体内各组织器官的靶细胞,与特异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物质代谢的效应,这整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均可导致糖尿病。

下面我们着重从精神因素方面对糖尿病作进一步的认识。常言说"气大伤身,十病九气",中医认为"怒伤肝",这话不无道理。因为肝脏具有舒泄、畅达、疏通、排泄等综合生理功能,一旦遇上外界的精神刺激,就十分容易引起肝的疏泄功能异常,从而引起各种病变。

食物进入体内后,必须通过脾的运化功能和肝的疏泄促进作用,才能把其中所含的水谷转变成精微物质,将水谷精微散布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得到充分的营养后,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是,假如肝的疏泄功能失调,就会严重影响到脾胃运化作用,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糖的代谢紊乱,从而诱发糖尿病。

由此可见,生气对于糖尿病的发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们都要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各种突发事情,防止情绪波动太大,最后只落得个劳神伤身。

另据科学家研究表明:每天都保持心情愉快的人,血液中会有较健康的化合物产生。越是快乐的人,拥有的可体松越少,而高含量的可体松和二型糖尿病、高血压有密切关系。易生气而又不善于及时消气的人,生气时容易引发心律不齐,严重时可以致命。有人曾将生气等不良情绪比作生命的"断路器",会压塌整座生命"大厦",出现灾难性的后果。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时不时地为一些小事就生气,但却有一个不错的身体,而且有人还很长寿,这又是什么道理呢?常生气的人长寿的理由是会及时消气!这种人生气时情绪波动不显著,或者生气的过程十分短暂,刚才还是愁云密布,马上就艳阳高照了。通过和这样的人接触,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善于自我排遣,可以迅速消气,具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说到底,他们还是属于乐天派,懂得不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的道理,不和自己生闷气。

如此说来,在某种程度上,性格不仅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还会左右一个人的健康、寿命、家庭幸福以及事业的成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发现:什么样的性格得什么样的病。这绝对不是玩笑话。比如,性格暴躁的人,爱生气、易发怒,多引发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性格内向、忧郁的人,易引发湿疹、癌症;而性格温和的人,常能保持心平气和,气血畅通,不易生病。

如果你恰恰就是一个十分容易生气动怒的人,有没有想过试着改变一下自己暴躁的脾气呢?或许你曾经努力过,想要做一个心平气和的人,但最终还是没能成功,只好独自叹一句: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其实你完全没有必要因此而灰心丧气,性格的确不是轻易改变得了的,不过我们至少可以做一些尝试,让自己的性格趋于完善,让自己的身体远离疾病的困扰。只要你有决心,有毅力,相信你的性格还是会有一些改变的。

性格暴躁的人,可以从今天起,在要发火的时候,克制自己数30个数再发。如果能顺利做到的话,再慢慢把数量增加,待加到能数到300时,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没火可发了。这一招有点像前些日子热播的情景喜剧《武林外传》里的一个情节:郭芙蓉是一个脾气十分暴躁的人,经常有一些无名之火噌噌地往外冒,一不小心就"伤及无辜"。秀才给她出了个主意,让她在即将发火的时候先默念几句话:世界如此美好,我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不好。如此几次,小郭发火的次数果然有所减少。当然,这只是电视剧里的一个情节,但其中的道理相信我们大家都能明白。古语云:"小不忍则乱大谋",其含义也很明显。总之,不要让自己周身都窜着愤怒的火苗,即使不会伤及他人,对自己也无益。损人而不利己,何苦为之?

一个人的性格很少能够几十年如一日,不发生丝毫改变。通过努力,相信你会逐渐拥有一个日趋完善的性格。本杰明·富兰克林年轻时,觉察到人们都不喜欢他,就反省自己,而后列出自己所有让人讨厌的性格特点,他决定彻底改掉这些坏毛病。以后的时间里,每改掉一个坏毛病,他就从清单上划掉一个,直到划完为止。最后,他成为全美国人格最完美的人之一,其人见人爱的性格也成就了他多个领域的伟大事业。著名传记作家卡尔·范·多林曾说:富兰克林是智慧与意志、天才与艺术、力量与优雅、智能与风度集于一身的榜样。

人无完人,我们都需要改善、修正自己。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开始,让自己真正心平气和下来,平心静气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相信你会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快乐,也会因此而摆脱无孔不入的身心疾病。

皮肤是心理的情绪地图

我们都知道,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但很少有人会知道皮肤也是一种心理器官。由于在胚胎发育上,皮肤与神经系统"同宗",所以皮肤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许多描述内心活动的成语都和人的外在表情有关,比如用"喜形于色"表示内心的欣喜,用"面如土色"表示心情沮丧;用"愁眉苦脸"表示内心焦虑;用"面红耳赤"表示羞愧难当;用"怒发冲冠"表示盛怒,用"大惊失色"表示震惊。这些都是心理状态在皮肤上的表现。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心情抑郁的日子里,你的皮肤会变得毫无光泽,整体感觉上去就是灰色一片;推杯换盏或游山玩水的长假之后,你的皮肤却变成了粉刺的根据地;当繁重的工作压力向你袭来时,你的手指会立刻出现水疱;一场重要的谈判即将到来,你的荨麻疹却突然发作。多么让人郁闷而又无奈的事情啊!

心理包袱的加重,的确会引发各种各样的皮肤病,因此将皮肤称作是"心理的情绪地图"一点都不夸张。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令人恼火的皮肤问题,如何处理好皮肤与心情的关系呢?

俗话说得好:"心病还须心药医"。不少皮肤病患者在医生的建议下,除了接受药物治疗外,同时也会接受心理治疗。当我们被皮肤病困扰时,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保持良好的心态,调控好自己的情绪,不要有什么心理负担。受到不良刺激时,要尽快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采用适当的方法来宣泄。

据专家分析,人的皮肤出现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因素,在很多情况下,心理因素所占的比重更大。从解剖和生理学上说,在每1平方厘米的皮肤里,就有1000米长的神经纤维,人的各种精神状态、心理变化经过神经传递,会对皮肤造成各种不同的影响。比如,人在恐惧时,由于血管出现痉挛,皮肤供血不良,就会出现皮肤苍白的现象,而且这种情况还容易使人产生皱纹;精神创伤、心情忧郁等精神压力,一方面可使植物神经失去平衡,导致皮肤失去营养,出现干燥、松弛、失去光泽的现象,另一方面还容易引起激素失调和内分泌紊乱,导致皮肤过早衰老,皮肤的免疫力降低,从而引发一系列皮肤问题。

如果你善于观察身边的人,不难发现,那些多愁焦虑的人,眉间和额部的皱纹会较一般人多些,而且会渐渐趋向于一种忧郁面孔,给人一种心情苦闷的感觉。这是皮肤给我们绘制出来的生动而准确的心理情绪地图,我们就算想否认都找不到合理的理由啊!

下面,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在不同的心理状况中,皮肤究竟能绘制出多少种类的"地图"。

皱纹:紧张造就的沟壑

你看上去至少要比同龄人大3-5岁,在同学聚会时,不得不接受同窗好友频频"关切"的目光和细致耐心的询问。。。。。。这些皱纹不是因为肥胖或者脱发,也不是那种浅碎的小细纹,而是表现为坚硬的线条,几乎要嵌入肌肉的深纹。你只能微笑着用"岁月不饶人"来为自己开脱,心中的苦涩与尴尬却无人知晓。如果你没有身体上病痛的困扰,当你遇到这样的尴尬时,就应当从心理方面找找原因了。

事实上,这种不合时宜的深深沟壑通常是由紧张情绪所导致的。紧张的情绪会消耗掉许多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使细胞活力和新陈代谢速度减慢,皮肤随之表现出晦暗和缺乏弹性,皱纹也就更容易显露出来。

有时候,因为心理压力过重而引起的肌肉紧张,也会加速皱纹的产生。如果你的抬头纹比较深,你的紧张源可能是由于刚换了一份新工作,你无法适应新的环境或新的同事。如果你有一对很深的笑纹,确认一下你是不是常常在赔笑脸,而这些笑并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微笑?如果你的皱纹在眉间,检查一下自己的眼镜度数是不是又加深了。如果你在眼睛下方的面颊上发现了一对细纹,说明你对生计问题一直有一种潜在的顾虑,对现状想要改变而又觉得力不从心。心情的好坏,有时候在你的脸上一览无遗。

我们都知道,大脑的惯性工作最容易让一个人的身体陷入僵硬状态。当你的大脑已经疲惫不堪而你仍在勉强工作时,你的表情和身体就会出现某些习惯性的变形,虽然这样做的初衷只是让自己疲惫的身体感觉稍微舒适一些。可你无法想到,正是因为这种无意中的小动作,让你的肩周、颈椎和腰椎受到了伤害,你的脸也同样会留下很多深刻的皱纹,尤其是皱眉、撇嘴等下意识的习惯动作,会给你的面部刻上难以祛除的纹痕。

给你一点小建议:在工作40分钟左右活动一下,爬爬楼梯,活动一下身体各部分。如果你无法离开办公室,坐在办公椅上也可以做一些放松身体的小活动,伸伸胳膊,做一些扩胸运动,活动一下几近麻木的双肩。双手手指伸开,在鼻翼两侧由内向外打圈按摩脸部,会给你的脸部带来彻底的放松。

晦暗:抑郁心情的写照

你的脸上没有任何"异物",没有恼人的粉刺、雀斑、脂肪粒或者皱纹,只是看起来了无生气。整个面孔缺乏一种生命的光亮,甚至连黑白眼球也似乎界限不清,唇色远算不上光鲜。

毫无疑问,假如你有上述"症状",说明你的身体正处于亚健康状态或不健康状态。如果没有明确的病因,抑郁的心理状态可能是你糟糕面色的罪魁祸首。因为心情抑郁,你的食欲降低,活动减少,呼吸短浅,这会导致身体的新陈代谢顺势放慢速度,一脸菜色也就不稀奇了。

给你一点小建议:你是不是总习惯性地低着头上路?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请立即改变你的走路姿势。当你把腰椎挺直时,你的胸椎也会顺势挺得更直。这样,你每次呼吸的深度会增加5%,你会看到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虽然捡到意外之财的几率会下降,但你的疲惫感会因此而减少很多,做一个有氧的女人,你会重新拥有一张光鲜亮丽的面孔。

成人痘:烦乱不安的红灯

尽管你的青春期早已成为历史,已经婚姻的围城中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但青春痘却从来没有远离过你。你的雌激素总是上下浮动,始终没给身体一个适应的度量。

这种情况主要归根于沉重的心理压力。心理压力促进皮脂腺的活动,使皮肤出油。你是不是还经常会遭遇失眠的困扰?糟糕的睡眠会让你的皮肤失去彻底的吐故纳新的机会。另外,忙碌的生活让你心绪烦乱,导致内分泌失调。在三种原因共同作用下,你的皮肤难免会亮起红灯。如果你的粉刺是白头的,这多半与你在焦虑状况下大幅度进食甜食和高热量食品有关;如果你的粉刺是黑头的,这与你过度的户外奔波有关;无头粉刺则通常是神经高度紧张的结果。

给你一点小建议:坦白地说,化妆品对你皮肤问题并没有太大的破坏或改善作用,你不会因为化妆品使用不当而导致粉刺,却也很难因为使用适合自己的化妆品而让粉刺问题有所改观。这个时候,你不妨试试"浮想联翩",用美妙的幻想来缓解烦乱的心情。你可以想像自己的身体在渐渐变轻,轻到逐渐上升,可以腾空漂浮在湛蓝的天空中,此时天上正漂着一个庞大的水晶球,不断发射出清凉的能量,而你的身体正在不断接纳这个能量,一种沁人心脾的清凉逐渐弥漫全身,你的心情因此而渐渐舒缓、平和、宁静。紧张的情绪是不是有所缓和?

这些方法,在很多时候较之五颜六色的药片更能解决你的皮肤问题。因为有很多皮肤病的发病原因并不仅仅是身体方面的不适,更重要的是个人的心理状况。因此,你应当对自己的心理状况给予适当的关注,身体与心理双管齐下,早日解决皮肤问题。

神经性皮炎是情绪变化的标志

过去,人们常把皮肤病看作是单纯的生物因素所引起的皮肤组织损伤性疾病,例如过敏因素、感染因素等。其实不然,许多皮肤病如湿疹、痒疹、牛皮癣和神经性皮炎等,固然是以过敏性因素为主要原因,但精神与心理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皮肤会表达人们的情绪变化,无论是愤怒、恐惧、忧愁还是羞辱,都可以引起神经性皮炎的发生或促使神经性皮炎的发展。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以皮肤苔藓样变及剧烈瘙痒为特征的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好发于颈部两侧、颈部、肘窝、腘窝、骶尾部、腕部、踝部,也可见于腰背部、眼睑、四肢及外阴等部位。该病的发生与精神因素有关,情绪波动、精神紧张、性情急躁、劳累过度以及局部衣领摩擦、搔抓刺激等均可促发该病或使该病加剧。神经性皮炎分为局限性神经性皮炎和泛发性神经性皮炎两类:皮损仅限于一处或几处,称为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皮损分布广泛甚至泛发于全身者,称为泛发性神经性皮炎。

目前,全球有22%的人群患有神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哮喘、湿疹等皮炎及过敏性疾病,并以每10年23倍的超人速度增加。预计到2010年,患此类疾病的人数将达到全球人口的40%。

精神紧张、劳累、情绪急躁、心理压力过大常是神经性皮炎的诱发因素,也会使病情加重。一般情况下,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比较常见,它们经常生长于颈后、手肘、腰骶部等部位。患者会觉得奇痒难耐,忍无可忍便用手抓挠,瘙痒虽然可以暂时得以控制,可过后依然没有任何改观。神经性皮炎由于易复发、多年不愈、瘙痒难耐,所以患者常会伴有一些精神症状,如易激动、失眠、记忆力减退等。

于小姐在医生的建议下,从皮肤科转来看心理医生。大约1年前,于小姐感觉大腿根部时常瘙痒,起初她不很在意,只是在上班时间搔抓,感觉尴尬。后来,她发现敏感部位长出一些类似粟米大小的丘疹,并逐渐增多、融合、变厚,成为铜钱大小的一块。于小姐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赶紧上医院检查,被皮肤科诊断为"局限性神经性皮炎"。一段时间后,虽经过治疗,但她的神经性皮炎还是没有彻底治愈。为了全面了解于小姐的患病原因,心理医生开始深入了解她的个人生活经历。

于小姐出身偏远的农村,自幼丧母,家境贫寒,下面还有弟妹,父亲家教甚严。10年寒窗,成绩优异的她终于考入北京一所名牌大学。毕业后,她顺利进入一家外企工作,收入颇丰。然而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生,虽然丰裕的物质生活让她很有成就感,但她的个人感情生活却并不顺利。在大学期间,她曾暗恋同班的一位男生,但为了父亲期盼的目光和弟妹们的成长,她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情感,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学习上。大约两年前,于小姐与她的上司在工作中擦出火花,久违的激情终于再次萌发了。但为了职业前途,她再次选择了压抑,让炙热的爱情深深掩埋在心底。后来在一次酒会后,两人终因抵抗不住诱惑而"越轨"。此后,于小姐的内心充满了自责,并经常感到焦虑不安,甚至夜里常被噩梦惊醒。她觉得公司里的同事都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自己,在他们低声说话时,她也觉得是在议论自己,久而久之,她心情抑郁,并产生了深深的罪恶感。没过多久,她就出现了难以摆脱的"皮肤问题"。

从于小姐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情绪问题确实对神经性皮炎有很大的影响。下面这位王师傅的神经性皮炎也与情绪有很大关联。

王师傅长期遭受神经性皮炎的折磨,他颈后患神经性皮炎已经长达30年,久治不愈,现在已形成了一块高度肥厚的苔藓化皮损。王师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因受各种精神刺激,神经性皮炎一次次加重。王师傅生性是个急性子,经常为了一些小事就着急上火,这么多年来,他为子女、为家庭、为工作上的不愉快等等,都曾焦躁得几乎夜不能寐,特别是由于情绪变化而导致的失眠,更加重了瘙痒。越痒越想抓,越抓皮肤越厚,也就越难以治愈。

目前所知,神经性皮炎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但毫无疑问,此病与心理因素有明显关系。据临床观察显示,神经性皮炎患者多数有头晕、失眠、烦躁易怒、焦虑不安等神经衰弱症状。如果这些症状获得改善,那么神经性皮炎的症状也就随之好转。因此,有关专家认为,该病的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大脑皮层的抑制和兴奋功能失调所引起的。

神经性皮炎最可靠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彻底修复皮肤神经功能障碍,减轻皮损处的炎症反应和苔藓样变,彻底排毒,防止组胺和组胺受体的释放,稳定减轻剧烈瘙痒。患者如果采用比较传统的控制神经性皮炎的方法治疗,如使用一些激素类、抗组胺类、消炎类药物时,一时的效果很明显,但过一段时间,病情又会加重,这样反反复复,极易形成恶性循环。

神经性皮炎的治疗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很难痊愈,但临床治愈后不复发的患者还是有的。在治疗期间,重要的是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比如,患者首先要做到树立信心,克服焦躁情绪,穿全棉内衣,如果皮炎在颈部,要避免衣领对皮损处的摩擦,切忌用热肥皂水烫洗,以免加重皮损,禁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戒烟戒酒;其次,不要自己随便用药,尤其是一些含有激素类的药物,避免产生激素依赖性皮炎,给治疗带来困难,也会增加治疗的时间。

此外,由于该病易受精神因素影响而引起病情加重,因此治疗上必须注意减少一切刺激,创造有利于疾病恢复的条件。比如,患者要保证良好的睡眠,要解除容易引起其精神刺激的因素等。同时,家人也要开导病人,使其心胸开阔,设法解决矛盾或摆脱病人自己无法解决的矛盾。只有这样,再加上合理的药物治疗,才能彻底与神经性皮炎说再见。

值得重视的现代白领常见病--神经衰弱

随着时代的发展,脑力劳动越来越成为人们创造财富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很多无法摆脱的烦恼也"应用而生",比如困扰作为脑力劳动者主力军白领的"噩梦"--神经衰弱。此病目前已遍及世界各地,居各种神经官能症的首位。

究竟什么是神经衰弱呢?我们都听说过这个病名,但每个人都无法确切地给它下个定义。有的人说自己睡眠不好是因为患上了神经衰弱,也有的人记忆力差就怀疑自己患了神经衰弱,还有的人认为自己精力不足就是神经衰弱的表现。。。。。。

其实神经衰弱病人的临床表现很复杂,同时会有多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由于人体的内抑制过程减弱,当受到内外刺激时,神经衰弱患者的神经细胞极易兴奋,能量消耗过多,久而久之,患者就会表现出一系列衰弱症状,如经常感到精力不足、萎靡不振、不能用脑或脑力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工作效率降低等等。

另外,对内外刺激的过度敏感也会导致神经衰弱。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一般的活动如读书看报、看电视、上网等,往往可视为一种娱乐放松活动,但对于神经衰弱患者来说,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患者非但不能通过这些活动达到放松神经、消除疲劳的目的,反而会导致精神异常兴奋,不由自主地浮想联翩,往事一幕幕展现在眼前,一遍一遍像在"放电影"。尤其是晚上睡觉前,本应该静心入睡,而患者却总是不由自主地回忆起多年前的往事,越想神经越兴奋,最后导致根本无法入睡。此外,还有的患者对周围的声音、光线特别敏感,即使有一点点声音,有一点点灯光,也会难以入睡。有的医生认为,这种情况是因为病人的"感觉阈(yù)"下降所造成的。所谓"感觉阈",就是我们身体所能感觉到的最低限度的刺激强度。如果刺激强度太弱,我们就无法感知。只有当刺激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被我们感知。对不同刺激的感觉阈因人而异,一般来说,神经衰弱会导致患者的感觉阈下降,因此他们比正常人对刺激更为敏感。正常人感受不到的微弱刺激,他们却可以明显地感觉到。

那么,神经衰弱究竟是如何引起的呢?

目前,关于引起神经衰弱的病因仍不十分明朗,尽管国内外精神病学家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经过众多精神病学家的调查研究,一般认为,神经衰弱与下列三个因素密切相关。

1.各种社会心理因素

普遍认为,各种引起神经系统功能过度紧张的社会心理因素,都会成为神经衰弱的促发因素。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居住稠密、交通拥挤、竞争激烈、失业、下岗、个人收入的悬殊等社会存在的某些不良现象,都会导致人们的精神紧张。发生在周围的生活事件,也会给人们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如股民对股票的涨跌若过于投入,在心理压力太大的情况下,就会引起神经衰弱。

长期的精神或心理创伤也会引起神经衰弱。如家庭纠纷、邻里关系紧张、婚姻不幸、失恋等,会使人们精神过于紧张,心理负荷过重,从而出现神经衰弱。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神经衰弱患者发病前一年内经历的应激事件的频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脑力活动强度大,学习时间过长,压力过大,尤其在像高考等重大考试中受挫等情况,通常会造成神经负担过重,这也成为现在学生中神经衰弱患者屡见不鲜的一个重要原因。

2.易感素体因素

我们都知道,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神经衰弱发病也遵循这一规律。在同样的生活、工作环境下,为什么有的人会患上神经衰弱,而大多数人都不会呢?这就涉及到易感素体因素的问题。这种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和人格类型、年龄、性别等。

神经衰弱与人的性格不无关系。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的人,多表现为多愁善感、焦虑、保守、安静等特点,这种人往往易患神经衰弱。他们通常没有什么特殊的兴趣爱好,也很少有特别高兴的时候。这些人信仰养生之道,对改变生活习惯很敏感,过分注意自身的感觉。巴甫洛夫认为,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属于弱型和中间型的人,易患神经衰弱。他们往往表现为孤僻、胆怯、敏感、多疑、急躁或遇事容易紧张等特点。

3.维持因素

指患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及个体病后附加的反馈信息,使疾病形成恶性循环,久治不愈。

二战期间,曾在纳粹集中营被长期拘役的幸存者们,几乎百分之百患有焦虑、抑郁、紧张、失眠等神经症症状。假如一个人搬迁到一个语言不通,风俗习惯与以往不一样的地方,他就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反应,有些比较敏感的人会因此而产生神经衰弱。随着工业化和都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神经衰弱的患者数目也在不断增加。据统计,台湾1946-1948年神经症患病率为1.2‰,15年之后上升到7.8‰,其中就包括神经衰弱患者的增加。

神经衰弱的诊断标准有许多种类,世界卫生组织(WHO)有(ICD)诊断标准。西欧大多采用美国的诊断标准,即DSM-I、DSM-2、DSM-3.我国新近的诊断标准如下:

A:至少具备下列四组症状中的三项,方可诊断为神经衰弱。

a 衰弱症状:精神疲乏、脑力迟钝、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困难、工作学习不能持久。

b 兴奋症状:工作学习、用脑均可引起兴奋,回忆及联想增多,自己控制不住,可对声光敏感,并且语言增多。

c 情绪症状:紧张、易激动、烦恼。

d 心理症状:紧张性疼痛(头痛、腰背或肢体痛),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乏力),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心悸、多汗)。

B:病程迁延至少3个月以上,病情常有波动。休息后减轻,工作学习紧张则加重。

C:如伴有焦虑情绪往往是短暂的、轻微的,在整个病程中不占主导地位。

另外,神经衰弱在诊断时还应注意与其他疾病的鉴别,应排除疲劳综合征、应激综合征、躯体疼痛、药物中毒、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心理障碍等类似疾病。

神经衰弱患者在饮食方面应注意食用一些对脑有营养价值的食物。下面列出一些神经衰弱患者应当经常食用的食物,供大家参考。

富含脂类的食物:如肝、鱼类、蛋黄、黄油、大豆、玉米、羊脑、猪脑、芝麻油、花生及核桃等。

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猪肉、羊肉、牛肉、牛奶、鸡、鸭、鱼、蛋及豆制品等。

富含糖的食物:如白糖、红糖、蜂蜜、甘蔗、萝卜、大米、面粉、红薯、大枣、甜菜及水果等。

富含维生素B族、维生素PP(烟酸与烟酷胺)和维生素E的食物:如酵母、肝、豆类、花生、小麦、胚芽、糙米、燕麦、玉米、小米、甘薯、棉籽油、卷心菜及海藻等。

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一般水果及蔬菜中均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

富含微量元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肾脏与牡蛎、粗粮、豆制品、鱼肉、菠菜、大白菜等。

很多神经衰弱患者之所以久治不愈,是他们给自己设置了太多的心理障碍,他们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常常在临阵退缩后随即陷入深深的自责。他们否定了生活的丰富性和多变性以及人们之间的差异性等基本事实,其实就是作茧自缚。神经衰弱症的治疗虽然需要很长时间,但合理安排生活,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与医生积极配合等,都有利于治疗。

无论什么事,总害怕会出现最坏的结局--焦虑症

焦虑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现象,从字面上来理解,焦虑指的就是焦急和忧虑。焦虑情绪的产生始于对某种事物的热烈期盼,由于期盼值太高,同时又十分担心失去或达不到目标,故心存担心和疑虑。焦虑不只停留于内心活动,还常常表现为外显行为,如不能集中精力工作、坐立不安、失眠多梦等,给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焦虑症的全称为焦虑性神经症,以广泛性焦虑症(慢性焦虑症)和发作性惊恐状态(急性焦虑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症。作为一种精神症状,焦虑症给患者带来了无尽的痛苦,显著妨碍其心理和社会功能。

焦虑症患者的病前性格大多为胆小怕事,自卑多疑,做事思前想后,优柔寡断,无法很快适应新事物及融入新环境。正常人在面对困难或有危险的任务,预感将要发生不利的情况或危险发生时,也可能会产生焦虑,但这种焦虑通常并不构成疾病,而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只有当焦虑的程度及持续时间超过一定的范围时,才构成焦虑症状,这时焦虑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妨碍人处理面前的危机,使人在事情还没有定论时就习惯于想到最坏的后果,严重时妨碍正常生活。

通常,有以下两方面的症状可被确定为焦虑症。

1.焦虑心情

患者成天提心吊胆,惶恐不安,总感到大难就要临头或危险迫在眉睫,但他也知道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危险或威胁,却不能解释自己为什么如此心烦意乱。他们似乎时刻在等待不幸的降临,不论什么事,总害怕出现最坏的结局,他们习惯于预知未来岁月中可能发生的一切危害和灾难。比如皮肤划破一个小口子,他们马上会想到破伤风和败血症,想到死亡;排队买菜时,总担心轮到自己菜就卖完了,或者害怕自己因为给错钱而受他人指责。。。。。。实际上,这些情况发生的几率几乎为零。

2.客观表现

焦虑的客观表现主要有两种。一是运动性不安:患者闭眼向前平伸双臂可见其手指对称性轻微震颤;肌肉紧张使病人感到头紧头胀,后颈部发僵甚至疼痛,还常常感觉四肢和腰背酸疼;严重者坐立不安,不时做些小动作,如搓手抖腿等,甚至来回奔走,一刻也无法安静下来。二是植物功能紊乱,尤其是交感功能亢进的各种症状,如口干,出汗,心悸,呼吸紧迫,胸部发闷,食欲不振,便秘或腹泻,尿急尿频,易昏倒等。

一般认为,只有焦虑心情而没有其他任何客观症状的人,很可能是人格特性或常人在一定处境下出现的正常反应,不能够依此判定此人就是焦虑症患者。同样,单纯根据植物功能紊乱而视为焦虑症,也是不科学的。

对焦虑症的起因,不同学派的研究者有不同的意见。这些意见并非相互冲突,而是互补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第一,躯体疾病或者生物功能障碍虽然不是引起焦虑症的唯一原因,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病人的焦虑症状可以由躯体因素引发,比如甲状腺亢进、肾上腺肿瘤等。很多研究发现,病人处于焦虑状态时,他们大脑内的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的水平会发生急剧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到底是焦虑症状的原因还是结果,还有待进一步确认。

第二,认知过程或者思维在焦虑症状的形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抑郁症病人较一般人而言,更习惯于把模棱两可的、甚至是良性的事件理解成危机的先兆,更习惯于认为坏事情会落到他们头上,更习惯于认为失败就在前方等待着他们。

第三,在有应激事件发生的情况下,更有可能出现焦虑症。一些专家认为,既然焦虑是积极应激的本能,那么应激行为包括应激准备就可看做是焦虑成症的主要原因。由于应激行为的强化,在某些情况下(比如信息缺失),会使应激准备过程中积累或调用的心理能量得不到有效释放,产生紧张、心慌等情绪,影响到后续行为,从而引发焦虑。

新加坡国大医院于1998年针对约3000名新加坡人所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本地约有10%人口有患上焦虑症的迹象。男女患者的比例是1︰2 。一位心理医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焦虑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女性可能基于本身的生理与心理构造,较缺乏安全感,导致她们在这方面的发病率较男性高。他还说,精神疾病可分为轻微和严重两大类。轻微的又统称为神经官能症,常见的包括焦虑症、强迫症和恐惧症。较为严重的精神病则有忧郁症、精神分裂症等。造成精神病的因素包括遗传、性格问题和后天环境因素。

目前,都市上班族用电子邮件来相互传递信息已是平常事,电邮成为继信件、电话之后的另一交流工具,然而电子邮件在给上班族带来便捷的同时,由电邮引起的焦虑症也正在侵袭着都市白领。

薇薇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一家外企做文案,三年来,她每天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趁机器启动的当儿匆匆刷牙洗脸。然后就是坐在电脑前目不转睛地浏览新闻,收发邮件。一只手握鼠标,另一只手胡乱地拿点饼干之类的东西往嘴里填。进入办公室之后,薇薇查看电邮的频率基本上是二十多分钟一次,她不停地刷新页面,鼠标点击屏幕有时竟成了一种无意识的动作。。。。。。

这种现象在白领中并不少见,甚至有些白领在非工作时间依旧对电邮、MSN等念念不忘。

在外贸部工作的林女士说:"我现在基本上夜不能眠,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电邮。在公司里怕忽略邮件,我设置了电邮声音,如果有新邮件进入,就会出现提示音。晚上回到家里,电脑几乎从不关机,总觉得有新邮件,睡觉很容易惊醒,一醒来就会不自觉地去看看是不是又有邮件来。即使关掉电脑,耳朵里也总会听到办公室那种'叮咚'的电邮提示音。"

有专家表示,"电邮焦虑症"的患者大多学历高,工作压力大,他们认为自己必须随时更新最新信息,加以消化利用。记者、广告员、网络从业人员等长时间处于紧张工作状态的人是"电邮焦虑症"的高发人群。这其中女性的比例要远高于男性,且症状严重程度与其收入、职位有很大关系。

轻松的心情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克服焦虑,从下面的建议中找出适合自己的方式吧。

深呼吸

深呼吸有助于舒解压力,消除焦虑与紧张的情绪。当你感到紧张或焦虑时,你的脉搏会加速,呼吸也会紧迫,而深呼吸可以迫使你减缓呼吸速率,使身体相信焦虑已成为过去。

活动下颚和四肢

当一个人面临压力时,容易咬紧牙关。此时不妨放松下颚,左右摆动几下,以松弛肌肉,缓解压力。你还可以做扩胸运动或上下转动双肩,并配合深呼吸。举肩时,吸气;松肩时,呼气。如此反复数次,焦虑的情绪会有所缓解。

保持乐观

缺乏信心时,不妨回忆一下过去的辉煌,或想像自己成功后的景象。你将很快化解焦虑与不安,恢复自信。

幻想

幻想是缓解紧张与焦虑的好方法。幻想自己躺在洒满阳光的沙滩上,清凉的海风徐徐吹拂你的面颊。试试看,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哦。

转移注意力

如果眼前的工作让你心烦意乱,你可以暂时转移一下注意力,把视线转向窗外,使眼睛及身体其他部位适时地获得松弛,从而暂时缓解眼前的压力。

保持充足睡眠

多休息,保证睡眠充足是减轻焦虑症状的一剂灵丹妙药。对于被焦虑症困扰的人来说,拥有一个好的睡眠很难,因为紧张常使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睡眠越少,情绪越容易紧绷,所以试试音乐冥想之类的心灵SPY,或者睡前喝一杯热牛奶,都有助于睡眠。

被丘吉尔称为"黑狗"的抑郁症

抑郁症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情绪低落、言语减少、行动迟缓、疲乏无力、常自己责怪自己、对环境无兴趣、消极悲观甚至有自杀企图。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曼将抑郁症称为精神病学中的"感冒", 而丘吉尔则向民众坦言自己"心中的忧郁像只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据统计,世界上大约有12%的人在他们的一生中的某个时期都曾经历过相当严重、需要治疗的抑郁症,所以,假如你被抑郁所困扰,不必担心,抑郁的又不是你一个!

一般来说,抑郁症是有阶段性的,就像感冒有发作期一样。在疾病期,患者非常痛苦,但过了这段时间,即便不治疗,情况也会有所好转。抑郁症的复发性很高,治疗的目的在于缩短病程、减轻症状、减少和预防复发,使患者恢复正常、快乐的生活。

有资料表明,抑郁症是造成全球精神疾患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们固有的生活秩序被打乱,抑郁症也日益增多。可你知道吗,并不是所有的抑郁症都能够及时察觉,有些抑郁症具有"隐形"的特征。

微笑型抑郁:此类患者通常面带微笑,表面上若无其事,甚至给人以活泼开朗、热情的假象,但内心深处却积满了压抑与忧愁。大多时候,他们的微笑不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而是出于"工作需要"、"面子需要"、"礼节需要"、"尊严和责任的需要"等等。他们可能早上还有说有笑,下午就跳楼自杀,让家人和朋友倍感震惊,难以理解。

疑病型抑郁:患者常常感到身体肌肉痛、头痛、背痛、胃痛、心慌、神经衰弱、小便频密和睡眠不良等,经过各种检查却没有大的器质性病变。实际上,这类患者是在不自觉地设法以肉体的痛苦来代替精神的折磨,希望借此博取家人、朋友的同情与关注。

激越型抑郁:此类抑郁症患者的显著特征就是易怒。实际上,容易动怒和激怒是一种内心痛苦和压抑情绪的释放、宣泄,有时也是一种寻求帮助的呼叫,其本质仍然是情绪低落。这种宣泄有时也是一种对忧郁情绪的掩饰,同时反映了抑郁症患者对现状的不满以及力求摆脱的心态。

嗜睡型抑郁:症状出现时表现为嗜睡,黑夜白天连着睡,怎么睡都睡不够。开始时,睡两三天症状就会消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越来越明显,睡眠时间越来越长。这种嗜睡其实是潜意识里对现实的逃避。

提到罗嘉,每个人熟悉她的人的第一句话都是,"她特别爱笑,笑起来特别甜,特别可爱。"可是罗嘉的丈夫却说,他至少5年没有见过妻子对他开心大笑过了。在家里不但常常冷面孔对人,有时还对他恶语相向。

罗嘉的丈夫松涛是一位记者,和罗嘉结婚已7年。他说,刚刚结婚的时候,罗嘉的确是一个性格开朗又热情的人。那个时候她刚刚工作不久,在政府部门做财务工作。但是自从离职进了一家外企之后,罗嘉忙得天昏地暗,薪水自然也多起来,但两个人交流的时间少了,罗嘉的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有时为了一些小事就大发雷霆,更多的时候则沉闷不语,"问三句话只答一句",对谁都是爱搭不理的。但是,一旦松涛的同学、朋友到家里做客,罗嘉就可以在刹那间变成一个笑逐颜开的贤妻良母,即使再累也要亲自下厨,和大家有说有笑,让每位客人都能感觉到她的热情和周到。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松涛带着罗嘉来到一家医院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了解、分析了罗嘉的情况后,称罗嘉患了一种舶来病种,叫"微笑抑郁症"。他说,像罗嘉这样的"双面佳人"是典型的"微笑抑郁"患者。表面看来,抑郁和微笑似乎背道而驰,但实际上,有很大一部分抑郁症患者内心深处会感到非常压抑,外在表面却若无其事,面带微笑,看不出丝毫抑郁的痕迹,医学上称之为"微笑抑郁",尤其以服务行业的职业微笑为典型。

"微笑抑郁"常见于学历较高、事业有成的白领女性,特别是高级管理和行政工作人员。专家指出,"微笑抑郁症"比一般普通的抑郁症危害更大。一般而言,患"微笑抑郁症"的人一般都比较优秀,他们为了维护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会刻意掩饰自己的情绪。而当承受的压力大到再也无法承受的时候,他们的反应也是巨大的,可能会从一个极度自信的人变成一个非常自卑的人,甚至怀疑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这时候,人的神经系统就会受到一定伤害。

有医生说,体育疗法是治疗"微笑抑郁症"的最好方法。如果一个人能坚持每天运动半个小时,那么,即便是有抑郁症,症状也会很快减轻。因为锻炼能给人一种轻松、自主的感觉。其次就是食疗,要多吃水果和蔬菜。因为很多水果中含有的维生素B,能够缓解紧张情绪。此外,平时也可以读读自己喜欢的休闲书籍,读书能使人心灵宁静,心境高远,是对抗抑郁情绪的一剂妙方。

抑郁症还是导致自杀的"罪魁祸首"。据卫生部报告,我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成为中国15-34岁人群的第一位死因;70%左右的自杀死亡者和40%的自杀未遂者在自杀前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另有调查结果显示,抑郁症患者有一半以上有自杀想法,其中有20%最终以自杀结束生命。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

由于抑郁症是最常见的自杀原因,因此预防自杀的一个最佳方法就是提高公众对身边发生的抑郁症和自杀问题的认识。有专家表明,治疗抑郁症最有效的不是药物,而是心理。当一个人感到沮丧时,通常会有以下一些想法,其实换个角度想问题,你会发觉所有的不幸其实都来自于自己的想象。

1.绝对化的思想。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泾渭分明,一次偶然的失误便全盘否认自己,认为自己是彻底的失败者。这种思想会使你无休止地怀疑自己,认为不论做什么总会失败。

2.过于普遍化。由于有过一次不愉快的经历,你就认为在别的事上也会同样倒霉。

3.精神过滤。你看到事物的消极一面,脑中就总是想着它,于是你认为每件事都是消极的。

4.自我轻视。因周围的佼佼者而产生自卑心理,遇事总想着自己不行。

5.武断乱下结论。你设想别人瞧不起你,但不去检验设想正确与否,你展望未来,尽是灾难。

6.放大与缩小。习惯于放大自己的缺点,缩小自己的优点,歪曲事实的本来面目。

7.情感上的推论。"我感到内疚,因此我一定干了坏事。"你的感情成为你思想的根据。

8.应该论。"我应该这样做"或"我必须那样做",都是你感到内疚的思想,它们无法让你去踏实地干好任何一件事。

9.乱戴帽子。如果你选择并为之付出心血的目的没有达到,你就会想"我是个失败的人",而不是想"我选择错了"。

10.个人化。你总是在想"无论发生什么事,都是我的过失。"总有"责任问题缠绕着你"。

如果你更加喜欢自己一些,更自信一些,你的感觉就会好一些。请记住这一格言:"你能自救,上帝才能救你。"不要轻易否定自己,更不能轻易放弃生命!

抑郁症患者常伴有失眠症状,家人应当给予患者安慰和劝导,经常陪伴在他们身边,让患者产生一定的安全感。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患者常常表现为食欲下降,所以家人应当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护理。对病情较轻的患者,家人应当鼓励其多参加一些活动,并及时给予一定鼓励,树立他们对自己、对生活的信心。另外,多听轻松欢快的音乐、到公园散步、外出郊游等,都有利于改善抑郁症状。

本质为自相搏斗的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精神疾病,指患者在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和被迫无奈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上的存在。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二者的尖锐冲突使患者内心充满焦虑,痛苦不堪。强迫症的本质就是主观愿望对客观存在的事实自我的不接受,抵抗与排斥!

有专家分析,近年来,强迫症患者的职业和年龄都出现了明显变化,年轻白领阶层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值得关注的是,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完美主义的追求者或一意孤行的偏执狂,往往是在不经意中,他们就跳入了自己设下的强迫症精神陷阱。

陆先生是一家大型电子企业的市场部经理,一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他对工作要求尽善尽美,经常让下属觉得筋疲力尽。客户发来的订货传真,他常常花大量时间一遍又一遍地看,生怕漏了什么,就连职员的业务报告也是如此,看起来没完没了。他甚至还自制了"年度业绩总数上升图"、"个人业绩指数表"等图表挂在办公室。一到周末,他就下意识地给下属打电话询问业务情况,明知没有必要,却无法控制。

江小姐刚大学毕业,在一家合资企业做秘书。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每一份合同文案起草完毕,她总要不厌其烦地看上个十多遍,逐字逐句甚至标点都要念出声。下班以后,经常躺在床上还觉得文案中写了错别字,好几次半夜回到办公室看文案。

从以上案例我们不难看出,陆先生和江小姐都患有轻微的强迫症。他们可以说是都市白领阶层的代表,所处的工作环境具有压力大、竞争激烈、淘汰率高的特点。在这种环境下,人的内心容易变得脆弱、急躁,自制能力也会变差,很容易产生强迫心理,从而引发强迫症。其中,完美主义者的强迫行为表现尤为突出,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他们会制定一些不切合实际的目标,并且过度强迫自己和周围的人去达到这个目标,由于目标实现起来有一定难度,于是他们总是在现实与目标的差距中苦苦挣扎。此外,自幼胆小怕事、缺乏信心、遇事谨慎的人,在长期的紧张压抑中会产生焦虑恐惧的精神状态,为缓解这种焦虑恐惧,他们会产生一些强迫症行为,如反复洗手、反复检查、反复询问等。

强迫的观念从何而来?当你每次迁就因强迫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时,虽然好像马上放松,但其实被抓得更紧。比如,患有强迫症的人会一再检查门窗到底有没有关好;刚发完的邮件,他们会再次打开,看看有没有漏掉什么内容。强迫症的想法虽与精神病不一样,但却以不同程度表现出这一特性。在强迫症中,最轻微的症状就是敏感,较严重的症状是执著于某种想法而无法解脱,如头脑种总是在想:要被辞退了或是如果朋友背叛自己等等。患者总是觉得不安,深觉自己的处境十分危险。

防止强迫症产生的最佳办法,是要知道自己何时及何事最容易产生强迫念头。强迫行为产生前会有一种状况:一种特殊的情境使我们每个人在不知不觉中陷进去,诱导我们去做出强迫的行为。强迫行为产生前的情境包括两个因素,一个是"某个你所拥有而特别在乎的东西",比如工作、恋爱、婚姻、车子、房子,甚至生命等等。另一个是会特别敏感地觉察到你所拥有的东西就要因为你的某一缺点而失去,不管是真的失去,还是只是想象出来的失去。有了这两个因素,你就会开始产生一连串的自卫行为,接着想法就会逐步加强,而每个活动又都会加强你那种即将失去的感觉,如此反复,无穷无尽,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强迫症。

强迫行为产生前的情境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因为每个人都有各自认为很重要的东西,而且也都会觉得自己有缺点以至无法完全拥有它。例如,年轻漂亮的女孩总会担忧随着年纪的一天天地增加,自己是否仍旧令人喜爱。强迫症总是这样产生,由于害怕某事某人或某种原因而又带着害怕心理去行动,企图把它赶走。但事实上,每个自我保护的行动只会更加重你的恐惧感,会更使你相信预防是必要的。

强迫行为使强迫症的形成越来越容易,而每个强迫的行为都会增加你的害怕心理。即使像洗手这样简单的动作,如果你的想法是出于害怕的话,就会更加深你要洗手的感觉。即使你的双手已经洗得够干净,而且别人也告诉你已经洗得很干净了,但你无法相信他们,还会重复一遍又一遍的洗手动作。

强迫症不同于一般的烦恼,我们平时所感觉到的烦恼仅仅是单纯的烦恼,而强迫症则是企图消除根本不可消除的烦恼而产生更大的烦恼。也就是说,强迫症是双重的烦恼。

陈先生今年34岁,硕士学历。几个月前,他在报纸上看到了关于建筑物的玻璃突然碎裂而划伤行人的报道,从此以后就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担心,十分害怕自己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每当他看到玻璃时,就会难以控制地想着玻璃会不会突然碎裂,会不会刚巧砸在自己身上,后来甚至连走在墙边时,他也会想墙会不会在瞬间倒塌,把自己掩埋。其实他本人很清楚这种事情发生的几率很小很小,几乎不可能发生,但就是忍不住会去想。最要命的时,他本人的办公桌就在窗户旁,于是他每天上班就是在与自己脑中关于玻璃碎裂的想法作斗争,根本无法安心工作。

另外一位患有强迫症的方女士则有这样的经历:

近三个月来,我总是感到不放心,尤其是出门时,我总是要检查煤气开关,水龙头和灯的开关,不检查我不放心。我要检查好多遍才能离开家门,但常常是刚离开家没走多远,又返回去检查。我觉得很累,明知道这样做有点不对劲,就是不能自己克服。

几个月前,我的一个朋友在家休息,因为煤气没有关好而中毒,经抢救无效死亡。这对我的冲击很大,以后我就特别怕家里出事,怕漏煤气,也怕漏电,漏水。这种情况已明显影响到我的工作和生活,我丈夫对我的行为很不理解,经常怨我,我们现在常常为一些琐事而争执不休。

心理学家分析,陈先生和方女士的强迫症属于观念性强迫。从交谈中,心理学家了解到,他们的这种症状存在已经3个月以上,而且能够排除其他精神障碍,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恐惧症的继发症状,以及器质性病变特别是基底节病变的继发症状,并且排除强迫性人格障碍。强迫症与强迫性人格障碍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认为自己的强迫观念或行为是不合理的。

针对强迫观念,可以使用自我暗示的方法进行治疗。当强迫观念出现时,告诉自己"玻璃掉落的概率只是极少数,我旁边的窗户很安全,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或在煤气、电闸、水龙头前贴一张纸条:"我已经检查过了"、"这里是安全的"的等等,让自己停止强迫性思考。

强迫症是日积月累所致,有一定的顽固性,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先逐步减少强迫观念或行为,而不强求一招根治。比如,要使自己确信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残缺也是一种美。这种想法有利于患者减轻和放松精神压力。对于那些自认为意志力较强的人来说,对强迫症进行强迫是治疗的好方法,简而言之,就是让患者一下子接触到最害怕的东西,然后再让他慢慢适应。对伴有强迫性思维、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辅以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