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生命的巅峰
14823500000018

第18章 均衡成长中的矛盾

根据“基本需要”所能回答的问题和操作“基本需要”的方法可以给基本需要下定义,我首先要问的是心理变态的根源:“是什么东西造成了人的精神病呢?”我的回答(我认为这是对心理分析的回答的一种修订和改进)简单地说就是:神经病从其核心和起源来看,似乎是一种缺失性疾病;它起源于没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我称之为需要的东西,这些需要是和对于氨基酸和钙的需要是一样的,即它们的缺失就会引起疾病。

事实上,有许多神经病的起因并不复杂,只是由于一些心愿,如成功、安全、归属等,未能达成而造成的。我的“资料”是通过12年心理治疗工作和20年人格研究搜集起来的。一项显著的对照研究(在同一时间同一操作情境中做出的)检验了替代疗法的效果,这一研究证实:当这些缺失得到满足的时候,病症就趋于消失。当然还有许多复杂的情况存在。

由于一些诊疗学家、临床学家以及儿童心理学家拥有了这些结论,这就使得一年比一年更有可能以一种自然的、流畅的、自发的方式,作为实际经验的概括化,来给需要下定义,而不是仅仅为了显得更客观就过早地专断地下结论。先于知识的积累而不是在知识的积累之后这样做。

如果产生了下述情况,那么它就是基本需要,或类似本能的需要。

它的缺乏导致疾病;

它的出现防止疾病;

它的恢复治疗疾病;

在某种(十分复杂的)自由选择的情境中,被剥夺的人较之其他满足,更乐于得到它的满足;

它处于低潮时在健康人身上是不活跃的,或在功能上不出现。

基本需要还有两个主观特征:一方面体现为惬意感或体验良好,另一方面体现匮乏感或缺失感,就如同有什么东西丢失了似的。

关于定义的最后一个结论是:当某些作者试图解释动机并给它下定义时,折磨他们的许多问题都是由过分追求行为标准、外部可见标准产生的。动机最初采用的标准就是除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以外的人所采用的标准属于主观性行为。在我感觉到欲望、要求、向往、希望或缺失的时候,我就被激发了。严格说来,尚未发现与这种主观报告相关的客观可见状态,也就是说,还没有找到动机的恰当的行为定义。

不错,我们不应放弃对主观状态下的客观指标的探寻,在我们终能如愿以偿地发现我们想要找寻的指标时,心理学就会发展到下一个世纪的水平。但是,在我们发现它之前,我们不应该自认为已经具有了它,我们也不应该忽视我们已有的主观数据。不幸的是,我们不可能要求白鼠提供主观报告;然而,我们却能够要求人这样做。在我们具备更好的资料来源之前,我们根本没有制止这样做的理由。

由于这些不能满足有机体的需要,所以把它称为缺失性需要或匮乏需要。这些缺失就像为了健康的缘故必须填充起来的空洞,而且必定是由其他人从外部填充的,而不是由主体填充的空洞。这样做是为了说明它们,以及它们与另一类动机、而且是非常不同的动机加以对比。

对于我们“需要”钙和维生素C的说法,任何人都不会产生疑问。我要提醒你们,我们有以我全相同的方式“需要”爱的证据。

心理学家已形成一个新认识,那就是他们必须事先努力使自己保持成长或者自我完成的趋向,而且这些必须平衡、体内平衡、降低紧张、防御以及其他自保动机的概念之上。这是有多种原因的。

心理治疗:趋向健康的压力造成治疗的可能性,它是心理治疗的一个绝对必要的条件。如果没有这种追求健康的趋势,那么,只要治疗超出防御痛苦和焦虑的范围,它就成为不可解释的了。

脑损伤的士兵:哥尔德斯坦的著作是众所周知的。他发现,为了阐明在脑损伤之后人的智能的重新组织,创造自我实现的概念是必须的。

心理分析:一些心理分析学家发现,著名的有弗洛姆和霍尼,如果不假定神经病患者具有一种趋向成长、完善发展、实现潜能的冲动,那么,即使是理解神经病,也将是不可能的。

创造性:通过研究健康成长着的和健康成长起来的人,尤其是把他们同态的人对比研究的时候,给一般创造性问题带来了许多光明。尤其是艺术理论和艺术教育,特别需要成长概念和自发性概念。

儿童心理学:从儿童的日常行为和谈话中可以得出,健康儿童对成长和向前运动充满了喜爱之情,也愿意学新的技能和知识。这恰恰是同弗洛伊德的那种理论相矛盾的,他的理论把每一个儿童都设想成危险地悬在他达到的第一种顺应、每一种静止或平衡状态上。按着这种理论的说法,勉强的、保守的儿童,仍然必须不断地被推上台阶,从他偏爱的安逸休息状态进入一种可怕的新状态。

然而,弗洛伊德的这个概念仍然不断地被证实,对于不安的惊恐的儿童来说,大部分确实如此;就全人类来说,也的确是这个现状,但就健康幸福、天真的儿童来说,这个现状则不能令人满意,此概念也与实际不相符。在这些儿童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对于成长、成熟的渴望,他们像扔掉一双穿破的袜子一样扔掉过时的顺应。在他们身上,我们不仅清晰地看到对于获得新技能的渴望,而且也看到重新享有它时的最明显的快乐,这就是K·经勒所说的功能渴望。

对于各种派别里的这些作者来说,著名的有弗洛姆、霍尼、容格、C·比勒、安吉尔、罗杰斯、G·奥尔波特、沙赫特、林德。对于一些天主教的心理学家来说,成长、个体化、自主、自我实现等等,全都是标示模糊地觉察到的领域的大致同义的术语,而不是严格确定的概念。我认为,现在确定这个还行不通,而且也与需要不相符,这种不是从熟知的事实中自然而然产生的定义,容易起阻碍和歪曲的作用,而不是起好的作用。因为在先验的基础上任意地制造出定义,就很可能是一种错误和误解。关于成长,就我们对它的了解来看,现在还未达到足以妥善地给它下定义的程度。

成长的意义即可以由正面加以说明,也可以借助反面来衬托、体现,即它不是什么,例如它和平衡、体内平衡、紧张、降低是不同的。然而,这不是给它下定义。

成长概念的倡导者提出这一概念的原因有二,一方面他们对现有理论不赞成;二是这些理论没有某些新理论在内;部分是因为在旧的价值体系崩溃之后,确实需要能提供关于更好的、新的、人道主义的价值体系的理论和概念。

然而,眼前这个论述大多是从直接研究心理上健康的个体中引伸出来的。采取这种做法,不仅是由于个人的固有兴趣,而且也是为了给治疗和病理理论以及价值理论提供比较牢固的基础。教育、家庭教养、心理治疗和自我憎爱分明的真正目标,在我看来似乎能通过这样的直接接触来揭示。成长的最终产物是能够教给我们在成功过程中需要懂得的知识。

另外,我也直率地推论出这种直接研究好人而不是坏人、健康人而不是病态人的体积法,以及对于普通心理学各种可能的积极后果以及消极后果。我应该预先告诉你们,在某人重复了这个研究之前,这些资料不能看成是确实的。投射的可能性是很现实的,当然这不可能被研究者自己察觉到。现在,我准备对健康人和非健康人的动机生活的差异作一下论述,即对由成长性需要激发的人和由基本需要激发的人作一下对比。

就所涉及的动机状态来说,健康人的安全、从属、爱、尊重和自尊等等基本需要已得到充分满足。因此,他们现在主要是被自我实现的趋向激发(自我实现定义为不断实现潜能、智能和天资,定义为完成天职或称为天数、命运或禀性,定义为更充分的认识、承认个人的内在天性,定义为在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

关于对这个一般性的定义的阐述,同我的那些公开过的定义一样,是属于描述性和操作性的。在那里,我通过描述临床观察到的特征来给健康人下定义。这些特征是:

优良的现实知觉;

更能接受自我、其他人和自然;

增长了自发性;

问题中心主义的加强;

增强了超然和独处的愿望;

增强了自主性,抗拒文化适应;

更新颖的鉴赏,情绪反应的丰富性;

更频繁的高峰体验;

增进了与人类趋同的倾向;

改变(诊疗心理学者会说是改善)了人际关系;

更民主的性格结构;

大大增长了创造性;

价值体系上的某些变革。

另外,我也叙述了研究方面的局限性,即由于在选样上和数据效用上的不可避免的缺点,定义不能不受到一定影响。

从一开始到现在在阐述健康人概念时所遇到的一个主要困境就是由于它具有某些静力学特点,因为一直以来我把研究对象大多定在年老人身上,所以自我实现倾向于被看成是最终的事态,是遥远的目标,而不是被看成能动的、贯穿一生的动力过程;倾向于被看成存在而不是形成。

为了体现自我实现自始至终前进的特点,也为了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可以把成长定义为导致最终自我实现的过程。而且,这样也会防止把自我实现的动机序列设想为全是渐进而没有突变,或者全是突变而没有渐进,在这个序列中,在另一种更高级的需要在意识中出现之前,基本需要必须一个接一个地得到完全满足。这样,成长就不仅在逐渐满足基本需要达到它们“消失”的一点时看到,而且也在超越基本需要的、特殊的成长动机形态中,即在天资、智能、创造倾向、体质潜能的形态中看到。因而有助于我们认清基本需要和自我实现彼此间的矛盾——并不多于童年和成熟之间的矛盾。前者转化为后者,而且是后者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