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的习惯错在哪里?
14824600000026

第26章 心理习惯的好坏是人生成败的关键(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习惯,无论是认识性的、感情性的,还是行为性的、评价性的,这些都会对我们的思维、选择、言行起到导向和支配的作用。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人生的成败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但心理态度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心理习惯也有好坏之分,好的习惯会给我们插上成功的翅膀,而坏的习惯却会成为你的绊脚石。只有一步步纠正坏的心理习惯,我们才能在通往成功的大道上越走越远。

嫉妒是令人厌恶的习惯

某省的一偏远山区,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无论男女,出山的很少,婚姻结合也都是当地“自给自足”。有一年,一个年轻的师范毕业生了解了这里的情况后,自愿分到这个山村来实习。小伙子干净整洁的服饰、洒脱活泼的性格、渊博不凡的学识,像一条清亮的河流给沉闷的山村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当然也像一朵艳丽的花招来山里的小姑娘围着他蜂飞蝶舞。可是,时间不长,小伙子竟遭杀害,凶手竟是当地几个年轻人。审讯的时候,问他们为什么杀害这个年轻的教师,其回答竟令人瞠目结舌:山里的小姑娘都围着这个教师转,而瞧不起他们土生土长的村里人。多么简单、多么轻易的杀人动机!不用过多思考,造成这一悲惨结果的罪魁祸首就是山里男人的嫉妒。

这群年轻人实在是很可悲,在一个出色人物面前,他们不是想努力向他学习,而是任凭嫉妒心理的左右,以恶毒的手段来铲除对手,既害人又害己。

嫉妒是一条毒蛇,它使平庸者变得疯狂而残忍,在渐次增长的嫉妒中无情地伤害别人且成为一种可怕的惯性,并最终使嫉妒者走向一条狭窄的人生道路,也使受妒者受到极大伤害。

习惯嫉妒别人的人,时时刻刻绷紧心上的一根弦,时刻处于紧张、焦虑和烦恼之中。他们不能平静地对待外部世界,也不能理智地对待自己和他人。他们对比自己优秀的人总是怀着不满和怨恨之情,对比自己差的人又总是怀着唯恐他们超过自己的恐惧之心。因此,他们终日惶恐不安,心理压力很大,活得很累很累,而且嫉妒和猜忌有不解之缘,有猜忌必有疑心,有疑心必然胡乱猜测和树敌、自寻烦恼和痛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嫉妒者到处寻找刺激,到处寻找怨恨,到处寻找包袱自己背。他们的痛苦最多,思想包袱最重。严重的嫉妒者终日生活在自我袭扰中,在自我痛苦和烦恼中度日月,煎熬生命,而又无力自拔,这样很容易引起精神类疾病。

嫉妒的习惯会让人一生碌碌无为。嫉妒的受害者首先是嫉妒者自己。莎士比亚说得很确切:“嫉妒是绿眼的妖魔,谁做了他的俘虏,谁就要受到愚弄。”嫉妒者经常处于愤怒嫉恨的情绪中,这样势必影响自己的学业、工作和生活。生气是用别人的缺点来惩罚自己,嫉妒却是用别人的优点和成就折磨自己,因而它就更加残酷无情地毁掉自己一生的前途和事业。自己不上进,却恨别人的上进;自己无才能,却恨别人有才能;自己无成就,却恨别人获得了成就。嫉妒者的光阴和生命就在对他人的怨恨中毫无价值地消磨掉,到头来两手空空,一事无成。俗话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嫉妒者都是庸人,他们自己给自己制造“敌人”,树立对立面;他们自己给自己制造不平静,所以,嫉妒者都是无事生非和无事自扰的庸人。

人一旦养成了嫉妒的习惯,不仅害人,也会害己。首先,这种人不仅心理发生变化,生理也发生变化,常见的是情绪变化异常,食欲不振,夜间失眠,内心痛苦不堪。正如巴尔扎克所说:“嫉妒者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都大,他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万分。”施特劳斯是奥地利的音乐家,后来,他的儿子约翰·施特劳斯也成了音乐家,而且名气超过了其父,这使做父亲的十分嫉妒。一天,儿子发出海报要举行音乐会,父亲闻讯立即宣布,在同一天的同一个时间也要举办音乐会。可是观众们都跑到了儿子那里,这使老施特劳斯又愧又恨,一下子就病倒了,并说:“我但求速死。”由此可见,嫉妒者多受难耐的折磨。

其次,这种嫉妒的情绪发展到“动口又动手”时,必然要伤害他人,必然要做出违法之事。某单位团委书记,看到同事夏某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合格,不禁嫉妒心起,向夏的丈夫多次写匿名信,诽谤夏在外乱搞男女关系,致使夏的丈夫毒打夏,并离家出走。后来,当她听到党委会上有人提名让夏做组织部副部长时,又迫不及待地向党组织写诬告信。当事情水落石出后,这位女士终因犯有诬陷罪而被公安机关逮捕。

既然嫉妒的习惯无论对他人还是对自己都有危害,那我们就应当努力去战胜它。

1964年的因斯布鲁克冬季奥运会上,意大利的欧金尼奥·蒙提和沙治奥·萧佩斯是双人雪橇赛的大热门。他们等待第二次滑行时,看到英国队的东尼·纳希和洛宾·狄克森二人垂头丧气。这两位在比赛前不受重视的英国选手第一次滑行时成绩一鸣惊人,但事后他们发现雪橇后轴上的一枚螺栓断了,看来只好退出比赛。蒙提完成了他的第二次滑行后,迅速把自己雪橇上的螺栓拆下来给纳希,使纳希和狄克森二人顺利完成了第二次滑行。这次比赛的结果是奥运史上最出人意料的结果之一:英国队赢得了金牌,精神可嘉的蒙提只得了季军。4年后,蒙提在另一届冬奥会上双喜临门,获得双人雪橇及四人雪橇两项冠军。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增强自己的意志力。嫉妒的习惯并非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一定的环境教育条件下逐渐形成的。因此,需要通过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增强自己的意志力,逐步克服它。更重要的是敞开自己的胸怀,容下别人。如果在团体中,有机会做领袖固然可以当仁不让,没机会去领导别人时,就退而甘愿接受别人的领导。人的一生毕竟是短暂的,当嫉妒缠绕自己时,会感到人生之路越走越窄;当从嫉妒中走出时,顿会有一种海阔天空的感觉。

嫉妒是一个令人厌恶的习惯,最先被嫉妒之火烧毁的,往往是自己宁静的生活而不是别人的成功。所以我们要努力战胜它,做到“室藏美妇邻夸艳,君有奇才我不贪”,这样你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和欢乐。

别让贪婪成为一种习惯

有一个放羊的男孩,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一座金光闪闪的宝库。他不急不忙地将羊赶回老财主家,又如实地将这一天的发现告诉了财主。财主一把将放羊的男孩拉到身边,急切地问藏金子的宝库在哪里。男孩把宝库的大体位置告诉了老财主,老财主马上命令管家与手下们直奔男孩放羊的那座山,还担心男孩的话不真,让男孩为他们带路。

财主很快见到了那座真金的宝库,高兴得不得了。他想:这下我可发大财了,他赶忙将金子装进自己的衣袋,还让一起进来的手下拼命装。就在他们把小男孩支走,准备带走所有金子的时候,洞里的神仙发话了:“人啊,别让欲望负重太多,天一黑下来,山门就要关了,到时候,你不仅得不到半两金子,连老命也会在这里丢掉,别太贪婪了。”

可是财主哪里听得进去,他想这个山洞这么空阔,且又那么坚硬,不会一下消失的。拥有了这些金子,出去后自己不就是大富翁了吗?于是财主不停地搬运,非要把金山搬走不可。不料,一阵轰隆隆的雷声响起后,山洞全被地下冒出的岩浆吞没了,财主再也没能出去。

如果财主能稍微控制一下自己的贪念,他就可以成为大富豪,一生吃喝受用不尽,但他却未能做到这一点,终于在贪得无厌心理的驱使下丢掉了性命。有人可能觉得财主太愚蠢,但事实上,生活中也有很多“财主式”的人物。他们在生活中养成了贪得无厌的习惯,并因此而做出许多令自己后悔的事。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颇值得我们深思。

一只死去的大象静静地躺在幽僻的恒河边,正巧被一只出来寻觅食物的豺看见了。豺高兴地想:“哇,我今天运气真好!”

它快步来到大象身边,并用力朝着象鼻咬了一口,但是象鼻硬得就像根木头,豺生气地破口大骂:“这是什么鬼玩意儿,居然咬不动!”

于是,它回头去咬象耳,没想到还是咬不动,转到象的腹部仍然咬不动,它东咬一口,西咬一口,它把大象的全身几乎都咬遍了,仍然没有一个下嘴的部位。

它哀怨地说:“怎么办,我快饿死了,怎么没有一个地方咬得动呢?”

最后,它找到了大象的屁股,再次用力一咬,这回居然咬动了,而且咀嚼起来就像刚刚活捉的小羊的肉,既松软又可口。

这会儿豺开心地自言自语道:“这才像样,看来大象身上最柔软可口的地方,只有这里了!”

只见贪吃的豺,从大象的屁股开始,不断地往里头钻食。

它从屁股吃到了象肚,当它吃完象的内脏,喝了几口象血之后,便舒服地躺在象肚里睡觉。

它醒来时,想了想:“照理说,该出去了。可是这么大的一头象我怎么能放弃呀!不如就呆在里面吧!这样整头大象就都是我的了!”

就这样,豺在象肚里舒舒服服地住了下来。

只是它没料到,在烈日的照射下,大象的尸体开始紧缩,特别是送入空气的肛门处,已经越缩越小。

终于有一天,豺醒来时,象肚里居然一片漆黑。其实在这之前象肚里的肉质早就变硬,象血也早已枯竭了,但是已经安逸于象肚里的豺,一点也不介意,直到伸手不见五指时,它才警觉到大事不妙了。

豺发现出口不见了,感到万分惊恐,不住地在象肚里东突西窜,又撞又踢,只是不管它怎么撞,就是撞不出一个逃生的出口。

直到有一天,天空下了一场大雨,象尸因为浸泡在雨水中,全身开始发胀,不久肛门口也松开了,透进了一点微光。

豺看见这点微光,开心地来到肛门口:“得救了!”

只见它用力地冲向出口,终于拼了命地钻了出来。只不过,因为用力过猛,它身上的毛,居然全被象皮给磨光了。

它逃出象肚,立即奔到河边喝水解渴,这才从河的倒影中,发现自己居然全身光秃秃的。豺叹了口气:“唉,都怪我太贪心了,现在弄成这副德行,可怎么是好?”

许多人都像故事里的豺一样,无法控制自己的贪念,最后落入了陷阱。下面是两个生活中的例子,或许可以使你更深刻地认识贪得无厌的危害性:

A:几个愁眉苦脸的女人坐在一起谈论炒股的经验。第一个说:“都怪我太贪心!那支股票是我84元买进的,9天后就涨到99元,这么算一下,我大概赚了27000多块钱,唉!可我想才9天就涨这么多以后还会涨。过了两天涨到103元了,大家都劝我抛,可我想说不定还能涨,谁知道隔了一天就狂跌,害得我被套牢了!”“我比你更惨!”另一个人有气无力地说:“我炒股的3万多块钱,是我和老伴的养老钱。一个熟人给我推荐了一支股票说肯定能涨,我就把钱全投进去打短线。后来果然涨了,每涨一点我就对自己说再涨一点我就抛,就这样涨啊涨,最后突然就跌了!我还没来得及反应呢,就跌得只剩不到1万块钱了!我的老伴到现在还怪我呢!唉,那时候不那么贪心就好了!”

B:王某是某企业的出纳员,后来因贪污巨额公款被判有期徒刑14年,在监狱里他悔恨地向狱友讲述了他的心路历程:“我其实是个很本分的人,开始从来就没打过公款的主意。可有一次我的老岳父病了,急需钱救急,我一咬牙就从公款里抽出2600元,当时是想过两天就补上。可是慢慢地我有了其他想法:要是这钱不必还多好!我是老出纳了。随便动了动手,就从账上把这笔钱抹平了。尝到了甜头,我就更贪心了,我一次又一次地想法儿搂钱,每一次我都对自己说:‘这是最后一次了!’但想要停手哪儿那么容易,我都已经成了习惯了!后来被发现了,我都悔死了!都是贪婪害了我呀!”

以上两个例子中的人,都是因为贪得无厌而害了自己。生活中,很多人都因为贪得无厌的习惯而堕落,他们为了满足贪欲铤而走险,最终做出了让自己后悔不已的事。这实在是一件很可悲的事。

当贪婪成为一种习惯时,人们的脚步就会走偏,直到酿成大错。不要让这种错误的习惯扭曲了我们的生活方向,我们可以享受生活,但不能沉溺于对物质无休止的追求中。唯有知足,我们才能开心地享受人生。

狭隘的习惯会扭曲人的心灵

一个农夫请无相禅师为他的亡妻诵经超度,佛事完毕之后,农夫问道:“禅师,你认为我的亡妻能从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

禅师照实说道:“佛法如慈航普渡,如日光遍照,不只是你的亡妻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无不得益呀。”

农夫不满意地说:“可是我的亡妻是非常娇弱的,其他众生也许会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夺去。能否请您只单单为她诵经超度,不要回向给其他的众生呢?”

禅师慨叹农夫的自私,但仍慈悲地开导他说:“回转自己的功德以趋向他人,使每一众生均沾法益,是个很讨巧的修持法门。‘回向’有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小向大的内容,就如一光不是照耀一人,一光可以照耀大众,就如天上太阳一个,万物皆蒙照耀;一粒种子可以生长万千果实,你应该用你发心点燃的这一根蜡烛,去引燃千千万万支的蜡烛,不仅光亮增加百千万倍,本身的这支蜡烛,并不因此而减少亮光。如果人人都能抱有如此观念,则我们微小的自身,常会因千千万万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乐而不为呢?故我们佛教徒应该平等看待一切众生!”

农夫仍然顽固地说:“这个教义虽然很好,但还是请禅师为我破个例吧。我有一位邻居张小眼,他经常欺负我、害我,我恨死他了。所以,如果禅师能把他从一切有情众生中除去,那该有多好呀!”

吃独食容易招来大家的忌恨,结果看起来是占便宜,其实却是吃了大亏。因此,有了好处就要大家分享,这样别人有了好处时才会想着你。禅师以严厉的口吻说道:“既曰一切,何有除外?”

听了禅师的话,农夫更觉茫然,若有所失。

自私、狭隘的心理,在这个农夫身上表露无疑。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好,但如果你容不得别人好或别人比你好,那就是自私加狭隘。自私、狭隘的习惯会毁了自己的生活,我们必须努力使自己学会与人分享。

村里有两个要好的朋友,他们都是非常虔诚的教徒。有一年,两人决定一起到遥远的圣山朝圣,两人背上行囊,风尘仆仆地上路,誓言不达圣山朝拜,绝不返家。

两位教徒走啊走,走了两个多星期之后,遇见一位年长的圣者。圣者看到这两位如此虔诚的教徒千里迢迢要前往圣山朝圣,就十分感动地告诉他们:“从这里距离圣山还有7天的路程,但是很遗憾,我在这十字路口就要和你们分手了,而在分手前,我要送给你们一个礼物!就是你们当中一个人先许愿,他的愿望一定会马上实现;而第二个人,就可以得到那愿望的两倍!”

听完了圣者的话,其中一个教徒心里想:“这太棒了,我已经知道我想要许什么愿,但我绝不能先讲,因为如果我先许愿,我就吃亏了,他就可以有双倍的礼物!不行!”而另外一个教徒也自忖:“我怎么可以先讲,让我的朋友获得加倍的礼物呢?”于是,两位教徒就开始客气起来,“你先讲吧!”“你比较年长,你先许愿吧!”“不,应该你先许愿!”两位教徒彼此推来推去,“客套地”推辞一番后,两人就开始不耐烦起来,气氛也变了,“烦不烦啊!你先讲啊!”“为什么我先讲?我才不要呢!”

两人推到最后,其中一人生气了,大声说道:“喂,你真是个不识相、不知好歹的家伙啊,你再不许愿的话,我就把你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