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我的家怎么了
14825900000002

第2章 子女为什么难教育?

原因之一:“菜鸟”教育“老鸟”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过去是大人很神秘,很有权威性,孩子不了解大人;如今倒过来了,孩子很神秘,孩子知道的许多事情大人不清楚,大人不了解孩子。这就是信息时代带来的变化。

以前,社会的进步主要靠经验的传递。而经验往往由长年累月的积蓄而来。因此,年龄越大,阅历越丰富,正所谓“经多识广”。所以父母长辈在孩子面前拥有毋庸置疑的权威。父亲的一句“我吃过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就能让孩子心悦诚服、毕恭毕敬。那时的家庭中,孩子羡慕大人,大人的地位无可动摇。可是在信息时代,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高度发达,父母的经验已经不再是孩子知识的主要来源。和接受新事物较慢的成年人相比,天性好奇的孩子在许多方面掌握了比父母更多的信息。

孩子在信息世界里的能力让大人惊奇。日本政府一位高级官员说,他们很多要员都不太懂电脑,但孩子都会。英国首相布莱尔说,他女儿的电脑玩得好极了,他自愧不如。这种落伍,让一向说一不二的父母多少有些尴尬。

2003年10月,团中央、中央电视台表彰了新一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那天晚上,我应邀和全国十佳队员一起,和央视国际网站的网友聊天。我们成年人,包括领导、老师、专家,一般都不会操作电脑,或者打字速度很慢,很多人面露难色,表示需要工作人员帮助。而这些孩子,却个个如鱼得水跃跃欲试,电脑操作相当娴熟。当时我的第一感觉是,孩子们更适应信息时代,他们具有成年人无法相比的优势。

早在1997年,国际社会就发现了这一变化。那年春天,我在巴黎出席“明日青少年与媒介”国际研讨会,几百位专家学者形成共识:在计算机时代,成年人心怀恐惧疑虑重重,而青少年无所畏惧满怀欣喜地往前走。信息时代动摇了成年人的权威地位,这就拉开了大人和孩子之间的差距,渐渐地,大人反过来觉得孩子神秘,不知道他们摆弄的是什么东西,脑袋里是什么想法,嘴里冒出的话是什么意思。

一个中学生告诉我,现在许多父母都是“菜鸟”(指在网络上表现笨拙的人)。我问他你们是什么鸟啊?他自信地说,我们当然是“老鸟”喽。在某些方面,孩子的信息的确比我们多,这就是信息时代出现的新问题――信息不对称。那么信息多的一方就可能歧视甚至欺骗信息少的一方。这就是父母管教孩子变得困难的原因之一――“菜鸟”教育“老鸟”。

有的孩子挨父母训,急了就说:“你对你对,你们大人多对啊,你们还是‘蛋白质’呢。”父母往往听不懂,“蛋白质?蛋白质不是好东西吗?”这就是青少年的网络语言,什么叫“蛋白质”?蛋,是笨蛋的蛋;白,是白痴的白;质,是神经质的质。孩子不高兴时用这种话来奚落父母,父母却完全听不懂。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特点。所以在当今,要做一个合格父母,应该保持一种年轻、好奇的心态,和时代一起进步,和孩子一起成长,相反盲目地固步自封,只能丧失和孩子对话的能力,教育就更无从谈起。

原因之二:只有“医生”没有“护士”

今天的中国,有着9000多万个独生子女家庭,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很多父母常拿自己小时候和现在的孩子相比。觉得那时候父母好像并没有费太多的心思教育孩子,但孩子往往成长得很顺利――身体健康,人格健全,和父母也没有太多矛盾。可今天呢,费的心血多,教育出的孩子问题也多。

其实,很多父母忽略了一个情况,那就是在多子女时代,孩子成长的许多问题往往不需要父母出面,而是在兄弟姐妹之间就解决了。一位心理学家曾打过这样的比方:“父母就像医院里的医生,兄弟姐妹就像病房里的护士。医生只在大问题上给你些帮助,而护士却每天陪在你身边。”那时的家庭关系是横向的,兄弟姐妹之间你看我,我看你,相互帮助相互影响相互学习也相互竞争,在很多问题上并不完全依赖于父母。

例如,一个孩子看见好吃的东西、好玩的玩具,他是不会独享的,他会自然地想到兄弟姐妹,“我有了,他们有没有?”谁欺负弟弟、妹妹,他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去帮忙;当兄弟姐妹之间出现了矛盾、摩擦时,他会想方设法去解决;如果家里孩子比较多,他还得学着在父母面前好好表现,让自己脱颖而出,博得父母更多的宠爱;当发现父母偏心于别的孩子时,他还得学会调整心态,来面对这个难以改变的事实……

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更接近于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家便成了社会的演练场。兄弟姐妹朝夕相处、耳鬓厮磨,在这些或快乐或无奈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基本的社交技巧,明白了基本的秩序和道德。公平、谦让、团结、爱心、坚忍等很多美好的品质随之而来,同时对于竞争、合作等更高层次的人际关系有所了解。日后,他们可以把这些品质和技巧带入学校乃至社会。《参考消息》曾报道过美国专家的研究成果: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最深远影响的既不是父母,也不是配偶,而是兄弟姐妹。

而在独生子女家庭,孩子的成长环境和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孩子失去了成长的伙伴、效仿的对象、天生的同盟、竞争的对手,只剩下对自己娇纵的大人。孩子成了全家的重心,好吃的东西、好玩的玩具统统归他,他的要求一般不会被驳回,他的中心位置无人替代,因此,他的心理感受和成长轨迹和多子女时代的孩子完全不同。他没有那么多的机会体会分享、合作、竞争、忍耐、挫折,渐渐变得唯我独尊。

可是,这样的环境并不是真实的世界。当孩子与家庭以外的人相处时,就会发现原来自己习惯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常常行小通,他不可能继续独享全部的宠爱,更不能为所欲为,因为没有人会迁就他。于是,受挫的孩子变得茫然、困惑、无所适从。

由于很少经历曲折,独生子女普遍缺乏抗挫折能力,也不善于自我调节。当面对各种各样的困境时,孩子的内心会受到非常大的冲击和震撼,于是千奇百怪的问题接踵而来。如果难题总是得不到合理解决,孩子就会出现不合群、孤傲乃至更严重的心理问题。背负着这些困惑,孩子无处释放压力,自然成为难教育的隐患。

读到这里,父母们可能会产生疑惑,独生子女是不是天生的问题儿童呢?的确有学者认为独生子女等于问题儿童,但我和更多的学者认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并无本质差别,如果有差别,也是环境和教育的差别。说到环境只责怪父母是不公平的,因为有些大的环境是社会造成的,比如,暴力和色情影视作品的流行、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网吧的铺天盖地却管理不善等等。但是,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父母天天打麻将或无节制地看电视与父母经常读书看报或喜欢健康运动,孩子的成长状况就大小相同。同时还要看到,父母对孩子是严格要求还是娇生惯养,是关心孩子全面发展还是只关注学习成绩,父母给孩子做出了好的榜样还是做出了坏的榜样,不同的教育必然有不同的效果。

1993年,当我在写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时,就已经发现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正在毁掉下一代。13年后,新华社发表系列报道和评论,说《中国孩子胖无力影响国家竞争力》。许多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这些父母正在以自己的奋斗去摧毁自己的目标。从表面上看,娇宠溺爱是一种过度的爱,其实质是一种软暴力,是对孩子人生权利的剥夺,是一种温柔的犯罪行为。父母们需要三思并切记,两种爱心,两种命运,不同爱心的选择就是不同命运的选择。

原因之三:白杨身上摘松子

代沟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是指一代人和另一代人之间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的冲突和矛盾。其实,代沟最初的定义是指青年与父辈的矛盾,一般指18岁到25岁的年轻人,与父辈之间的相互不理解。后来,代沟在年龄上出现了一次明显下移,下移到了高中生和父母之间。而发展到今天,代沟已经下移到了初中生甚至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和他们父母之间。

导致代沟下移最直接的原因是学习压力的下移。

2005年9月,我们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了“中国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现状与期望调查”。调查发现中小学生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与现实可能性严重脱节。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前15名,91.7%的父母希望孩子获得大专以上学历,其中54.9%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到博士学位。看到这样的数字,我不寒而栗。别说54.9%,就是5.49%的孩子读到博士都不现实。

过高的期望使得大多数父母把孩子的学习视为重中之重。要想考上好的大学就要让孩子上好的高中,想上好的高中就得上好的初中,依次类推,必须上好的小学,甚至上名牌幼儿园。由此过分剥夺孩子的玩耍和睡眠时间,忽视孩子的游戏天性,也就必然导致双方发生越来越大的矛盾。

有一次,我参加一个校友会。一个老同学诉苦说:“哎呀,我儿子现在可倔了,我一让他学习他就跟我瞪眼。他现在正准备公共英语二级的考试,可是还整天惦记着玩儿。”我知道他的孩子在读小学四年级,而公共英语二级是高中毕业的水平,让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去参加为高中毕业生设计的考试,难度可想而知,这怎么能怪孩子反抗呢?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啊!老同学告诉我,他的孩子整天叫苦不迭:“爸爸呀,我真的不想学了,太难了,我根本看不懂啊!”可是按照北京的行情,没有公共英语二级的证书,孩子想进名校连门都没有!为了孩子的前途,他只能逼着孩子当苦行僧。

为了达到父母的期望,孩子们不得不过早地背负起沉重的学习负担,天性被扭曲_『,愿望被剥夺了。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激化了。

了解了当今孩子教育难的原因,聪明的父母会发现,这三大难题都是客观存在。因此,当你在教育孩子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无故指责孩子,也不要盲目批评自己,只要能调整心态,对症下药,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是充满希望的。

给父母支招

1.在信息社会当逃兵是不聪明的,最好的选择就是把教育孩子的过程变成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如果你与孩子一起上网,一起看动画片,一起接受各种各样的新事物,你的心会变得年轻,你的生活会变得丰富多彩。你甚至会发现,你的孩子不但健康成长,还成了引领你走向神奇世界的天使。

2.父亲母亲不光要当好监护人,还要做独生子女的兄弟姐妹。尤其是在孩子10岁以前,父母应成为孩子的第一伙伴。但是,要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合于成长的正常环境。如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说,凡是孩子能做到的事情,大人不要替他去做。孩子进一步,大人退一步,这就是成长。

3.教子要有平常心,“不做人上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教育家陶行知语)。建议父母们品味孩子的心声:“因为我是菊花,所以请别让我在夏天开花;因为我是白杨,所以请别指望从我身上摘下松子。”适合的与自愿的才是最好的。明智的父母善于发现孩子的潜能特点和梦想心愿,并鼓励和引导孩子走自己选择的并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