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我的家怎么了
14825900000009

第9章 为什么孩子爱“煲电话粥”、狂发短信?

初二男孩裴钢的母亲向我反映:

我儿子一上初中就缠着我买手机,说班里的同学大部分都有,自己没有很没面子。虽然我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用手机,但是担。孩子可能因此自卑,只好答应了他。可没料到他自从有了手机,就对发短信上了瘾,不管是写作业、吃饭还是看电视,都一心二用.不停地发短信。不久前,儿子的老师向我告状,说他上课时给同学发短信笑话,弄得课堂乱成一团。我说要没收他的手机,他就大喊大叫,甚至把手机藏到同学那儿,真不知道该怎么对付他。

12岁女孩依依的母亲也有类似的困惑。

依依本来是个依赖性特别强的孩子,有什么事都跟我说。可是自从去年上了初中,我明显感觉到她变了,她开始悄悄地、神秘地和同学“煲电话粥”,有时我凑过去想听听她在说什么,可只要一听到我的脚步声,她就会放低声音对着话筒说:“咱们先聊到这儿吧,我妈妈来了。”

我现在特别着急,青春期的孩子。心理问题多,学习压力大,如此神神秘秘地交往,出了问题怎么办?无奈之下,我只好找她谈。可是无论我怎么开导,依依总是沉默不语。为什么孩子和同学聊起天来滔滔不绝,而对父母却一言不发呢?

是的,“煲电话粥”、狂发手机短信已经成为中学生中的普遍现象,父母应该怎么去应对呢?渴望同伴交往是孩子爱“煲电话粥”、发短信的根本原因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主要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同伴和社会的影响。10岁以前,家庭的影响力最大,这时的孩子最渴望父母的陪伴,最在意父母的评价,遇到困难或有心事时,父母是他的倾诉的首选对象。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同龄人的影响力渐渐超过了父母。举个简单的例子,七八岁的孩子对于穿什么衣服一般都听从父母的安排,但升入中学后,如果同学说:“你这件衣服一点儿都不适合你,太没个性了!”那么,不管父母怎么劝说,孩子都不再喜欢这件衣服了。进入青春期后,孩子更愿意和同龄人在一起,更渴望被同龄人接纳。这不仅仅是情感安慰的需要,也是相互学互相影响的需要,简言之是成长的需要。

由于同伴关系的重要性,每个孩子都不可避免地对此心怀敬畏,甚至不顾一切地加以维护。例如裴钢,他宁可受到父母、老师的批评和,也要给同学发短信,就是为了和同伴的联系。

另外,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时常感觉压力很大,因此特别需要宣泄式的倾诉。虽然有些父母愿意充当倾听者,但往往难以获得孩子完全的信任。因为成年人面对孩子时,天生的责任感使他们不可避免地要说教,而这恰恰成为孩子疏远他们的主要原因。但当孩子面对同龄人时,感受则完全不同,他们是天然的盟友,彼此间的理解、同情和宽容使他们之间的沟通更自然,更真实,也更有效。

现在的孩子学习负担重,自由支配时间少,加上父母严格的管束,使得他们和同龄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因此,打电话、发短信成了被关在家里的寂寞儿童与同龄人沟通的唯一途径.他们自然热衷于此。通过打电话、发短信,孩子们彼此分享欢乐、分担忧虑、守护秘密,享受着同龄人带来的轻松和自然。

二,电话、短信魅力何在?

电活、短信这些沟通方式和面对面的交流有什么不同?这种沟通方式魅力何在呢?看r中学生自己的说法,父母心中自然有了答案。

高中生李卉回忆起自己的一次“煲电话粥”的经历,至今仍觉得温暖。

那天下午,我们班正在上物理课,学校领导突然叫我去接待来宾,课又上不成了。我又一次作为学生代表身披红丝带陪同领导参观、介绍情况,忙碌了整整一下午。当我带着一身疲惫准备回家时,又被政教主任叫住,“李卉呀,我这有篇稿子,你帮我打出来吧!”

晚上10点了,我还在机械地打字,这时突然停电了,我呆坐在黑暗里。不知过了多久,一阵电话铃声把我从木然中拉了出来,“卉卉,我是菁菁呀……”电话里传出了初中好友久违的声音.“你现在好吗?”

不知为什么,这句简单的问候让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我现在好吗?我也不知道。

“也许好吧,我当众发言,迎接外宾,检查违纪,主持团会……天天都那么‘风光’。老师一边夸我能力强,一边把一堆又一堆的事交给我。我真想安下。来念书,可根本就不可能!我只好拼命地挤压自己的精力,因为所有人都可以考不好,只有我不可以,因为我是李卉,是学生会主席!不仅如此,班里的同学也在一天天疏远我,他们当我是老师的‘耳报神’,那天中午大家聊得热热闹闹,我一走过去,所有人都安静下来,用一种怪异的眼神看着我,我一下子从头凉到了脚。我究竟错在哪儿?我辛辛苦苦怎么就得到这种回报?”

“同学拿我当争保送攀高枝儿的,可实际上我整天被政教处所有老师名正言顺地来回使唤,替他们打文稿、送文件,甚至打水买饭……同学们下课可以聊聊天、讨论问题,可我总得往政教处跑!我难道愿意过这种日子吗?可我不能和别人诉苦,必须积极向上,必须精力充沛。更让我难过的是,现在连班主任也开始反感我了,她问我:‘你究竟是政教处的学生还是高=(6)班的学生?’天哪!我只觉得一张阴暗的大网压向我,我使尽力气挣扎,却无处逃脱…??”

那一夜,我需要一个人倾听我的诉说,听连我自己都想不到会说的话。我甚至不在乎菁菁听后会有什么感受。那个电话打开了我苦水的闸门,或许只有在电话中,我才会说出那些憋在心里许久的话。

周围没有一丝光,只有纯粹的声音,却连着天涯咫尺的两颗心。我感到释然和从未有过的解脱。我真感谢菁菁打来的这个电话,不需礼貌的表情,没有了附和的动作……此时,我们不必正视对方的眼睛,却可以凝视对方的心灵。电话比信笺多了些鲜活的语气.比面谈又少了些拘束。夜深了,我抱着话筒,声音一点点弱下去,蒙胧中,伴着朋友那亲切的声音慢慢地沉入梦乡。那真的是一个好梦。初二学生小丁说:我常“煲电话粥”,但印象最深刻的是两次经历。第一次历时约4小时。那是升入中学后的第二个月,我向本校一位初三前辈取经。这次电话意义重大,几乎谈论了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我由一个懵懂小子、胆小新生一跃升级为一个成热老练的“全知”。

第二次历时约3小时。男生一般很实际,平时聊天也是有事说事。但有一次,我竟然在电话里和一位同学谈起了“理想”“祖国”这些听起来很豪迈的东西,并且一说就是3小时!要是在学校,一群男生聚在一块儿,你对大家说:“嗯,嗯,我想谈谈我的理想。”大家非笑破肚皮不可。可电话很神,它能让我那些打打闹闹的哥们儿一下子正经起来。电话里没人起哄,也没人插嘴,一步步地和朋友深聊进去。唉!要是老师听到我们谈“理想”,非感动哭了不可。说实话,我自己也有点儿意外。所以我认为,打电话这种交流方式有它的神奇之处。

另外,打电话时你还可以闭上眼睛整理思路,有时我在电话中的妙语连珠让我自己都佩服。我认为,打电话是现在的中学生获取知识、深入恳谈、联络感情的必要手段。所以,亲爱的父母同志们,别阻拦您的孩子尽情“煲”一碗香喷喷的“电话粥”吧!

中学生姚欢说:

我们中学生的手机最常用的功能是发短信,大家常说“有事短我”。老师留的作业没记清楚,发个短信问问同学;放学有事不能按时回家,发个短信向父母“请假”;节日或同学生日时,发个短信祝福一下;看到好玩的短信,转发给大家,一起乐一乐。

别看短信只有几十个字,但它有时真能解决大问题。

一次,我和最好的朋友闹了矛盾,好几天都不说话。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但碍于面子,谁也不肯主动开口。一天放学后,我们和一大群同学一起上了一辆公交车,我坐在最前面,她坐在最后面。我觉得这样下去太别扭了,于是决定打破僵局。我给她发了一条短信,“我们好好谈谈吧,我知道这都是误会。”很快她就回过来,“我想也是。几次想和你说话,都没好意思开口。你看到这个短信后,数到十,我们一起跑到车厢中间吧!”看到这儿我马上回头,发现她已经跑到我身边了,笑呵呵地看着我。

是啊,要不是有短信,真不知道我们俩还要这么僵持多久。

三、“煲电话粥”、狂发短信的不良影响

“煲电话粥”、发短信能拉近孩子和同龄人之间的距离,满是他们对友谊的渴望,缓解内心的孤独,这些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利。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没有节制地打电话、发短信已经给孩子造成了不良影响。

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有些孩子出现了“煲粥”成瘾的倾向,把明明可以在学校解决的问题留到家里“煲电话粥”,不但影响了自主学习的时间,而且妨碍家人。有的学生频繁发短信,沉迷手机游戏,分散精力,影响学习和休息。另外,课堂上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也干扰了正常教学秩序和师生情绪。甚至有些学生还利用手机短信考试作弊,后果更加严重。对身体造成伤害有专家认为,由于青少年的耳朵和颅骨比成年人更小、更薄,因此,在使用手机时,大脑中吸收的辐射比成年人要高出50%。手机辐射会对脑部神经造成损害,引起头痛、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而且发短信时,长时间注视手机屏幕,较弱的光线很容易造成眼睛视疲劳,严重的会导致近视。另外,频繁发短信还可能导致孩子手部麻木、灼痛、腕关节肿胀、手部动作无力等症状,长期下去,可能会使神经受损、手掌发黑、肌肉坏死等。手机助长攀比之风校园里的手机越来越多,档次也越来越高,很多孩子互相攀比,争相购买新款手机,这给父母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

四、给父母支招

1.理解孩子内心的孤独

父母和孩子的成长环境相距甚远,独生子女内心的孤独感是父母无法理解的。建议父母在多跟孩子交流的同时,鼓励孩子和同龄朋友交往。同时,不要不加分析地认为孩子“煲电活粥”、发短信是十恶不赦的坏事而严加禁止。

2告诉孩子电话、短信不能取代面对面的交流

告诉孩子,虽然电话、短信方便高效,但它毕竟不能代替面对面的人际交往,它只是沟通的辅助手段。越是现代生活,越需要丰富的情感交流,一个善于面对面交流的人,会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另外,机器只是人类的工具,不能让机器主宰我们的生活,不能沦为机器的奴隶。

3订立亲子协议

与子女签协议是当代父母的一种教育智慧。一对父子曾就“煲电话粥”签订了一份协议。

读初二的君豪每天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有时一打就是1个多小时。后来父子拟定了一份“电话使用协议”,要求儿子每天打电话不能超过10分钟,否则要支付当月全家的话费。刚开始,协议的执行效果不错,君豪一边打电话,一边盯着墙上的钟。10分钟一到就不情愿地挂上电话,然后冲着爸爸喊:“你看好了,没超时!”这样的结果让君豪的爸爸很满意。但仅过了一周,君豪就找到父亲,说:“爸爸,我要单方面撕毁协议!我的朋友因为我只能聊10分钟,都觉得我没‘义气’,现在都不愿意和我通电话了,甚至疏远我了。爸爸,我保证打电话不会影响学习的,您放心好了!”

君豪的父亲试图通过签订协议约束孩子“煲电话粥”的努力显然失败了,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父母和孩子订立协议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亲子协议必须体现平等和诚信,协议各条款应由双方协商定立。而君豪父子的协议是由父亲单方面制定的,显然有失公平。

其次,改掉习惯不能急于求成。改变孩子的一种行为习惯需要一个过程,父母不能一厢情愿地急功近利,而应该采取递减的方法,如过去每天通话1小时,现在改为45分钟,下一步改为40分钟。当然,有减就要有加,减少了孩子“煲电话粥”的时间,就要鼓励孩子增加面对面的交往,这样才能维护孩子的友谊,便于孩子接受。

最后,奖惩措施要得当。这份协议只有惩罚内容,而没有奖励内容,显然不会起到激励作用。另外,它的处罚规定――通话超过10分钟,支付全家电话费用――也不恰当,一般来说,初中的孩子没有经济来源,让他承担全家话费显然没有可行性,这样的条款形同虚设,既是协议,就要切实可行,让孩子从小懂得“言必信,行必果”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