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与孩子有效沟通的100个好方法
14831100000033

第33章 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

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不过是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美国)爱因斯坦

【经典事例】

在火车站,有这样一幕:

一个中年男子拉着一个五六岁的男孩走上一辆火车,男孩兴奋不已。

坐下来之后,男孩开始问问题:“爸爸,这个就是火车吗?”

爸爸回答:“对。”

男孩继续问:“那这个火车为什么是绿色的,那个为什么是红色的呢?”

爸爸思考了一下,说:“因为它们也要穿不同颜色的衣服,才更好区分!”

后来男孩一连问了好几个问题,“它为什么要鸣笛呢”、“它能装多少人呢”等等。

最后,爸爸失去了耐性,用生气的声音回答:“你哪那么多问题?你要知道这些干吗?好好坐着,行吗?”

听了爸爸的训斥,男孩受到了惊吓,快乐的笑脸一下沉了下来,不再问问题了。

【智慧点拨】

孩子的问题在大人看来比较幼稚,但很可能是灵感灵光的闪现。而这位父亲失去耐性,最终用斥责声停止了孩子的笑容,也让他没有勇气再提问题了。这种行为只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机会,也使他畏于向别人说出自己的疑惑。所以,实际生活中,父母应该心平气和地认真对待孩子的问题,满足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孩子眼里,周围很多事物都充满了神秘、新鲜。他好奇,有探求这些未知事物的欲望,并将这些欲望寄托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父母身上,于是他开始向父母发问。而这些问题正是智慧火花的迸发,推动着孩子智力的发展。

但是,有些父母不明白这个道理,烦于解释这些幼稚的问题,甚至信口雌黄,胡编乱造,随便应付,尤其是面对难以解答的问题时,父母会用“哪这么多为什么”、“你怎么会有这么多怪问题”等压制他的提问,甚至斥责孩子:“烦死了,你是‘十万个为什么’吧?”久而久之,孩子的好奇心被遏制住了,对周围事物漫不经心,表达能力有所下降,甚至智力发展受到阻碍。

因此,父母一定要正确对待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做到耐心倾听,认真回答。

【参考建议】

当孩子问问题的时候,父母应该为他强烈的求知欲感到骄傲,尽可能地回答他的提问。不要轻易发火,失去耐心,更不要因为懒于回答,就用恐怖的声音惊吓孩子,打消他提问题的积极性。

1.认真听取并耐心回答。

在听取和解答孩子问题的过程中,父母可以发现和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有利于因材施教,丰富孩子的知识,促进他智力发育。所以,针对孩子的提问,父母一定要予以足够的重视。作答时,父母要认真思考,注重科学性,切勿信口开河,简单应付,更不可推诿或欺骗。

对于一些疑难问题,或者孩子不能理解的答案,父母要深入浅出,力求通俗易懂。当孩子表示不懂时,父母也切勿急躁,告诉孩子“这个道理很难懂,但很有意思,等你将来上学了,好好学习知识就会明白了”。这样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求知好学的种子。

2.启发孩子自己思考、验证。

有些问题很幼稚,父母不必做出回答,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让他积极思考。有些问题,父母要引导孩子自己观察,让他自己去验证。比如,孩子问:“妈妈,苹果核的籽是什么味道的?”父母可以鼓励孩子亲口尝一尝,自己去证实。

对于一些其他小常识,父母也不必做出回答,可以鼓励孩子:“你亲手做一个实验,验证一下就有结果了。”必要的时候,可以给孩子一些指导,这样不仅利于孩子形成严谨的思维,还有利于他积极思考,养成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3.和孩子一起寻求答案。

面对不确定的问题时,父母不能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随便应付,甚至做出错误的回答误导孩子。父母可以用鼓励的语气说:“瞧,你提了一个多好的问题,连我都被难住了。”这样鼓励他问问题的同时,也维护了自己的面子。然后,父母可以建议孩子:“咱们一起查查书或者请教别人,寻求一下答案。”或者直接告诉孩子:“这个妈妈也不确定,咱们一起上网查一查。”这样不仅让孩子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能让孩子对书本产生浓厚的兴趣,促进他学习的自觉性。

4.遵循一些“答题”的原则。

孩子的思维跳跃性比较强,问题也是千奇百怪。针对不同的问题,父母要遵循以下答题原则:对待知识性问题,父母要以启发为主,不宜说得太透,鼓励他积极思考;对待生理问题,比如“我是怎么来的”,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理解能力作出解释,如果孩子年龄比较小,不易理解,父母可以让孩子观察小动物,间接明白一些生理现象;对于一些是非题,包括人际关系、生活常识,父母除了要告诉孩子“是”或“不是”,还要给孩子讲明道理;对于一些没有答案的问题,父母可以把问题留给他,给他想象的空间……

【金玉良言】

孩子的问题多种多样,但有的问题并不一定要求父母作出精确的回答,他只是想获得一种满足感,希望得到父母的重视。所以,当孩子总喜欢追着父母说话,问一些无聊的问题时,父母要反思,最近是不是冷落了孩子,应抽出时间来多陪陪他,满足他被重视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