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晓菁近百篇随笔将结集付梓。我先睹为快,反复读了几遍,略识精微,谈些看法。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表现形式,随手笔录,不拘一格,中国文学史上称之为笔记文学。欧阳修的《归田录》、陆游的《老学庵笔记》是宋代笔记文学的代表作。
“五四丹以后,随笔(也有称为”漫笔的)十分流行。或借事抒情,或触景生情,夹叙夹议,也有联想,形式多样,朴素自然,意味隽永。多是作者于工作、生活或学习中,确有所得,实有所感,随手写来,紧密联系实际,形式生动活泼,很受读者欢迎。
晓菁的文章具有这些特色,以“随笔”名之,十分恰当。
《我,就是我》作为文集名,显示了作者鲜明的个性:自信而又自强。
晓菁是位残疾姑娘,行动不便,话语不清,自幼至今。但她从不自卑自贱,十分自信,十分要强。文集中多篇文章表达了这样的信念:
形体有缺陷,就以“凤凰涅架”的勇气,“令生活变得有意义,叫人活得快活。”(《(Do What 1 Think)》)
她以维纳斯雕像为例,表达“美丽需要一点点不完美”,“残缺是完美的另一种形式,正因为残缺我们才会有完美的渴望。”(《(残缺即是完美)》)
自信、自尊,自爱、自强,主宰了她整个人生。
自信,仅仅是一种心理状态,没有自强的实践,一切心愿都将成为空中楼阁。文集中多篇文章涉及作者的读书求知、上网交友、勤于写作,以倍于常人的努力,才取得了一些成绩。
“珍惜生命每一天,用努力和奋斗弥补人生的遗憾和不足。”“把握自己,努力提高水平。”作者就是这样来要求自我,积极实践。
自信和自强,源于作者双亲的励志教育。给她印象最深的当数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凯勒真正成了我心中的偶像”,“生命的力量在于征服不幸,自强者自胜,是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会我的。”
“我要以笔记录人生心路……每一步都脚踏实地,每一步都有一种希冀,每一步都元怨元悔。押”让大家通过我的作品认识我这个人,而不是因为我的残疾记住我。(《(自强者自胜)》)
几十年的岁月,晓菁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的。当我们阅读这些作品时,“残缺才会有完美的渴望”,定会深深地印人心》田。
作者笔下的上海里弄风尚,春雨秋景的描写,针眨时弊的议论,不一一列举,请读者自己品评。
当然,晓菁还比较年轻,为文之路尚长,要重视不足之处:如因怀I日多重复之处;有些篇章内容较杂,主题不够鲜明。希望作者进一步加浓随笔特色,多写些形式活泼,精短而有灼见的文章。
颐乐国主主老人陈白
2012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