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99%的中国人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1483400000016

第16章 真实的历史 (2)

梁山泊位于山东西部,原是个很小的湖泊,后因从五代到北宋期间黄河多次缺口泛滥,它与四周的许多小湖泊汇成一片,到北宋末年便形成纵横八百里水域的大湖泊,湖中港汊交错,芦苇纵横,并有许多天然小岛,形势险要复杂。当时许多破产农民、渔民以及一些被政府通缉追捕的逃犯藏匿于此,成群结伙,靠进行一些“非法”的活动营生。有若干股势力日益增大,人数愈聚愈多,到北宋末年更掀起了多次反抗官府腐败、盘剥与压迫的武装斗争和农民起义。宋江起义军就是其中的一股。

宋江起义的导火线是宋朝廷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宣布将整个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全部收为“公有”,规定百姓凡入湖捕鱼、采藕、割蒲,都要依船只大小课以重税,若有违规犯禁者,则以盗贼论处。贫苦的农民与渔民交不起重税,于是在宋江等人的领导下,铤而走险,凭借梁山泊易守难攻的地形,阻杀前来镇压的官兵。

最初四五年,宋江等人一直坚守在梁山泊,直至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才正式宣布起义,随后离开梁山泊,转战于青、齐、濮各州之间,官府也才开始注意到这支起义军的存在,并下令“(京)东、西路提刑督捕之”“招抚山东盗宋江”(见《皇宋十朝纲要》)。该起义军最终以被官府招安结束。

宋江起义规模到底有多大,从《宋史·侯蒙传》《宣和遗事》等的记载看,只有三十六人。据郎瑛《七修类稿》载,这三十六人为:宋江、晁盖、吴用、卢俊义、关胜、史进、柴进、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刘唐、张青、燕青、孙立、张顺、张横、呼延绰、李俊、花荣、秦明、李逵、雷横、戴宗、索超、杨志、杨雄、董平、解珍、解宝、朱仝、穆横、石秀、徐宁、李英、花和尚、武松。

这个名单有一个可疑之处就是,作为一次有影响的农民起义,仅三十六人就“横行齐魏”,官兵数万人不能抵抗,这是不可能办到的。因此有人认为这三十六人可能是起义军大小领袖的总数,也就是说与宋江一起举事起义的三十六条好汉,后来每一个好汉统率一支部队,但为了方便起见,仍以三十六人的名字称呼,这种解释倒也合理。那么,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到底有多少人?由于史无记载,确切数字无法统计,推测至少应有数千人。

史书记载宋江起义有三十六位英雄,为何到了《水浒传》却变成一百零八位呢?或许是作者“欲成其书,以三十六为天罡,添地煞七十二人之名”(郎瑛《七修类稿》载),使小说更添传奇色彩以迎合百姓喜好,琅琅上口,便于流传。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发生农民起义次数最多的朝代。有宋三百多年,农民起义大大小小有数百次之多,宋江起义只是其中规模与影响都较小的一次。但因南宋时编印出版了《宣和遗事》,把宋江起义史事演义化、故事化;明初又出现《水浒传》,将宋江起义故事描述得更加生动感人,因而使这次原本平常的农民起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至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但是,小说虽与历史有联系,毕竟不完全是一回事,这是我们看《水浒传》时所要注意的。

宋江接受招安以后,又干了些什么事情?小说中,宋江投降后被宋朝派去镇压方腊了。方腊起义是与宋江起义几乎同时发生的一次农民起义,从起义规模和影响上讲都比宋江起义大得多。

关于此说,史书中也有相似的记载,如《续资治通鉴长编》《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三朝北盟会编》《皇宋十朝纲要》以及《大宋宣和遗事》都称宋江投降后随官兵前往镇压方腊起义,宋江从农民起义领袖变成了屠杀农民起义的刽子手。但1939年出土的《折可存墓志铭》中却明确地说,折可存是在征方腊胜利后才逮住宋江的,换言之,宋江没有征过方腊。同是史料,孰真孰假,史学界争论不休。由于这些史书的作者都是一流的史学家,基本上是当时人写当代史,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宋江投降、征方腊的记载不会有误,反倒是折可存墓志铭记载可能会失真。

然而,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却发现宋江征方腊一说疑点重重。

前述史书中虽然提到宋江灭了方腊后,被封为节度使,但没有具体的时间。此外,《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皇宋十朝纲要》等书都提到,宋江曾经在宣和二年或三年去浙江征方腊。然而,根据《宋史》,宣和二年宋江还没有投降,又如何去征方腊?这一资料显然不准确,至于宣和三年,从《宋史》中看,也不太可能,这可以从下面两段文字中得到印证。

《宋史·徽宗本纪四》中说:“(宣和)三年(1120年)春正月……是月方腊陷婺州(浙江金华),又陷衢州……宋至道三年(1121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四月庚寅,忠州御使辛兴宗擒方腊于清溪。”

这段记载对方腊失败、宋江起义的时间、地点都记述得很清楚:1120年,方腊起义,先后攻下婺州、衢州、杭州等处,正激战中,宋江于1121年起兵犯淮阳军。到了四月,方腊起义失败。

至于宋江何时投降,上面这段中没有具体的日子,倒是《宋史·张叔夜传》中对宋江投降的经过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张叔夜在连云港南面的海州当知州的时候,宋江等人在黄河的北边起兵造反,占领了十个郡,官军不敢抗拒。听说宋江等人将要到海州来,张叔夜派出探子打探宋江等人所走的方向。得知贼兵涌到海滨,于是组织了一支有一千人的敢死队,在城边和海边埋伏,然后派出一支尖兵去诱敌。等到宋江等人上岸作战,张叔夜派人把他的船都烧了。宋江的义军没了退路,失去斗志。这时候伏兵乘胜攻击,宋江损失惨重,退路又被切断。在这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不得不率众投降,接受朝廷招安。

此段记载虽然没有详说宋江具体什么时间被诱捕,但粗略推算一下,从他于宣和三年二月起兵,接着又犯京东、江北,入楚(州)、海州界,最后被诱捕,总需要一两个月时间,这样就到了四月份,此时方腊已经全军覆没了,宋江不可能参与征方腊。

《东都事略·徽宗纪》中倒是明确说宋江投降的日子,是在方腊被擒以后的一个月,当然不可能也不需要他去征方腊了。遗憾的是此书不是正史,可信度不免要差一些。

此外,《宋史》中分明记载着生擒方腊的将军是宋代名将韩世忠,这说明平方腊战役和宋江并没有什么关系。

可见,宋江征方腊的故事很可能不存在。

那么,宋江最后是什么结局呢?

有人怀疑宋江投降后被杀。例如宋代学者洪迈的《夷坚乙志(六)·蔡侍郎》中记了一件颇有神话色彩的事件:宣和七年,户部侍郎蔡居厚被罢官,后因背上疽疮发作,死了。没过多久,他所喜欢的一个叫王生的人死而复生,自言他在冥界见到蔡居厚正在受惩罚(冥谴)。蔡居厚让王生回来转告其妻说:“我如今只理郓州事。”夫人恸哭道:“侍郎你去年在郓州当差时,梁山泊五百名叛贼受降,你去把他们都杀了,我当时屡屡劝你不要这么做,你就是不听。”

有人据此认为蔡居厚所杀的就是宋江等人。《夷坚乙志》成书于乾道二年(1166年),离宣和六年(1124年)不过四十余年,尽管所述故事是道听途说,而且“冥谴”之说也荒诞不经,不过“杀降”一事大概不是虚构的。

但是此书与史书在时间上又有极大的出入:宋江投降,是宣和三年间事,蔡侍郎招降“梁山泺(梁山泊)贼五百人,既而悉诛之”,是宣和六年的事。即便宋江确实是宣和三年在山东梁山泊投降的,蔡居厚所杀的也应该是另一支土匪或起义军。也有人据此推测说:宣和三年投降后的宋江,命运不会比宣和六年投降的“梁山泺贼五百人”更好。不过推测不等于就是事实,这里只能“聊备一说”而已。

总之,宋江等人投降之后,如何结果,已经无法考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