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99%的中国人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1483400000019

第19章 请下神坛 (1)

据《清史稿》记载,董鄂氏(即董鄂妃)是内大臣鄂硕的女儿,董小宛去世那年,祖籍辽宁的董鄂氏已经年满十二岁。

董鄂氏在顺治十年入选秀女,被指配给襄亲王。第二年,董鄂氏与襄亲王成婚,那年董鄂氏十六岁,襄亲王十四岁。襄亲王名叫博穆博果尔,是皇太极的第十一个儿子,顺治的同父异母弟弟。

那么,董鄂氏又怎么会成为顺治的妃子呢?

据当时在宫中任职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笔记记载:“顺治皇帝对一位满籍军人的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位军人因此事申斥他夫人时,竟被顺治闻知,打了他一个耳光。这位军人于是因愤致死。顺治皇帝就将这位军人的夫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汤若望说的这位满籍军人,就是襄亲王。

从史料中可以看到,襄亲王死时才十六岁。就在这年8月,顺治宣布立董鄂氏为妃。他让礼部挑选吉日举行典礼,并委派内大臣鳌拜前去告祭襄亲王,可能是因为顺治还是有些心虚吧!

董鄂氏入宫后,住在承乾宫。

顺治十三年八月董鄂氏被册立为贤妃,一个多月后顺治又准备立她为“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

册立典礼是在当年十二月初六举行的,这一年顺治十九岁,董鄂妃十八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保存了册立董鄂妃为皇贵妃的《诏书》。按常规,皇帝只有在册立皇后的大礼上,才会颁布诏书公告天下。董鄂妃享受到这种特殊礼遇,表明她得到了顺治不同寻常的宠爱。

董鄂氏入宫后,与顺治的感情与日俱增。顺治后来在《端敬皇后行状》中回忆,他下朝时董鄂妃总是亲自安排饮食,饭菜做好后更要先品尝。当他批阅奏章时,董鄂妃常陪伴在他身边。更难得的是,她时常劝说顺治,处理政务要服人心,审判案件要慎重。连宫女太监犯错误时,她也往往为他们说情。

顺治十四年四月初七,董鄂妃生下一个男孩,排行第四。随着新生儿的诞生,清朝后宫内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变得更加残酷。

顺治有过两个皇后,都出自母亲孝庄皇太后家族。第一个是孝庄皇太后的侄女,在顺治十年时被降为静妃;第二个皇后是孝庄的侄孙女,顺治仍想把她废掉。孝庄非常恼火,于是迁怒于顺治一心宠爱的董鄂妃。

董鄂妃即将生产时,孝庄搬到北京永定门外二十华里的南苑,这是专供皇家冬天狩猎阅兵的地方。董鄂妃生下皇子不久,孝庄便以自己身体欠安为由,令董鄂妃前往南苑伺候她。董鄂妃拖着产后虚弱的身体,前往南苑照顾孝庄,致使她的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更为不幸的是,新生的孩子活了不到三百天就突然夭亡了。这对董鄂妃是致命的打击,从此她一病不起,在痛苦中挣扎了三年,终于在顺治十七年病逝于承乾宫。

董鄂妃的死,令顺治难过万分。董鄂妃死后两天,顺治追封她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并亲自撰写了四千字的《端敬皇后行状》来悼念爱妻。

顺治送走爱妃后,就选择了净发出家。其实顺治并不是突然想出家的,据历史学家陈垣考证,顺治对佛教的启蒙始于一代高僧憨璞聪。顺治十年,这位高僧入宫,他对佛法的解释深深触动了顺治。

在憨璞聪推荐下,僧人玉林琇和茆溪森先后入宫讲授佛法。顺治开始信佛,法名“行痴”。这位行痴皇帝在爱妃火化后的当月,就请茆溪森为自己举行了净发仪式。

皇帝出家震惊朝野。孝庄将顺治的师父茆溪森绑起来,并架起干柴,要当众烧死他。就在这时,传来顺治决定蓄发留俗,不再出家的紧急口谕。

顺治没能当成和尚,三个月后,他在病中把身边的近侍吴良辅送到悯忠寺代替他削发为僧。五天后,顺治带着无限惆怅,在紫禁城养心殿闭上了眼睛,年仅二十四岁,死因是天花。顺治去世距董鄂妃病逝,仅隔三个多月。

董鄂妃的身世既已搞清,那么,我们可以断然否定董小宛与顺治皇帝的“生死恋”了。

中国历史上的黄帝时期是一个奇异的时代。虽然它只是一个传说时代,可是后世的人们都言之凿凿地记述这段历史,并且赋予了黄帝以及同时代人物亦神亦人的形象。黄帝以后又传了四世,一个比一个默默无闻,史书中只见名字,不见事迹。直到第六、七任君王尧帝和舜帝登场后,历史舞台又开始锣鼓喧天,热闹非凡起来,其中最热闹的就是“尧舜禅让”。在史学家以及儒家的笔下,“尧舜禅让”被描述成人类历史中最美好的景象,而尧舜两位主角则被美化得像两只雪白的羔羊。

按照诸如《春秋》《史记》等各类史书的说法,尧十六岁就显示出了治理天下的能力,到八十六岁那年,由于年迈体衰,就叫大家推荐和选举贤能的“接班人”,大家就推举了舜。

尧为了方便考察舜,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结果证明舜是一个品德高尚、能力超群的人,于是尧就把治理天下的权力交给了他,自己退居一旁养老。这就是历史上流行的“尧舜禅让”的故事。

禅让是假话?

“尧舜禅让”虽然是一段妇孺皆知的远古时代的政治传说,但史书中开始有明确记载这件事的时候已是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期间时隔几千年,对于它的真实性当时就有人怀疑,而且历来说法不一。反对的意见一般有以下三种。

第一,畏劳说。

也就是“逃避劳动”的说法。有一些学者认为尧让位于舜没有那么神圣,只不过是尧不想再操那份心了,想找个人承担这份辛苦的职务罢了。

关于这个观点,韩非有精辟的见解,他认为:尧在位之时,吃、住都很简陋,屋顶的茅草不整齐,房子的椽梁不雕饰,吃的是粗粮,咽的是野菜,冬天裹着兽皮,夏天披着葛布。生活比普通人还不如。例如,舜之后的禹即位后,也没有因为自己是帝王之尊就养尊处优,相反,他还经常亲自参加劳动,结果大腿被磨得没有成块的肌肉,小腿被磨得没有汗毛。所以,古代的让天下,只不过是当权者想远离奴隶般的辛苦,他们可不想自己辛苦一生,更不想把这份辛苦留给自己的子孙后代。

《庄子》《高士传》等书里就记载了尧让位不成功的事件。事情是这样的:

尧曾经想让位于当时一个名叫许由的高士,许由不接受,逃避到箕山之下隐居起来。后来,尧知道了许由的行踪,就派人召他当“九州长”,许由觉得这句话很脏,就跑到颍水之滨洗起耳朵。正洗着,另一个高士巢父牵牛来喝水。巢父问:“老兄,你在这里洗什么呀?”

“我洗耳朵。”

“洗耳朵!为什么?”

“刚才尧派人来请我去做九州长,这么脏的话,污染了我的耳朵,因而来洗一洗。”许由解释道。

“哎呀,老兄,你只顾洗干净你的耳朵,却没有想到这么脏的话洗到水里,把水污染了,牛怎么能喝呢?”巢父一边埋怨,一边气恼地把牛牵到远远的上游去喝水了。

尧还曾想“让天下”给州支父子,州支的父亲推辞道:“我刚好得了忧郁症,准备治病,哪有心情治理天下?”后来,舜又要把天下让给善卷,善卷马上拒绝了,而且还躲进深山老林里不见了踪影。

这么多人都不愿意接受这慷慨的帝位赐予,看来这“禅让”似乎并不如儒家渲染得那么神圣庄严。

当然,根据史书的记载,“畏劳说”不并完全成立,至少不适用于尧让位于舜。因为《史记》等史书中明确记载,尧起初想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丹朱,只是因为手下人反对而作罢。

第二,拥戴说。

荀子、孟子等人是这种说法的拥戴者,他们认为天子职位最高,权势最大,尧不可能心甘情愿地让位。

那么舜是怎样获得天下的呢?荀子说,他们是靠本身的道德来赢得人心的;孟子认为,那是靠上天的赐予和民众的拥护。也就是说,不管尧禅让与否,民众和诸侯一起拥戴,天下就必然是舜的了,后世只不过是粗浅地猜测和附会而已。后来舜的故事重演,禹也顺利地登上了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