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99%的中国人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1483400000024

第24章 一切都只是传说 (2)

李世民的军功高于李建成,很大一部分原因还在于李建成是太子,后来只镇守长安,没有太多上战场的机会。这样的人物历史上比比皆是,诸如隋炀帝的哥哥杨勇、康熙两立两废的太子胤礽,等等。

再看李建成的人品。史书上最不堪的记载大概就是其与父亲的妃子通奸。有史书说李世民于武德九年(即玄武门之变当年)密奏高祖,说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乱后宫,但李渊没有采取过激的行为。这一点看起来似乎不太可能,就算李渊脾气再好,也不会窝囊到让此事不了了之,并且到对当事人继续宠幸的地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就含糊道“宫禁深秘,莫能明也”,或许这条罪名本就是莫须有的。

无论是在正史中,还是在稗史小说中,李建成搞内斗的智慧并不高明。虽然他一直以阴谋家的身份出现,但其阴谋却屡屡失败,而弟弟则一举成功。这一点让人不能不认为,李建成根本不擅长窝里斗。事实上,李建成不断排挤李世民,起初确实不完全是他的本意,其三弟李元吉在背后点了不少邪火。后来感受到了威胁,才开始主动地排挤这个弟弟。

反过来再看李世民。正史中,李世民对于李建成和李元吉可谓一忍再忍,直至忍无可忍,是忠义孝悌的道德典范。那么,在玄武门之变之前,李世民究竟是否真的一直在被动地忍让呢?似乎不是,相反,根据史书的记载,李世民确有代替李建成的想法。

根据史书记载,武德四年,李世民攻打洛阳前带房玄龄拜访了远知道士,远知预言:“你将作太平天子,愿自惜。”李世民对此话非常重视,当年攻下洛阳后,他招贤纳士,设天策府、文学馆,俨然君王气派。大概此时他已坚定了夺位于建成的决心。

当时大臣封德彝便注意到,李世民自恃功勋卓著,不太甘心居于太子之下。可见,在与李建成、李元吉的斗争中,李世民于情于理都处在主动出击的位置。只是,李建成得到了弟弟李元吉以及后宫、朝中多数高官,甚至父亲的支持,李世民不可避免地处于弱势地位。形势要求李世民必须不断示弱退让,保存实力,营造环境,以求一击必杀。

史书中有一件事让人生疑。突厥退兵后,李渊命兄弟三人进行骑马射箭比赛,一分胜负,李建成将一匹劣马给了李世民,结果劣马失蹄三次,李世民都适时跳离马背,免于遭殃。此事疑点重重,更像是李世民设的陷阱,理由有三:第一,李世民与李建成明争暗斗多时,如何会让李建成为自己挑马?第二,李建成明知李世民久历沙场,骑术高超,不可能不识蹶弓劣马,却在父亲和众目睽睽之下使出这等拙劣手段,他的智商会如此之低吗?第三,李世民即便碍于情面骑上劣马,一蹶即当换骑,如何三蹶?只能理解为,李世民故意放大事态,让父皇和大臣看到李建成是有意加害于他。

玄武门之变前两三天的一件事,也是决定性的事件,疑点更大。当天,李建成、李元吉招李世民入宫宴饮,给他喝了毒酒,结果李世民“心中暴痛,吐血数斗”,却大难不死。更不可思议的是,“吐血数升”的李世民,竟然在几天后就生龙活虎地出现在玄武门前,力挽强弓射杀了长兄李建成。用现在话说,这真是把读者当白痴了。

由上可以判定,我们从史书中看到的李世民是被施以重彩的,费心费力为他上妆的,应该就是他手下主管编修《国史》《实录》的房玄龄等人。

当然,李建成也主动出击过。面对日益增加的秦王势力,太子李建成无疑比任何人都要焦虑。他的对策就是分化、瓦解秦王府的文武将佐,企图孤立李世民,再一举消灭他。然而,李世民的策略要高出一筹,他将计就计,让手下假装离开长安再偷偷潜回天策府。之后他又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收买了许多东宫势力下的要人,其中两人在玄武门之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是王晊,他在玄武门之变前一两天向李世民密奏说“李建成、李元吉正在密谋害秦王”,结果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召集部下策划政变;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人物是玄武门总领常何。正是由于常何的合作,李世民才能够伏兵玄武门,袭杀李建成、李元吉。而这个常何早在洛阳之战时便追随李世民,后虽曾跟随李建成征讨河北,但入长安却是奉李世民之令。由此,不由得让人怀疑,常何是李世民处心积虑埋在建成身边的一颗棋子。

关于玄武门之变的资料,仅见于房玄龄等人删改的《国史》、编修的《实录》,后来的新旧《唐书》等正史均取材于此。在稗史中竟然找不到其他有价值的资料,不能不叹服李世民与其史官心思之缜密。只可惜,事实再怎么掩盖,总会露出些端倪,一点一滴留之后世,真相也就这样一点点重新见光。

李世民篡改历史对后世的治史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自此,历代正史收归官修,像太史公一样的个人修史,在原则上不被允许,称为“稗史”,相关文简不受国家的保护。而官修史书的最大弊病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一切以当局的利益为重,统一思想,删益由人。

中国的史书自从收为官修之后,除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外,再未有散发生命力的作品。而之前,秦始皇焚书坑儒也未曾掩盖历史,司马迁则是千古史笔千古文章,班固、范晔虽然稍逊也是直道而为,陈寿虽有私于魏也还未曾昧心删改。自唐太宗开始,史家之风开始败坏。

岳飞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其事迹至今让人神往。然而,近些来年,有学者认为,历史上对岳飞的评价过于神化,与真实的历史有一定的出入。目前普遍认可的不实不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世人对岳飞的了解多来自《宋史》中的《岳飞传》,而《岳飞传》是根据岳飞的孙子——南宋的岳珂,在岳飞去世几十年后所撰写的私传《鄂王行实编年》所改编。

孙子给爷爷立传,难免有瓜田李下之嫌。果然,经过历史学家的考证,该传记中的很多“史实”的确都是杜撰的。如: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十四日爆发宋金颖昌大战,这是岳家军对金军所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岳珂称此役岳家军“杀敌五千”,而岳飞的部将王贵在《王贵颖昌捷奏》中则说杀敌“五百余人”。岳珂在描述这次战斗时称,岳家军“杀其统军、上将军夏金吾”,这个“夏金吾”也是岳珂自己杜撰出来的,其他相关史料均未有记载。此外,让后人大呼过瘾的“岳飞以五百骑破金兵十万”的“朱仙镇大捷”,历史学界普遍认为根本不存在,其实光看如此悬殊的数字对比,就足以认定掺假。还有所谓“一天连发十二道金牌催岳飞回师”,也明显是戏剧化的描写。

正史中,岳飞的最大不幸之一,就是遇到了秦桧这个里通外国的大汉奸。《岳飞传》中就有“兀术遗桧书”的记载,说的是金兀术私下给秦桧写信,谋求讲和。而岳飞是主战派,所以最后被秦桧设计所害。然而,此说在其他史料中没有记载,是条孤证,况且也不符合情理。

首先,跟秦桧订约的是金国主和派大臣完颜昌(挞懒),不是兀术;其次,兀术是死硬主战派,正是他搜集证据,向金主旨称挞懒“卖国”,将其杀死,与南宋重开战端,根本不可能遗书秦桧求和。

挞懒之所以被认为“卖国”,是因为他和秦桧的和约约定把河南和陕西之地归还给宋朝。这件事从侧面说明一件事,即秦桧所签的和约是对宋朝有利的,秦桧被认为是汉奸不符事实。

“大破拐子马”是岳飞的一个重要战绩,说的是在绍兴十年(1140年)郾城战役中,岳飞命步兵持长斧入阵,专砍金军马足,建立了大破“拐子马”的奇功。

何谓“拐子马”?岳珂在《鄂王行实编年》中称,金军铁骑,三人一组,用皮子做成的绳索相连,称“拐子马”。《宋史》《四将传》等所有官私史书及通俗小说无不沿用此说。直至清代,乾隆皇帝组织文人以他的名义编纂《御批通鉴辑览》时,才察觉此说不合情理,于是写了一段“御批”,大意是说:女真人没有马披铁甲的习惯,当时女真人也没有如此生产能力,更不可能把几匹马用链子连在一起,如果这样,马跑起来很容易摔倒。这都是没有骑过马、没有军事常识的人胡乱猜想。

后世的专家学者考证后也基本认定,“拐子马”并不是岳珂所说的用链子连在一起的所谓“连环马”,只不过是“两翼而出”的侧翼骑兵而已,是宋人的一种俗称。

“拐子”是北宋人的习惯用语,宋人笔记中不仅有“拐子马”,还有“拐子城”、“两拐子”等词。所谓“拐子城”,是指城门外有两道对立的垣壁拱卫城门,所谓“两拐子”是指左右两翼。因此“拐子马”,实际是指设置在正面大阵两侧的左右翼骑兵。北宋灭亡后,南宋政权迁至南方,“拐子”这一北宋人的语词仅存在于中原及华北居民的口语中,南方人对此很陌生,故南宋中后期人茫然不知其为何物,望文生义,才杜撰了“凡三人为联,……一马偾,二马皆不能行”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