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99%的中国人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1483400000038

第38章 雄才伟略 (2)

隋炀帝所做的上述几件事,从某个角度来看,都是功在千秋的。当然,其初衷不乏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以及好大喜功和个人享乐。而且,因为这些浩大的工程都是在短时间集中完成的,显然加重了本就劳顿的民众负担。所以,我们既不能一味地强调其负面,也不能只看到他的功绩。

隋炀帝一生对外多次用兵,被认为是好大喜功,劳民伤财,特别是三征高丽,被认为是为隋王朝敲响了丧钟。然而,客观地说,杨广四处征战,也为维护中国统一作出了的贡献。

有三个事件可以作为证据。

其一,统一南北。

589年,年仅二十岁的杨广被拜为隋朝兵马都讨大元帅,统领五十一万大军南下,向富裕的陈朝发动进攻,并完成统一。当时人们称长江为“天堑”,当年符坚百万大军都没能突破,可见这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可隋军在杨广的指挥下,纪律严明、英勇善战,所向披靡,一举突破长江天堑。而对百姓则秋毫无犯,对于陈朝库府资财,一无所取,博得了人民广泛的赞扬,“天下皆称广以为贤”(此语出自唐朝人所撰的《隋书》)。

590年,杨广奉命到江南任扬州总管,并平定了江南高智慧的叛乱。此后,杨广学江南方言,娶江南妻子,亲近江南学子,重用当地的学者来整理典籍。自此南北朝之后和北方隔离多年的江南才开始归顺中央,更使得之后唐朝在南方的统治得以顺利进行。二十岁的杨广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结束了上百年来中国分裂的局面,也结束了中国三四百年的战乱时代。放眼历史,这种成就并没几个人能轻易达到。

其二,收复辽东。

早在东晋年间,中国北方高句丽部族兴起并占据辽东,改襄平(古辽阳)为辽东城。612年(隋大业八年)正月,隋炀帝率军一百多万,东征高句丽,并将高句丽兵逼入襄平城(即今辽阳)固守。隋炀帝一面围城,一面安抚辽东人民,建置郡县,以为统治。这时,另有一支大军会师鸭绿江西岸,进逼平壤,但战斗不力,丧师三十万,败回辽阳。因此,炀帝于七月二十五日撤辽阳之围,引军归还,并以所收复之地,置辽东郡。

隋炀帝杨广是个好胜的人,拿不下辽东城并不甘心。他对身边的侍臣说:“高丽小虏,侮慢上国。今天,我要拔山移海,也能够办到,何况这小虏呢!”于是,在第二年(隋大业九年)春天再次出兵,渡过辽河,挥军直下辽东城,利用飞楼撞、云梯、地道等一切工具和办法,四面俱进,昼夜不息。但因高句丽兵固守城池,一连二十多天也不能攻下。随后炀帝又号令军士制作布囊,装满泥土,垒起阔三十步的土墙,高于城齐,名“鱼梁大道”,准备登城攻杀。就在此时,后院起火,隋朝礼部尚书杨玄感以李密为谋士,聚众造了反,其中包括一些文武官僚的子弟。杨玄感是帮助隋炀帝篡立帝位的开国元老杨素的儿子,文武全才,四方知名。杨玄感反书传到辽东,炀帝无奈,只好于夜间悄然撤离,领兵回去平息杨玄感的叛乱。

隋大业十年(614年)二月初三日,炀帝第三次征伐辽东。这时,高句丽已经困顿不堪,无力抵抗隋朝的大军了,到七月末,高句丽王派使臣向隋军下了降表。从此,辽东又归回到隋朝的管辖内。

其三,亲自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西巡张掖)。

609年(大业五年),隋炀帝率大军从京都长安(今西安)浩浩荡荡地出发,经甘肃陇西,西上青海横穿祁连山,经大斗拔谷北上,到达河西走廊的张掖郡。西部自古是大漠边关,自然环境非常恶劣。在翻越大峡谷时,由于当地温度终年在零度以下,士兵冻死大半,随行官员大都失散,隋炀帝本人也狼狈不堪,在路上吃尽了苦头。可见,这次出行绝不是游山玩水。隋炀帝这次西巡历时半年之久,远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在封建时代,足迹远涉西北的皇帝,只有隋炀帝一人。隋炀帝西巡过程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610年(大业六年),隋政府又置伊吾(哈密)郡。这是以往各朝从未设置过正式行政区的地方,此举无疑使甘肃、青海、新疆等大西北与中原的关系进一步紧密了。

隋炀帝到达张掖之后,西域二十七国君主与使臣纷纷前来朝见,表示臣服,各国商人也都云集张掖进行贸易。隋炀帝亲自打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原与西方在多个方面的联系与交往,这是实实在在的功绩。为炫耀中华盛世,隋炀帝杨广在古丝绸之路举行了万国博览会,游人及车马长达数十百里,也可谓举世创举。丝绸之路的畅通,让隋朝成为更开放的国度。

隋炀帝除向西北开拓疆土外,隋朝大军还向东南发动了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这些战争的胜利使大隋王朝南部的领土疆域扩大到印度的安南、占婆(今越南地区)及台湾等地。在海南岛上分置儋耳、珠崖、临振三郡。北边有五原郡(内蒙河套一带)。此外隋朝还把强大的突厥分裂成东西两部,并在和东突厥的战斗中取得胜利。这也为以后唐太宗取得一系列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广创建的科举制对后世影响深远。科举制度重才学而不重门第,削弱了门阀大族世袭的特权。这种“任人唯贤”的改革,为选拔下层优秀知识分子提供了机会,是一个了不起的制度创新。

杨广还恢复了被杨坚废除的国子监、太学以及州县学,并组织人编写了《长洲玉镜》四百卷和《区宇图志》一千二百卷,这为保存我国古代的典籍作出了贡献。杨广还兴办学校,访求遗散的图书。隋时的藏书量是中国历代最多的,最多时有三十七万卷,七万七千多类。相比较而言,唐朝盛世玄宗时期藏书最多时也不过八万卷,其中唐朝学者自著的就有两万八千多卷。

此外,杨广修订了法律,主要是对隋文帝末年比较严酷的法律进行了改革。随后的唐朝基本沿用了隋朝的制度。

单就以上这些成就而言,隋炀帝就不能被说成是一个昏庸的暴君。

无论杨广的功绩如何,隋王朝的天下确实是败在他的手上,这无话可说。他之所以败得如此惨,应该与他的性格有关。

《隋书》记载杨广“美姿仪”。中国第一美男子潘安,史书也仅是说“美姿仪”,可见杨广长得非常帅。杨广的文学修养也极高,秦观的名句“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取自杨广的诗句“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隋炀帝在西巡途中所做的《饮马长城窟行》被认为是千古名篇,通篇气势磅礴,颇有魏武之风。另一首《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也显示了他不凡的文采。后代文人对他的诗文十分推崇,认为“混一南北,炀帝之才,实高群下”,“能作雅正语,比陈后主胜之”,“隋炀起敝,风骨凝然。隋炀从华得素,譬诸红艳丛中,清标自出。隋炀帝一洗颓风,力标本素。古道于此复存”。后人不吝于给一位恶名昭著的人如此高的赞美,足以证明其文采之斐。

杨广的口才也非常了得,经常把下面的大臣辩得无话可说。

除了这些,杨广的军事才能也非常出色,十三岁时被封为晋王,并做了并州的总管,拱卫京城;二十岁时被拜为隋朝兵马都讨大元帅,统领五十一万大军南下攻陈,并完成统一。杨广还在隋朝抗击突厥的战争中起到重要作用,最后给突厥致命一击,奠定了隋朝对突厥的胜利。继位后,他还派军灭了吐谷浑(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国家),打通了与西域的商贾往来,即使是隋朝灭亡前夕,西域各国依然臣服于大隋王朝,给隋朝纳贡送礼。

优秀的人往往容易刚愎自用,目空一切。杨广就是如此。他的嫉妒心极强,容不得比自己有才华的人,遇到诗比他写得好的大臣,往往要找借口除掉。当时内史侍郎薛道衡名冠天下,所作《郎王胄文词》被天下人追捧,杨广妒其盛名,终于找借口置薛于死地。

他还听不得任何反对意见。他曾对大臣宣称:“我天生不喜欢听人唱反调,那些所谓敢犯颜直谏的人,都说他们忠诚,但我最不能忍耐。你们如果想升官晋爵,就别学这一套。”这样一搞,谁还敢说真话?久而久之,包围在他身边的必然是一帮奸佞小人。一个帝王,无论多么聪明,智慧毕竟有限。如果心胸狭窄,与臣子的距离自然就远了,很难成大气候。所以杨广的下场是可以想象的。

杨广的灭亡除了与他自大和狭隘的性格有关之外,还与他过于好动且不满足现状的特性有关,这可让他犯了大忌。

在他统治期间,规划和改革一直在进行当中,没有一天不在兴建工程、外出巡视和进行战争。迁都洛阳、重修长城、开凿运河、招徕四夷,每一个举措都是大动作。同时,因为胆大好胜,他一生做了许多出人意表的事。他是中国历代帝王中唯一一个远至青海巡游的人。

他对中国之外的世界充满了好奇,遣使远至中亚、波斯等地,收集了“玛瑙杯”、“狮子皮”、“火鼠毛”、“五色盐”等物而返。他对南方烟波浩渺的大海也十分神往,曾三次派人前往那时还是未知岛屿的台湾探险。

所有这一切,与中国的传统文化都相悖离。中国传统文化讲求清心寡欲,对于锐意进取抱着警惕和怀疑态度。炀帝的这种个人气质,总的来说,并不为历代文人所喜,而历史其实是由文人所记录,在他们的笔下,炀帝难免多被非议了。

客观地说,隋朝的灭亡不仅仅是因为隋炀帝的“过”,而隋炀帝“过”也不只是他个人的错,而是有深层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