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99%的中国人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1483400000045

第45章 私生活 (3)

这段对话听起来很诡异,很显然两人是想表明,双方只是偶遇,而非事先约定。更大的可能是,赵光义早就收买了王继恩。王继恩是个审时度势的人,他知道赵光义是储君候选人中实力超强的,如果有他的帮助,赵光义便有机会获得拥立之功。所以,他违背宋皇后的懿旨,直奔开封府。

更离奇的是,凌晨时分,赵光义居然还未就寝。当他听说兄长赵匡胤暴亡,立刻做惊异状,犹豫着不肯前往皇宫,提出要和家人商议。如此紧要的大事,又是危急关头,和家人商量什么呢?家人又不能参与朝政。很明显,赵光义在作秀,他边说边走进内室。这时候王继恩说了一句话:“时间久了,恐怕被别人抢了。”“时间久了”好理解,宋皇后派他出宫,久不见他回,必定派其他人去召皇子赵德芳。那么,“恐怕被别人抢了”这个“别人”是谁,“抢”什么?这个关头,王继恩口中的“别人”除了赵德芳还会有谁?除了“皇位”还有什么可以抢的呢?“抢”的意思就是夺,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赵光义早有夺取皇位的野心和计划。通过这句话,还可以进一步推断,王继恩是赵光义在宫中的耳目。此刻他唯恐生米煮不成熟饭。

据《宋史·程德玄传》记载,王继恩是带着赵匡胤的遗诏来找赵光义的,这显然是个漏洞。如果是这样,王继恩就不会说出“时间久了,恐怕被别人抢了”的话了。关于这一点,在司马光的《涑水纪闻》中,也只说是王继恩自己决定去找晋王的,没有提到遗诏一说。

在王继恩的催促下,赵光义等三人冒着风雪赶往宫中,并且未经通报,直接闯入殿内。宋皇后见赵光义来到,先是一惊,然而哭着对赵光义说:“我们母子的性命都托付于官家了。”赵光义则故作悲伤,泪流满面地说:“共保富贵,不用担心。”至此,赵光义抢在侄子赵德芳之前登基为帝。

太祖赵匡胤死得不明不白,赵光义为了显示自己即位的合法性,便抛出其母杜太后的遗命。

《宋史·后妃传》详细记载了杜太后临终嘱咐太祖传位于弟弟的事:杜太后在临终之际,召赵普入宫记录自己的遗命。当时太祖赵匡胤也在场,杜太后问太祖何以能得天下,太祖说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和福荫。杜太后说:“你想错了,若非周世宗传位幼子,使得主少国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当汲取教训,他日帝位要传给光义,光义再传光美,光美传于德昭,如此,国家有长君,才是社稷之幸。”

太祖听完这番话,哭泣叩拜。杜太后便让赵普将自己的遗命写为誓书,在纸尾上写上“臣普书”三字,藏之于金匮之内,命谨密宫人保管。

有人认为,这段史料是伪造的,疑点有五:

疑点一:赵匡胤在世时,只字未提太后临终嘱咐和金匮之盟。如有兄终弟及一说,为什么太祖在生前不公示于众,早早立光义为“太弟”,而要等母子都死后才宣布?

疑点二:赵光义是在哥哥的灵柩前宣布遗诏的,其时,主要当事人都已死,死无对证,而唯一的见证人赵普人品也有争论。因此,赵匡胤临终嘱咐、金匮之盟的真实值得怀疑。赵普是太祖的主要谋臣,在太祖赵匡胤一朝做了近十年宰相(964—973年)。这个人刚愎自用,专断独裁,他常在衙署座位后边,放置两口大瓮,凡是不合他意的内外表疏,就擅自丢在瓮内,一烧了之,因而得罪不少人,最终被罢相。此后一直郁郁不得志,屡遭大臣欺凌。而赵光义一登基,即任赵普为太子太傅,当年又被任命为司徒兼侍中,封为梁国公,再度出任宰相。这虽有报恩的可能,但也有封口之嫌。

对于太后遗诏之事,支持赵光义合法继位的人认为:宋太祖生前虽然没有立太弟,但也没有立太子。从杜太后死后的事实看,赵光义的政治地位始终排在最前面,随后则是赵匡胤的另一个弟弟光美,赵匡胤的儿子德昭、德芳,这正是按照兄终弟及顺序排列的。可见,金匮之盟,实有其事。

但反对者对此提出了第三个疑点。

疑点三:既有此盟,为何赵光义不执行兄终弟及的遗嘱,而是加害弟弟光美以及侄儿德昭、德芳?据史书记载,其弟光美,在赵匡胤活着时未有劣迹,但在赵光义即位后忽然变得劣迹斑斑。史书称,他得知自己是内定的皇位接班人后便骄傲自大,阴谋发动叛乱,结果于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三月被赶出京城,四月因“逆天大罪”被勒令归还西京的私宅,五月降为涪陵县公,遣送到房州(湖北房县)。赵光美到房州不久就死了,年仅三十八岁。他的侄儿德昭在征讨北汉时,将士有功不赏,德昭怕诸将抱怨,请奏论功行赏。赵光义大怒道:“你急什么?等你自己做皇帝,再赏也不迟。”德昭为表明自己无意追求皇权,自刎殉志。其弟德芳见胞兄如此下场,一病不起,死于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年仅二十三岁。

弟弟、侄儿都死绝了后,北宋的天下都是赵光义的龙子龙孙的。

有人说,赵光义本人其实是想传位于光美的,但赵普训曰:“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故而恢复皇位传统制度:传子不传弟。此事怨不得赵光义。

总之,议论纷纷,谁也说服不了谁。

疑点四:杜太后死时,赵匡胤才三十五岁,正值壮年,他的两个儿子也已经长成。杜太后怎么能预测出儿子活不长,孙子长不大,要他死后传位给弟弟光义?而且,杜太后临终遗言,当事人赵光义不知道,反而赵普知道,令人不解。

疑点五:赵光义即位后就更换年号,而一般皇帝要到第二年才更换;赵光义是守成皇帝,他所使用的太平兴国则是开国皇帝称号,这有违常礼;历代皇朝,开国者称祖、继位子孙为宗,太祖太宗为同胞兄弟,后人追谥,不将太宗称祖。以上这些都不合常规。

以上种种原因,让旁人不能不怀疑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至于为什么官方史书没有留下篡位的证据,是因为北宋一朝的皇帝,除赵匡胤外,余皆赵光义的嫡系子孙,所以官史不可能留下篡位的痕迹。

前文多处引用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成书于南宋孝宗时期,其内容之所以敢于对赵光义不利,是因为南宋的皇帝多数是赵匡胤的后人。该书作者李焘在编写这本书时,遵循“宁失于繁,无失于略”的原则,只要有关史实,均加以采集,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此书在宋代曾被列为禁书,作者李焘险些被当时主管司法刑狱的提刑何熙志所害,而何熙志出自赵光义一脉。后来,多亏宋孝宗出面,称李焘记事真实可靠,而没有追究。宋孝宗之所以支持李焘,因为他是赵匡胤的后人。

另外,还有一些史料有赵光义篡位的记载,如辽国所写的《辽史》中就说太宗篡位。

总之,从太祖离奇死亡,到那夜的几个疑点,以及赵光义登基后的一系列举措,都不能不让人猜测和推断,所谓“烛光斧影”之谜,就是赵光义精心策划毒死兄长赵匡胤的一桩谋杀案。

尽管野史、传说中异口同声地说赵光义弑兄篡位,正史中似乎也隐隐透着古怪,但是仔细推断,赵光义弑兄篡位之说经不起推敲。最大的疑点就是,如果事实如野史所说,那么,野史家们都知道的事,赵匡胤的儿女们能不知道吗?有人说,赵匡胤的儿女们可能知道,但不敢说,因为怕祸及全家。可是,观察赵匡胤的子女,并非都是软弱之辈。赵匡胤的大儿子赵德昭因为赵光义的一句话就负气自杀,可见其性格的刚烈。试想,如果他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被谋杀的,怎么可能没有激烈的反抗或异常表示?

这样看来,“烛光斧影”可能纯属捏造。

历史上有许多道听途说、以讹传讹而形成的悬案,就算事实证明那不是真相,人们还是更愿意相信传言。“烛光斧影”之谜就属此类。就算有一天铁证如山,证明赵光义没有弑兄,这个故事还是会流传下去。

宋朝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让人感到困惑的朝代。宋朝在军事上的软弱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先说北宋,别说长驱漠北,直捣黄龙,朝廷连自己的安全都保不住,每年不断地给敌人送钱,还老是挨揍。有两个皇帝做了俘虏,还两次在大陆上待不住要跑到海上去——这些“事迹”都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南宋就更糟了,非但被外敌打得偏安一隅,还不思进取,“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除此之外,在这个朝代还发生了历史上最令人痛心的冤案:冤杀岳飞。所以宋朝向来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积弱积贫”这顶帽子一直被扣在这个统治了中国三百多年之久的朝代头上。

虽然明朝以后的大多数历史学家对宋朝持批评态度,但是与此同时,又有人对它做出了极高的评价:王夫之认为它“郁郁乎文哉”,并且北宋的前中期都是可以和唐朝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媲美的“治世”;陈寅恪说“华夏文明历数千载演进,盛极于赵宋之世,其后势衰,终必复振”,认为华夏文明在宋朝达到顶峰;邓广铭认为“无论是精神文明还是物质文明,宋朝取得的成就都是空前绝后的”。而国际上的汉学界对宋朝的评价更是超越了汉唐:“东方的文艺复兴”、“最伟大的时代”、“最令人激动的时代”。

这是一个扑朔迷离的朝代,当我们仔细梳理史料时会发现,如果不是只看王侯将相的“千秋功绩”,而是看看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宋朝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不堪。

它被认为积贫积弱,却在强敌环伺之下维持了三百余年,甚至在历史上最强悍的蒙古铁骑面前也有诸多出色的表现;在那个时代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和科学家,有历史学家甚至将其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可惜的是,这一时期没有对中国历史产生类似西方“文艺复兴”的效果;它的开国君主制定了最开明的政策——“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它的经济达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顶峰,远远超越了汉唐,明清二代充其量也不过是重复着宋朝的状况。相比于其他朝代,特别是明清时代,宋代的成绩是斐人的。

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所说: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一部《说岳全传》让老百姓都知道了岳飞冤死风波亭、秦桧奸臣害忠良的故事。于是,人们印象中的宋朝皇帝都是不讲道理的暴君,朝廷的官员都是沆瀣一气的腐败份子。再加上明清小说《水浒传》的推波助澜,更加坚定了宋朝在人们头脑中的印象:昏君在位,奸臣弄权,朝政一片昏暗,士子们处境艰难,社会民不聊生。然而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背后的真实情况与我们的想象相谬千里,除了军事上的屡屡受挫外,大宋王朝是一个在各个领域全盛的时期,对于“十年寒窗,一朝登科”的知识分子来说,宋朝更是一个任何朝代都无法媲美的“黄金时代”。

之所以说宋朝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福期,是与历史上其他朝代相对比的结果。宋朝前后的历朝历代都有杀谏臣的例子:夏启剿灭不同政见者有扈氏、商纣王剖了忠臣比干的心、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令太史公“以言获罪”,等等,不胜枚举,屠刀挥舞处,士人人头纷纷落地。这种对士人的迫害到了元明清时期更是登峰造极,朱元璋连隐居山野的士子也要赶尽杀绝,朱棣连杀方孝孺十族还怨气不消,清朝的文字狱更是使整个中国几乎成为文化荒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