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99%的中国人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1483400000048

第48章 古代的大夫 (3)

当然,赵匡胤抑武自有他的考虑。历史上武将造反称帝的事太多了。唐代在最鼎盛的时候,积军、政、财权于一身的节度使安禄山起兵造反,让唐朝迅速衰落;五代十国时,更是造反纷纷,让中国残破不堪。同样是以武将身份夺来江山的赵匡胤不能不有所防范。所以他以温和的办法,消除了那些功勋们作乱的可能,也是那个时代比较好的选择。

其三,地理位置不利。

宋朝立国时,北方的契丹已经立国几十年,并占有幽云十六州。北宋的首都开封四周地势平阔,无险可据,北方的辽国铁骑几日就可杀到黄河边。宋朝在地理上就先天不足。同时,西夏和辽国占据了产马区,所以北宋一直少马,难以和北方的少数民族骑兵对抗。到了南宋,偏安一隅,就更谈不上主动出击了。

其四,宋朝碰到的对手无论是实力还是数量都空前强大。

宋朝的对手多达四个:契丹、党项、女真、蒙古。一伙强于一伙,而且其文明都处于上升期,这与之前王朝的敌人完全不同。如两汉的对手只有匈奴,唐朝的对手也只有突厥,后来的明朝也只有蒙古和满族两个对手。这些外族的文明程度很低,多数处于靠天吃饭、逐水草而居的阶段,除西汉的匈奴正处于上升阶段以外,东汉的匈奴、唐朝的突厥都处于自然条件恶劣、正处于衰落阶段时期,消灭起来相对轻松。

另外,早期的外族还没有国防意识或国防意识很弱,如西汉时期的匈奴没有国防观念,因此卫青、霍去病攻打时可以长驱直入。宋朝的对手们则已经有很强的国防观念,并且修筑了坚实的国防设施。打起来自然困难得多。

更重要的是,早期的敌人到中原就是来抢劫,对土地没有野心;而宋朝的对手们则不同,契丹已经知道了土地的重要性,因而对幽云十六州非常看重,女真、蒙古则一直想统一天下做皇帝。

此外,宋朝的强敌们有非常杰出的军事家,如耶律阿保机、萧太后、完颜阿骨打、成吉思汗等。宋朝虽然也有能力挽狂澜的军事将领,如杨家将、岳飞等,但却亡于内讧。自毁长城,这是极大的遗憾。

历史上长江流域有四大名楼:一是湖北武汉黄鹤楼,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在武昌剪桔皮为鹤,并驾鹤一去不返,后人建楼纪念。唐代诗人崔颢游至此地,有感而作七律《黄鹤楼》,更使此楼声名远播。二是江苏镇江北固楼,又称“天下第一楼”,始建于东晋,后崩坏,只余山顶一座小亭。据说三国时期,孙尚香正是在此楼第一次窥见夫婿刘备,而后刘备身死白帝城后,尚香在此遥祭夫君,而后投江而亡。三是江西南昌滕王阁,为唐高祖李渊的儿子滕王元婴为洪州都督时所建。上元二年(675年),洪州牧阎伯屿在此阁大宴群僚,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当场作《滕王阁序》,成为千古名篇。四就是本文要讲的湖南岳阳的岳阳楼,修建于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因范仲淹作《岳阳楼记》而闻名。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岳州知府滕子京之邀所写。然而,事实上,岳阳楼造好后,范仲淹并没有到过岳阳。

《岳阳楼记》开篇写道:“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范仲淹是当时有名的大清官,也是文坛名流,能得到他的推崇,人们自然而然会得出一个结论:滕子京是一位能臣廉吏。否则,怎么可能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使得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呢?同时,他还是位风雅文士,否则不会在重修岳阳楼时,要“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并且,想必与大文学家范仲淹交情不错,才能请得动这位文坛大腕“作文以记之”。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首先,要弄清楚滕子京因何谪守巴陵郡。据《宋史·滕京谅传》(滕京谅即滕子京)载,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时,监察御史梁坚弹劾滕子京,在泾州为官时挪用公款十六万贯,其中数万下落不明,朝廷遂派人前往泾州勘察。滕子京采取销毁账簿,把钱分给所辖的属羌各个部落,或者不时馈赠边关将兵、遗属等手法,造成证据不足,因而无法定罪。

范仲淹和滕子京是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的同科进士。在事实未查明的情况下,范仲淹连上两道奏章力救滕子京,结果,滕子京只被降官一级。对此,朝野人士均有看法,如学者苏洵就认为,范仲淹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挺身为藤子京辨解,是不恰当的。欧阳修也认为此案“无可恕之理,无可赎之功”(见《论葛宗古等不当减法札子》)。后在御史中丞王拱振的一再上奏之下,滕子京被贬谪到远离京城的岳州,而经济问题则不了了之。

到了岳阳后,按《岳阳楼记》的说法,“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事实上,他在岳州任上,并未做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也未使岳州出现太平兴盛的景象。相反,却是致力于四处敛财,重修岳阳楼,为自己树碑立传,邀功请赏。

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说:“不用省库,钱不敛于民,但榜民间有宿债不肯偿者,献以助官,官为督之。民负债者争献之,得近万缗。置库于厅侧自掌之,不设主典案籍。楼成极雄丽,所费甚广,自入者亦不鲜焉。”意思是,滕子京在重修岳阳楼的过程中,又故伎重演,表面上不用公款,也不直接向民间征款,但是却贴出告示,鼓励那些有旧债收不回来的人举报债务人,拿出一部分钱帮助官府,官府代其追债。一时间,百姓们纷纷献钱,滕子京因此获得近万缗钱。他私设金库,亲自掌握这笔钱,不设账册,不记录支出明细。因此,造楼虽然花了不少钱,但也有不少流入他的私囊。

滕子京这一招从表面看,没有用国库的钱,但是从手段上来看,却是搜刮民脂民膏,私设个人金库,其贪污手法巧妙,亦无账可查。

滕子京是个值得品味的人物。和一般的贪污犯相比,他自有其高明之处。他最重要的就是利用了人们的一种思维惯性:有文化造诣的人就是高雅之士,高雅之士即为君子,而“君子不言利”。于是,在重修的岳阳楼上,要刻许多“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以充门面。而且,据一些史料记载,滕子京平时也好赋诗、填词,水平如何且不说,但俨然已是高雅之士,可跻身于“君子”之列了。

此外,滕子京比较重视教育,所到之处都会建造学校,以湖州最盛,培养出来的学者遍布江、淮一带。范仲淹之所以保他、荐他,想必是看重了他的这些才能。而滕子京也善于借助“名人效应”,他让当时很有声望的范仲淹来“作文以记之”,其产生的社会效应,足以让他树立起良好的政治形象。若非司马光以史家的严谨态度抖搂出滕子京的底细,随着《岳阳楼记》的广为流传,对滕子京这位岳阳楼的重修者,谁能不景仰有加呢?

至于范仲淹的“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等溢美之词,则大可不必以为然。范仲淹是个清官,当清官没有认清贪官的丑恶嘴脸时,为其写褒奖文章,这种事并不少见。再者,写这篇文章时,范由景生情,因情而发感慨,其重点抒发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抱负,此文早已超出歌功颂德的高度。

虽然多数人认为滕子京是沽名钓誉之辈,但也有人认为滕子京是被诬告。关于滕子京被贬岳州还有另一种说法。

滕子京在甘肃泾州任知州时,西夏大举攻宋,滕子京镇守城池,手中兵卒无几,于是征集了当地数千农民以及当地少数民族守城。后来,范仲淹曾引番、汉兵前去支援。之后,他动用公款犒劳边关将士,祭奠英烈,抚恤遗属。事隔一年,便有人弹劾滕子京滥用公款,“其间数万贯不明”。“泾州过用公款案”闹得沸沸扬扬。幸得欧阳修、范仲淹从中解释,方未处刑,仅贬官而已。于是就有了“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当岳阳楼重修落成之日,滕子京也只是“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大哭)十数声而已”,以表其忍辱负重仍然勤于政绩的惨淡心境。

滕子京谪守岳州三年,于庆历七年(1047年)初调任苏州,离开岳阳三个多月之后不幸病逝于苏州任所,时年五十六岁。《宋史》对他有这样的评价:“宗谅(滕子京)尚气,倜傥自任,好施与,及卒,无余财。”意思是说,滕子京讲义气,风流倜傥,我行我素,好施舍,去世后没留下多少财产。

如果上面的记载都是真实的,那么,也可能说明,滕子京表面上并不贪财,而是贪图名声。贪名往往就会贪财,虽然贪财往往是暗中操作,不太为人所知。

另有一件事或许可以证明藤子京贪图名利。

重修岳阳楼之后,滕子京又想在洞庭湖边筑一道堤,方便来往船只靠岸停留。这回他想请另一位大文豪欧阳修来做堤记,于是派人带着他的信和图纸向欧阳修约稿,欧阳修欣然应诺,写下了《偃虹堤记》一文。文中详细记载了这条堤的尺寸和形状,还说修这条堤用民力一万五千五百人,不超过原定的工程时限就修建完工。又说如今来往船只要到岳州都停靠在偃虹堤下,到城里办事既方便又安全。接下来的一大段话便是对滕子京的颂扬和推崇。此文写于庆历六年(1046年),载于《欧阳文忠公集》。

《偃虹堤记》虽没有《岳阳楼记》有名,但因为出自欧阳修之手,所以也广受关注并传为美谈。二十年后有一位叫王得臣的人,在宋英宗治平年间到岳州做官,因为读过欧阳修的那篇记文,所以一到岳州就去看有名的偃虹堤,却不料当地人告诉他,堤还没有施工,那位滕大人就调走了。原来所谓的“偃虹堤”不过是停留在计划中,建筑在图纸上的蓝图。王得臣将他的所见所闻记入他那颇有名气的笔记《麈史》之中。

欧阳修是一个十分严谨的人,尤其是在写作上的审慎态度,更为世人所称道。宋人何薳在《春渚纪闻》中说:欧阳修每写完一篇文章都会将它贴在墙上,坐卧观之,不断修正,直到自认为尽善尽美才拿出来示人。吕希哲在《吕氏杂记》中也说:欧阳公每次写完文章都会不断修改,有时候,终稿甚至与初稿没有一个字相同。宋人另一部笔记《寓简》上说:欧阳修晚年常为改文章所苦,他夫人说:“你何必自苦如此呢,难道还怕先生训你吗?”欧阳修笑说:“不怕先生训,却怕后生笑。”正是因为怕后生笑,所以他写文章无不精思细改。没想到,这一篇为朋友歌功颂德的文章却让他难免为后人所讪笑了。

客观地讲,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实在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好事。本来,他的名字是可以和岳阳楼一起流芳百世的。但问题的关键是:动机。按滕子京的作为来看,他此举的初衷应该不会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是为了往自己脸上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