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99%的中国人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1483400000064

第64章 领袖无能,等级森严 (1)

太平天国从建都天京之日起,以天王洪秀全为首的领袖层就集体丧失了进取心,实行无为而治。作为第一领袖的洪秀全,其腐败不但表现在生活的糜烂上,在政治上也是一塌糊涂。在起义后的十几年里,洪秀全多数时间生活在虚幻的世界中。他从1853年3月进入天京到1864年6月五十二岁时自杀(一说饥饿病死),十一年中从未迈出过天京城门一步,只有一次坐六十四人抬的大轿出宫,去看望生病的东王杨秀清。其余时间都在他的天王府里,享受着极具威仪和奢华的帝王生活。

1864年,当淮军和湘军包围了天京以后,李秀成等一些较为清醒的将领劝说洪秀全突围再求发展时,他不但拒绝突围,还幻想天兵天将来帮助他。直到天京即将告破前,他还说自己的江山是“铁桶江山”,幻想着“朕之天兵过于水,何惧曾妖乎”(曾妖指曾国藩)。试想,这样一个整天生活在虚幻生活中,腐败透顶的领袖,怎么可能领导太平天国走向最后的胜利。

太平天国的封建等级之森严,也是史所罕见的。君臣上下之间称呼、服饰等个方面都有严格规定,违者都要受到惩罚。在洪秀全旨准颁行的《幼学诗》中充满“生杀由天子”、“王独操威柄”的帝王思想。洪秀全本人以“朕”自称,自比“太阳”、“日头”。太平天国还给诸位王排定座次,依次为: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王长兄洪仁发,巨王洪和元,长王洪瑞元,王次兄洪仁达,次王洪锦元,天四驸马黄栋梁,天西驸马黄文胜,西王父蒋万兴,南王冯云山,等等,说明太平天国十分讲究上下尊卑。官员朝见天王时必须下跪三呼“万岁”,见王爵则要下跪三呼“千岁”。当诸王外出时,所有官民都必须回避或跪在道路两旁高呼“万岁”或“千岁”,倘若有继续步行者则斩无赦,一些高官也因此受到惩罚。

当一个政权中所有的人都把精力放在严苛的排座次、讲规矩上时,这样的政权显然不可能长久。

太平天国的王爷数量之巨也是空前绝后的。太平天国前期共封了五个对起义和建朝有过贡献的外姓王。这五王是东王杨秀清、南王冯云山、西王萧朝贵、北王韦昌辉以及翼王石达开。这其中除南王冯云山和西王萧朝贵战死之外,其他人则死于内讧。天京事变中,东王杨秀清被北王韦昌辉所杀,随后天王洪秀全又捕杀了北王韦昌辉。

天京事变后五个外姓王就只剩下翼王石达开一个人了。事变后,石达开回朝辅政,受到满朝文武臣民的拥护。此时洪家兄弟不是忙着安定政局,而是急于封王。洪秀全先是封其长兄洪仁发为安王,又封其出狱不久的次兄洪仁达为福王,用以牵制石达开。石达开忿然领兵出走,发誓不再回来。此举引起满朝文武臣民的抗议,洪秀全不得不把两个王兄的爵位革掉以谢天下,但还是未能把石达开及其率领的几十万精兵召回天京,从而丧失了一次振兴天国的机会。

天京事变让太平军损失了几万名精华骨干,加上翼王石达开分裂出走带走了几十万精兵,太平天国的军事力量大为削弱,形势岌岌可危。此时,曾国藩统率的湘军四路围攻安庆,扬言年内攻破天京活捉洪秀全。幸而有新起的青年将领陈玉成在安徽重振军威,与李秀成及捻军合力向敌人反攻,解了安庆之围,保卫了天京上游的门户。陈玉成又回师皖北,大破清军于庐州,活捉了清朝安徽巡抚李孟群,这才把天京事变后两年来十分危急的局势扭转并稳定下来。

洪秀全鉴于封王兄引起的风波,宣布天朝永远不再封王,在原来的侯之前,增设义、安、福、燕、豫,共六等爵位。天京之围解除后,陈玉成因功被封为成天豫,李秀成被封为合天侯。同时恢复前期的五军主将制,以陈玉成为前军主将,李秀成为后军主将,其他各个人等也有不同的封赏。不久,陈玉成再次破格被封为成天义,再封为英王。

这新的爵位的制订及封号,大体上反映了天京事变后,各路太平军的隶属关系,以及按照军事才能而形成的指挥系统,上下悦服,太平天国又一次出现了乱后重建的中兴景象。可是陈玉成被封王却又引起其他有功的战将攀比。首先是驻在浦口防守天京北大门的后军主将李秀成,与他原来的部将、而后叛变投敌的李昭寿秘密通信,被人发现后报到天朝。天王洪秀全骇得不知所措,一面下令封江防变,一面亲书“万古忠义”的手诏把李秀成封为忠王。接着封中军主将杨辅清为辅王、左军主将李世贤为侍王。然而,封王并没有起到好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剩下的右军主将韦俊因是韦昌辉之弟受封较晚,一怒之下,率部数万人叛变投敌。

到了后期,洪秀全给无功、无才、无德的洪氏族人大肆封王,引起他人的强烈不满,互相攀比,纷纷要求封王。几个王兄更是仗势卖官鬻爵,随便滥封。结果,总共封了两千七百多个王,形成了一个极其庞大的特权阶层,大大加重了平民百姓的负担。

这些被封的大大小小洪家王爷成为京城一霸。尤其是当了“京内又正总鉴”的信王洪仁发、“御林兵马哥”勇王洪仁达为首的洪氏家族王党,总揽朝政,横行天京。如他们规定进出城门的人须持“洪氏票”进出,结果,有一次忠王李秀成出城调兵也得拿出十万两银子的买路钱才得出城。又如在天京陷入最后一次重围前,朝中有人建议提前购运粮食回京储备,以备战时之需。但由于进出城门的“洪氏票”价格昂贵,运粮回来后须交纳重税,运粮无利可图,贩运粮食的人不肯去购粮,以致后来天京被围后出现粮荒。此时,洪秀全号召军民吃草,美其名曰“甜露”。他本人就是因吃草生病,无药医治而死(有的记载是服毒自尽)。

不但滥封王,太平天国的各王、从高官到基层官员如两司马都世袭,打破了封建统治者只袭爵位不袭职位的惯例,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些受封为王的人得到封号后,立即修王府,选美人,办仪仗。至今浙江还流传说,侍王李世贤出门坐五十四人抬的龙凤黄轿,轿上可以召集部下开会。王爷轿舆所到之处,小官和军民百姓都要回避,回避不及的要就地低首下跪迎送,如果不小心撞了仪仗,轻则杖责,重则斩首。因为当时王爷太多,百姓们迎不胜迎,遂流传出民谣:“王爷遍地走,小民泪直流。”

这么多的王爷需要大量的杂役服侍,人不够就抓兵拉夫,招降纳叛。反过来为了养兵,为了营造安乐窝,他们又巧立名目,设置各种苛捐杂税,诸如店捐、股捐、月捐、日捐、房捐、局捐、灶捐、礼拜捐、门牌税、人头税、犒师费等等,不下二三十种。

为了敛财致富,新封诸王一个个拥兵自重。当陈玉成为保卫天京上游门户安庆而浴血奋战的危急关头,拥有百万大军的李秀成、李世贤兄弟一心经营其苏浙领地,始终未发一兵一卒前往皖北助战,坐视安庆和庐州相继失守、陈玉成牺牲而不顾。直到庐州失守后十七天,天京再一次陷入湘军重围的时候,李秀成才看到大局动摇的危险性,组织起十三王、六十万大军,救援天京。但因诸王各怀私念而消极畏战,对阵四十六天,竟未把饥病交加的二万湘军打退,借口缺寒衣而各自散去,直到天京沦陷为止,再也没有哪个王来解围了。

这些王爷们各回到自己的安乐窝,享受荣华富贵,小王不听中王,中王不听大王,最后纷纷叛变。李秀成苦心经营的苏州,也被其叛变投敌的心腹部属四王完整地奉送给李鸿章了。算起来,李秀成也是一个卓越的将领,可是他从占领苏州到苏州失守,仅隔三年半时间。并非他能力不足,是腐败吞噬了他的百万大军。

李秀成最终还是栽在钱财上。

在苏州失守后只率数百亲随狼狈逃回天京,但天京也在半年后失守。他在天京的两座新旧王府被抢后也被大火夷为平地,与天王府一样只落得一片废墟。天京失守时,李秀成保护幼天王突围出城后,与大队离散,孤身逃到方山。当他解下缠在腰上的百宝囊休息时被人发现,宝囊被人哄抢,他也被捉住送到清营成了阶下囚。想来,这个时候,他会为自己当年的贪婪、愚蠢而悔恨吧。

《红楼梦》中,探春说过一句话: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唯有从其内部杀死,才是死透了。太平天国就是如此,它不是被清军所灭,而是自己从内部烂死的。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成为清末四案之首的玄机

清末有四大奇案,其中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居首,盖因为这个案件历时最长、涉案人员最多、酷刑最重、影响也最为广泛。此案始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十一日,止于光绪三年(1877年)二月十六日,历时三年零四个月,先后历经县、府、按察司、省、刑部等七审七决,最终在清朝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的亲自干预下才得以终结,有一百多名涉案官员被革职查办。

这究竟是怎样一起案子,牵扯面竟至如此之广呢?

杨乃武是浙江余杭人,同治年间的举人,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当时有“天下文章数浙江,浙江文章数余杭”之说,而杨乃武的文章又被公认为余杭第一,此人文采之高可见一斑。杨乃武这个人生性刚正,喜欢打抱不平,为贫穷百姓写诉状,帮助受欺负的百姓对付恶霸贪官,因而得罪了很多权贵。

小白菜本名毕秀姑,因容貌俏丽,又喜欢穿白衣绿裤,人送绰号“小白菜”,后嫁给豆腐店伙计葛品连,又称葛毕氏。葛氏夫妇租住在杨乃武家(另有说法称小白菜自小在杨家帮佣),时间久了两家相处得非常亲密。小白菜生性活泼,杨乃武经常教她识字读书。这样一来二去,邻里间就传出“羊吃白菜”的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