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新汤头歌诀读本
14834000000245

第245章 苓桂术甘汤

(附方:雪羹汤)

苓桂术甘痰饮尝,和之温药四般良。

雪羹定痛化痰热,海蜇荸荠共合方。

来源:《伤寒论》。

药物:茯苓12克,桂枝6克,白术9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分头二煎温服。

功效,补脾祛湿,化气利水。

适应证: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或短气而咳,气上冲胸,或脘痞便溏,舌苔水滑,脉弦,口中不渴。

方义:本方是治痰饮的一张名方。方用桂枝温肺,平降冲逆;白术健脾燥湿,以杜生痰之源;茯苓利水渗饮,以治眩悸,炙甘草和中培土。合为治饮病的平妥之剂,若气虚痰多者,加人参、半夏、橘红以补气化痰,则疗效更好。

本方即四君子汤去人参而加桂枝。樊天徒氏说:“本方殆有平冲、定悸、健胃、利水的疗效,其应用甚广。黄霉季节胃病夹湿者,尤多应用本方的机会”。因为四君(去参)健脾胃,利水湿,桂枝甘温,温化水饮,平降冲逆。张仲景所提出的治痰饮病的主要法则“温药和之”,殆即此意。因为饮为阴邪,“寒者温之”,正适合“逆治”的方法。

“雪羹汤”(《绛雪园古方选注》),方用大荸荠4个,海蜇(漂淡)1两,水煎服。荸荠味甘,海蜇味咸,都是性寒滑利之品,能除痰热、消积滞,并治肝经热厥,少腹攻冲作痛。本方虽甚平淡,但持续服用,确有清肝火、除痰热的功效,对于肝阳亢旺的高血压以及痰热胶结所引起的咳喘证,都很合用。

前方为温化痰饮,后方为清化痰热,在临床时须区别使用。

3.涤痰汤涤痰汤用半夏星,甘草橘红参茯苓,竹茹菖蒲兼枳实,痰迷舌强服之醒。

来源:《济生方》。

药物:半夏(姜制)、胆星各9克,橘红、枳实、茯苓各6~9克,人参5克,菖蒲7克,竹茹9克,甘草2克。

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服。

功效:补气益脾,豁痰开窍。

适应证: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语。

方义:本方是导痰汤加竹茹、菖蒲、人参组成。由于其所治的舌强不能言语,是因心脾两虚,而风邪侵袭与痰火互结阻于经络,使经络窒塞不畅所致。故方用人参、茯苓、甘草(四君子汤去白术)补气健脾,半夏、橘红、胆星燥湿祛痰、利气,菖蒲开心窍,枳实破痰结、宽胸膈,竹茹清化痰热,使痰消火降,经络通畅,而病自除。

4.金水六君煎(附方:神术丸)

金水六君用二陈,再加熟地与归身。

神术丸中用苍术,大枣芝麻停饮珍。

来源:《景岳全书》。

药物:茯苓、半夏各18克,甘草9克,陈皮12克,熟地黄27克,全当归18克。

用法:共研细末,每服9~15克,姜、枣煎汤送下。或改成正常量作煎剂。

功效:养阴化痰。

适应证:肾阴不足,水泛为痰,咳嗽呕恶,痰多喘息,舌质红,苔水滑或薄黏,自觉口咸。

禁忌,咳喘夹有表证以及肾阳不足而寒痰上泛者,都应忌用。

方义:本方由二陈汤加熟地黄、当归所组成,是为肾阴亏损不能配火而成痰上溢者设。

方以熟地黄、当归养阴补血,壮水为主,配合二陈化痰利湿,为化痰利湿与益肾养阴并治之法。熟地黄属于滋腻之品,得二陈监制虽不致过腻,但非属肾阴太虚之人,还是慎用为妥。

若系肾阴衰微,不能摄水而冷痰上泛者,那又当益火之源,用附、桂纳下,而决不可投用本方。

“神术丸”(《普济本事方》),用苍术250克,芝麻15克研末,以大枣150枚为丸。苍术燥湿为君,大枣健脾为臣,芝麻滑痰为佐,能治脾虚停饮成癖,呕吐酸水,吐已复作之证。

5.金沸草散(附方;局方金沸草散)

金沸草①散前胡辛,半夏荆甘赤茯苓,煎加姜枣除痰嗽,肺感风寒头目颦②。

局方不用细辛茯,加入麻黄赤芍均。

来源:《类证活人书》。

词解:①金沸草:即旋复花。②颦:读如频,蹙眉之意;这里用它形容肺感风寒而痛苦致额皱眉蹙。

药物:荆芥穗7克,前胡9克,细辛3克,旋复花9克,赤茯苓、姜半夏各9克,甘草(炙)2克。

用法:加姜3片,枣3枚,水煎服。

功效:发散风寒,降气化痰。

适用证: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舌苔白腻脉浮。

禁忌;风热咳嗽忌用。

方义:本方用于伤风咳嗽而夹湿者,是很好的解表化痰剂。方用荆芥发汗散风,前胡、旋复花消痰降气,半夏燥湿降逆,细辛辛散温经,茯苓化湿利水,甘草调诸药而和中。各药配合起来,确具有发表散风、降气化痰、燥湿行水等作用。

“局方金沸草散”,是本方去细辛、茯苓,加麻黄、赤芍二味。其主治与前方基本相同,但发表的作用较强,而温经渗湿的作用稍逊,因此用于伤风咳嗽,表证较重,而风湿较轻者最为适宜。

6.紫金丹(附方:龚氏紫金丹,新增)

紫金丹里用白砒,豆豉糊丸寒哮宜。

龚氏一方加矾石,化痰解毒用无疑。

来源:《普济本事方》。

药物:白砒(水飞)1.5克, 淡豆豉6克(好者,用水略润片刻,以纸挹干,研膏)。

用法:以豆豉膏和砒,同杵极匀,为丸如麻子大,每服0.12~0.15克,小儿量酌减,临卧时用陈茶煎汤候极冷送下。

功效:祛寒化痰,止哮定喘。

适应证:多年哮喘,或发或止,胸闷不畅,呼吸困难,耸肩倚息而不得卧,背部时感恶寒,痰白而黏,脉象缓而有力,苔白腻。

方义:紫金丹用于寒痰坚结不解而体质不甚虚弱的哮喘患者,确有疗效。方中白砒大热大毒,是逐寒劫痰、定喘的要药;白砒配合功能解毒的豆豉,其毒性虽然得以减轻,但剧毒不能尽除,因此在临床上必须特别审慎使用,否则就会造成严重事故。一般说来,使用此丹时,应注意下面几点:①实热哮喘者忌服;②寒喘用之虽然最合,但还应根据病情之轻重缓急,掌握使用剂量,一般可由小量逐步增加,但不宜持续服用。③药后如若肌肤出现红疹,应即停止服用,以免中毒;④在服用此丹期间,切不可饮酒。

本方现各地实验报道很多,只要辨证明确,收效颇捷。因其主治寒喘,一般都叫它“寒喘丸”。

龚贤《万病回春》上记载的“紫金丹”,是用砒、豉、枯矾三味所组成。矾石不但能化痰,还能解砒毒,其组方实较《本事方》更为周到。

7.清气化痰丸清气化痰星夏橘,杏仁枳实栝蒌实,芩苓姜汁为糊丸,气顺火消痰自失。

来源:《医方考》。

药物:姜半夏、胆星各4.5克,橘红、枳实 、杏仁 、栝蒌仁 、黄芩、茯苓各9克。

用法:共研细末,姜汁糊丸如梧子大,每服6克,淡姜汤送下。

功效:清热化痰,燥湿止咳。

适应证:痰热内结,咳嗽痰黄,稠厚胶黏,甚则气急呕恶、胸膈痞闷,或发热,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义:本方为治热痰的通剂。方用半夏、天南星燥湿祛痰,黄芩、瓜蒌、杏仁清热润肺下气,橘红、枳实、茯苓健胃化痰、利气,气顺火降而热痰自消。但如纯属湿痰,痰量多而清稀,苔白腻,脉濡滑者,则不宜应用本方。

8.小陷胸汤(附方:大陷胸汤、大陷胸丸)

小陷胸汤连夏蒌,宽胸开结荡痰周。

大陷胸汤治腑实,硝黄甘遂一泻柔。

大陷胸丸加杏苈,项强柔庢病能休。

来源:《伤寒论》。

词解:①项强柔庢,同痉。痉病在《金匮》中有刚柔之分;项背强急无汗的为刚痉,项背强急有汗的为柔痉。大陷胸丸主治结胸兼见类似柔痉的项强,所以说“项强柔庢病能休”,但实际上不是柔痉病。

药物:黄连3克,半夏(洗)9克,栝蒌实15~24克。

用法:先煮栝蒌,后入诸药,去滓,分两次温服。

功效:清热宽胸,开结荡痰。

适应证:痰热郁结,胸中烦闷,脘部按之则痛,痰涎多,苔黏而黄,舌质红,脉浮滑或兼数者。

禁忌:寒实结胸而无热象者不宜用。

方义:本方主治饮邪留结于心下,胸闷而痛的热实结胸证。栝蒌仁、半夏辛滑升降,善宽胸启膈,开结荡痰。川黄连苦辛通降,能清热泄痞,与半夏为伍,功能燥湿清热,泄痞降逆,即半夏泻心的意思;与栝蒌仁为伍,苦辛荡痰而涤热,为肠胃药中峻快之剂。合而有清热宽胸、开结荡痰之功,对于痰火结胸,有显著疗效。

“大陷胸汤”(《伤寒论》),用大黄12克,芒硝9克,甘遂2克。甘遂苦寒利水,与硝、黄同用,功能泻除肠胃中的积水、痰热。对于小陷胸汤证兼见阳明腑实,痰饮内结,胸腹积水,大便秘结,心胸大烦,日晡小有潮热,心下至少腹硬满痛而不可近的证候,必用大陷胸汤,胸胁以至胃肠的邪热与痰水,才能荡涤无遗。但如非正实、邪实者,绝对不可误投。

“大陷胸丸”(《伤寒论》),是大陷胸汤加杏仁、葶苈子二味,研末,蜂蜜为丸。葶苈辛寒,泻肺行水,下气定喘,主治痰火壅肺,咳喘胸痛,佐以杏仁,其效更著;与甘遂、硝、黄为伍,用于肺伏痰火,咳喘胸痛,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甚至项强如柔痉状者,能使痰火与燥结一齐通解。这是开肺通肠(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治痰火结闭的效方。

大陷胸汤、丸的主治是“结胸”,诸泻心汤的主治是“痞”,二者是根本不同的。而小陷胸汤的主治,则介乎结胸与痞之间,应用时应加以区别。近人樊天徒在《伤寒论方解》中对此辨析极为确当。他说:“因为结胸的主要证候是心下痛而按之石硬,其病的重心是在胸胁,胃不过受其影响而已,其病变是水与热,其治愈机转必须有所去,所以治疗当用泻水剂。……痞的主要证候是心下痞,按之濡而不痛,其病的中心在胃肠,其病变只是热结,纵然有挟水气者,但治愈机转只要泄热消痞,不须有所去,更不必用泻水剂。”二者是显然有所区别的,从病位上说,一是在上,一则在中;从病邪来说,一是有形的痰水,一则是无形的痞热;从治疗上说,一是逐水,一则是泄热。至于小陷胸汤证的病位,都是在“心下”的胃部,胸胁仅是受其影响而已。其胃部的痞闷感与泻心汤证相似,而其“按之则痛”,则又接近于结胸证,所以说它介于结胸与痞之间,而称之为“小结胸汤证”。

9.千金苇茎汤千金苇茎生苡仁,瓜瓣桃仁四味邻,肺痛咳吐痰秽浊,清气凉营并生津。

来源:《千金方》 药物:苇茎30~60克,薏苡仁15~30克,桃仁9克,甜瓜子15~30克。

用法:先用水煮苇茎,后入余药,煎成去渣温服。

功效:解毒排脓,清肺通瘀。

适应证:肺痈,咳吐腥臭痰(久久吐脓如米粥),微热烦满,胸中隐隐作痛,口渴面赤,苔黄舌质红,脉象弦数。

方义:肺痈一证,多由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热壅肺,气血混一,营卫失于流通,湿热邪结,血脉凝滞,郁于肺脏不解所致。其治疗,在未化脓时,以解毒通瘀为主;已化脓时,以清肺排脓为要。本方具有解毒通瘀和清肺排脓的双重作用,而且效用显著,并无猛峻攻克之弊,所以是治疗肺痈的一张要方。方中苇茎即芦苇的茎,现在多以芦根代之,其性甘寒。能泄气分之热,有清肺泻热之功;桃仁善化血分之热结,并能润肺滑肠;薏苡仁色白入肺而清肺,并能利湿、清热结之源,用治肺痈、肠痈有排脓消肿之效;甜瓜子,目前多用冬瓜子仁代之,它能上清心肺之蕴热,下导大肠之积滞。因此,本方具有滑痰排脓之效,对于湿热蕴结,日久成脓之肺痈、肠痈,均有疗效。如果对于肺痈脓已成者,加入和血化痈、消肿止痛的合欢皮(每日30~60克)以及宣肺散结、清热解毒的鱼腥草(每日30克),疗效可以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