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新汤头歌诀读本
14834000000058

第58章 清震汤

清震汤治雷头风①,升麻苍术两般充,荷叶一张升胃气,邪从上散不传中。

来源;《卫生宝鉴》(《保命集》原名升麻汤)。

词解:①雷头风:证见头痛,头面起疙瘩肿块,按之疼痛;因其起病犹如雷霆之迅捷,所以叫做“雷头风”。

药物:升麻6克,苍术9克,全荷叶一张。

用法:水煎服。

功效:升散风热,燥湿运脾。

适应证:雷头风,头面疙瘩肿痛,憎寒壮热,形如伤寒。

方义:雷头风是由于痰湿内蕴、风热上攻而引起,所以用升麻升发清阳,散风解毒;苍术燥湿运脾,辛烈发散;荷叶升胃中清气,并引药上行,以发散在上之风热。因为震位于东方,卦象为雷,本方专治雷头风,故名清震汤。

§§第三章 攻里之剂

“攻”就是攻逐(也叫攻下),“里”就是胃腑。利用具有攻逐通利作用的药物,使停留在胃腑(包括肠)里的有形实邪从肛门排出的方剂,叫做“攻里剂”。但是在里的实邪程度上有轻重,性质上有寒热,所以攻里之剂也就有峻有缓、有寒有温。一般是在没有表证的情况下使用。

攻里剂,又叫泻下剂,或简称下剂。所谓泻下剂,就是具有攻逐里邪,排泄肠内宿食、燥屎,祛除热邪壅滞或寒实积聚等作用的方剂。

下剂,从其性质来分,有寒下、温下及润下三类,从其运用的形式来看,有内服和外导两种;按其作用的强弱来说,有峻下和缓下之别。

什么叫做寒下剂呢?寒下剂大都是以大黄、芒硝等寒凉泻下的药物,或佐用枳实、厚朴、青皮等行气、破积的药物所组成。它是针对肠胃里热实结而设。治疗伤寒热病、热实里结、腹痛、大便不通、潮热谵语等证的大承气汤,就是寒下剂的代表。寒下剂的运用目的,一般说来,不外达到实热外泄,脉静身凉,保护阴分不致为邪热所劫而已。古方书上所谓“急下存阴”或“釜底抽薪”,殆即指此而言。

温下剂的性质与寒下剂恰巧相反。它的药物组成:一是采用巴豆之类的辛热泻下药为主所组成,一是采用寒凉泻下药为主,配用干姜、肉桂、附子等辛热药物,以改变其性能,使之成为温下剂。前者如三物备急丸,后者如温脾丸。温下剂大都用于脾胃寒实积聚,以温运脾胃,攻逐寒实积滞。如用温脾丸治疗寒实积聚,大便秘结,腹痛,心下痞硬,手足不温,口中和,舌苔白厚,脉沉弦等证,就是其例。

润下剂,顾名思义,就是具有润燥滑肠作用的方剂,它是为肠中津液不足,大便燥结而设。润肠通便的麻子仁丸,可以作为润下剂的代表。临床常用的润下药除了麻仁之外,还有柏子仁、郁李仁、油当归、蜂蜜等味。这些药物大都含有丰富的油脂或滑润的液体,既能润燥、滑肠,又具有滋养作用,一般用后多无流弊。可是由于肠液不足而大便秘结的患者,多数兼夹其他原因,所以大多数在选用一二味润下药以外,还配合其他药物组合成方。例如肠液不足兼见血虚的,配以养血药,并见阴虚的,配以滋阴药等等。

下剂,大多是通过口服取效,但也有少数是经外用——外导而达到通便目的的。常用外导法,有蜜煎导法和猪胆汁导法。由于都是外用的,所以具有通便而不损伤正气的优点。不过,它们的适应范围,只限于直肠干燥所致的大便秘结。假使燥屎结于直肠之上,其作用便不甚可靠。

峻下和缓下,是指下剂的作用强弱而言。凡是峻下剂,都具有猛烈攻下的作用,所以它所适应的证候都是大实大聚,并且患者的体质比较强壮。寒下剂中急下存阴的大承气汤,温下剂中攻逐寒实的三物备急丸,都具有峻下的作用。至于缓下剂,它的泻下作用大都比较和缓,其所适应的证候也比较轻微。寒下剂中的调胃承气汤及温下剂中的温脾汤,都是缓下剂的代表。

下剂的适应标准,按照一般情况,归纳起来不外四条:①腹部满痛,用手按之疼痛加剧或同时有硬块,或兼胸胁、脘腹痞满;②肠胃有宿食或燥屎,大便不通;③舌苔黄厚,甚则老黄、焦黄起裂纹,或见白厚苔;④脉象沉实、或沉弦、或滑数,重按有力。假如属于热实的,还会出现潮热、谵语、手足汗出、小便不利、烦躁等证;属于寒实的,还会有手足不温、口中和等证。当然这些症状,不是每一个患者都能典型地出现,有些只见其中的一二。同时,这里所说的适应标准,并不包括润下剂在内。因为一般需要润下的证候,大都属于病情较缓(麻仁丸例外),或是兼有虚象的疾患,显然与这里所说的适应标准不同。其次,运用下剂,不能单从大便通与不通着眼。因为不是每一个里实的患者都出现大便不通,也不是每一个大便不通的患者都可以采用泻下剂。例如中气虚弱,肠胃运化不良的虚性便秘,就是要禁用下剂;纵然须用下剂,也得与补剂配合,以补正攻下,方不致误。又如有些特殊的里实病例,不但没有大便不通,却反而出现下利;阳明里实、热结旁流所形成的下利清水,肠垢结滞所引起的痢疾,就是这样。对于这两种病证,须采用“通因通用”法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由此可见,单凭大便秘结与否而考虑泻下剂的使用,犹属肤浅的看法。

下剂,除用于上述症状外,还常常用于治疗肿胀、水饮停蓄,以及身体上部所显现的实证、火证——肝阳、肝火上升所致的头痛脑胀、面赤或双目赤痛,或血逆于上的吐血、衄血等病证。对于这些病症采用下剂的目的,各有不同。肿胀应用下剂,主要是借助通便泄泻,使大量的水分经大便泻出,从而达到水去肿消的目的。舟车丸用治燥实阳水,就是其例。水饮停蓄采用下剂,主要是取其通便泄泻,使大量的水饮痰液从大便排除。例如悬饮、支饮、水停胁下,胸满引胁疼痛,采用十枣汤攻下就是这个意思。至于上部的实证和火证应用下剂,在古方书上叫做“上病下取”,也就是所谓诱导下行之意。对于这种病证,常需在下剂中佐用芦荟、龙胆草、山栀、黄芩、黄连等清热泻火、凉肝的药物,才能事半功倍。用治上实有火的当归龙荟丸(见泻火剂),就是一个例证。总的说来,上述三种证候虽然必须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但只要见到形体壮实、脉实有力、大便稍觉干燥不畅(或大便并无不畅)等实象,即可借用下剂,而与肠胃实证必须出现大实大聚才能使用下剂者不同。

此外,我们还要懂得下剂与补剂的配合运用。因为它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攻补兼施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针对正虚里实而设。形成正虚里实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体质素虚,罹患疾病之后,邪实结于肠胃;二是病后正强邪盛,燥屎结于大肠,未能及时攻下,以致邪实正虚;三是邪实里结,所用下剂的力量不及,数服无效,而致邪实未去,正气已虚。在这种情况下,假使独用下剂,恐正气越来越虚以致暴脱;如若不用下剂,必然邪气壅塞而致病危。所以唯有采用下剂和补剂配合运用的方法,才能邪去正安。攻补兼施的黄龙汤,可以作为这一方面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