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古代发明与发现
14834200000131

第131章 运河

运河,是指人工开挖的水道,用以沟通不同水系和海洋,联结重要的城镇和工矿区,发展水上运输。

据史料记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挖运河的国家。早在公元前600年的时候,楚国和吴国共同挖了一条运河。后来,吴国夫差要做中原的盟主,在山东、河南之间接通了泗水和济水的航运。以后,我国北方开凿运河的技术,传到了南方,并在那里得到了推广。

隋朝统一以前,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长期开发,在我国江淮及江南地区一带,已被南方的移民发展成为国内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如何加强对南方富饶地区的控制,便成为建立在中原的隋朝统一政权的大问题。同时,因为国防的关系,在那时的边疆,国境东北部涿郡(今北京),需要建立一个军事上的大基地,但如何把全国的军需物资输送到这个军事大基地,又是当时统治者考虑的另外一个大问题。中国的河流,大都是由西往东流。于是,隋炀帝决定开掘运河,将横贯的诸水联结在一起,成为一条贯通中国南北的河流,以解决以上所遇到的两个大问题,也就是要在经济和政治上迅速沟通南北。这条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长,并且有着重要作用的运河。这条运河在唐朝以前称为“沟渠”、“漕沟”、“漕河”、“运渠”等,直到宋朝时才有“运河”这一称呼,元朝以后,“运河”的名称就逐渐固定下来。

隋代大运河是以当时的首都洛阳为中心,分为4段:第1段是“永济渠”,北起涿郡,南到洛阳东板渚(今河南荥阳东北);第2段是“通济渠”,北到洛阳东,南到山阳(今淮安);第3段是“邗沟”,北至淮安,南到江都;第4段是“江南河”,北起镇江,南到杭州。

此外,在洛阳西面,有从长安到潼关的“广通渠”。这条隋朝时期的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大水系。元、明、清时期,这条大运河进行了修整。随着中国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现在,这条大运河全长已达1794公里,成为中国东部最著名的南北大运河——京杭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