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生活细节决定全家健康全书
14834900000011

第11章 家庭用药细节

薄荷虽好别滥用

薄荷作为一味常用中药,以其特殊的芳香、辛凉的口感,深受人们的喜爱。在餐桌上,我们可以看到薄荷叶生吃、熟炒。超市里,以薄荷为添加剂制成的饮料、糖果、香水、烟酒、牙膏、化妆品、外用洗剂等产品随处可见,真可谓是应用广泛。

一些酷爱薄荷味感者,更是把薄荷糖等产品随身携带以便及时享用。薄荷作为药物的功效早已得到证明,科学家发现,薄荷含有薄荷醇和薄荷酮,具有抗病毒、祛痰、镇痛抗炎、解痉、兴奋中枢神经、杀菌等药理作用。中医用薄荷作为发汗解热剂。老年人吃些薄荷粥,可以清心怡神,疏风散热,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夏日,在家用薄荷给自己做份“凉汤”喝,既可解渴,又能解暑。

虽然薄荷无毒,但用药不对症或用量过大也会造成不良后果。薄荷属于辛凉解表类药物,薄荷油用量为每日0.06~0.6毫升,超量服用后可引起中枢麻痹,表现为恶心、呕吐、眩晕、眼花、大汗、腹痛、腹泻、口渴、四肢麻木、血压下降、心率缓慢、昏迷等。尤其是大病初愈、寒凉体质的人过量服用更容易出现上述情况。

治疗脚气病如何用药

从临床表现来看,脚气可分为三型,治疗方法也因型而异。当患者足部出现脱皮、裂口子的症状时,属于角化干燥型。对于此类患者,用药应以霜剂、膏剂为主;如果是水泡靡烂型的患者,即患处渗水,对这类患者就不能使用刺激性过强或软膏等药物,而应先将患处处理得干一点,然后再用粉剂药物进行治疗;还有一类患者属于两者兼有型,即有的部位干燥、脱皮,有的部位靡烂流水,此时就应根据具体情况用药。

除了辨型用药,患者还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足疗程用药。许多脚气患者只注重在急性期坚持用药,一旦症状减轻便停止用药,殊不知,脚气是一种极易复发的疾病,无论患者使用哪种药物进行治疗,都要坚持到足够的疗程才能彻底清除脚气。

除了用药物治疗以外,日常的足部保健对治疗脚气也非常重要。脚气是由一种皮肤癣菌引起的疾病,而这种癣菌在比较潮湿、高温的环境下更容易滋生。因此,人们应注意保持足部干燥,选择比较吸汗的线袜和透气、宽松的鞋子。每天坚持洗脚,并擦干脚和脚趾缝。

处理外伤谨慎用药

在使用西药类外伤用药时也要注意,外用药物应避免接触眼睛和其他黏膜。涂擦部位如有灼烧、瘙痒、红肿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用药,先洗净伤口,再向医师或药师咨询。如果伤口或创面有渗血或渗出液,难以敷药时,应先将伤口洗净擦干,然后再敷药。但对外用药过敏者要禁用外用药物。硼酸洗液则不宜大面积使用,更不宜用于婴儿。

在使用一些常用外用药时,还要注意这些禁忌:

1.碘酒。2%的碘酒用于刚起的疖子、皮肤擦伤、毒虫咬伤、无名肿毒、癣症等,但已破损的皮肤、伤口或黏膜处不宜擦用。5%的碘酒可用于打针前给皮肤消毒,而擦上碘酒后还须用70%的酒精擦去过多的碘,以防止刺激皮肤,产生过敏。但对碘酒过敏的人要慎用。

2.紫药水。不宜涂在皮肤破损黏膜等处。

药酒的简单疗法

1.枸杞酒治病。将枸杞子去除腐坏的颗粒,洗净晾干,装入瓶内,然后加入适度的酒,可治神疲肢倦、失眠、胃寒、阳痿等。

2.金橘酒治病。采用新熟金橘浸酒,其味芳香适口,作为冬季保健药酒,也可常服,可治咳嗽、感冒、因肝胃不和引起的胃痛等。

3.大蒜酒治病。大蒜去皮及无用部分,洗净晾干浸酒,可治关节炎、神经痛、失眠、身体虚弱、慢性气管炎。

4.红花酒治病。将红花浸入酒内,成熟时呈棕色,味浓,饮用时需加入2~4倍的冷开水,可治高血压、头痛、妇女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腹痛等。

5.乌梅酒治病。用新鲜青梅或乌梅干浸酒。若加入蜂蜜则酸甜可口,可治贫血、气虚神疲、消化不良、口臭、久咳、慢性胃肠炎、胃痛、腹泻、慢性肝病等。外用尚可擦治黄褐斑,在每天洗脸前擦涂,并轻轻按摩。

6.人参酒治病。将人参切片浸酒,饮用时可加入蜂蜜,可治病后、产后、老年体质虚弱、脾胃功能减退、神疲肢倦、记忆力差等。

7.橘皮酒治病。将30克橘皮浸入500克白酒中封固,一周后可饮用,每次一杯,临睡前饮之,可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病属寒湿偏甚者。

8.海马酒治病。将2只海马浸入500克白酒内,封固两周后即可饮用,临睡前服一小杯,可补肾助阳、治肾精欠亏、阳痿不举、腰膝酸软等。

9.五加皮酒治病。将五加皮、当归、牛膝各15克,浸泡于1000克白酒中,一周后饮用,能祛风除湿、强筋健骨,治风湿痹痛无热象者。

如何辨别中药是否过期

一般可采用眼看、手摸、鼻闻、口尝的方法进行辨别。

药材类补药:如人参其颜色由白色转为淡黄色、黄色或炒米色,表明还可以服用。如已霉变、虫蛀严重者不可再用。若虫蛀不很严重,仅局限于表面,只需除去虫粉、虫卵仍可服用,若大部分已被虫蛀空,应予抛弃。另外,鹿茸、冬虫夏草、蛤士螟油等久藏后,表面如出现深棕色(俗称“走油”),折断面也呈深棕色,或有哈喇味,均不宜再食用。

中成药类补品,可按剂型来观察其质量的好坏:

口服剂。如黄芪生脉饮、人参蜂皇浆、人参蛤蚧精、还精煎等,久藏后,会产生块状沉淀物,或发霉、发酵,或有哈喇味,皆不可再服用。

片剂。这些药片容易受潮而出现裂片、发霉。如药片松散、变色、黏连,则不宜再用。不过有些糖衣片虽然表面颜色不均匀,但芯片色泽和质地仍较好的,仍可以应用。

胶囊剂。一般从外表看不出问题,应拆开观察其粉末正常与否。若已吸潮黏连成团,或已凝结成固体,或已发霉,说明已变质,不可再用。这类补品有龟鳖丸、详参胶囊等。

冲剂。冲剂是中成药常见剂型,含糖量高,最容易受潮。如山楂麦曲冲剂、板蓝根冲剂、感冒冲剂,若已经变黏、发霉、结块、变硬,则不应使用。

服药后不易立即睡

许多老年人在生病后,每天晚上都要吃药,而多数老人都会选择在上床休息之前吃药,一般人也会认为这样更有利于发挥药力。事实上,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时间久了还会引发一些疾病。

吃完药马上就睡觉,特别是喝水量又少时,往往会使药物粘在食道上来不及进入胃中。而有些药物的腐蚀性较强,在食道溶解后,会腐蚀食道黏膜,导致食道的溃疡,情况较轻微的只是吞咽时感到疼痛,严重者可能伤及血管而引起出血。经过研究显示,许多患药物性食管溃疡者就是因为曾在近期睡前服过胶囊类药物,如抗生素胶囊、感冒胶囊等,或是服用了颗粒状的止痛药而造成的。

一些老人和儿童,由于他们吞咽力弱,如果立即上床睡觉,药物很可能在食道中滞留,轻则会引起食管损伤,重则会造成窒息。容易引起食管损伤的药物有氨茶碱、阿司匹林、消炎痛、强的松、硫酸亚铁,服用这些药时,要注意饮适量水,千万不要干吞,服药后亦不要立即就寝。

不可一味迷信新药

一般来说,新药的化学结构、组成成分及毒副作用还需要不断地进行临床观察总结。一种新药的问世,尽管经过临床使用,证实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这些药物中的很大一部分实际效果、毒副反应的实践检验时间不是很长,病例亦有限,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其实际性能。有些药物在动物实验阶段和临床应用初期没有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却发现并不安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很大一部分新药由于疗效不佳或毒副反应重而被淘汰。

而老药有的经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使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如阿司匹林,使用了一百多年,尽管有不良反应,但在临床使用上却越来越红火。

还有一些老药因为有了新的用途而更具魅力,如阿司匹林,最初用于解热镇痛、抗风湿,现在用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再如用于治疗心绞痛的消心痛,现在还用于治疗顽固性呃逆、支气管哮喘、咯血、急性肺水肿、门脉高压等疾病。

因此,家庭用药中切记:对症下药,疗效显著就是好药,切忌一味地迷信新药。

中药加糖服影响药效

中草药煎成汤剂,常有一股苦涩味道,使人难以下咽,尤其是小儿吃汤药更是费劲。不少家长采用在汤剂中加糖的方法冲淡药味,希望孩子能顺利地喝下。然而,苦味药加糖以后,是有可能降低疗效的。

这是因为,中药的化学成分一般都比较复杂,一些苦味的中药都具有特殊的疗效。糖中多含有较多的铁、钙等元素,能与一些中药中的蛋白质乳酸等成分起化学反应,使药液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凝固变性,产生有害物质。这样就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药效。其次,糖还能抑制某些退烧药的药效,干扰人体对矿物元素和维生素的吸收。某些药物就是借助于苦味,或其他异味刺激而起作用的。此外,糖还可以分解某些药物的有效成分。如糖可解除极苦的药——马钱子的部分药效。

吃水果后不宜服药

1.某些水果含有一种鞣质成分,这在青涩的水果中存在较多,如未熟的柿子、苹果、杏等。这种成分虽是天然植物成分,但容易和药物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药物在体内聚集沉淀,溶解度变小,从而使药效降低。

2.多数水果含柠檬酸和苹果酸,它们会改变肠道中的pH值,进而间接影响到药物作用。对pH敏感的药物,如口服青霉素类药物,与酸性较大的水果(如山楂、葡萄等)一同服用时,会影响到药物的疗效。

3.水果中一般含有钙和镁等金属离子,这些成分可以和某些类别的药物(如四环素类)产生综合反应,形成难溶的复合物,使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受阻。

4.人们常用的降血脂药、抗生素、安眠药、抗过敏药等,均可能与水果中的物质发生相互作用,使药物失效或产生毒副作用。如某些抗过敏药可能与柚子、柑橘类水果发生反应,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引发致命性心室纤维性颤动。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在服用抗过敏药物(特非那定)的同时,如饮用了葡萄柚汁就可能会中毒死亡。

服药“每日三次”有讲究

药品说明书标注的用药方法,一般都是1日3次,不少人服药时,常认为“一日”是白天这段时间,而把“每日三次”用药的时间定在上午、中午和下午,或是三餐前后。事实上服用任何药物都这样做是不科学的。

要知道,两次服药间隔时间过长,会影响疗效;两次服药间隔时间过短,会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临床上,服药的间隔时间和次数是根据药物的半衰期(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来决定的。因此,为了维持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按规定服药是非常必要的。

按半衰期的长短,常用药物分为四类。半衰期在1~4小时的超快或快速消除类、半衰期在4~8小时的中等消除类、半衰期在8~12小时的慢消除类和半衰期大于24小时的极慢消除类。每日给药的次数,是根据24小时内药物在人血液中的浓度变化制定出来的。快速消除类的药物以静脉滴注为宜,如氨苄青霉素。灭滴灵的半衰期为6~11.5小时,因此给药为每天3次。美西律半衰期是10~20小时,每天给药2次。极慢消除类药物浓度的波动幅度不会像其他类药物引起的幅度大,所以,一日只用吃药一次。

酒后不要随意吃药

据统计,美国平均每年有4.7万人因酒后服药而引起了新的疾病,约有2500人因酒后服药致死,其中有不少人就是因酒后服安眠药而死亡的。可见酒后用药很危险,切不可对其掉以轻心。

有很多药品不宜酒后服用,比较常见的有:

1.降压药。如利血平、心痛定等。酒能引起血管扩张,若这些药与酒同服,或在服药期间饮酒,易出现低血压,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2.肝毒性药物。这些药物的肝毒性强,与酒合用会使毒性加重,并加重对肝的损害,引发肝中毒等各类肝病。

3.抗癫痫药物。饮酒可降低抗癫痫药物的疗效,这是由于乙醇可激活药物代谢酶,加速药物的代谢,使血液中的药物浓度降低。

4.镇静催眠类的药物。这些药物和酒一起服用,会使中枢神经受到抑制,轻则出现神志恍惚、昏昏欲睡、身体不协调;重则使抑制加深、呼吸困难、昏迷、血压下降。

5.止血药和抗凝血药。酒精可以抑制凝血因子,对抗止血的药物,使药的止血作用大减弱。

6.降血糖药。酒精可刺激胰腺中的β细胞,增加胰岛素的分泌,若在使用降糖药物优降糖、二甲双胍、胰岛素等期间大量饮酒,很容易造成低血糖反应,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或者诱发乳酸血症。

避免这些无效用药

1.头痛服用止痛药。很多人都会在头痛的时候选择服用止痛药物,实际这是不科学的。研究表明:几乎所有头痛都是由于血管和肌肉,尤其是血管的牵拉造成的。情绪紧张、药物、酒精等因素引起的偏头痛,由于脑动脉血管的收缩,每次心跳,动脉血管都会受到牵拉,因此便会产生头部的跳痛。因此在治疗头痛时,首选药物和最有效药物应该是能够作用于血管的药物,而不是止痛药物。

2.流行性感冒服用抗生素。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所引起的一种上呼吸道感染。目前,对流感患者使用抗生素的现象很普遍,不仅多见于个人自用,甚至一些医生在治疗流感时也常让病人服用抗生素。实际抗生素对流感治疗是无用的,只有当并发细菌感染时,才可以考虑使用抗生素。

3.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腹泻服用抗生素。腹泻一般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可以选用抗生素治疗。但非感染性腹泻服用抗生素根本无效。消化功能紊乱可由饮食不当、食物过敏或生活规律的改变、外界气候突变等原因引起,此类腹泻使用抗生素都没有效果,而应当采用饮食疗法或用一些助消化药物来治疗。

4.皮炎、瘙痒症用激素。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抗过敏、抗炎作用,因而对某些皮肤疾病、瘙痒症有一定的疗效,但大多数情况下使用是无益的。此药长期使用或经常使用,可能会诱发感染,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导致溃疡或不愈。只有湿疹、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牛皮癣等才选用激素。患有皮肤病、瘙痒的患者不要首先选用激素或激素制成的外涂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此类药。

中药与西药应相隔半小时服用

中、西药各有所长,相互配合使用,往往能起到取长补短的效果。例如,慢性肾炎病人用激素治疗,待水肿消退后,逐步撤去西药,换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中成药,能消除蛋白尿,改善肾功能。

那么,是否任何中西药都能同时服用呢?事实上也不尽然。如含有酸性成分的中成药,像山楂丸、保和丸、五味子丸等,不宜与胃舒平、氨茶碱、复方新诺明等同服,否则酸碱中和,会使药物失效。

从临床经验看,中药与西药应相隔半小时服用。因为大部分西药开始被身体吸收约需半小时左右,经新陈代谢后对中药的影响很小。相反有些中药,如医治伤风、感冒的药材,其药性发挥会较快,同样约半小时后可吃其他药。如果是具有滋补作用的中药处方,相距时间应再适当延长一些。

中西药相冲的情况,对于长期患病的人来说威胁会更大一些,因为像哮喘、心脏病、糖尿病等患者,或长期需药物抑制病情的患者,除了需要定期服用西药外,多会选择中医药治疗、调理。两药相撞后,有可能相互抵消了功效或令药性过猛,产生不良副作用。

合理选择感冒药

由于有些人治病心切,所以滥用感冒药的现象比比皆是。感冒药依赖性虽不及麻醉性镇痛药那么强烈而顽固,但其潜在的危害亦不容忽视。身体抵抗力强的人,不管是患普通感冒还是流感,一般可不经任何药物治疗而自愈,但对于体弱者来说,感冒常可诱发或加重病情。所以为减轻痛苦缩短病程并预防并发症,应合理选用必要的抗感冒药。

1.参苏理肺丸。主要成分为苏叶、人参、葛根、枳壳、木香、生姜等,用于虚证的风寒感冒,适应症为怕冷重、发热轻、鼻塞流涕、咳嗽、痰稀、头痛、无汗、胸闷胸胀、周身乏力等。

2.感冒清热冲剂。主要成分为荆芥穗、柴胡、桔梗、葛根、杏仁、苏叶、薄荷等,用于发热较重的风寒感冒,适应症为怕冷发热、周身酸痛、鼻流清涕、口苦咽干等。

3.银翘解毒丸。主要成分为金银花、连翘、荆芥、薄荷等,用于风热感冒者,适应症为发热为主、微怕风寒、有汗或汗出不畅、头痛鼻塞、咽喉肿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等。

4.藿香正气丸。主要成分为藿香、紫苏、桔梗、陈皮、茯苓、白术、半夏、厚朴等,用于夏天暑湿感冒,适应症为发热、流涕、体倦、头晕、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腹泻等。

安眠药不宜长服

安眠药是一类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的药物。一般来说,现在使用的安眠药物都有副作用小、服用安全的特点。但若长期服用,特别是长期服同一种安眠药,副作用便会呈现出来。

首先,容易养成习惯,甚至成瘾。服药的时间越长,停药后补偿反跳越重,有些人出现难以忍受的戒断症状,便产生了非吃不可的错误认识,形成了药物依赖性。

其次,容易产生耐药性,并具有危险性。白天药物促使肝脏产生药物的分解酶增多,体内的药物就能够很快的被这种酶破坏,从而使药物的催眠作用逐渐减弱,而产生耐受现象。因此,有些人吃安眠药的剂量会越来越大,从而造成严重后果。

再次,具有一定毒性。因为大多数安眠药经过肝脏分解,由肾脏排泄的,所以对肝肾功能必然有影响。对肝肾不好的人,要注意选择副作用小的安眠药,否则会引起肝脏肿大,肝压疼痛,肝功能不正常,甚至出现黄疸、浮肿、尿中蛋白等肝肾功能的损害。

扭伤24小时内别贴膏药

不小心肌肉拉伤或是落枕、崴脚后,很多人都用膏药来消肿、止痛。贴膏药治疗是不错,但最好先冷敷或用凉水冲洗患处,24小时后再贴止痛膏药。否则不但无法减轻疼痛,反而会造成局部肿胀加重,使疼痛更厉害。

这是因为人体软组织受到损伤后,局部会慢慢肿胀,压迫神经引起疼痛,肿胀部位的皮肤也会变得敏感而娇嫩。此时,如贴止痛膏药,不仅皮肤易发生过敏反应,膏药的活血功效会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血管内渗出液体增多,反而会加重局部肿胀、疼痛。

正确的使用方法应该是:跌打损伤后,在皮肤无破损的情况下,应先用热毛巾或生姜片将患处的皮肤擦净,也可冷敷或用冷水冲洗患处,使血管收缩,减轻肿胀疼痛现象。等24小时后再贴伤湿止痛膏,这样既可减轻疼痛,又可缩短病程。

换药过勤伤口难愈

外伤是日常生活难免的,怎样换药才能使伤口好得快?有的人认为,换药勤,长得快。其实换药过勤,反而会影响伤口愈合。

至于隔多久换一次药最好,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污染伤口可每隔1~4天换1次敷料,普通为7天。对外科手术切口,可术后3天观察伤口。对普遍感染伤口,分泌物不多,肉芽上皮生长良好者,尽量间隔数天换药1次。分泌物多,则应及时清除。对有消化道瘘者或渗液多的伤口,可采用负压吸引的方法,以利引流及减少敷料的应用。

输液打针要慎重

有些人认为,打针、输液比吃药作用快、效果明显,因而一旦生病就要医生为其打针或输液。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到底打针好还是吃药好,要看所患疾病的种类和病人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1.药物的性质。有些药物只能通过注射给药,如青霉素、胰岛素等,口服这些药物无法吸收。

2.患者本身状态。如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而无法吃药或抽风、心跳呼吸停止、休克等需立即控制病情,但又无法吃药。

3.所患疾病。如颅内感染等,必须用青霉素注射才能起到治疗作用。又如在患肠道寄生虫、肠道细菌感染等疾病时,服药的效果可能优于注射,价格也低。当患感冒时,中药的效果比西药要好得多,中药一般是要求口服的。

输液的方式比口服药物有更大风险。因为输液要求无菌操作,特别是静脉输液,环境必须清洁,否则大气内的细菌、致病微生物会对穿刺部位和输入的液体造成污染,使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对于有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及老年人,不适当的输液甚至会造成生命危险。

煎补药应得法

煎补药用什么锅是有很讲究的。煎补药要用沙锅,因沙锅受热均匀,不会使补药的有效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而影响疗效。如果没有沙锅,可用搪瓷烧锅代替,但千万不能用铁锅或其他金属锅,因这些盛器煎煮补药时易产生有毒物质而危害人体。

煎补药前要先将药材用清水浸泡30分钟,使其软化,然后再加热煎煮。不可直接用沸水煎,因为这样,药物中的蛋白质会很快凝固,影响药效。至于用水的多少,要根据药量而定,一般以水面超过药物少许即可。

煎补药要讲究火候,未煮沸的可用猛火,水开后要用小火。煎熬时要盖好锅盖,以免药物中的挥发成分溢出。味厚滋养的补益药,煎熬的时间要长一些,一般认为煮沸后再用小火熬1小时左右,以使药物中的有效成分能很好地溶于水中。药煎好后,要趁热将药汁滤出,每剂药一般煎用3次为宜。

滥用眼药水弊病多

许多人没有眼疾也习惯经常点眼药水,或者眼部不适、不经确诊就点眼药水。专家提醒,这都是不合适的,滥用眼药水弊病多。

据专家介绍,绝大多数眼药水除了其治疗成分外,还含有防腐成分。如果经常滴眼药水,防腐成分可破坏眼表结构,产生刺激症状。抗生素眼药水是应用最广泛的,包括针对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衣原体感染等。这类眼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按疗程用药,如盲目地长期使用抗生素眼药水会引起耐药菌株的产生。

眼药水根据其成分的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如果不经确诊自己经常点某种眼药,会引起不良后果,有些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有些眼药水含有收缩血管的肾上腺素,当眼睛充血时用了马上充血消退,这是肾上腺素收缩了血管,并未去除充血的病因,当药效过去了,充血依旧。一些人于是频频滴用这种强力收缩血管的药物,影响眼的代谢,从而会加重眼病。

体虚者不宜拔火罐

拔火罐是以罐子为工具,通过燃烧或抽气排出罐内空气,造成负压吸附于体表,使罐紧吸在施治的部位上。体质虚弱者因为他们特别怕风、怕冷、怕凉、怕寒,接触风寒身体会感到很不舒服。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擅自拔火罐,很可能会贻误病情。

拔火罐时,要露出拔罐的部位,然后点火入罐。点火时一般用一只手持罐,另一只手拿已点着火的探子,操作要迅速,将着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几晃后撤出,将罐迅速放在要治疗的部位。火还在燃烧时就要将罐口捂紧在患处,不能等火熄,否则太松,不利于吸出湿气,要有罐口紧紧吸在身上的感觉才好。注意不要把罐口边缘烧热以防烫伤。

牛奶与钙剂不宜同服

有人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时,为了达到更好的吸收效果而将牛奶与钙剂同时服用,这种做法并不合理。

牛奶是一种富含钙质并且吸收良好的普通食物,每100毫升牛奶中就含有钙质约120毫克,其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也都较高。

单纯喝牛奶,钙的吸收已经达到或接近饱和的范围了。如果将钙剂与牛奶同时服用,就可能会造成钙质的浪费,钙片将“原封不动”地排出体外。因为当钙质摄入量达到一定范围时,再增加钙的摄入就可能会导致胃肠道对钙的吸收下降。

而且钙剂与牛奶混合后,可能导致牛奶中的大分子胶质发生变性,形成絮状沉淀,影响牛奶的感官性状。

服中药须注意的小细节

1.要视病情、药性的各异,调整汤药的温度使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

2.有些中药服用不当易致呕吐,要加以注意。如香薷,热服易致呕吐,当以冷服为好。

3.精心护理。服发汗药后需安卧。服辛温发表药宜盖被取微汗以助之,而服辛凉发表药则不宜捂被。

4.观察疗效。服发汗药者,应在全身轻微出汗即可,不宜大汗淋漓,以防发汗太多而虚脱(尤其是老年人)。若发现服药后不出汗,可加服些热开水或热稀粥,以帮助药力扩散。

5.并不是所有的中西药都能合用,有的可能会相互干扰,降低效果,甚至发生中毒。因此,中西药合用者,即使没有药物禁忌,也应相隔一段时间后服用,这样比较安全。

6.在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等不易消化及辛辣与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与疗效。如:茯苓忌醋;蜂蜜忌生葱;天门冬忌鲤鱼;白术忌大蒜、桃、李等。

家庭如何储存药物

家庭存药首先要注意药品的储存条件。购药后,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按照要求规范储存药品。阴凉保存的标准是在20℃以下,冷藏保存是在2℃~10℃,常温保存是指在0℃~30℃。

用于家庭小药箱的选材也是有讲究的,有很多家庭用空的纸箱盛装药品,这是不可取的,因为纸箱会吸潮,不利于药品的保存,所以建议大家用质量比较好、没有异味的塑料箱保存药品。在存放中如发现药片(丸)发霉、黏连、变质、变色、松散、有怪味,或药水出现絮状物、沉淀、挥发变浓等现象时,均不可再用。

有条件的,最好能用药店出售的家庭急救箱,它中间有很多分格,不仅对空间的利用比较好,而且可以对药品进行合理的分类,方便查找、取用。

感觉好了不应立即停药

对病人来说,服药、停药都是有讲究的。一般情况下,治疗性药物在病情稳定以后是可以停药的。但有些药物是不能病好骤停的。

任何疾病的药物治疗均应疗程足够,才能完全消除或抑制病原微生物或致病因子,帮助和促进脏器机能的恢复,达到痊愈的目的。因此,为避免过早停药导致病原微生物的复活与繁殖,也为避免过晚停药导致毒副反应和耐药性,疾病治愈后再用药1~2天即可停药。

有些疾病病情复杂,治愈后易复发,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结核病、类风湿关节炎和某些慢性疾病。这些疾病用药治愈后,为巩固疗效,防止复发,一般均需一段时间维持治疗,而对于抗癫痫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控制疾病后,不仅需做一段时间的维持疗法,而且需采用“逐渐递减”的方法停药,否则会使病情加重。

煎煮中药要讲究方法

中药煎煮过程中有诸多因素会影响煎煮质量,而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中药药效的发挥。煎煮中药,要讲究正确的方法,以下这些中药方法不当就易坏事。

芳香药。如麝香、冰片、樟脑、苏合香、安息香等,它们都含有在常温下都易挥发的有效成分,根本不能煎煮,否则会没有任何药效,所以不适合煎煮,宜入丸散或外用。

消食药。如谷芽,麦芽,鸡内金等,主要有效成分是其中所含的活性物质,如谷芽中的淀粉酶,转化糖酶,蛋白质分解酶等,这些物质均不耐高温,煎煮之后酶的活性降低,从而影响疗效。

驱虫药。如雷丸,其驱虫主要的有效成分当加热至70℃时,便失去活性,因而用雷丸驱虫时必须研末冲服,否则就达不到驱虫的效果。

胶糖类药。如阿胶、龟板胶等,由于这类药物大多是高分子物质,溶化水中后,黏稠性较强,如果再与其他药物共煎,容易粘锅烧焦,应将其他药先煎好去渣取汤,然后加入上述药物趁热搅拌,使其完全融化后服用。

滥服春药危害大

滥服春药可导致以下几类危害:

1.虚损性疾病。春药的直接效应是激发性欲,导致性交过度。而性味燥烈的药物与过度性交造成精气大量损伤,是促成虚劳早衰,直至死亡的原因。

2.外科疮疡类疾病。疮疡类疾病的发生,也可以是春药之毒积聚体内,向外发泄,攻击体表所致。

3.生殖器官功能减退。春药的功能是暂时性的,促成的快感不仅提高了性器官的兴奋度,而且使性器官始终陷于一种不能及时得到恢复的疲劳状态,最终造成更严重的衰退。

4.对后代的遗患。滥服“春药”助兴的夫妻,其孕育的胎儿先天不足或畸型的可能性较大。

可见,春药虽然不是不可沾染的毒药,但它是一种特殊的药品,健康人千万不要被蛊惑。确有性功能障碍者,也应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地使用,切不可贪图一时之欢而随意服用。

中药煎煮时勿清洗

为何中药在煎煮之前不宜用水清洗呢?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水洗可致部分药材辅料丢失。有的药材在炮制过程中加入蜜、酒、胆汁等辅料,而这些辅料易溶于水中,若用水冲洗,可导致部分辅料丢失,如蜜炙甘草、蜜炙麻黄,酒制大黄、酒制黄芪,醋制香附、醋制胆南星等。

2.水洗可使药材的水溶性成分丢失。一些中药里含有不少易溶于水的有效成分,如酸、碱、糖、甙的化合物等,像枸杞中的酸、麻黄中的碱、甘草中的糖、杏仁中的甙等,水的溶解度很大,经水洗后,可能丢失一部分有效成分,导致药效降低。

3.水洗可使粉末类药材丢失。药中有不少药材是粉末类的,也有的是在配药时需捣碎,如桃仁、龙骨等,用水洗后,就会造成这些药物的流失。

为使煎煮的中药质量理想些,可将中药放入沙锅后再加冷水浸泡一下,浸泡30分钟~1小时,让水分能浸透药物,以便有效成分能被充分煎出。

家庭贮备药品应注意

1.药品最好用原包装物包装,这样不仅便于识别,而且也便于掌握服用方法和剂量。如果没有原包装,要选用干净的小瓶装药,并将药物的名称、服法、剂量等写清楚,贴在包装瓶上。

2.避光保存。西药大多都是化学制剂,在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下能加速药物变质,尤其是各种维生素、抗生素类等药物,遇光后马上就会使颜色加深,药效降低,甚至变成有害的有毒物质。

3.密封保存。空气中的氧气能使药物氧化变质,所以无论是内服药还是外用药,在服用后都要用力盖紧瓶盖,以防药物氧化变质失效。

4.干燥处保存。有些药品极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且吸收水分后便开始缓慢分解成水杨酸和醋酸,产生浓烈的酸味,对胃的刺激性大大增加,因此一定要将它们放在干燥的环境里保存。

5.经常定期检查药品。药片变色、松散、潮解、有斑点;胶囊有黏连、开裂;丸药有虫蛀、霉变;糖浆、膏滋类药发霉、发酵;药水混浊、沉淀;眼药水混浊、有絮状物等情况时,均应及时处理和更换。

6.药品必须存放在安全可靠的地方。不要让孩子和精神有异常的病人随时拿到药品,以免他们因偷服、误服而中毒。家庭用的消毒、灭蚊、灭蝇药,决不可同家庭储备的药品混放,以免发生意外。

家庭用药须注意

1.不要滥用药物。药物不同于其他东西,只有在明确诊断疾病和充分掌握药物的性能的前提下,才能对症下药。盲目对一些不明病因的症状滥用药物,不仅达不到治疗的目的,而且会延误病情,甚至会产生不良反应或中毒。

2.在明确诊断的同时,要了解其他并存的疾病及过敏史。例如,心绞痛伴有支气管哮喘的病人,使用心得安,可加重支气管痉挛。患有慢性肝病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以防进一步损害肝脏,加重病情。对过敏体质及有过敏史的人,用药要特别慎重。如对青霉素、磺胺类药过敏的人,可选用其他抗菌药物。

3.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临床上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的目的,在于能取得更好的疗效。但如不考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就会使药物原有的作用降低,甚至产生不良反应。如氯丙嗪引起的血压过低,如用肾上腺素升压,不但不能使血压上升,反而会使血压急剧下降。

4.不可任意加大剂量。病人治病心切,认为多吃药,病好得快,其实不然。如青霉素杀菌浓度以最低抑菌浓度的5~10倍为佳,高于此浓度时杀菌能力并不增加,反而会增加毒性反应。

服药注意营养失衡

医学研究发现,许多药物在长期服用过程中,会阻碍人体对某些营养素的吸收、合成、代谢、排泄过程,从而引起营养失衡。因此,长期服药者须当心药物性营养不良。

如泻剂、石蜡油等药物,服用后会增加肠蠕动而使肠内食物排泄加快,不利于营养素的消化吸收,尤其是不利于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的吸收。

长期口服避孕药会使人体对叶酸的吸收率降低50%,对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C的破坏量增加。

长期服用抗酸药、含鞣酸的药物,会使人体内的铁盐沉淀,阻碍铁的吸收,引起缺铁性贫血。

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如强的松等,会使血钾下降,并对抗维生素D,增加钙、磷的排泄。

长期过量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可抑制肠道正常菌群,减少由肠道菌合成的维生素K及B族维生素的合成,影响维生素的合成、吸收和磷酸化,导致神经营养和代谢障碍。

芦荟并非人人适宜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各种芦荟属植物皆含蒽醌衍化物,尤其是芦荟大黄素苷,要在肠道中放出大黄素等物质才能发挥刺激性泻下作用。在所有大黄苷类泻药中,芦荟的刺激性最强,其作用伴有显著腹痛和盆腔充血。内服过量能刺激胃肠黏膜,引起消化道一系列毒性反应,严重时可引起肾炎,孕妇服用则容易引起流产。

芦荟的中毒量一般为9~15克,中毒症状多在8~12小时内出现,常见有恶心、呕吐及剧烈的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出血性胃炎等消化系统方面的反应,以及少尿、蛋白尿等泌尿系统方面的病变。

因此,孕妇以及脾胃虚寒者不宜服用芦荟,服用也不宜超过5克,更不能长期服用,以免被芦荟所害。

阿莫西林不宜作家庭常备药

阿莫西林胶囊是常用的抗生素药物。临床上该药有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如偶有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及皮疹等反应。

在家庭使用阿莫西林胶囊的患者中,时有皮疹等过敏反应发生,个别人的过敏症状还比较严重,说明阿莫西林在放置过程中仍有可能发生分解与聚合等化学变化,形成新的过敏性杂质,而保存于家庭中的药物在炎热潮湿的季节变质失效的速度会加快。不少人放置药物如同对待杂物,哪里方便放哪里。如果将阿莫西林置于离炉灶、暖气等热源较近的地方,就容易发生变质。有人放在家中的阿莫西林胶囊已临近失效期了,保存条件又不好,服用后出现过敏反应并不奇怪。

目前,药品的生产物流方式日益科学化,工厂生产的药品能很快到达患者的手中。仓储条件好了,仓储时间短了,更利于保证药品的质量。家中缺乏长期保存药物的条件,有可能造成有效期内的阿莫西林胶囊引起过敏反应。

输液的速度每分钟多少滴为宜

输液,无论是在大医院、小医院,还是城乡的卫生院里都是习以为常的现象。但输液时,每分钟滴几滴才正确却很少有人知道。

不少人认为输液速度无所谓,快几滴慢几滴没什么关系,只要把药滴进去就行了,其实不然。

老年人和儿童,心肾功能差,必须以慢速滴注,否则会因短期内输入大量液体而使心脏负担过重,导致心力衰竭发生。

对于因腹泻、呕吐、出血、烧伤等由于脱水严重而出现休克的病人,滴入速度要快,如有必要甚至可采取多道输液,以尽快增加血容量而促使病情好转。

患严重心肺疾病和肾脏功能不好的人,尽量不要输液,以免加重心肺负担,非用不可时,应严格掌握用药量要小,滴注速度要慢。

不同的药物,滴入的速度也不一样。比如高渗盐水、含钾药物,升血压药物的滴入速度应慢。而治疗高颅压时滴入速度应快,要求在15~30分钟内注完一瓶(250毫升)20%甘露醇,否则就起不到降低颅压的作用。

能吃药就不要打针

吃药和打针是临床比较常用的治疗措施,但是人们往往会选择打针、输液,认为这样病好得快。其实能吃药最好就不要打针。

打针究竟存在哪些隐患呢?

首先污染的可能性相对较,在一些医疗相对不太发达的地区,注射用具是反复使用的,针头如果消毒不彻底,交叉感染的机会就比较多。

另外注射器具还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有些会造成毛细血管的栓塞,如果沉积在肺部或眼底视网膜还会造成一些肿物如肉芽肿等,潜在的危险是比较大的。

注射还有一定的毒副作用的,比如过敏性体质,如果注射了青霉素是可以致死的。当然应该说注射剂的使用是医疗的一个进步,对于危重病人的急救,没有消化功能的患者等是必须选择的方法。所以患者要根据医嘱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治疗方式更为合适。

烫伤的日常护理

临床上大多烫伤都是清创后用一些烫伤药膏包扎。创面包扎可以防止灰尘污染及感染的机会,但是由于许多病人不按时换药,因怕换药时撕扯纱布的疼痛(创面损伤),而造成长时间液化物覆盖在创面上,从而影响新生组织的新陈代谢。

湿润暴露疗法恰恰可以克服这一缺点。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便于操作。甚至患者家属在家里也可操作。其方法为:用消毒棉签将湿润烧伤膏直接均匀地涂在创面上,药膏薄于1毫米,每6小时涂药一次,直到创面痊愈。

使用此方法应注意:

1.烫伤总面积在10%以上的II度烫伤及III度烫伤,应在医院内使用此疗法。

2.深II度烫伤时,在涂药后可有白色物质,属正常。它是创面液化的代谢物,不要误认为是感染。

3.使用此疗法时,创面不要用消毒剂或水清创。因为在创面处理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无损伤性处理,即避免任何加重损伤或刺激创面的方法。

4.每次涂药前,都要将残留在创面上的药物及已液化的白色物用消毒棉签轻轻清除干净后,再涂药物。

抗菌药不可滥用

许多人用抗生素治疗感冒,或认为抗生素可以退烧。而事实上,虽然抗生素能抗细菌和某些微生物,但不抗病毒,感冒大多是病毒感染,如果随便乱用抗生素,只会增加其副作用,并使机体产生耐药性。另外,病人发生细菌感染时会伴有发热症状,经过使用抗生素使得炎症消退,体温自然恢复正常。但是,不是所有的发热都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的伤风感冒由病毒所致,也会发热,用抗生素也未能奏效。

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滥用抗菌药的现象,例如不该用时乱用、没有选择疗效最佳、毒副作用最小、价格适中的药物(滥用广谱、新型、昂贵的药物);无原则联合用药、不考虑个体差异(年龄、肝肾功能、怀孕、哺乳、免疫功能)等。

滥用抗菌药会导致疗效不佳,产生不良反应增多或者细菌耐药性增长,还会致使医药费用增加。

谨防成瘾性药品成毒品

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常用药,如镇静催眠的安定、止咳的可待因、镇痛的杜冷丁、强痛定等,如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在临床用于失眠、癌症抗痛等治疗时,是药品。但如不在医生正确指导下长期滥用,可导致成瘾性发生。有些非医疗需要的人,滥用成瘾性药品,就成了“瘾君子”,使得原本治病的药物也变成了毒品。

成瘾也称依赖,包括身体依赖和精神依赖两种。身体依赖是指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机体会出现许多生理紊乱现象,即戒断症状,通常与药理效应相反。例如长期使用安定后,突然停药,可出现严重失眠、焦虑等症状。

精神依赖是指成瘾者由于特殊的心理效应,对药物产生心理渴求和觅药行为。特点是持续时间长,不易进行行为矫治,常需要很长时间。所以,病人在服用可产生成瘾性的药物时,一定要谨慎选用,切莫使药品变成毒品。

中成药也有副作用

长久以来,人们往往认为“中成药比西药安全,既不过敏,又无毒性,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中成药如果应用不当,与西药一样会引起毒副作用,轻则会贻误病情,重则会危及生命。

六神丸。为消肿解毒药,常用于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咽炎、痈疽疮疖等症。该药含有蟾酥等有毒成分,因此切勿滥用六神丸。除孕妇禁用外,体质虚弱者也应慎用。

小活络丸。有人因患外伤性肩周炎或腰部扭伤而服用该药,结果竟出现了胸闷、呼吸困难、全身皮肤剧痒等症状,后给予抗过敏、激素类药物治疗,才全部消失。究其原因,可能与组方中的地龙(蚯蚓)所含的动物性蛋白致敏有关。

七厘散、狗皮膏、万应膏、金不换膏。它们局部外用时,易被皮肤吸收,轻则发生局部炎症,重则引起全身中毒。这种情况尽管少见,但后果却相当严重。如用于治疗下肢溃疡、神经性皮炎、酒渣鼻等,尤以经常贴敷,更容易引起过敏反应,所以应当提高警惕。

“降黏活血”有益健康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饮食结构和起居习惯的改变,人体血管内的血液变得愈来愈黏稠,原本光滑顺畅的血管变得凹凸不平,血管壁迅速增厚,血管失去弹性和柔韧性,管腔缩小,血管中血液流量减少,流速减慢。

血液太“黏”如不及时处理,血液通道会严重塞车,造成心脑供血不足,引起胸痹、胸闷、头昏、眩晕、眼花、耳鸣及四肢麻木、记忆力减退、身体笨重、乏力、视力模糊、便秘等症状。同时,黏稠的血液会导致红细胞变形性减弱,无法顺利通过毛细血管网,会使许多器官的正常物质交换发生障碍,宝贵的生命可能就此会黯然消亡。

很多人以为血黏是老年人的“专利”,其实,诸如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都是中年人忽视血黏而导致的祸患。在我国目前众多因血黏而引发的各种各样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正处于35~45岁的壮年期。血黏已成为现代人越来越需认真对付的“隐形杀手”。

治口腔溃疡的简便方法

口腔溃疡与以下因素有关:

消化系统疾病及功能紊乱:如腹胀、腹泻或便秘等情况。

内分泌变化:有些女性患者往往在月经期发生,可能与体内雌激素量下降有关。

精神因素:有的患者在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睡眠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发病,可能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其他因素:如缺乏微量元素锌、铁、叶酸、维生素B12等,可降低免疫功能,增加复发性口腔溃疡发病的可能性。

人若长期进食核黄素(又称维生素B2)少的食物,可使体内核黄素总量减少而易得口角炎、口角糜烂、舌炎、口腔炎及口腔黏膜溃疡等。

此症的治疗法是:口服核黄素以及酵母片如食母生等以补充体内B族维生素的不足。每次服维生素B22片,食母生2~4片,一日3次。两天后白白的溃疡面渐渐收小,直到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