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衣上酒痕诗中字
1483800000016

第16章 山上花明水上曛 一桡青翰破霞文 (3)

小人奸蠹,比屋可诛。明将军以椒房之重,处上将之位,宜崇贤善,以补朝阙。宛为大都,士之渊薮,自侍坐以来,未闻称一长者,而多托非人,诚非敢闻!

吴树到任后就将梁冀宾客中罪恶累累者杀了数十人。后来,梁冀以升吴树为荆州刺史为借口,将其召至府中饯行,然后在酒中下毒,把吴树毒死在回家的车上。

可惜“宛为大都,士之渊薮”这么富丽漂亮的词却只是落在一个悲伤晦暗的背景之上。

而梁冀的结局也是一场身败名裂。那一直心怀不平的傀儡桓帝长大之后依靠宦官灭了梁冀,但此举伤人亦自伤,终究将东汉从外戚专权引入了宦官专权的鼎盛时期。

如若说中国的历史是一株繁花更迭,那么像这样的历史时期,就好比是被虫噬了的花瓣的存在。

渊又有一词——渊默,是指如深渊一般的沉默,庄子有语:“渊默而雷声。”是说平时沉默像深渊,一朝爆发便如惊雷。

中国人很喜欢这种以静制动的境界,为此产生了无数的故事成语,比如战国的齐威王的自我评价:“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又比如诸葛武侯的《诫子书》:“闲静若处子,动若狡兔的真本色,方能持筹握算,终免祸灾。”

这样渊默而雷声的谆谆教导至今仍是最有效的。自己所行的一路人生,发现很多次前途晦暗不明时自己的乱动只是徒增损折,而后学会了以静制动,静静地等待情况明了之时再动,才发现下一步其实可以走得很轻松。而曾经很多次以为自己走到绝壁之境,可是等到时间过去自己有所长大,才发现原来那绝壁不过是人生的又一道台阶,白白因为以为无路可走而生的怨怼损耗了对人生美好的向往。

所以,很喜欢渊默这样的词,静静的沉默,却在积蓄着一次爆发的力量。而如瀑布之前的缓流,平静地面对下一刻万钧之势的坠落,碎水成沫,却掀起惊天的声响,宣告自己除了为水温婉的气质之外也有做水惊天的气魄。

水可以用来洗很多东西,为此也就“洗”出了很多字,比如浴,甲骨文 ,真的能看见一个人在盆里撩水洗澡。而中国的道家还很早发现了可以用日光“洗澡”,说“服日芒之法”,手拿一张绿纸,上书朱符,大概是想把太阳圈起来的意思,按现代的说法就是日光浴;对于女子,则是浴月光浴,手中拿一张黄纸,上书黑符,意思是把月亮圈起来。在不能掌控的天地之间,这真是人类很可爱的一个小动作。

浴因全身浸入水里,而引申出了精神上的意义,所以鲁迅有一句与之相关的相当漂亮的话——久浴文化,则渐悟人类之尊严。

浴的甲骨文跟温一样,两个字的起始当是同一个字,后来温就从温暖的洗澡水里衍生出字意来,到了小篆都还是由此引申出来的意象 ,盆的上面用了一个囚字,大概是洗澡已经洗到关在屋子里蒸桑拿的地步了。等到楷书的时候,温就独自成了意思。看着这个现代的“温”字依然能看见一幅画——日光照得器皿里的水暖暖的。

温这个字从读感上来品味,透着那么一点不够热情的意思,是一颗玉捂在怀里捂久的温度。李世民有一句诗,却把温说得很凉很凉,他说那秋日的夜里——“蝉啼觉树冷,萤火不温风。”

晁补之写信与苏轼讲自己见梅而起了思念的时候亦说——“晨坐对花无酒温”,看一朵花想一个人都可以想到温好的酒都凉了,说的这世间冷淡里,这看花思人的思念却温暖入心。

澡,意思是撩起水来洗手,样子很美但是到了小篆却变成了形声字—— 。

在汉代,洗澡被朝廷作为一项制度执行下来,皇帝每五天给各官吏放假一天,让他们回家洗澡浣衣,到了唐代则改为十天休息沐浴一次。其实这大概就是现代意义上的休息日,不过在汉唐应该称为洗澡日。

中国的古人洗澡有一套规矩,《礼记?玉藻》里说:“沐稷而(huì):洗脸。粱,栉栉(zhì):梳子和篦子的总称。用樿栉,发晞晞(xī):干燥。用象栉。进禨禨(jī):洗头后饮酒。进羞,工乃升歌。浴用二巾,上(chī):细葛布。下绤绤(xì):粗葛布。。出杅杅(yú):浴盆。。履蒯席,连用汤。履蒲席,衣布晞身,乃屦屦(jù):古代用麻葛制成的一种鞋。,进饮,将适公所。”

——先用淘洗稷的汁水洗头发,并用粱米的汤汁洗脸。稷大概是粟米,又说是高粱,说是这样洗头可使发柔滑,洗脸可使脸嫩滑。看来中国人很早就开始使用护发素和洗面奶,而且比现在的工业制品要好用得多,全都是粮食,想想人皮肤上的细胞也当是吃粮食才好,天天吃那些工业制品怎么吃得好呢?

洗完之后,用樿木梳梳头发,等到头发干了,有些涩,就用象牙制的梳子梳开。然后喝点小酒吃点点心再让乐工入堂听听小曲,休息一下,补补气。最后才开始洗身子,要用两条毛巾,上身用细葛布,下身用粗葛布。洗完了,才出浴盆,踩在蒯草编的席子上,刮出脚垢,再用热水洗掉。再踩在蒲席上,穿上布衣,让身体干燥后,穿上麻葛制成的单底鞋,喝点东西,然后才能到公共场所去——如是看来古人洗澡真是一件盛大的事情。

而此大事又成为关乎道德的一件大事,《礼记?儒行》云:“儒有澡身而浴德。”唐朝大儒孔颖达解释:“澡身,谓能清洁其身不染污也;浴德,谓沐浴于德,以德自清也。”所以,因为洗澡而让身洁净所以进而引申为让精神洁净,就有了澡雪精神的语句。

可是如何澡雪精神呢?南朝梁刘勰勰(xié):本意协调,也用作人名。《文心雕龙?神思篇》如是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瀹(yuè):引导使畅通。五藏,澡雪精神。”

——像转轮制陶一般酝酿文思,贵在虚心与宁静,而这份虚心与宁静可洗涤五脏澡雪精神。

其实澡在古代是洗手洗脚的意思,真正洗澡的字是“浴”,而“沐”是洗头发。所以古人说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那《论衡》亦如是谈过各个字的分工——“且沐者,去首垢也,洗去足垢,盥去手垢,浴去身垢,皆去一形之垢,其实等也。”

单就洗身一件事,就在各个部位叮叮当当挂满无数个清洗它的专有之字,所以,古人要学会洗澡的学问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还有一个表示洗的字是“盥”,但这个字早先的意思只是洗手而已。甲骨文是 ,先是一只手洗洗,后来到了金文就变成 ,两只手洗好了,那水滴滴答答落下来,等到小篆 ,把线条规范一下,就跟现代的字相差无几了。所以有厕所和洗手设备的房间也被称为盥洗室,也就是洗手间的意思,大概也是取了原意,隐晦地提醒大家,如厕之后要洗手。

洗脸的时候有个不常用的字“沬”,现在它也几乎消失了原意而通“昧”的字意,微昧之明的些微光亮,但这个字的甲骨文着实让人喜欢,就像看到的一幅古老的岩画 ,那线条简练却几笔勾出一个人意烂漫的世界。最后为何意思通成了昧,大概是因为早起洗脸时,抬头望,晨光微明。

五代十国后蜀君主的贵妃花蕊夫人,在亡国之前纸醉金迷的日子里,曾写下一首洗脸的诗:“舞来汗湿罗衣彻,楼上人扶下玉梯;归到院中重洗面,金花盆里泼银泥;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满脸浓妆未洗净的美人在昧明的夜里,站在宫殿的花树边,那静静的怅惘中有些悲伤,再美好的繁华,终究会落成一盆洗下的脂粉泥。

一诗成谶,等她再写“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她和她的君主已经成了宋太祖赵匡胤的阶下囚,她曾经至上的荣华全都落成了泥。

洗这洗那的字很多,不同的洗法又各自成字。比如那濯字,甲骨文是 ,像是说小鸟衔水洗羽毛,那是轻轻的濯洗,而其间的光阴缓缓悠悠。

这个字带着一点诗意,又带着一声歌吟——“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清的水可以洗帽带子,浊的水则拿来洗脚。这么简单的安排,却涵具着对天地的敬意。

游有着一个很可爱的甲骨文,一个人举着一个小旗子就是游,至于后来怎么演变成“游”字,真是得费一番猜测:“方”是并行的两船的意思,而回到其中一个金文 上看,似乎是人与船并行在水里而成游?

而一个人在前面举着小旗子,后面跟了一群人的则是旅,其甲骨文是 。旅游,意思就是一群人跟着举着小旗子的人游玩。看来导游的形象从这文字创立之初就已经存在。

一群人游到一个地方,那就需要找地方睡觉休整,所以就有了旅舍。而心胸浩大的李白却把天地当做了旅舍——“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山上花明水上曛一桡青翰破霞文——活着的人像过路的行人,死去的人宛若投向归宿之地;而此间的天地就像一所迎来送往的客栈,在这里有多少人会同声悲叹这化为尘土的万年时间,竟也只是这么的短暂。旅后来被形象地用到了军队里,古代军队五百人为一旅。

沈的甲骨文是 ,沈字本为沉字,从甲骨文上看,牛头没到了水里,这是一个故事;而到了金文 ,却变成像是一个人颈上缚着绳索沉到水里,就好像一个有必死之心的人缚石沉水一般,这是一个事故,一个悲剧。

最初,“沈”是沉的意思,也兼了地名和姓,后来就干脆又造了一个专门的沉字,而沈就另作了他用。

沉是一个悲伤的词。当刘禹锡再次被召回长安,与白居易相遇在扬州,白居易总结他被贬在长安之外二十三年的时光而叹成一诗,叹他“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却用这个悲伤的沉字回得一首重获生机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水多了,亦会泛滥,但中国人却在其间发现文明的先机——以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又让自己在治理它的过程中发现文明的生机——是故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万物之变不可究也,秉其要归之趣(《淮南子》语)——天下的事不能强硬地去改变,只能顺着事物的自然之势去推动;万物的变化不能探究清楚,那就掌握它们的发展趋势引导它们的归宿。

因此,泛滥之后便有滥觞一词,滥的小篆是 ,形声字,以水作形以监作声,这个“监”的甲骨文就像清晨起来的一个故事—— ,一个人瞪大眼睛,以一盆水作镜,临水照花。

“滥觞”一词,造词的灵感初起的刹那,如画,指江河发源之处水很小,仅可浮起酒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里有语:“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谓发源滥觞者也。”后来就引申为事物的起源或发端,郭沫若的《今昔集?论古代文学》里就有:“中国文化大抵滥觞于殷代。”从字面上想象这语句的画意就是中国文化的大江之水在殷代时,还只是一股浮着小酒杯的涓涓细流……